不平等的童年-读书笔记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两种教育方式
这本书提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分别是“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
协作培养
这是中产阶级的教养方式,家庭会通过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例如兴趣班、运动、业余爱好等等各种方式去实现协作培养。也就是通过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好,把各种外部资源引入进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相对是比较平等的,父母会比较注意去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思想。孩子也会质疑父母的想法。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他们是通过协商一起来形成教育成果的。所以协作培养其实更多地是强调家庭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协作,同时也强调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协作。
成就自然成长
工人阶级的教育方式叫“成就自然成长”。就是成年人和孩子之间有一条非常明确的界限,成人的生活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孩子的生活就是自由地玩耍,两者之间是有界限的。家长更倾向于通过指令性的、命令性的话语告诉孩子你应该做什么,而不是通过讲道理去说服孩子。同时家庭也没有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安排孩子的各种业余生活。
那成就自然成长,就是相信孩子就是这么自然地成长,他成长就可以了,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资源协作,也不需要去听孩子在讲什么,告诉他怎么做是对的,他就可以成长得很好了。
你可能会说,好像协作培养这个方式是好的,那工人阶级的这种成就自然成长的培养方式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更强调民主,更强调平等。但作者认为,两种方式是各有利弊的。我们后面继续说。
作者说,协作培养机制会让中产阶级的孩子获得一种优越感,让他觉得自己特别能够适应社会,但同时他们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也是更厉害的。
而工人阶级的孩子虽然体验到了疏远感、不信任感,面对社会的时候会有局促感,但是他更有自主性,他的生活更自由、更快乐,他跟父母、跟社会之间的冲突反倒更少。所以两种方式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利弊之分,对孩子来讲,其实这两种方式是各有千秋的。
那为什么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协作培养的机制更好呢?是因为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会去考虑怎么培养他的技能,让他在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文化技能库”,比如,你这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劳动力以后,你应该怎么交谈,应该有哪些自学的能力,你要符合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些都组成了一套培养孩子的所谓的文化技能库。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你会发现中产阶级会更加焦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成功。所以你会发现,中产阶级会更注重这些技能的培养。他为什么要去参加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去培养各种技能?就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技能对未来的事业发展更有好处。从社会层面说,社会当然也希望培养一个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但是这样的培养方式真的就一定会让孩子培养出这样的技能吗?对孩子来讲真的是公平的、最好的吗?换到孩子的立场来看你就会发现不一定。
其实中产阶级的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会更多。所以当整个社会崇尚协作培养,要求父母更多参与的时候,它反倒加大了父母的焦虑。
当然自然成就不一定就是好的。因为家庭生活的各个关键要素会让人整合出一套教养孩子的逻辑体系,这种逻辑体系一旦被社会认可,你会发现不同阶级的资源体系和理念,就会影响孩子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时候的看法,以及孩子对自身的看法。
也就是说,成就自然成长和协作培养两种机制本身没有好坏,各有利弊。但是当这个社会都认为协作培养是好的,那么当孩子在身处在自然成长的环境里,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成长模式是不对的,这会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作者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学理念。其实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整个社会有一种所谓的规范性的东西。这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式,它培养的技能是很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差别优势。
比如,在成就自然成长这种模式里孩子所培养出来的一种勇敢、自主性,在这个社会就越来越没有可以适用的地方,而协作方式所培养出来的能力,比如写作、口头表扬,这些礼仪就会更多地得到认可。
有什么不同
首先从关键元素来看,你会发现协作培养比较强调家长主动培养孩子,并且他会去评估孩子的天赋、主张和技能,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那在成就自然成长里面,你会发现家长只是照顾孩子。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了,然后允许孩子自己去成长,不会去做这些评估,去考虑他将来到底有哪些特长,他到底适合什么。
第二,日常生活,在协作培养方式里面,成年人之间、家长之间是互相配合的。他们为孩子精心安排了多种休闲活动。在成就自然成长里面,小朋友是约在一起打发时间的,尤其是和亲戚朋友的孩子们在一起。成年人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其实相对来说是少的。
