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七巧-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世界上优秀的作品都需要性情和技术相辅相成,性情是不学而能的,是莫之而至的,人的天性和生活激荡自然产生作品的内容,技术部分则靠人力修为。——基于这样的认知,作者将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汇成“作文七巧”,以具体实际的程式和方法,为习作者讲述作文的捷径。

记叙的技巧

记叙的技巧,最基本的是直叙和倒叙。直叙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倒叙是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颠倒过来写。那么,什么时候该用直叙?什么时候该用倒叙呢?直叙是最难写的一种写法,不幸却又是最基本的写法,情形多半是,在作文课堂上首先要努力“禁止”直叙,后来要完成的则是善用直叙。由于直叙最近“自然”,学作文总是先顺着自然写,在这需要使用直叙的时候往往要故意回避,也是一件苦事。

比如,有一次,作者的朋友坐飞机。飞机飞到目的地了,乘务员告诉大家,飞机暂时还不能降落,得在城市上空兜一会儿圈子。大家也不着急,正好看看风景。等到风景都看腻了,飞机还是不降落,乘客们心里就有点不安了。 这时候,乘务员又和大家说:飞机出了点小状况,轮子放不下来,请大家再等等。早年间的飞机,偶尔是会犯这种毛病的。多试几次,轮子应该能恢复正常。大家只好接着等。等到飞机的油快烧完了,乘务员说:不好意思,咱们得迫降了,请大家把安全带系紧,把眼镜、假牙、手表、钥匙之类的东西都取下来。这时候,机舱里的气氛恐怖极了。求神的,念佛的,抓紧时间写遗书的,所有人乱成了一团。好在,机长的技术过硬,飞机用肚皮擦着地面停稳了,有惊无险。

故事讲完了,这就是直叙的写法。这个故事的紧张感,一浪高过一浪。听到要迫降,听故事的人手心里的汗都攥出来了。要是用倒叙,直接告诉读者飞机迫降的故事,然后说有惊无险。那么读者听着也就没什么意思,任你的描写再怎么生动,读者心里的石头早就落了地,也就不可能有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了。所以,写记叙文,什么时候该用直叙?什么时候该用倒叙呢?

基本原则

假如你要写的事情本身就很精彩,那就用直叙。原原本本地按照时间顺序把事情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素材判断标准

那怎么进行判断呢?作者给出了三个判断标准:起落、详略、表里。

什么是起落呢?读者反应的强弱,就是文章的起落。一篇好的记叙文,应该能唤起读者强烈的感受。假如读者读了文章,感觉索然无味,这就是作者的失败。假如你要写的事情本来就比较平淡,那你就该试试倒叙的技巧了。

比如,有个人从外地回到家乡,下了车,看到自己家的老仆人赶着马车来接。他挺纳闷,因为按照原先的约定,应该是他弟弟开汽车来接。他问这位老仆人:“怎么赶着马车来了?家里不是有汽车吗?”老仆人回答他:“昨天撞坏了。”“怎么撞坏了呢?”“因为你弟弟开车太快,没刹住。”“那我弟弟怎么样了?”“现在还在医院抢救呢。”“他干吗开那么快呀?”“为了送老爷上医院。”“啊?我爸爸生什么病了?”“犯了心脏病。”“怎么好端端地就犯心脏病呢?”“因为家里着火了,房子都烧掉了。”

你听这个故事,越听越揪心。每一组问答都撕开一片窗户纸,直到最后,才把整件事情的全貌呈现出来。我们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倒叙的结构。如果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来写,这个故事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有户人家失火了,房子烧掉了。这家的老父亲受不了刺激,犯了心脏病。儿子送他去医院,路上又出了车祸。这当然是一连串的惨剧,但是用直叙的手法写出来,看上去平平无奇。写故事的人借用两个人的对话,把整件事情倒过来讲,读者的感受才被一层一层地调动起来。

相比于直叙,倒叙其实并不是什么更高级的写作技巧。它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为了弥补素材本身的缺陷,才人为地制造起落。倒叙打乱了事情自然发生的顺序,这是会给读者理解文意造成障碍的。因此,用倒叙的高手会想办法把倒叙伪装成直叙。 其次,详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必须做到详略得当,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是‘流水账“一样,在账本上,一块钱占一格,十万块钱也占一格,每一格的大小都一样。分不清详略的文章也是这样。

比如,写日记,今天读了一本书,感觉很有启发,写了3条笔记;下午跑步,跑了2圈,写了100字。这就是把重要不重要的事都放进了同样的篇幅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当然长得像账本一样。

最后,表里。那什么是表里呢?

