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简史-读书笔记
詹姆斯•格雷克,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并多年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现已销售超过百万册。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000年才出一个的科学鬼才》、《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牛顿传》等书,相继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创业热潮的人。1993年11月,他与合作者联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联网接入服务,率先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十四个月后,Pipeline以一千万美元股票的价格出售。
本书是作者耗费七年时间完成,对信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概述。作者将信息发展史上很多关键节点,抽离出来做了详细分析。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和案例,讲述了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作用和怎样消除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
信息的本质
信息是什么?人们是如何驾驭它的?这本书采用了不同以往的独特视角,历史的视角,去描述信息。作者说,信息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信息从它产生那一刻开始,就是碎片化的。
比如,在19世纪,一个名叫威廉·艾伦的海军上校在一次尼日尔河的探险中听到了一种非洲的鼓声。这种鼓声可以沿着河流,传出十几公里,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的传下去。只需要一个小时,消息就可以传到一两百公里之外。在还没有接触到电话之前,非洲人不仅能够使用鼓声进行丰富、迅速、远距离的通信,还能用鼓声来进行祈祷、吟诗,甚至讲笑话。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非洲鼓就是当年、当地的“电话”。
那么这种“电话”传递的都是哪些信息呢?威廉·艾伦通过研究发现:这种鼓声带有很强的规律性,而且又非常灵活。鼓声信号其实表示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常见场景,和一些传统的、高度诗歌化的习惯用语。
比如,鼓手在说月亮的时候,不会单说“月亮”,而会说“那俯瞰大地的月亮”,这么做是为了听的人更好的理解提供了上下文,以便能够更好地做出下一步反馈。
这样的信息其实就反映了还处于半原始社会的非洲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这种认知,不是以系统化的方式出现,而是以最直观的方式进行描述。他们看到月亮挂在天上,就直接说“俯瞰大地的月亮”,简单、直白。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最接近信息的本质。其实,信息之所以是碎片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认知结构就是碎片化的。现代心理学指出:人从婴儿时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就是一步一步渐进的。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才慢慢形成系统化。
比如:小孩子看到一个苹果,先认识到它大概是圆的。能够吃东西了,他才又进一步知道它的味道是甜的。再长大,知道这是一种植物的果实等等。同样的道理,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像刚才那个“会说话的非洲鼓”那样,一点一点的认识世界。从最简单的太阳、月亮,到河流、山川,直到会用工具,懂得生产,才开始把这些认知的经验综合起来。人产生思想、用文字记录思想,是后来的事儿。并且虽然人类思维的逻辑化、结构化,让知识更好地传播,但这些并不是信息本身。人只是信息的载体。如果把这些信息拆解开,细分成一个个微小的单元,你会发现:它们仍然是碎片化的。
信息的作用
作者说,信息维系着人类文明的完整性。什么意思呢?人类社会是各种碎片化信息的载体。换句话说:人类文明是各种信息的总和,缺少了任何一种信息,这种文明都是不完整的。至于信息记录的方式,可能采取不同形式,比如图像、声音、文字等等。但他们共同的作用都是:维系人类文明的完整性。
被动记录世界
比如,“会说话的非洲鼓”,它传递的信息就是非洲当地人们,古老的生活状态。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这种鼓语慢慢衰落,这段古老生活状态就丢失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用鼓说话的方法”,延续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能被传承下来,但到了近现代就传不下去了呢?这个原因在于:当19世纪,海军上校威廉·艾伦到达尼日尔河的时候,正是西方殖民非洲的高峰时期,他们带来的工业文明打断了之前的农耕文明。
在之前非洲的农耕社会,鼓声作为一种语言,是靠着一代代口口相传,甚至是手把手教的。虽然每一代人对这种语言的学习都很慢,但他们的生活节奏本来就慢,有大把时间去学习这种语言。所以尽管只有一部分非洲人知道怎么样运用鼓声来沟通,但几乎所有人都能听懂鼓声中的信息。不过,当殖民开始以后,工业文明被强行引进非洲,人们再也没法像从前一样保持着慢节奏的生活,这种一代代传承的链条就被打破了。并且更关键的一点是:当时非洲的这片区域还没有文字,鼓声作为一种语言,没办法记录下来,也就自然消亡了。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演变进程当中,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之一,发挥了很大作用。
比如:西方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荷马史诗》,就是在没有书面文字的情况下创作和传颂的。后世的研究发现:之所以它的格律、程式化都非常强,就是因为这种朗朗上口的特征,能让人更好的记忆,便于口口相传。
《荷马史诗》创作的年代,正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替的时代。在《荷马史诗》口口相传了几百年以后,文字出现,它被人们记录了下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的寿命平均都在几十年到一百年左右。在没有书面文字的年代,一个掌握很高技艺的人去世了,那他身上所承载的信息,就很难流传给下一代。比如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个人会背《荷马史诗》,如果他不在了,可能整个村子就都不知道诗的内容了。当文字产生以后就不一样了。它象征着信息已经可以不再依附于上一代的口头教导,能够隔代传承了。
