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戴維·珀金斯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資深教授,也是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創始人之一。他在美國教育界和心理界有着極高的威望和影響力,對智力、理解、思考、創意等各種與人類學習相關的議題都有着豐富的研究經驗。他積極參與到現代教育改革的實踐當中,嘗試為不同階層的學習者構建深入學習的體系。

本書詳細剖析了為什麼傳統的學習在生活中沒有用,並從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兩個角度闡述有用的學習是什麼樣的。作者強調有用的學習需要有生活價值,而生活價值的四個判斷標準就是讓學習變有用的關鍵因素,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值得學習的內容。此外,他還系統講述了一套能夠把學到的內容用出來的學習方法。


學習有生活價值的內容

作者認為,只有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才是有用的。什麼叫做有生活價值呢?其實就是對於要學習的內容,應該要求它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要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那我們應該怎麼判斷是不是有用呢?作者總結四條標準,我們來了解一下。

具備深刻見解

學習內容是否具備深刻見解,也就是說,你所學的內容是否有助於我們了解周圍的世界及事物的運行規律。例如天為什麼是藍的,草為什麼是綠的,飛機是怎麼飛起來的。或者以「能源」為例,包括對當代社會能源問題的了解:能量從何而來、歸於何處、為什麼傳統能源是有限的、可再生能源將如何拯救我們、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等等。

這些問題給了我們一個非常貼近生活現實的視角,因為它們解釋起來都關係到事物最初始的樣貌,搞懂這些問題,會讓我們眼中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理解上的厚度和深度。

比如,蓋房子。學習內容是否具備深刻見解,相當於房子的基本屬性是什麼,房子它應該有一定的空間,起碼要能夠容納一個人正常的生活起居,而不能是只有幾平方米那麼大。而學習這些具備深刻見解的內容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學習內容是否具備深刻見解,這條判斷標準為理想的知識殿堂搭建了一個基本的框架。

行動

作者總結學習內容是否具備生活價值的第二個標準是行動,也就是說學習內容是否對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有指導意義。

比如,一本菜譜里,每道菜的每個操作步驟都應該有實際的作用,應該關係到菜品最終的口感和質量。如果以房子作類比的話,理想中的房子最起碼應該是結實的,質量不能差,不能風雨飄搖隨時可能倒塌。

這條標準其實就是狹義上的有用或無用,而對於學習內容進行這樣的實用性考量,也能夠有效地區分出學習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

倫理道德

作者總結學習內容是否具備生活價值的第三個標準是倫理道德,人類畢竟是社會動物,相互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非常重要。這就好比房子應該有門窗,能通風,那種進不去出不來、完全封閉的建築當然沒辦法利用,因此我們學習的內容也應該有助於激發我們對這種關係的良性追求和互動。

機會

作者總結學習內容是否具備生活價值的最後一個標準是機會,這是說學到的知識是否有足夠的現實狀況藉以思考和分析。這條標準就相當於房子建造的地理位置,它與我們的生活範圍是遠還是近,如果你的房子遠在郊區,超出了平時工作或學習的區域,通勤時間已經難以平衡正常的生活安排,既使你真有這樣一套房子,能去居住的時間也非常少了。學來的知識也是一樣,如果沒有足夠的機會去實踐,自然也是沒多大用的。

什麼內容值得學

什麼值得學呢?作者在書中所提倡這種值得學的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包含兩個部分,一是知識本身,也就是學習內容;二是思考方式,也就是學習工具。

全局性理解

首先,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依然是知識,但我們要學的是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作者把滿足生活價值四條標準的知識稱為「全局性理解」,簡單來說,就是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有實際關聯,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幫助。如果某個人能對某種知識構成全局性理解,那這個知識點對於這個人而言就是值得學的知識。

比如 ,「民主」這一知識點可以說是相當枯燥的理論,但如果我們通過全局性理解對它進行拆解,你會感覺它對於實際生活也不是完全無用。比如,「民主」作為一種人類團體相處和決策的概念和模式,能夠給我們提供團體與個人、國家與人民,甚至是全球一體化的深刻理解,小到公司或班級怎麼做出決策,大到各國如何共同商議解決問題,都有賴於這個知識點在背後的作用。它也能指導我們在有關問題上採取行動,除了政治選舉投票,它也是能有效解決家庭爭議的好方法。

此外,它還能激發我們對有效民主模式和實踐的道德性追求,以更好地解決人們的矛盾,面對個體之間的差異。作者在書中提到了「歐姆定律。」歐姆定律由19世紀的德國物理學家歐姆推導得出,這是高中學的定律。想必已經有很多人已經忘記了。歐姆定律呈現了電流運動的模式,即電流等於電壓除以電阻,已知其中任意兩者,可以計算出第三者。系統地運用歐姆定律有助於理解複雜的電路中所發生的運動。

