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照顧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夠給予自己深愛的孩子們的資源、天賦、機會卻不盡相同。本書以內容豐富的故事情節和極富洞察力的生活細節,考察了貧困家庭、工人階級家庭、中產階級家庭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生活,從而確認了,父母的社會地位會以一種在很大程度上是無形的但又是強有力的方式衝擊着孩子的人生經歷,並標識出了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是如何影響教育方式的。

兩種教育方式

這本書提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教養方式。分別是「協作培養」和「成就自然成長」。

協作培養

這是中產階級的教養方式,家庭會通過各種有組織的活動,例如興趣班、運動、業餘愛好等等各種方式去實現協作培養。也就是通過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好,把各種外部資源引入進來,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相對是比較平等的,父母會比較注意去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思想。孩子也會質疑父母的想法。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他們是通過協商一起來形成教育成果的。所以協作培養其實更多地是強調家庭資源和外部資源的協作,同時也強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協作。

成就自然成長

工人階級的教育方式叫「成就自然成長」。就是成年人和孩子之間有一條非常明確的界限,成人的生活有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孩子的生活就是自由地玩耍,兩者之間是有界限的。家長更傾向於通過指令性的、命令性的話語告訴孩子你應該做什麼,而不是通過講道理去說服孩子。同時家庭也沒有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安排孩子的各種業餘生活。

那成就自然成長,就是相信孩子就是這麼自然地成長,他成長就可以了,其實並不需要有太多的資源協作,也不需要去聽孩子在講什麼,告訴他怎麼做是對的,他就可以成長得很好了。

你可能會說,好像協作培養這個方式是好的,那工人階級的這種成就自然成長的培養方式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今天的社會更強調民主,更強調平等。但作者認為,兩種方式是各有利弊的。我們後面繼續說。

作者說,協作培養機制會讓中產階級的孩子獲得一種優越感,讓他覺得自己特別能夠適應社會,但同時他們之間的競爭和衝突也是更厲害的。

而工人階級的孩子雖然體驗到了疏遠感、不信任感,面對社會的時候會有侷促感,但是他更有自主性,他的生活更自由、更快樂,他跟父母、跟社會之間的衝突反倒更少。所以兩種方式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利弊之分,對孩子來講,其實這兩種方式是各有千秋的。

那為什麼我們的第一感覺是協作培養的機制更好呢?是因為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會去考慮怎麼培養他的技能,讓他在未來適應社會的發展。作者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文化技能庫」,比如,你這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勞動力以後,你應該怎麼交談,應該有哪些自學的能力,你要符合社會的各種行為規範,這些都組成了一套培養孩子的所謂的文化技能庫。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間,你會發現中產階級會更加焦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成功。所以你會發現,中產階級會更注重這些技能的培養。他為什麼要去參加各種有組織的活動,去培養各種技能?就是因為他認為這些技能對未來的事業發展更有好處。從社會層面說,社會當然也希望培養一個符合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

但是這樣的培養方式真的就一定會讓孩子培養出這樣的技能嗎?對孩子來講真的是公平的、最好的嗎?換到孩子的立場來看你就會發現不一定。

其實中產階級的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會更多。所以當整個社會崇尚協作培養,要求父母更多參與的時候,它反倒加大了父母的焦慮。

當然自然成就不一定就是好的。因為家庭生活的各個關鍵要素會讓人整合出一套教養孩子的邏輯體系,這種邏輯體系一旦被社會認可,你會發現不同階級的資源體系和理念,就會影響孩子和外部世界發生聯繫時候的看法,以及孩子對自身的看法。

也就是說,成就自然成長和協作培養兩種機制本身沒有好壞,各有利弊。但是當這個社會都認為協作培養是好的,那麼當孩子在身處在自然成長的環境裡,他就會覺得自己的成長模式是不對的,這會影響他對自己的看法。

