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乌合之众》出版于1895年,至今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再版29次。这是古斯塔夫·勒庞凭个人研究兴趣写成的书,但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群体心理学。这本书并不厚,但勒庞在书中对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语言生动流畅,观点大胆新颖,极大颠覆了人们的通常认知。在《乌合之众》问世之后的一百多年中,围绕这本书的争议和批评一直从未停止,但却无法掩盖其智慧的光辉和深邃远见。书中的一些结论和预言,也为很多历史实践所证明。


勒庞在书中首先对群体进行了明确定义,然后分析总结了群体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情感和道德观念。勒庞认为人们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自信倍增、情绪激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勒庞通过分析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提出了群体是在间接和直接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并且指出了群体领袖必须具备的品质特征,以及对群体进行有效动员、控制所需要的方法手段。


如何定义群体

哪些人算是乌合之众呢?作者指出,不是随便在一起的一群人就可以称为群体,比如,在一个公共地点上经过、闲逛的人群,商场的消费者,人不少但是它不是一个群体。只有当这群人有了同样的心理,才能够成群体。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个地点空间,可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关注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诉求,所以,他们不属于作者定义的“群体”概念。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匪徒(有点俗的例子)或者火灾等 ,有人大喊“快跑啊!广场上的人群开始奔跑和骚动起来,他们这时由于统一产生了逃生自保的心理,要采取行动保护自己,这时候,他们就成为了作者所定义的“群体”了。


虽然作者在书中没有特别明确地进行界定,但还是说一下,那些被严格组织起来的人群,例如军人、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等等,不属于这类群体。这些高度组织化的人群遵守确定的规则,接受严格的管理,按照明确的指挥行动,他们不具有勒庞所认为的群体心理特征。当然,这并不排斥这些组织中的一些人属于其他群体。

最简单的例子是,证券公司作为一个组织是被严格管理的,那么证券公司里正在上班的员工,当然不属于勒庞定义的群体。但这些员工在业余时间,却完全有可能参与到传销组织里去——下班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乌合之众”。


群体的心理特征

那么在作者眼中的群体,群体有哪些心理特征呢?也就是说当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乌合之众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会有什么不同呢?


群体智力下降

当许许多多的个体,汇集成一个群体后,这个群体的智力,会是人们的智力叠加总和吗?会变得更聪明吗?换句话说,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吗?作者认为群体的智力是低于个体平均智力水平的,群体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群体当中,智商最低的那个人。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之后,思维就会显示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一些特征,甚至看起来非常像个傻瓜。


例如,群体只乐于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关心证据和论述,不进行分析和判断。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简单主张,越容易得到群体的拥护支持。因为整体的智力下降,所以群体特别易于被暗示所误导,相信并传播荒诞不经的谣言,接受稀奇古怪的理念。


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

作为个体,对很多“胆大妄为”的事情,人们自己不过是想想而已,有时候可能连想都不敢去想。可是,当这些个体汇集成一个群体后,不但啥都敢想了,而且还啥都敢干了,甚至有点“无法无天”的感觉。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群体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基于两个原因:


a.群体人多力量大

个体力量实现不了的目标,众多个体的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轻易实现。


b.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者消除了对被惩罚的恐惧

他们会觉得干啥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所谓“法不责众”,事情是大伙一块干的,要么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或报复;要么就算有惩罚和报复,也是群体里这么多的人一起承担,谁都不用害怕了。也就是说群体都是匿名的,不必承担责任。那些总是控制个人的责任感会消失殆尽。


情绪化、冲动,急于采取行动

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靠情绪传染实现的,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成为主导力量。在越来越激烈的情绪推动下,群体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因此,人们一旦聚集成群体之后,往往就很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作者认为,群体之中有不少特点,如冲动、急躁、理性的匮乏、缺乏判断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这些特点通常能够在属于低级的进化形式的物种中观察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彻底改变了法兰西,法国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传统上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它们固有的神圣地位已经被颠覆,群众的力量爆发出了巨大的威力。一次次的群众运动,一场场的街头抗争,不论是议会选举还是时尚流行,普通人群的态度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如此重视群体。


他预感到未来的社会里由普通人汇集起来的群体将会发挥主导作用。作者重点研究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就是为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预判,而他研究总结出的这些群体心理特征,非理性、易冲动、胆大妄为等等,也让他对未来的社会持一种悲观态度。


群体是如何形成与变化

那么这些想法和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认为群体的形成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两种因素的影响。


间接因素

a.种族

作者认为,种族决定一群人的气质。


b.传统

种族精神的综合体——传统的社会重要性——它是如何在失去必要性后成为有害因素的——群体是传统最坚定的维护者。


c.时间

它在建立信念之后,再摧毁信念——通过时间的帮助,从无序走向有序。


d.政治和社会制度

错误的认识,它们的影响力极其微弱,各民族无法挑选最好的制度,相同制度的名称下隐藏着最与众不同的事物——理论上失败的制度,对某些民族却是必要的。


e.教育

广为流传的教育影响群众的错误观点——统计学上的说明——拉丁民族教育制度对道德的破坏性作用——不同的民族所表现出来的事例。所谓的间接因素就是一些观念、思想的长期渗透,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想法。


