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七巧-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世界上優秀的作品都需要性情和技術相輔相成,性情是不學而能的,是莫之而至的,人的天性和生活激盪自然產生作品的內容,技術部分則靠人力修為。——基於這樣的認知,作者將直敘、倒敘、抒情、描寫、歸納、演繹、綜合匯成「作文七巧」,以具體實際的程式和方法,為習作者講述作文的捷徑。

記敘的技巧

記敘的技巧,最基本的是直敘和倒敘。直敘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倒敘是把事情的前前後後顛倒過來寫。那麼,什麼時候該用直敘?什麼時候該用倒敘呢?直敘是最難寫的一種寫法,不幸卻又是最基本的寫法,情形多半是,在作文課堂上首先要努力「禁止」直敘,後來要完成的則是善用直敘。由於直敘最近「自然」,學作文總是先順着自然寫,在這需要使用直敘的時候往往要故意迴避,也是一件苦事。

比如,有一次,作者的朋友坐飛機。飛機飛到目的地了,乘務員告訴大家,飛機暫時還不能降落,得在城市上空兜一會兒圈子。大家也不着急,正好看看風景。等到風景都看膩了,飛機還是不降落,乘客們心裡就有點不安了。 這時候,乘務員又和大家說:飛機出了點小狀況,輪子放不下來,請大家再等等。早年間的飛機,偶爾是會犯這種毛病的。多試幾次,輪子應該能恢復正常。大家只好接着等。等到飛機的油快燒完了,乘務員說:不好意思,咱們得迫降了,請大家把安全帶繫緊,把眼鏡、假牙、手錶、鑰匙之類的東西都取下來。這時候,機艙里的氣氛恐怖極了。求神的,念佛的,抓緊時間寫遺書的,所有人亂成了一團。好在,機長的技術過硬,飛機用肚皮擦着地面停穩了,有驚無險。

故事講完了,這就是直敘的寫法。這個故事的緊張感,一浪高過一浪。聽到要迫降,聽故事的人手心裡的汗都攥出來了。要是用倒敘,直接告訴讀者飛機迫降的故事,然後說有驚無險。那麼讀者聽着也就沒什麼意思,任你的描寫再怎麼生動,讀者心裡的石頭早就落了地,也就不可能有驚心動魄的閱讀體驗了。所以,寫記敘文,什麼時候該用直敘?什麼時候該用倒敘呢?

基本原則

假如你要寫的事情本身就很精彩,那就用直敘。原原本本地按照時間順序把事情寫出來,就是一篇好文章。

素材判斷標準

那怎麼進行判斷呢?作者給出了三個判斷標準:起落、詳略、表里。

什麼是起落呢?讀者反應的強弱,就是文章的起落。一篇好的記敘文,應該能喚起讀者強烈的感受。假如讀者讀了文章,感覺索然無味,這就是作者的失敗。假如你要寫的事情本來就比較平淡,那你就該試試倒敘的技巧了。

比如,有個人從外地回到家鄉,下了車,看到自己家的老僕人趕着馬車來接。他挺納悶,因為按照原先的約定,應該是他弟弟開汽車來接。他問這位老僕人:「怎麼趕着馬車來了?家裡不是有汽車嗎?」老僕人回答他:「昨天撞壞了。」「怎麼撞壞了呢?」「因為你弟弟開車太快,沒剎住。」「那我弟弟怎麼樣了?」「現在還在醫院搶救呢。」「他幹嗎開那麼快呀?」「為了送老爺上醫院。」「啊?我爸爸生什麼病了?」「犯了心臟病。」「怎麼好端端地就犯心臟病呢?」「因為家裡着火了,房子都燒掉了。」

你聽這個故事,越聽越揪心。每一組問答都撕開一片窗戶紙,直到最後,才把整件事情的全貌呈現出來。我們從寫作的角度來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倒敘的結構。如果按照事情發生的順序來寫,這個故事本來應該是這樣的:

