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戴维·珀金斯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资深教授,也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美国教育界和心理界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对智力、理解、思考、创意等各种与人类学习相关的议题都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他积极参与到现代教育改革的实践当中,尝试为不同阶层的学习者构建深入学习的体系。

本书详细剖析了为什么传统的学习在生活中没有用,并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两个角度阐述有用的学习是什么样的。作者强调有用的学习需要有生活价值,而生活价值的四个判断标准就是让学习变有用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值得学习的内容。此外,他还系统讲述了一套能够把学到的内容用出来的学习方法。


学习有生活价值的内容

作者认为,只有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才是有用的。什么叫做有生活价值呢?其实就是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求它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那我们应该怎么判断是不是有用呢?作者总结四条标准,我们来了解一下。

具备深刻见解

学习内容是否具备深刻见解,也就是说,你所学的内容是否有助于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及事物的运行规律。例如天为什么是蓝的,草为什么是绿的,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或者以“能源”为例,包括对当代社会能源问题的了解:能量从何而来、归于何处、为什么传统能源是有限的、可再生能源将如何拯救我们、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等等。

这些问题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现实的视角,因为它们解释起来都关系到事物最初始的样貌,搞懂这些问题,会让我们眼中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理解上的厚度和深度。

比如,盖房子。学习内容是否具备深刻见解,相当于房子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房子它应该有一定的空间,起码要能够容纳一个人正常的生活起居,而不能是只有几平方米那么大。而学习这些具备深刻见解的内容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学习内容是否具备深刻见解,这条判断标准为理想的知识殿堂搭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行动

作者总结学习内容是否具备生活价值的第二个标准是行动,也就是说学习内容是否对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有指导意义。

比如,一本菜谱里,每道菜的每个操作步骤都应该有实际的作用,应该关系到菜品最终的口感和质量。如果以房子作类比的话,理想中的房子最起码应该是结实的,质量不能差,不能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倒塌。

这条标准其实就是狭义上的有用或无用,而对于学习内容进行这样的实用性考量,也能够有效地区分出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伦理道德

作者总结学习内容是否具备生活价值的第三个标准是伦理道德,人类毕竟是社会动物,相互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非常重要。这就好比房子应该有门窗,能通风,那种进不去出不来、完全封闭的建筑当然没办法利用,因此我们学习的内容也应该有助于激发我们对这种关系的良性追求和互动。

机会

作者总结学习内容是否具备生活价值的最后一个标准是机会,这是说学到的知识是否有足够的现实状况借以思考和分析。这条标准就相当于房子建造的地理位置,它与我们的生活范围是远还是近,如果你的房子远在郊区,超出了平时工作或学习的区域,通勤时间已经难以平衡正常的生活安排,既使你真有这样一套房子,能去居住的时间也非常少了。学来的知识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实践,自然也是没多大用的。

什么内容值得学

什么值得学呢?作者在书中所提倡这种值得学的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知识本身,也就是学习内容;二是思考方式,也就是学习工具。

全局性理解

首先,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依然是知识,但我们要学的是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作者把满足生活价值四条标准的知识称为“全局性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实际关联,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如果某个人能对某种知识构成全局性理解,那这个知识点对于这个人而言就是值得学的知识。

比如 ,“民主”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相当枯燥的理论,但如果我们通过全局性理解对它进行拆解,你会感觉它对于实际生活也不是完全无用。比如,“民主”作为一种人类团体相处和决策的概念和模式,能够给我们提供团体与个人、国家与人民,甚至是全球一体化的深刻理解,小到公司或班级怎么做出决策,大到各国如何共同商议解决问题,都有赖于这个知识点在背后的作用。它也能指导我们在有关问题上采取行动,除了政治选举投票,它也是能有效解决家庭争议的好方法。

此外,它还能激发我们对有效民主模式和实践的道德性追求,以更好地解决人们的矛盾,面对个体之间的差异。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由19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推导得出,这是高中学的定律。想必已经有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欧姆定律呈现了电流运动的模式,即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已知其中任意两者,可以计算出第三者。系统地运用欧姆定律有助于理解复杂的电路中所发生的运动。