所以作者就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學理念。其實我們需要反思,我們整個社會有一種所謂的規範性的東西。這兩種不同的培養方式,它培養的技能是很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差別優勢。

比如,在成就自然成長這種模式里孩子所培養出來的一種勇敢、自主性,在這個社會就越來越沒有可以適用的地方,而協作方式所培養出來的能力,比如寫作、口頭表揚,這些禮儀就會更多地得到認可。

有什麼不同

首先從關鍵元素來看,你會發現協作培養比較強調家長主動培養孩子,並且他會去評估孩子的天賦、主張和技能,有意識地去做這些事情。那在成就自然成長裡面,你會發現家長只是照顧孩子。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了,然後允許孩子自己去成長,不會去做這些評估,去考慮他將來到底有哪些特長,他到底適合什麼。

第二,日常生活,在協作培養方式裡面,成年人之間、家長之間是互相配合的。他們為孩子精心安排了多種休閒活動。在成就自然成長裡面,小朋友是約在一起打發時間的,尤其是和親戚朋友的孩子們在一起。成年人跟孩子之間的互動,其實相對來說是少的。

第三,語言運用方面,協作培養更多的是用講道理的方式,即使有的時候涉及到發指令,這個比例相對也是比較少的。而且孩子也可以反駁成年人的話,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一直有連綿不絕的協商討論,甚至吃飯的時候也會去討論一些話題。但是在成就自然成長這個模式裡面,家長很少會去講道理,根本不會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兩種教育方式對公共教育機構的干預也很不一樣。在協作培養模式裡面,父母經常會代表孩子去跟教育機構討論,甚至會去批評或者提出建議,他們會訓練孩子,你要有意識地去對這些不合理的現象說「不」。這些教育機構不一定都是對的,老師說的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當你不舒服的時候,當它不符合你個人要求的時候,你是可以去說「不」的。

但是在成就自然成長裡面,父母對公共教育機構的態度是他們更依賴公共教育機構。他們自己本身其實有比較強的無力感,感覺到沒有權力,也經常有挫敗感。所以他們會比較聽從教育機構的人,他們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

那麼在家庭中和學校里的兒童教養,兩者之間其實常常會有一些衝突。因為中產階級的協作培養的理念跟外部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當外部世界的教育機構都是協作培養機制,可是工人階級是成就自然成長的時候,這兩種機制就一定會有衝突。最後的結果就是,協作培養的孩子會在這個社會裡比較有優越感,但是成就自然成長的孩子就會逐漸生成一種侷促感。

在協作式培養法家庭裡面,一個孩子會有一個非常完整的表格,比如,孩子的父母會安排孩子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分別做什麼;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上什麼課都會用這個表格去安排。

在這個過程中間,孩子的活動會決定全家的日程,也就是成年人的生活會根據孩子的日程來調整。協作培養會導致孩子跟成人之間,孩子跟父母之間有更多的互動,他們會邊吃飯邊聊天,邊吃飯邊討論一些問題,這種語言的輸入其實是非常多的。但是這個孩子的自由活動時間是非常非常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有組織的活動時間。當然也不是說完全沒有自由活動,他們偶爾也會有休閒的時間,但整體上看這樣的時間比較少,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安排好的,父母會為孩子付出加倍的努力。

協作培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悉心培養的模式,但是它其實是增加了父母無形的家庭勞作。就是父母在家庭里幹的事變得更多了,變得很辛苦,除了工作以外,回到家裡還有大量除了餵養孩子以外的工作。所以他無形的家庭勞作是增多的。

所以中產階級的父母常常會覺得很辛苦,他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犧牲。由於他們都是有組織地活動,所以不會放任孩子自己去玩耍。在這個過程中間,如果一個家庭是多子女的,那就會出現時間上的衝突。