比如书中所举的例子法国大革命。比如说,在当时的法国,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政治理念啊,传播了上百年时间,最终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接受,为后来突然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做了长期充分准备。


直接因素

那么所谓直接因素,就是一些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性事件——它们是能够让思想采用一定形式,并且能够让它产生某种结果的因素。集体突然之间打算采取的决定,就是由这些直接因素引起的。一次骚乱的爆发,或一个罢工的决定,还有普通的民众赋予某人颠覆一个政府的力量,都可以归因于直接因素。


比如,法国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攻打巴士底监狱,一下子唤起法国民众普遍的革命情绪,并且很快演变成群众运动,最终推翻了王权统治。群体是奔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去的,但最后却往往很容易跑偏。

比如说,球迷闹事——本来球迷聚集起来去看球,目标是希望自己追捧的球队能获胜,但是球赛结束后因为双方球迷的对抗冲突,最后球迷群体很快进入到实际行动状态,开始群殴大打出手。事后留在参与群殴的球迷记忆中的,那场比赛的胜负结果已经不重要了,球迷之间的斗殴反倒成了最后的结果。

尽管勒庞对他关注和研究的群体充满批判和怀疑,但他还是比较客观地指出,群体的行为,也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批判去评价好坏。一个被动员起来的群体,前一刻可能还在为争抢一个名号进行血腥的厮杀,后一刻可能就会为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而无私奉献。群体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它的特点只是易于被影响的,而且它行动的后果是威力巨大的。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群体的领袖要把群体带向何方。


群体领袖

作者认为,群体的领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一种是长期的。短期的群体领袖,可以带领群体去采取明确的行动。


两种群体领袖

1、拥有一时意志的领袖


例如挺身而出指挥抢险救灾的平民英雄,左右网上舆情变化的大V、网红,吸引百万粉丝如醉如狂的偶像明星等等。这些短期的群体领袖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对困难和困境的时候,他们比群体里的其他人显得更坚定、更狂热、更富有献身精神,他们的行动能够直接带动整个群体成员的追随和效仿。

这类短期领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当短期行动所面对的场景消失后,这些领袖就迅速丧失了领袖光环,恢复成了平常人,甚至还暴露出更多缺陷和弱点。

例如指挥救灾的路人、网上呼风唤雨的大V等,在他们从事本职工作时和日常生活里,很可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甚至还时不时被身边的人嘲弄欺负。魅力无限的偶像明星过个两三年就会被众多粉丝抛弃,成为一个没有什么光环映照的普通艺人。


2、持久性的领袖

这种人很少,但他们的影响却非常大,有的时候他们的影响力在他们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后还在发挥作用。

比如:拿破仑,他在法国人民心目中留下的英雄形象,在他死后居然有增无减。这种身后的名气,甚至把他那个原本默默无闻、平庸无能的侄子扶上了皇帝宝座。再比如圣保罗、哥伦布和德·雷赛布,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领袖的动员手段

作者认为要想成为这样长期性的群体领袖,超强的意志力是必须的品质,这样的人必须长时期内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面对任何困境或变化,都不更改自己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就是他们可以持续维持并引领群体的制胜法宝。至于领袖对群体的动员方式,勒庞在书里总结出了三项要诀,就是断言、重复和传染。


1、断言

作为领袖,就一定要给自己的群体提出一个主张,而这个主张必须是以断言的形式提出来的,作出纯粹简洁的断言,不去考虑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一种观念走进群众头脑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洁,证据和证明看上去就会越发贫乏,它的威力就会越大。


2、重复

领袖如果仅仅是提出断言,还是不足以深入人心,所以第二项要诀就是重复,拿破仑曾经说过,只有一个修辞法极为重要,那就是重复。被断言的事情,是通过持续地重复才在头脑中稳定下来,并且这种方式最后能够让人把它看作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


作者认为把断言不厌其烦地进行重复,可以让断言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不知不觉下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当适合的场景或条件出现时,人们立即受潜意识指挥按照断言的命令采取行动,人们就已经不需要再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了。


3、情绪传染

那么领袖要想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的断言,还需要第三项要诀:情绪传染。领袖要依靠强烈的情绪去感染身边的追随者,再让这些追随者把这样的情绪传播出去,感染更多的人群。通过传染唤起具有相同情绪的人们,领袖的主张就会在情绪的作用下让人们接受。也许有些人可能并不十分同意领袖的断言,但是只要被这样的情绪所感染,最终也成为领袖的追随者。


有两种这样的情绪最容易被利用,就是恐惧和愤怒。恐惧和愤怒的情绪极易传染,某种断言如果夹裹在这样的情绪中传播开来,被传染的人群会深信不疑并按照断言的指示采取行动。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