作者举了个例子:宋朝有个画家,要画一幅画,画的主题是一句诗:“踏花归去马蹄香。”春暖花开,人们骑着马去踏青,回来的路上,连马蹄都沾满了花香。一般的画家描绘这句诗里的景象,可能会画一匹马,马蹄上沾着花瓣。但是故事里的这位画家有个更巧妙的思路。他画了匹马,又在马蹄旁边画了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当然是被花香吸引过来的。

这个思路用在写作上,就是写出了表里:把那些表面上不容易察觉,更不容易描述的“里层”的东西,用巧妙的手法展现出来,点到为止。重要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推论的空间。这会增加阅读的趣味。

一篇好的记叙文,除了要有起落,还要达到详略和表里这两个标准。遇到缺乏起落的素材,我们可以用倒叙的技巧来加工。至于详略和表里,就要靠写作的人用心观察,仔细取舍了。

抒情的技巧

作者说,从前的苦行僧修行的时候,晚上睡在树下。他们三天就要换一棵树,以免对树产生依恋的感情。人就是这样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会被身边的景象、事物和人触动。要想把这样的感情描述出来,就要用到抒情的技巧了。

要点

写抒情的文章,有什么讲究呢?作者先生认为,就是别让叙事挤占了抒情的空间。我们写抒情的文章,总要交代抒情的背景,但是抒情文里的叙事和记叙文里的叙事不同。在抒情文里,叙事最好是寥寥几笔,搭建起一个框架,文章主要的空间都是留给抒情的。

比如,音乐剧的情节,大多都很简单,很松散,这是为了在情节之间填上饱满的音乐。毕竟,音乐才是音乐剧真正精彩的地方。

作者说,读抒情的文章,你要是过分关注事实的细节,就可能错过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苏轼写的《前赤壁赋》。假如从事实层面来考据,这篇文章算是失败了。因为苏轼游览的赤壁根本不是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在武汉的东南面,苏轼游览的赤壁在武汉的西南面,两个地方走水路,隔着200公里呢。但是这个事实层面的错误,并不影响《前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因为苏轼抒发的情怀是真挚感人的。

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当然是一种能力。但在事实之外,人还要对世间万物有情感上的体察。这就是抒情文承担的功能了。

本质

作者认为,写抒情文,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提升写作者的感受力,让人从无情到有情,再让人的情感从卑劣之情到优美之情。

作者说,中国古人把情感分成七种,分别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也就是高兴、愤怒、悲伤、恐惧、喜爱、厌恶和欲望。这七种情感里,愤怒、厌恶和欲望在抒情文里不太常见。

作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这三种情感缺乏沉淀。好的作家在写抒情文之前,总要沉下心来,让情感先经过一番净化和升华,等到愤怒转化为睿智的讽刺,厌恶转化为悲悯,欲望转化为得体的欣赏或者超然的豁达,这时候再动笔,文字才能感动人心,又不让人尴尬。

描写的技巧

什么是描呢?古代有喜欢书法的人,看到一幅名家的作品,觉得很赞叹。他不只是看看而已。他还想把这幅字带回家去,对照着练习。这个时候,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字描下来:找一张很薄的纸,铺在要描的字上,用很细很细的毛笔,沿着字的轮廓,描出一个空心的字来。这幅空心的字有两个用处。见过原作的人可以对着它温习,体会原作的妙处,常看常新;没见过的原作的人,也能借着描出来的字,想象出原作的样子。

写作中的“描写”这项技术和描字很像。好的描写能让读者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也能让读者准确地想象出陌生的事物,就好像亲眼见过一样。换句话说,描写的作用是抹掉熟悉和陌生之间的边界,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怎么才能抹掉熟悉和陌生之间的边界呢?作者在书里主要讲了三种方法:比喻、烘托和想象。

比喻

作者认为,比喻主要是用来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的。比如,作家形容某个地方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读者不必了解具体的情况,只要明白水和火的厉害,也就理解了当地人处境的艰难。要是有人自作聪明,把这个比喻反过来,跟人说,水火很危险,就像某个地方的人过的日子那么危险,听的人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写作的人要怎么才能用好比喻呢?作者说,你可以试试改变比喻的句型。

比如,只用一个简单的“是”字。“山是凝固的海”“海是沸腾的山”。类似的,你还可以试试用“成为”的“成”字。比如,一个人为了掩盖疲倦的神色,化了很浓的妆,你可以说她“把脸涂成了一张面具”。这个比喻还带上了一点动态。用好“是”字和“成”字,可以让你写出来的比喻句型灵活,少一些匠气。

烘托

所谓的“烘托”,就是不直接写一样事物,而是绕着它写,写它周围的情况。

比如,一场暴风雨之前,天色昏暗,乌云低低地垂在半空中,空气里有一种看不见的压力。要想把这种压力直接描写出来,是很困难的。该怎么写呢?有位诗人想到一句诗,他说“万木无声待雨来”,成千上万的树木都寂静无声,等待着大雨的到来。在这里,树林的寂静是一种严阵以待的肃静,因为即将到来的雨很可怕。这就把大雨前的压力写出来了。

想象

想象通常是用陌生的事物来描写熟悉的事物。这样写的目的,是把熟悉的事物写出新鲜感。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写琵琶的声音,说它像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做的盘子里。其实,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这本来是一种陌生的声音,谁也没听过。但因为珍珠和玉盘都是美好的意象,人们就愿意相信,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是好听的。这就是想象发挥的作用。

在一篇漂亮的文章里,比喻、烘托和想象,这三种技巧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共同的作用是抹掉熟悉和陌生的边界,让读者既能毫不费力地理解陌生的事物,又能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这就达到了描写的目的。

作文七巧 导图
作文七巧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