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出版於1895年,至今已被翻譯為十幾種語言,再版29次。這是古斯塔夫·勒龐憑個人研究興趣寫成的書,但卻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群體心理學。這本書並不厚,但勒龐在書中對群體的心理特徵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解剖,語言生動流暢,觀點大膽新穎,極大顛覆了人們的通常認知。在《烏合之眾》問世之後的一百多年中,圍繞這本書的爭議和批評一直從未停止,但卻無法掩蓋其智慧的光輝和深邃遠見。書中的一些結論和預言,也為很多歷史實踐所證明。
勒龐在書中首先對群體進行了明確定義,然後分析總結了群體的一系列心理特徵、情感和道德觀念。勒龐認為人們一旦形成群體,就會出現智力下降、自信倍增、情緒激動等特徵。在此基礎上,勒龐通過分析群體的意見和信念,提出了群體是在間接和直接兩種因素的作用下產生的,並且指出了群體領袖必須具備的品質特徵,以及對群體進行有效動員、控制所需要的方法手段。
如何定義群體
哪些人算是烏合之眾呢?作者指出,不是隨便在一起的一群人就可以稱為群體,比如,在一個公共地點上經過、閒逛的人群,商場的消費者,人不少但是它不是一個群體。只有當這群人有了同樣的心理,才能夠成群體。也就是說他們雖然在同一時間聚集在同一個地點空間,可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關注點,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心理訴求,所以,他們不屬於作者定義的「群體」概念。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突然有匪徒(有點俗的例子)或者火災等 ,有人大喊「快跑啊!廣場上的人群開始奔跑和騷動起來,他們這時由於統一產生了逃生自保的心理,要採取行動保護自己,這時候,他們就成為了作者所定義的「群體」了。
雖然作者在書中沒有特別明確地進行界定,但還是說一下,那些被嚴格組織起來的人群,例如軍人、企業員工、在校學生等等,不屬於這類群體。這些高度組織化的人群遵守確定的規則,接受嚴格的管理,按照明確的指揮行動,他們不具有勒龐所認為的群體心理特徵。當然,這並不排斥這些組織中的一些人屬於其他群體。
最簡單的例子是,證券公司作為一個組織是被嚴格管理的,那麼證券公司里正在上班的員工,當然不屬于勒龐定義的群體。但這些員工在業餘時間,卻完全有可能參與到傳銷組織里去——下班之後,搖身一變,成為「烏合之眾」。
群體的心理特徵
那麼在作者眼中的群體,群體有哪些心理特徵呢?也就是說當人們聚集在一起形成烏合之眾的時候,他們的表現會有什麼不同呢?
群體智力下降
當許許多多的個體,匯集成一個群體後,這個群體的智力,會是人們的智力疊加總和嗎?會變得更聰明嗎?換句話說,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嗎?作者認為群體的智力是低於個體平均智力水平的,群體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取決於這個群體當中,智商最低的那個人。很多人一旦聚集起來之後,思維就會顯示出非理性、簡單化、缺乏常識和邏輯等一些特徵,甚至看起來非常像個傻瓜。
例如,群體只樂於接受簡單明了的號召和主張,不關心證據和論述,不進行分析和判斷。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簡單主張,越容易得到群體的擁護支持。因為整體的智力下降,所以群體特別易於被暗示所誤導,相信並傳播荒誕不經的謠言,接受稀奇古怪的理念。
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幹
作為個體,對很多「膽大妄為」的事情,人們自己不過是想想而已,有時候可能連想都不敢去想。可是,當這些個體匯集成一個群體後,不但啥都敢想了,而且還啥都敢幹了,甚至有點「無法無天」的感覺。那到底是為什麼呢?群體具有這樣的心理特徵基於兩個原因:
a.群體人多力量大
個體力量實現不了的目標,眾多個體的力量集中起來就可以輕易實現。
b.個體匯入群體後減弱或者消除了對被懲罰的恐懼
他們會覺得幹啥都不需要承擔責任了,所謂「法不責眾」,事情是大夥一塊乾的,要麼不會受到什麼懲罰或報復;要麼就算有懲罰和報復,也是群體裡這麼多的人一起承擔,誰都不用害怕了。也就是說群體都是匿名的,不必承擔責任。那些總是控制個人的責任感會消失殆盡。
情緒化、衝動,急於採取行動
群體的產生和發展是靠情緒傳染實現的,群體總是被情緒驅使,越激烈的情緒越可能成為主導力量。在越來越激烈的情緒推動下,群體傾向於儘快採取實際行動,因此,人們一旦聚集成群體之後,往往就很像個火藥桶,一點就着。
作者認為,群體之中有不少特點,如衝動、急躁、理性的匱乏、缺乏判斷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這些特點通常能夠在屬於低級的進化形式的物種中觀察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徹底改變了法蘭西,法國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來傳統上封建王權和宗教神權,它們固有的神聖地位已經被顛覆,群眾的力量爆發出了巨大的威力。一次次的群眾運動,一場場的街頭抗爭,不論是議會選舉還是時尚流行,普通人群的態度越來越成為決定性的力量。這也就是為什麼作者會如此重視群體。
他預感到未來的社會裡由普通人匯集起來的群體將會發揮主導作用。作者重點研究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就是為了對未來的社會發展做出預判,而他研究總結出的這些群體心理特徵,非理性、易衝動、膽大妄為等等,也讓他對未來的社會持一種悲觀態度。
群體是如何形成與變化
那麼這些想法和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呢?作者認為群體的形成受「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兩種因素的影響。
間接因素
a.種族
作者認為,種族決定一群人的氣質。
b.傳統
