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笔记
作者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中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三者合一的。人随着时间流动,人也在空间之中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彼此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中国传统人际社会网络顽强的生命力来自:信缘、血缘和地缘关系。
中国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关系
书中一开始作者提出,中国传统文明从本质上说,是以农业生产和农村聚居生活为基础的文明。这种特质导致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既和固定的乡土紧密联系,同时又保持着一种严谨的规律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自然世界与人的交互,通过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对大自然的感受,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比如,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指导“农时”,也就是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该在何时展开。具体来分析,二十四节气就囊括了四大类自然现象,包括季节的变化、气温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各种物候现象,包括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与迁徙节点,以及特殊气候现象的出现等等。
中国传统社会里,以农业为本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人和时空,以及自然万物之间,有着一种持续的强度联系。而诸多流传至今的文学佳作,更是以这种联系为主题。
比如,王维有一对诗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面五个字,是一横一直,后面五字是在地平线上有一个大圆圈;大漠的形象是一片广漠的空间,长河的形象是无穷无止的时间上的流动。同时,草原上烟火直上云霄,必定是没有风而且干燥的季节,已经隐含了一种季节性的描述;落日是黄昏时候,在流动不拘的时间上,有一个具体的太阳起落的景象。这十个字的内涵,精简而有力。
宇宙结构观念
中国人的宇宙结构观念也非常独特,宇宙是个大圆球,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星,构成一个以大地为中心,共有七层的同心圆,各天体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周而复始,没有终结。而宇宙时空的运转之所以永恒,恰恰是因为人类这个观察者的存在。
所以,有这种思维模式作为底层逻辑,中国传统文化里,对于宇宙的起源和运行模式,就有一套独到的解释。许倬云先生在书中说,中国创始神话里,盘古和女娲,都不是所谓的“宇宙创造之神”,更不是宇宙的统治者,而只负责完成某种“阶段性任务”,比如开辟天地与造人补天。
同时,我们再反过来看看人,人的造型,是圆颅方足,和传统的宇宙构架,所谓“天圆地方”,是交相呼应的。人本身这个生物系统,也是一个微缩的小宇宙,和外在的自然世界,大宇宙持续发生互动感应。人,不是屈服于宏大自然秩序的某种生物,而是与天地共存的宇宙成分。
比如,在距今5000多年诞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祭祀用的玉制礼器,叫琮。琮的形状,就是一个外方内圆的玉管,象征天圆地方。琮的功用,大体就是在祭典时,由部落里的祭祀手持,一边转动,一边吟诵咒语,作为通灵的道具。在琮的表面,还镌刻有精美的纹样,早期是作为图腾的动物,中后期就变成了头戴羽冠的人面。
包括许倬云先生在内,很多专家就分析说,琮本身的功能,以及这种纹饰的变化,都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一种强烈精神特征,就是,天地之间,有某种固定的沟通机制;人,就是这种沟通的中介。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对自己的力量和地位还不够有自信,所以要请出动物图腾来增强法力,而到了后期,良渚先民们,就认为,在宇宙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单单凭借自己,就可以完成与天地宇宙的沟通,不必再借助外力了。
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古代中国思想中,世界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构成,也就是传说中的五行。五行彼此相生相克,在动态中维持一种平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甚至人体中的五脏六腑,基本都可以被归为这五大类。
比如,《康熙字典》里收录了四万七千多个汉字,而拥有五行部首,也就是金字旁、木字旁、火字旁、水字旁、土字旁的汉字,将近一万三千个,而归于其他剩余部首的汉字,每个部首下面的字数不过几十、几百。
许倬云先生说,仅此一个案例,就看出五行宇宙观念,对于传统中国人思维模式的影响。五行观念,既决定了传统中国人对自然世界和人体运行规律的抽象认识结构,也渗透入我们祖先每天具体而繁琐的生活,比如传统医学养生,甚至一日三餐的烹饪。
许倬云先生说,中国烹饪之道,讲究五味的配合均衡,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也与五行一一对应,五味的均衡,也代表了古代中国饮食对营养均衡的朴素认知。
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