信息维护着人类文明的完整性。人类社会是各种信息的总和,缺少了任何一种信息都是不完整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采取了图像、声音、文字等方式记录信息,借助这些信息,人才得以还原历史。整个人类社会才得以完整保存。
主动创造世界
为什么说,信息可以创造世界呢?作者引用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和思维的发展”。这里的语言,其实就是信息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它在推动人脑和思维的进化过程中,就给新的创造提供了可能。
比如,《荷马史诗》,由于文字的产生,它被记录下来。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书面文化“侵入”了口语文化。这让人们形成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之前的创作,格律只是为了更好的记忆然后口口相传,但文字的产生,让仅仅借助于人脑的记忆不再是必须的。如果忘了,翻一翻之前怎么写的就行了,那么诗歌的格律性,就慢慢脱离开单纯的记忆功能,向美感转变了。这种对“美感”的创造,就是信息的表达方式的变化在背后起着作用。
当然,它还体现在:信息在记录世界的同时,还让人把这个世界已有的知识加以结构化,从而总结出“关于知识的知识”。然后这些“关于知识的知识”,再累加不断推演出新的信息,创造新的世界,使人类文明不断往前推进。
比如,在1820年,一位名叫查尔斯·巴贝奇的英国科学家,在做枯燥无聊的对数计算时,把他在研究中掌握的有关数学原理和机械原理,这两种信息相结合,设计出第一台自动化计算的机器:差分机。这是一台包含数以千计的曲柄、转轮、嵌齿和齿轮的机器,重15吨。不过由于这个机器并不理想,所以在原有差分机的基础上,他又开始了新的目标:分析机。这一次他还结识了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爱达·拜伦。爱达是个数学天才,1832年她第一次见到巴贝奇的差分机实验品,就被它深深吸引了,由此开始了她的“软件工程师”生涯。按照爱达的设想:分析机不仅能执行计算,还能谱写音乐,这个分析机已经从一台处理数字的机器,变成了一台处理信息的机器。遗憾的是:因为政府拒绝进一步支持,这台分析机最终没有完成。不过,它所创造的新模型已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一百多年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在早期分析机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原理发明设计的。而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带给世界的影响,就是现在人们有目共睹的了。尤其是它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更是引领人类社会走进了信息时代。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这之前,人们已经发现电可以沿着电线被传播到很远。而电磁感应让人们想到,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用电流通信,最关键就是怎样处理信息。怎样让电流和人们生活里的字词相互转换。后来,19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摩尔斯的美国人,通过把“时通时断”的电信号转化成代码,发明了电报。1858年,欧洲和美洲的电报通过跨大西洋的线路连通了起来,各行各业的人都尝试用电报传递消息。它不仅创造了人们新的时间观念和联系方式,也促进了保密通讯的需求,和密码学、逻辑学的发展。再到19世纪后半期,电话、互联网相继问世。先是电话业务全面超越电报,再是互联网业务全面超越电话,人们通过各种新的载体传递信息。
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
人的记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现在接收到的信息不仅远远大于人能够处理的信息,也远远大于人实际需要的信息。大量碎片化信息不仅干扰了你的判断和选择,还可能被虚假信息误导。当信息量过多时,人们会产生焦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从各自角度研究了信息过载的后果,他们发现:信息过载会影响人的判断,也会影响血压,心率和呼吸速率。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信息过载导致的负面影响呢?
搜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搜索,你可能觉得搜索非常简单啊!但实际上,这还真不容易。你可能每天都在用各种搜索引擎。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搜索引擎还有很多高级用法,比如你可以在搜索的时候,加上特定的文件名后缀,来搜索特定类型的文件;可以加上特定网址,来对某个网站进行内部搜索等等。
过滤
作者把过滤的工具称作“过滤器”。过滤器可以指微博、新闻客户端这样的资讯聚合器。它们可以起到根据兴趣定向订阅、推荐的作用。不过机器不是总能够多样化的满足你的口味,这时候,你还可以多去参考一些网络上用户之间的分享、评价、分类等行为习惯。
比如,我的网站https://www.nanyuedu.com/里面打开一篇读书笔记,就会有分类,像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经营管理、亲密关系等等分类,这样做可以帮助大家更快、更好、更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笔记或者导图。 再比如,当你想要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你可以先去相关网站了解一下大家对它的评价,然后再去看。有时候用户之间的看法,也许比聚合化的平台更容易让人产生信任。
作者还特别指出:尽管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但真正的信息需求者还是人本身。所以,作为每天不断接收新信息的你,从心里要明确哪些信息是你真正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可有可无的,而哪些信息是你压根就没用的。只有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才能让你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更高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