種族精神的綜合體——傳統的社會重要性——它是如何在失去必要性後成為有害因素的——群體是傳統最堅定的維護者。
c.時間
它在建立信念之後,再摧毀信念——通過時間的幫助,從無序走向有序。
d.政治和社會制度
錯誤的認識,它們的影響力極其微弱,各民族無法挑選最好的制度,相同制度的名稱下隱藏着最與眾不同的事物——理論上失敗的制度,對某些民族卻是必要的。
e.教育
廣為流傳的教育影響群眾的錯誤觀點——統計學上的說明——拉丁民族教育制度對道德的破壞性作用——不同的民族所表現出來的事例。所謂的間接因素就是一些觀念、思想的長期滲透,在比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想法。
比如書中所舉的例子法國大革命。比如說,在當時的法國,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政治理念啊,傳播了上百年時間,最終逐漸被社會各階層接受,為後來突然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做了長期充分準備。
直接因素
那麼所謂直接因素,就是一些激發群體情緒的突發性事件——它們是能夠讓思想採用一定形式,並且能夠讓它產生某種結果的因素。集體突然之間打算採取的決定,就是由這些直接因素引起的。一次騷亂的爆發,或一個罷工的決定,還有普通的民眾賦予某人顛覆一個政府的力量,都可以歸因於直接因素。
比如,法國大革命的標誌性事件——攻打巴士底監獄,一下子喚起法國民眾普遍的革命情緒,並且很快演變成群眾運動,最終推翻了王權統治。群體是奔着一個明確的目標而去的,但最後卻往往很容易跑偏。
比如說,球迷鬧事——本來球迷聚集起來去看球,目標是希望自己追捧的球隊能獲勝,但是球賽結束後因為雙方球迷的對抗衝突,最後球迷群體很快進入到實際行動狀態,開始群毆大打出手。事後留在參與群毆的球迷記憶中的,那場比賽的勝負結果已經不重要了,球迷之間的鬥毆反倒成了最後的結果。
儘管勒龐對他關注和研究的群體充滿批判和懷疑,但他還是比較客觀地指出,群體的行為,也不能用簡單的道德批判去評價好壞。一個被動員起來的群體,前一刻可能還在為爭搶一個名號進行血腥的廝殺,後一刻可能就會為保護一個孩子的生命而無私奉獻。群體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它的特點只是易於被影響的,而且它行動的後果是威力巨大的。所以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群體的領袖要把群體帶向何方。
群體領袖
作者認為,群體的領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期的,一種是長期的。短期的群體領袖,可以帶領群體去採取明確的行動。
兩種群體領袖
1、擁有一時意志的領袖
例如挺身而出指揮搶險救災的平民英雄,左右網上輿情變化的大V、網紅,吸引百萬粉絲如醉如狂的偶像明星等等。這些短期的群體領袖的最大特點,就是面對困難和困境的時候,他們比群體裡的其他人顯得更堅定、更狂熱、更富有獻身精神,他們的行動能夠直接帶動整個群體成員的追隨和效仿。
這類短期領袖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當短期行動所面對的場景消失後,這些領袖就迅速喪失了領袖光環,恢復成了平常人,甚至還暴露出更多缺陷和弱點。
例如指揮救災的路人、網上呼風喚雨的大V等,在他們從事本職工作時和日常生活里,很可能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甚至還時不時被身邊的人嘲弄欺負。魅力無限的偶像明星過個兩三年就會被眾多粉絲拋棄,成為一個沒有什麼光環映照的普通藝人。
2、持久性的領袖
這種人很少,但他們的影響卻非常大,有的時候他們的影響力在他們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後還在發揮作用。
比如:拿破崙,他在法國人民心目中留下的英雄形象,在他死後居然有增無減。這種身後的名氣,甚至把他那個原本默默無聞、平庸無能的侄子扶上了皇帝寶座。再比如聖保羅、哥倫布和德·雷賽布,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領袖的動員手段
作者認為要想成為這樣長期性的群體領袖,超強的意志力是必須的品質,這樣的人必須長時期內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面對任何困境或變化,都不更改自己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就是他們可以持續維持並引領群體的制勝法寶。至於領袖對群體的動員方式,勒龐在書里總結出了三項要訣,就是斷言、重複和傳染。
1、斷言
作為領袖,就一定要給自己的群體提出一個主張,而這個主張必須是以斷言的形式提出來的,作出純粹簡潔的斷言,不去考慮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一種觀念走進群眾頭腦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潔,證據和證明看上去就會越發貧乏,它的威力就會越大。
2、重複
領袖如果僅僅是提出斷言,還是不足以深入人心,所以第二項要訣就是重複,拿破崙曾經說過,只有一個修辭法極為重要,那就是重複。被斷言的事情,是通過持續地重複才在頭腦中穩定下來,並且這種方式最後能夠讓人把它看作得到證實的真理接受下來。
作者認為把斷言不厭其煩地進行重複,可以讓斷言進入到人們的潛意識中,不知不覺下讓人們對此深信不疑。當適合的場景或條件出現時,人們立即受潛意識指揮按照斷言的命令採取行動,人們就已經不需要再進行思考、分析和判斷了。
3、情緒傳染
那麼領袖要想讓更多的人接受這樣的斷言,還需要第三項要訣:情緒傳染。領袖要依靠強烈的情緒去感染身邊的追隨者,再讓這些追隨者把這樣的情緒傳播出去,感染更多的人群。通過傳染喚起具有相同情緒的人們,領袖的主張就會在情緒的作用下讓人們接受。也許有些人可能並不十分同意領袖的斷言,但是只要被這樣的情緒所感染,最終也成為領袖的追隨者。
有兩種這樣的情緒最容易被利用,就是恐懼和憤怒。恐懼和憤怒的情緒極易傳染,某種斷言如果夾裹在這樣的情緒中傳播開來,被傳染的人群會深信不疑並按照斷言的指示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