欧姆定律的原则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使用,比如,运用于推算热导管的气流量。在此,欧姆定律的基本形式至少可以提供一种粗略的范式:气流量(热导管的电流量)等于气压(电压)除以导管阻力(电阻)。那么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呢?比如,家里有些房间很冷,我们根据欧姆定律,按照能够大幅提升气流量的方式重新配置了房子的通风系统。“

当我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超出了传统教育的解读,不再限于表面的了解,而成功转化为深层次的理解,并为实际生活中的各项问题出谋划策,那么证明我们对这个知识点有了全局性的理解。所以,书本里的长篇大论只有可以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提供价值,对于学习者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

开放性问题

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而开放性问题改变了这个局面: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拉比,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他的妈妈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作者提到的开放性问题是要用来为学习服务,也要有生活价值,同样要遵循前面我们提到的深刻理解、行动、伦理道德和机会四个判断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习者以全局性理解的方式面对已有的知识。

比如,1998年普利策奖的获奖者是贾雷德•戴蒙德,他的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写了一本名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书,而这本书的创作就起源于一个开放性问题,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来自新几内亚,这位新几内亚人在了解了其他国家居民的生活状况后,对于自己国家的贫穷落后感到困惑,于是他问戴蒙德说:“为什么你们会有那么多物质财富?”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普通,但是这是因为提问者注意到了欧亚人与其他地区的人之间的现实差异,并对这种差异感到好奇,戴蒙德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特性,于是放下了原来对欧亚文化有优越感的心理,从各大洲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社会构成与变迁等方面,来解释现代社会诸多不平等问题的原由。

开放性问题能引导我们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串连起来,用现实问题的需求将书本里的知识重新整合,并最终形成有生活价值的知识结构体系。作者认为,开放性问题应该由学习者自己提出,其目的不是找到最后的答案,而是鼓励、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和困惑感,它们是开放性问题的动力和能量。

因此,对于老师和家长等教育者而言,促成开放性问题有两个主要的努力方向:一是保护好奇心,不要轻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问出的开放性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按照全局性理解的思路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激发好奇心,给学生创造正确的问题背景,积极营造多样的思考角度。

而对于已经走出校园的学习者而言,开放性问题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印象,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发现平凡事物背后的形成过程,找到兴趣点,并要不断的问“为什么”。开放性问题的核心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作者说,要想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就需要我们有好的学习方式。作者在书中总结了一套学习方法。我们来了解一下。

理解

一种全局性理解应当是什么样的?首先,它必须是真正的理解某个主题。真正理解某个主题,必须做到透彻地思考这个主题、考虑主题相关的内容、利用主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如果所有人只能做到背诵或解答明确的习题,或者轻易地被错误概念和刻板印象绊住脚步,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理解。

比如,学生掌握了历史事实,但却不能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或者甚至没有学会批判性地思考自己读到的史实;他们掌握了数学运算程序,但却没有学会如何处理简单的数学模型,或者进行数学探究。

运用

就是将思考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它们有一片施展作用的空间。

比如,我们学英语时会遇到很多看起来特别高级或特别地道的英文表达词组,许多人很认真,把这些都做了笔记,但下次用的时候还是不会。这是因为学到的内容没有去运用。其实把英文表达用出来最直接的方式是写作文。

当把这些表达都用在作文里,用得多了就会记得更牢固,对于词组的运用的也越来越灵活,因此我们学到的知识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它用起来。

注意

其实就是学习主动性,我们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找到思维能力在现实中的作用,逐步开拓思考能力可以运用的日常领域和范围。

感兴趣

重视那些自己兴趣所在的要素,将源自内心的热情注入学习的过程。学习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无论是写作,还是文学、音乐、影视作品,只要你有兴趣,都是促使你不断深入学习的动力,让你感到痛苦的学习过程就会转化为乐趣。如果没有热情,任何一种具有生活价值的内容都无法为学习者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即“迁移”,迁移意味着学习者在某处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到完全不同的领域。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真正变成我们的工具包,长此以往就会实现融会贯通。

本书作者戴维•珀金斯告诉学习者,如何辨别传统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如何学会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全局性理解,选择有用的学习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用得上的学习。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导图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