接下来,我们就再来看看,以人为基础,以血缘、信缘、地缘三重网络交织而成的中国传统社会,又从哪些方面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精神。
信缘
中国传统社会的信缘,也就是宗教信仰。在传统社会里,宗教信仰,对于社会共同体的形成与维持,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杨庆堃先生所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特别指出,中国的宗教信仰与西方犹太基督信仰的最大差别,乃在于中国人将宗教情绪及与其有关的仪式,都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
中国宗教认为,既然人和宇宙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交互感应,宇宙这个大世界内部的动态平衡,也对应人体这个小宇宙的动态平衡,那么人类依靠一些精神和身体层次上的练习,注重日常品行,同时服用丹药,就可以达到与宇宙运行同步和谐,吸取其能量,达到精神不灭的境地,也就是得道成仙,并不用完全屈服于一个所谓全能的神,或者主宰者的意志。
人类之所以发明宗教与神灵,核心在于对自然等未知力量的敬畏。许倬云先生分析说,“敬”代表一种带着感情的尊敬,而“畏”就是惧怕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膜拜的对象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各路神仙,起源大多是自然力量的化身,而另一类,则是死去的祖先。甚至,在生前品行卓越的人,死后也可以被擢升为神。
这既是中国人惯用的感恩情绪在推动,也是盼望这些人对苍生的贡献,可以持续长存。比如,关羽。关羽战死后,从武神,又被中国人加上了财神和忠义化身的功能。
血缘和地缘
血缘,就是亲属关系;地缘,也就是所谓的乡土性,这两者彼此缠绕,密不可分,所以许倬云先生在书中,也往往是两者一起来谈: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我们的先祖长期以农耕为本,精耕细作的农业又注重彼此合作,以及老年人生产经验的传承。
所以,居住形态基本就是一个大家族固定聚集在一起,安土重迁,基本生活空间长期固定,以村落为社会的基本单元,而村落之间,又以婚姻血缘关系和乡土近邻关系联系在一起,最终聚集为一个庞大的共同体。 人类社会最初的基本形态,就是血缘关系构成的族群,而其中最亲密的核心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
比如,孟子曾经提出过“四端”,也就是四种人必须常备的基本道德,第一条就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来源于亲情,也构成了儒家核心道德规范“仁”的基础。
当然,注重亲情,孝敬老人与长辈,不仅源自人性中的本能,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现实需要。传统农耕社会,老年人的经验传承极为重要。老年人熟悉天时物候,与农业耕作生产的种种诀窍,所以老年人备受尊敬,他们虽然退居二线,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还要照顾家中隔代孩童,顺便在闲暇时向下一代传授农业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这种知识与经验是否能够顺利传承,关系到社会族群的存亡,所以必须用社会伦理的力量,来加以维护与保证。而在传统中国,正是因为有亲情血缘关系的维护,中华民族与文化,才得以传承数千年,绵延至今。
亲缘关系如此重要,导致传统中国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其他关系,也会模仿血缘关系来构建,比如儒家士大夫用来传授知识的书院、学派和民间手工匠人的店铺作坊,也都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同门师兄弟如手足”这样的口号,鼓励彼此扶持照应。
当然,以亲缘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规模要再进一步,那就必须结合地缘,也就是乡土的力量。也就是居住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人,彼此应该有一种紧密的,类似血缘关系的情感连接。
比如,许倬云先生回忆自己的故乡无锡:在自己小时候,许家是当时无锡的大家族,又通过联姻,和其他二三十个当地大家族形成了一种牢固的关系。可以说,无锡的这些家族,就是一个个血缘共同体,结成的一个乡土共同体。每个家族都会出现一批比较成功的男性首领,也就是士绅。
地方上有很多公共事务,就由这些士绅商议解决,比如修桥补路、赡养老人和救助贫困等等。同时,这些家族中的女眷也组织起来,比如许倬云先生的祖母,就是许家这个大族里一房的女家长,带着全族女性采桑养蚕。出售蚕茧的钱,就是全族女性的零用钱和女儿出嫁时的嫁妆。同时,每个家族里发达的成员,都会添置一些产业捐献出来,作为家族的公共产业,收入用来补贴比较困窘的亲戚。这种基于乡土和血缘关系的小规模财产公有制,曾经帮助无数处于底层的传统中国人,免于饥寒,有一种原始的生活保障。
中国文化中差序格局的特色,与今日西方文明中个人主义的极度高张相对比,可以救济个人主义的孤独,也可以防止社会因个人主义过度发展而面临的碎裂与瓦解。而且,这种共同体并不是出于利益的合约,而是基于人性的感情——利尽则交疏,人性之间天然的感情,却不会因为利益之有无而就此断绝。这是中国文化中超越性的价值,也可以扩充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以补现代文明的不足。
当然,这种关系也有它的缺点,就是个体的自由意志受限,举手投足之间,全是规矩;每个人存在的最大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所在的亲缘和地缘共同体形形色色的需要,容易屈从权威,由此会少一些创新改革意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