比如老大今天要去打一場很重要的橄欖球比賽,家裡還有老二,這個時候父母由於要去看老大的橄欖球比賽,所以他不可能再幫老二去安排別的事情了,老二就只能帶着走。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多子女的家庭就會出現這些問題,導致兄弟姐妹之間在時間安排上,在獲得父母的關注力上,都有很多競爭衝突。但是他們又沒有足夠的自己玩耍的時間,所以他們有衝突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產生各種問題。由於有這樣大量的有組織的活動,這些孩子跟其他的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相對也是疏遠的,親戚朋友的重要性是不斷地下降的。

最後你會發現,這個家庭裡面其實錢的問題永遠是存在的,各種金錢的安排也是非常需要考慮的,但是這個家庭絕不會提及錢,他們永遠是根據孩子的需求去做這些事情,而不是根據今天手上的金錢去安排孩子的生活,所以他們絕不會提錢。

那麼工人階級的家庭,他們有組織的活動很少,比如,一個小孩子說,我好像特別擅長跳舞,我要去學跳舞,但家長會覺得這種興趣愛好沒什麼意思,你要跳就自己跳,他絕對不會去給你安排一個跳舞的課程,這些對工人階級家庭來說都不太有意義。

而對大人來說,因為家長忙於生計,他要掙錢養活家庭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他是跟孩子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裡面,他每天考慮的是怎麼把錢掙夠了。這樣的話,對孩子來說,就不會有人幫他有序地安排業餘活動,那孩子就有了大量閒來無事的時間,所以他們就能各種玩耍。他們會跟各種親戚朋友在一起玩,如果在多子女的家庭裡面,兄弟姐妹就成為可以依靠的人了,因為你玩的時候就得去找他,你們兩個是沒有衝突的,你們不會在時間安排上爭奪父母的精力。

在中產階級的家庭里,父母不得不更多地犧牲自己去照顧孩子,兄弟姐妹之間會有衝突,親戚關係的重要性也沒有那麼強。但是在工人階級的家庭,你會發現他們的麻煩是更少的,而且孩子的活動不會控制父母的時間,父母想要今天去工作他就去工作了,反過來,父母也不太控制孩子的時間。

為什麼會有兩種教養模式

假如你是父母,你想做什麼類型的父母?假如你是孩子,你想生活在哪個家庭裡面?如果你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或者你站在需要培養一個勞動力的社會的角度,你會覺得哪種更好?這其實是很值得深思的。

如果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話,很可能你會發現這就是社會學的魅力,它給了你一個反轉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我們前面都會覺得協作培養這個方式很好,可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孩子會覺得生活在工人階級的家庭可能是更快樂的一件事情。

你的經濟其實會限制你的選擇,有些事情你就是沒有辦法去做的。選擇這兩種教育方式不是因為父母的理念不同,最最核心的是經濟條件。

對於經濟資源最有限的家庭來講,完成生活中簡單的事情都比其他家庭要更困難了,貧困的母親比工人階級的母親要面對更多的壓力,工人階級的父母也會比中產階級的父母面對更多的經濟壓力。所以孩子其實會敏銳地意識到家庭經濟資源的這些限制。當別人少給了媽媽食品券的時候,孩子會很擔心,孩子有的時候在別的親戚家也會儘量地不要吃,即使餓了也不會說出來。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這些經濟制約其實是對於很多的家庭來講是非常實實在在的,家長根本就不會想到還要去參加那些額外的活動,因為單單應付生活本身就已經很難了。

所以,孩子和成人各自有圈子,它不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它是一個客觀上不得不做的事情。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家長們其實會把精力放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因為這些衣食住行會受到經濟匱乏的影響,所以他會更多地去關注這些事情。

那在這個過程中,對其他的事情他就關注得不多了。但是反過來,這個孩子也是可以很自由地健康成長,甚至有的時候父母會相信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地茁壯成長,不需要一些特殊的玩具,沒有也是挺好的。這種生活方式雖然也有優勢,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本質上還是被經濟條件限制以後做的一個選擇。但是這種選擇並不見得一定是不好的。