第三,语言运用方面,协作培养更多的是用讲道理的方式,即使有的时候涉及到发指令,这个比例相对也是比较少的。而且孩子也可以反驳成年人的话,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一直有连绵不绝的协商讨论,甚至吃饭的时候也会去讨论一些话题。但是在成就自然成长这个模式里面,家长很少会去讲道理,根本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两种教育方式对公共教育机构的干预也很不一样。在协作培养模式里面,父母经常会代表孩子去跟教育机构讨论,甚至会去批评或者提出建议,他们会训练孩子,你要有意识地去对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说“不”。这些教育机构不一定都是对的,老师说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你不舒服的时候,当它不符合你个人要求的时候,你是可以去说“不”的。
但是在成就自然成长里面,父母对公共教育机构的态度是他们更依赖公共教育机构。他们自己本身其实有比较强的无力感,感觉到没有权力,也经常有挫败感。所以他们会比较听从教育机构的人,他们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那么在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儿童教养,两者之间其实常常会有一些冲突。因为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的理念跟外部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当外部世界的教育机构都是协作培养机制,可是工人阶级是成就自然成长的时候,这两种机制就一定会有冲突。最后的结果就是,协作培养的孩子会在这个社会里比较有优越感,但是成就自然成长的孩子就会逐渐生成一种局促感。
在协作式培养法家庭里面,一个孩子会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表格,比如,孩子的父母会安排孩子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分别做什么;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上什么课都会用这个表格去安排。
在这个过程中间,孩子的活动会决定全家的日程,也就是成年人的生活会根据孩子的日程来调整。协作培养会导致孩子跟成人之间,孩子跟父母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他们会边吃饭边聊天,边吃饭边讨论一些问题,这种语言的输入其实是非常多的。但是这个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是非常非常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有组织的活动时间。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自由活动,他们偶尔也会有休闲的时间,但整体上看这样的时间比较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被安排好的,父母会为孩子付出加倍的努力。
协作培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悉心培养的模式,但是它其实是增加了父母无形的家庭劳作。就是父母在家庭里干的事变得更多了,变得很辛苦,除了工作以外,回到家里还有大量除了喂养孩子以外的工作。所以他无形的家庭劳作是增多的。
所以中产阶级的父母常常会觉得很辛苦,他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牺牲。由于他们都是有组织地活动,所以不会放任孩子自己去玩耍。在这个过程中间,如果一个家庭是多子女的,那就会出现时间上的冲突。
比如老大今天要去打一场很重要的橄榄球比赛,家里还有老二,这个时候父母由于要去看老大的橄榄球比赛,所以他不可能再帮老二去安排别的事情了,老二就只能带着走。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多子女的家庭就会出现这些问题,导致兄弟姐妹之间在时间安排上,在获得父母的关注力上,都有很多竞争冲突。但是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自己玩耍的时间,所以他们有冲突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产生各种问题。由于有这样大量的有组织的活动,这些孩子跟其他的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相对也是疏远的,亲戚朋友的重要性是不断地下降的。
最后你会发现,这个家庭里面其实钱的问题永远是存在的,各种金钱的安排也是非常需要考虑的,但是这个家庭绝不会提及钱,他们永远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做这些事情,而不是根据今天手上的金钱去安排孩子的生活,所以他们绝不会提钱。
那么工人阶级的家庭,他们有组织的活动很少,比如,一个小孩子说,我好像特别擅长跳舞,我要去学跳舞,但家长会觉得这种兴趣爱好没什么意思,你要跳就自己跳,他绝对不会去给你安排一个跳舞的课程,这些对工人阶级家庭来说都不太有意义。
而对大人来说,因为家长忙于生计,他要挣钱养活家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他是跟孩子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面,他每天考虑的是怎么把钱挣够了。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就不会有人帮他有序地安排业余活动,那孩子就有了大量闲来无事的时间,所以他们就能各种玩耍。他们会跟各种亲戚朋友在一起玩,如果在多子女的家庭里面,兄弟姐妹就成为可以依靠的人了,因为你玩的时候就得去找他,你们两个是没有冲突的,你们不会在时间安排上争夺父母的精力。
在中产阶级的家庭里,父母不得不更多地牺牲自己去照顾孩子,兄弟姐妹之间会有冲突,亲戚关系的重要性也没有那么强。但是在工人阶级的家庭,你会发现他们的麻烦是更少的,而且孩子的活动不会控制父母的时间,父母想要今天去工作他就去工作了,反过来,父母也不太控制孩子的时间。
为什么会有两种教养模式
假如你是父母,你想做什么类型的父母?假如你是孩子,你想生活在哪个家庭里面?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者你站在需要培养一个劳动力的社会的角度,你会觉得哪种更好?这其实是很值得深思的。
如果你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话,很可能你会发现这就是社会学的魅力,它给了你一个反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前面都会觉得协作培养这个方式很好,可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孩子会觉得生活在工人阶级的家庭可能是更快乐的一件事情。