有戶人家失火了,房子燒掉了。這家的老父親受不了刺激,犯了心臟病。兒子送他去醫院,路上又出了車禍。這當然是一連串的慘劇,但是用直敘的手法寫出來,看上去平平無奇。寫故事的人借用兩個人的對話,把整件事情倒過來講,讀者的感受才被一層一層地調動起來。

相比於直敘,倒敘其實並不是什麼更高級的寫作技巧。它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為了彌補素材本身的缺陷,才人為地製造起落。倒敘打亂了事情自然發生的順序,這是會給讀者理解文意造成障礙的。因此,用倒敘的高手會想辦法把倒敘偽裝成直敘。 其次,詳略。我們寫文章的時候,必須做到詳略得當,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寫出來的文章就像是『流水賬「一樣,在賬本上,一塊錢占一格,十萬塊錢也占一格,每一格的大小都一樣。分不清詳略的文章也是這樣。

比如,寫日記,今天讀了一本書,感覺很有啟發,寫了3條筆記;下午跑步,跑了2圈,寫了100字。這就是把重要不重要的事都放進了同樣的篇幅里。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當然長得像賬本一樣。

最後,表里。那什麼是表里呢?

作者舉了個例子:宋朝有個畫家,要畫一幅畫,畫的主題是一句詩:「踏花歸去馬蹄香。」春暖花開,人們騎着馬去踏青,回來的路上,連馬蹄都沾滿了花香。一般的畫家描繪這句詩里的景象,可能會畫一匹馬,馬蹄上沾着花瓣。但是故事裡的這位畫家有個更巧妙的思路。他畫了匹馬,又在馬蹄旁邊畫了幾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當然是被花香吸引過來的。

這個思路用在寫作上,就是寫出了表里:把那些表面上不容易察覺,更不容易描述的「裡層」的東西,用巧妙的手法展現出來,點到為止。重要的是給讀者留下想象和推論的空間。這會增加閱讀的趣味。

一篇好的記敘文,除了要有起落,還要達到詳略和表里這兩個標準。遇到缺乏起落的素材,我們可以用倒敘的技巧來加工。至於詳略和表里,就要靠寫作的人用心觀察,仔細取捨了。

抒情的技巧

作者說,從前的苦行僧修行的時候,晚上睡在樹下。他們三天就要換一棵樹,以免對樹產生依戀的感情。人就是這樣一種有感情的動物,會被身邊的景象、事物和人觸動。要想把這樣的感情描述出來,就要用到抒情的技巧了。

要點

寫抒情的文章,有什麼講究呢?作者先生認為,就是別讓敘事擠占了抒情的空間。我們寫抒情的文章,總要交代抒情的背景,但是抒情文里的敘事和記敘文里的敘事不同。在抒情文里,敘事最好是寥寥幾筆,搭建起一個框架,文章主要的空間都是留給抒情的。

比如,音樂劇的情節,大多都很簡單,很鬆散,這是為了在情節之間填上飽滿的音樂。畢竟,音樂才是音樂劇真正精彩的地方。

作者說,讀抒情的文章,你要是過分關注事實的細節,就可能錯過更重要的東西。

比如,蘇軾寫的《前赤壁賦》。假如從事實層面來考據,這篇文章算是失敗了。因為蘇軾遊覽的赤壁根本不是三國時代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赤壁之戰的赤壁在武漢的東南面,蘇軾遊覽的赤壁在武漢的西南面,兩個地方走水路,隔着200公里呢。但是這個事實層面的錯誤,並不影響《前赤壁賦》的文學價值。因為蘇軾抒發的情懷是真摯感人的。