父母如何影響孩子

父母到底是怎麼去影響孩子的?作者說,叫語言運用。就是如果你要改變你的教育方式,你首先要改變的是語言。

語言運用

比如,在當時中產階級的家庭裡面,由於父母跟孩子是經常協商的,他們會去討論很多話題,所以父母會把很多專業詞彙講給孩子聽,所以孩子就能接觸和運用豐富的語言,這樣他的文化資本就更強了。

父母在指導孩子行為的時候又會講道理,這背後有一個邏輯體系,那孩子在跟父母討價還價、協商的時候,他也會用這種有邏輯的方式去跟父母溝通。父母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更多的也是用語言懲罰,語言會有一定的力度,所以中產階級的孩子其實比工人階級的孩子更早地認識到了什麼樣的語言是會傷人的。

尤其是中產階級的孩子他們特別容易學會拒絕的語言,說「不」有多少種方式,怎麼去說「不」,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是掌握得特別好的。但是帶來的問題就是,當親子關係平等的時候你會發現,有的時候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角色關係是比較混亂的,父母想要發指令的時候就會發現很艱難。

但我們回到工人階級你就會發現,他們的語言很簡單,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日常溝通,他們自己也沒有這樣的專業背景。他們大量的語言都是命令式的,非常簡單有效。孩子也不會拒絕。所以他們學的語言體系也是這種簡單有效的語言方式。

家校互動

在當時的美國社會,在中產階級裡面,一旦父母看到問題,他就直接去干預了,本來是孩子跟老師之間的問題,孩子跟老師去解決,但父母就直接代表孩子去對公共機構進行干預,所以孩子的問題就會直接變成父母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這種互動是更符合個體需求的,孩子對怎麼去維護自己的利益會更有經驗,父母對學校的直接干預會要求教育機構或者公共機構為我的孩子量身定製各種業餘的活動。

甚至有的父母會提前對公共機構進行干預,提前就告訴你,我們的孩子有什麼樣的特點,你要怎麼做。那這些學校也不得不不斷地去更新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所以會給孩子更多的選擇。

但是在工人階級裡面,他們是更信任教育工作者的,所以他們會有一種理念,教育工作者說怎麼做,怎麼好,那我就怎麼來。

比如,斯泰西的學校有個天才班,她媽媽覺得這個孩子進天才班肯定是比一般的班級好。但天才班有個測試,學校組織了一場智商測試以後,達標線是130,但是她的孩子是128。但是斯泰西的媽媽馬歇爾女士,並不會因為這個結果就立馬放棄了。你會發現,如果是一個工人階級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這個父母肯定就接受教育機構的安排,不太會去討價還價。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斯泰西的媽媽馬歇爾女士依然會覺得,雖然測試出來是這個結果,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有別的路徑。所以她去找方法改變這個結果。在了解到這個學校的種種政策方針,以及可以嘗試的方法以後,她就花了兩百美金,給她的女兒在另外一個私人機構里重新做了一個智商測試。做完以後,她通過這個結果,最後成功地把女兒重新送到了天才班。

那我們應該怎麼更好地做出平衡呢?作者強調,這兩種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但是我們為兩種方案賦予不同社會價值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把另外一個方式里好的東西完全排斥掉了。當我們覺得協作培養就是最好的時候,你會發現中產階級的孩子優勢很明顯,他更適應社會,他的語言能力更強等等。

但是他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巨大的,就是這個孩子就沒有童年了,但是他沒有自由的時間了。所以成就自然成長的方式里,是不是也有你可以去獲得的可取之處?

成就自然成長是有好處的,不是說這種方式在社會價值上相對較弱,這種方式就全是不好的。所以作者提出,如果你是中產階級,請你放慢速度,協作培養速度太快,組織化太強,它不符合孩子的成長方式。而對於工人階級的方式,有些該做的事情咱們還是得做的,完全放任也是有問題的,有的時候安排一些增加孩子閱讀量的活動,多看書。

不平等的童年 導圖
不平等的童年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