你的经济其实会限制你的选择,有些事情你就是没有办法去做的。选择这两种教育方式不是因为父母的理念不同,最最核心的是经济条件。
对于经济资源最有限的家庭来讲,完成生活中简单的事情都比其他家庭要更困难了,贫困的母亲比工人阶级的母亲要面对更多的压力,工人阶级的父母也会比中产阶级的父母面对更多的经济压力。所以孩子其实会敏锐地意识到家庭经济资源的这些限制。当别人少给了妈妈食品券的时候,孩子会很担心,孩子有的时候在别的亲戚家也会尽量地不要吃,即使饿了也不会说出来。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些经济制约其实是对于很多的家庭来讲是非常实实在在的,家长根本就不会想到还要去参加那些额外的活动,因为单单应付生活本身就已经很难了。
所以,孩子和成人各自有圈子,它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它是一个客观上不得不做的事情。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家长们其实会把精力放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因为这些衣食住行会受到经济匮乏的影响,所以他会更多地去关注这些事情。
那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他的事情他就关注得不多了。但是反过来,这个孩子也是可以很自由地健康成长,甚至有的时候父母会相信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地茁壮成长,不需要一些特殊的玩具,没有也是挺好的。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也有优势,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本质上还是被经济条件限制以后做的一个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并不见得一定是不好的。
父母如何影响孩子
父母到底是怎么去影响孩子的?作者说,叫语言运用。就是如果你要改变你的教育方式,你首先要改变的是语言。
语言运用
比如,在当时中产阶级的家庭里面,由于父母跟孩子是经常协商的,他们会去讨论很多话题,所以父母会把很多专业词汇讲给孩子听,所以孩子就能接触和运用丰富的语言,这样他的文化资本就更强了。
父母在指导孩子行为的时候又会讲道理,这背后有一个逻辑体系,那孩子在跟父母讨价还价、协商的时候,他也会用这种有逻辑的方式去跟父母沟通。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更多的也是用语言惩罚,语言会有一定的力度,所以中产阶级的孩子其实比工人阶级的孩子更早地认识到了什么样的语言是会伤人的。
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他们特别容易学会拒绝的语言,说“不”有多少种方式,怎么去说“不”,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掌握得特别好的。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当亲子关系平等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时候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角色关系是比较混乱的,父母想要发指令的时候就会发现很艰难。
但我们回到工人阶级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语言很简单,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日常沟通,他们自己也没有这样的专业背景。他们大量的语言都是命令式的,非常简单有效。孩子也不会拒绝。所以他们学的语言体系也是这种简单有效的语言方式。
家校互动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在中产阶级里面,一旦父母看到问题,他就直接去干预了,本来是孩子跟老师之间的问题,孩子跟老师去解决,但父母就直接代表孩子去对公共机构进行干预,所以孩子的问题就会直接变成父母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这种互动是更符合个体需求的,孩子对怎么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会更有经验,父母对学校的直接干预会要求教育机构或者公共机构为我的孩子量身定制各种业余的活动。
甚至有的父母会提前对公共机构进行干预,提前就告诉你,我们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要怎么做。那这些学校也不得不不断地去更新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会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但是在工人阶级里面,他们是更信任教育工作者的,所以他们会有一种理念,教育工作者说怎么做,怎么好,那我就怎么来。
比如,斯泰西的学校有个天才班,她妈妈觉得这个孩子进天才班肯定是比一般的班级好。但天才班有个测试,学校组织了一场智商测试以后,达标线是130,但是她的孩子是128。但是斯泰西的妈妈马歇尔女士,并不会因为这个结果就立马放弃了。你会发现,如果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这个父母肯定就接受教育机构的安排,不太会去讨价还价。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斯泰西的妈妈马歇尔女士依然会觉得,虽然测试出来是这个结果,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别的路径。所以她去找方法改变这个结果。在了解到这个学校的种种政策方针,以及可以尝试的方法以后,她就花了两百美金,给她的女儿在另外一个私人机构里重新做了一个智商测试。做完以后,她通过这个结果,最后成功地把女儿重新送到了天才班。
那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做出平衡呢?作者强调,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但是我们为两种方案赋予不同社会价值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把另外一个方式里好的东西完全排斥掉了。当我们觉得协作培养就是最好的时候,你会发现中产阶级的孩子优势很明显,他更适应社会,他的语言能力更强等等。
但是他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就是这个孩子就没有童年了,但是他没有自由的时间了。所以成就自然成长的方式里,是不是也有你可以去获得的可取之处?
成就自然成长是有好处的,不是说这种方式在社会价值上相对较弱,这种方式就全是不好的。所以作者提出,如果你是中产阶级,请你放慢速度,协作培养速度太快,组织化太强,它不符合孩子的成长方式。而对于工人阶级的方式,有些该做的事情咱们还是得做的,完全放任也是有问题的,有的时候安排一些增加孩子阅读量的活动,多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