歐姆定律的原則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內使用,比如,運用於推算熱導管的氣流量。在此,歐姆定律的基本形式至少可以提供一種粗略的範式:氣流量(熱導管的電流量)等於氣壓(電壓)除以導管阻力(電阻)。那麼如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呢?比如,家裡有些房間很冷,我們根據歐姆定律,按照能夠大幅提升氣流量的方式重新配置了房子的通風系統。「

當我們對歐姆定律的理解超出了傳統教育的解讀,不再限於表面的了解,而成功轉化為深層次的理解,並為實際生活中的各項問題出謀劃策,那麼證明我們對這個知識點有了全局性的理解。所以,書本里的長篇大論只有可以為我們現實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提供價值,對於學習者才真正具有現實意義。

開放性問題

傳統教育中,問題常被歸結為方法,而答案被歸結為內容。而開放性問題改變了這個局面:問題也可以是內容,並且具有獨特的生活價值。普利策獎得主、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大部分母親在孩子放學回家後都會問一句:「你今天學到什麼了嗎?」但他的媽媽當年問的卻是:「拉比,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

作者提到的開放性問題是要用來為學習服務,也要有生活價值,同樣要遵循前面我們提到的深刻理解、行動、倫理道德和機會四個判斷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習者以全局性理解的方式面對已有的知識。

比如,1998年普利策獎的獲獎者是賈雷德•戴蒙德,他的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寫了一本名叫《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書,而這本書的創作就起源於一個開放性問題,問出這個問題的人來自新幾內亞,這位新幾內亞人在了解了其他國家居民的生活狀況後,對於自己國家的貧窮落後感到困惑,於是他問戴蒙德說:「為什麼你們會有那麼多物質財富?」這個問題看起來很普通,但是這是因為提問者注意到了歐亞人與其他地區的人之間的現實差異,並對這種差異感到好奇,戴蒙德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特性,於是放下了原來對歐亞文化有優越感的心理,從各大洲的地理位置、自然氣候、社會構成與變遷等方面,來解釋現代社會諸多不平等問題的原由。

開放性問題能引導我們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串連起來,用現實問題的需求將書本里的知識重新整合,並最終形成有生活價值的知識結構體系。作者認為,開放性問題應該由學習者自己提出,其目的不是找到最後的答案,而是鼓勵、培養人們的好奇心和困惑感,它們是開放性問題的動力和能量。

因此,對於老師和家長等教育者而言,促成開放性問題有兩個主要的努力方向:一是保護好奇心,不要輕視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問出的開放性問題,正確引導學生按照全局性理解的思路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二是激發好奇心,給學生創造正確的問題背景,積極營造多樣的思考角度。

而對於已經走出校園的學習者而言,開放性問題需要我們跳出固有的印象,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曾經習以為常的事情,發現平凡事物背後的形成過程,找到興趣點,並要不斷的問「為什麼」。開放性問題的核心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作者說,要想把學到的內容運用到生活中,就需要我們有好的學習方式。作者在書中總結了一套學習方法。我們來了解一下。

理解

一種全局性理解應當是什麼樣的?首先,它必須是真正的理解某個主題。真正理解某個主題,必須做到透徹地思考這個主題、考慮主題相關的內容、利用主題進行發散性思考。如果所有人只能做到背誦或解答明確的習題,或者輕易地被錯誤概念和刻板印象絆住腳步,那麼,這就不是真正的理解。

比如,學生掌握了歷史事實,但卻不能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思考,或者甚至沒有學會批判性地思考自己讀到的史實;他們掌握了數學運算程序,但卻沒有學會如何處理簡單的數學模型,或者進行數學探究。

運用

就是將思考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讓它們有一片施展作用的空間。

比如,我們學英語時會遇到很多看起來特別高級或特別地道的英文表達詞組,許多人很認真,把這些都做了筆記,但下次用的時候還是不會。這是因為學到的內容沒有去運用。其實把英文表達用出來最直接的方式是寫作文。

當把這些表達都用在作文里,用得多了就會記得更牢固,對於詞組的運用的也越來越靈活,因此我們學到的知識一定要想盡辦法把它用起來。

注意

其實就是學習主動性,我們要注意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細節,找到思維能力在現實中的作用,逐步開拓思考能力可以運用的日常領域和範圍。

感興趣

重視那些自己興趣所在的要素,將源自內心的熱情注入學習的過程。學習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無論是寫作,還是文學、音樂、影視作品,只要你有興趣,都是促使你不斷深入學習的動力,讓你感到痛苦的學習過程就會轉化為樂趣。如果沒有熱情,任何一種具有生活價值的內容都無法為學習者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

融會貫通

融會貫通即「遷移」,遷移意味着學習者在某處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可以運用到完全不同的領域。在反覆實踐的基礎上,將學到的知識真正變成我們的工具包,長此以往就會實現融會貫通。

本書作者戴維•珀金斯告訴學習者,如何辨別傳統知識體系的實用性,如何學會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形成全局性理解,選擇有用的學習內容,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是用得上的學習。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導圖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