能認清事物的本質,當然是一種能力。但在事實之外,人還要對世間萬物有情感上的體察。這就是抒情文承擔的功能了。

本質

作者認為,寫抒情文,本質上是一種情感訓練。這種訓練可以提升寫作者的感受力,讓人從無情到有情,再讓人的情感從卑劣之情到優美之情。

作者說,中國古人把情感分成七種,分別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也就是高興、憤怒、悲傷、恐懼、喜愛、厭惡和欲望。這七種情感里,憤怒、厭惡和欲望在抒情文里不太常見。

作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這三種情感缺乏沉澱。好的作家在寫抒情文之前,總要沉下心來,讓情感先經過一番淨化和升華,等到憤怒轉化為睿智的諷刺,厭惡轉化為悲憫,欲望轉化為得體的欣賞或者超然的豁達,這時候再動筆,文字才能感動人心,又不讓人尷尬。

描寫的技巧

什麼是描呢?古代有喜歡書法的人,看到一幅名家的作品,覺得很讚嘆。他不只是看看而已。他還想把這幅字帶回家去,對照着練習。這個時候,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字描下來:找一張很薄的紙,鋪在要描的字上,用很細很細的毛筆,沿着字的輪廓,描出一個空心的字來。這幅空心的字有兩個用處。見過原作的人可以對着它溫習,體會原作的妙處,常看常新;沒見過的原作的人,也能借着描出來的字,想象出原作的樣子。

寫作中的「描寫」這項技術和描字很像。好的描寫能讓讀者對熟悉的事物產生新鮮的感受,也能讓讀者準確地想象出陌生的事物,就好像親眼見過一樣。換句話說,描寫的作用是抹掉熟悉和陌生之間的邊界,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怎麼才能抹掉熟悉和陌生之間的邊界呢?作者在書里主要講了三種方法:比喻、烘托和想象。

比喻

作者認為,比喻主要是用來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的。比如,作家形容某個地方的人民過着水深火熱的生活,讀者不必了解具體的情況,只要明白水和火的厲害,也就理解了當地人處境的艱難。要是有人自作聰明,把這個比喻反過來,跟人說,水火很危險,就像某個地方的人過的日子那麼危險,聽的人只會覺得莫名其妙。寫作的人要怎麼才能用好比喻呢?作者說,你可以試試改變比喻的句型。

比如,只用一個簡單的「是」字。「山是凝固的海」「海是沸騰的山」。類似的,你還可以試試用「成為」的「成」字。比如,一個人為了掩蓋疲倦的神色,化了很濃的妝,你可以說她「把臉塗成了一張面具」。這個比喻還帶上了一點動態。用好「是」字和「成」字,可以讓你寫出來的比喻句型靈活,少一些匠氣。

烘托

所謂的「烘托」,就是不直接寫一樣事物,而是繞着它寫,寫它周圍的情況。

比如,一場暴風雨之前,天色昏暗,烏雲低低地垂在半空中,空氣里有一種看不見的壓力。要想把這種壓力直接描寫出來,是很困難的。該怎麼寫呢?有位詩人想到一句詩,他說「萬木無聲待雨來」,成千上萬的樹木都寂靜無聲,等待着大雨的到來。在這裡,樹林的寂靜是一種嚴陣以待的肅靜,因為即將到來的雨很可怕。這就把大雨前的壓力寫出來了。

想象

想象通常是用陌生的事物來描寫熟悉的事物。這樣寫的目的,是把熟悉的事物寫出新鮮感。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寫琵琶的聲音,說它像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做的盤子裡。其實,珍珠落在玉盤裡的聲音,這本來是一種陌生的聲音,誰也沒聽過。但因為珍珠和玉盤都是美好的意象,人們就願意相信,珍珠落在玉盤裡的聲音是好聽的。這就是想象發揮的作用。

在一篇漂亮的文章里,比喻、烘托和想象,這三種技巧經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它們共同的作用是抹掉熟悉和陌生的邊界,讓讀者既能毫不費力地理解陌生的事物,又能對熟悉的事物產生新鮮的感受。這就達到了描寫的目的。

作文七巧 導圖
作文七巧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