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簡史-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詹姆斯•格雷克,生於1954年,本科畢業於哈佛學院,曾長期在《紐約時報》擔任記者和編輯,並多年為《時代》周刊撰寫技術專欄。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開創新科學》入圍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獎的決賽,並成為暢銷書,使得「混沌」、「蝴蝶效應」的說法家喻戶曉,現已銷售超過百萬冊。其後他又陸續出版了《費曼傳:1000年才出一個的科學鬼才》、《越來越快:飛奔的時代飛奔的一切》、《牛頓傳》等書,相繼被翻譯成了二十多種語言。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創業熱潮的人。1993年11月,他與合作者聯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聯網接入服務,率先提供了用戶友好的圖形界面。十四個月後,Pipeline以一千萬美元股票的價格出售。

本書是作者耗費七年時間完成,對信息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概述。作者將信息發展史上很多關鍵節點,抽離出來做了詳細分析。用充滿趣味的語言和案例,講述了信息的本質、信息的作用和怎樣消除信息過載的負面影響。


信息的本質

信息是什麼?人們是如何駕馭它的?這本書採用了不同以往的獨特視角,歷史的視角,去描述信息。作者說,信息是人對世界認知的碎片化呈現。信息從它產生那一刻開始,就是碎片化的。

比如,在19世紀,一個名叫威廉·艾倫的海軍上校在一次尼日爾河的探險中聽到了一種非洲的鼓聲。這種鼓聲可以沿着河流,傳出十幾公里,一個村莊接一個村莊的傳下去。只需要一個小時,消息就可以傳到一兩百公里之外。在還沒有接觸到電話之前,非洲人不僅能夠使用鼓聲進行豐富、迅速、遠距離的通信,還能用鼓聲來進行祈禱、吟詩,甚至講笑話。用現在的眼光看,這種非洲鼓就是當年、當地的「電話」。

那麼這種「電話」傳遞的都是哪些信息呢?威廉·艾倫通過研究發現:這種鼓聲帶有很強的規律性,而且又非常靈活。鼓聲信號其實表示的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常見場景,和一些傳統的、高度詩歌化的習慣用語。

比如,鼓手在說月亮的時候,不會單說「月亮」,而會說「那俯瞰大地的月亮」,這麼做是為了聽的人更好的理解提供了上下文,以便能夠更好地做出下一步反饋。

這樣的信息其實就反映了還處於半原始社會的非洲人,對世界的樸素認知。這種認知,不是以系統化的方式出現,而是以最直觀的方式進行描述。他們看到月亮掛在天上,就直接說「俯瞰大地的月亮」,簡單、直白。這樣的說法實際上是碎片化的表達方式,也是最接近信息的本質。其實,信息之所以是碎片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的認知結構就是碎片化的。現代心理學指出:人從嬰兒時期,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就是一步一步漸進的。隨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才慢慢形成系統化。

比如:小孩子看到一個蘋果,先認識到它大概是圓的。能夠吃東西了,他才又進一步知道它的味道是甜的。再長大,知道這是一種植物的果實等等。同樣的道理,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像剛才那個「會說話的非洲鼓」那樣,一點一點的認識世界。從最簡單的太陽、月亮,到河流、山川,直到會用工具,懂得生產,才開始把這些認知的經驗綜合起來。人產生思想、用文字記錄思想,是後來的事兒。並且雖然人類思維的邏輯化、結構化,讓知識更好地傳播,但這些並不是信息本身。人只是信息的載體。如果把這些信息拆解開,細分成一個個微小的單元,你會發現:它們仍然是碎片化的。


信息的作用

作者說,信息維繫着人類文明的完整性。什麼意思呢?人類社會是各種碎片化信息的載體。換句話說:人類文明是各種信息的總和,缺少了任何一種信息,這種文明都是不完整的。至於信息記錄的方式,可能採取不同形式,比如圖像、聲音、文字等等。但他們共同的作用都是:維繫人類文明的完整性。

被動記錄世界

比如,「會說話的非洲鼓」,它傳遞的信息就是非洲當地人們,古老的生活狀態。在20世紀中後期,隨着這種鼓語慢慢衰落,這段古老生活狀態就丟失了。你可能會問:為什麼「用鼓說話的方法」,延續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都能被傳承下來,但到了近現代就傳不下去了呢?這個原因在於:當19世紀,海軍上校威廉·艾倫到達尼日爾河的時候,正是西方殖民非洲的高峰時期,他們帶來的工業文明打斷了之前的農耕文明。

在之前非洲的農耕社會,鼓聲作為一種語言,是靠着一代代口口相傳,甚至是手把手教的。雖然每一代人對這種語言的學習都很慢,但他們的生活節奏本來就慢,有大把時間去學習這種語言。所以儘管只有一部分非洲人知道怎麼樣運用鼓聲來溝通,但幾乎所有人都能聽懂鼓聲中的信息。不過,當殖民開始以後,工業文明被強行引進非洲,人們再也沒法像從前一樣保持着慢節奏的生活,這種一代代傳承的鏈條就被打破了。並且更關鍵的一點是:當時非洲的這片區域還沒有文字,鼓聲作為一種語言,沒辦法記錄下來,也就自然消亡了。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演變進程當中,文字作為信息的載體之一,發揮了很大作用。

比如:西方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荷馬史詩》,就是在沒有書面文字的情況下創作和傳頌的。後世的研究發現:之所以它的格律、程式化都非常強,就是因為這種朗朗上口的特徵,能讓人更好的記憶,便於口口相傳。

《荷馬史詩》創作的年代,正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替的時代。在《荷馬史詩》口口相傳了幾百年以後,文字出現,它被人們記錄了下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的壽命平均都在幾十年到一百年左右。在沒有書面文字的年代,一個掌握很高技藝的人去世了,那他身上所承載的信息,就很難流傳給下一代。比如一個村子裡,只有一個人會背《荷馬史詩》,如果他不在了,可能整個村子就都不知道詩的內容了。當文字產生以後就不一樣了。它象徵着信息已經可以不再依附於上一代的口頭教導,能夠隔代傳承了。

信息維護着人類文明的完整性。人類社會是各種信息的總和,缺少了任何一種信息都是不完整的。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當中,採取了圖像、聲音、文字等方式記錄信息,藉助這些信息,人才得以還原歷史。整個人類社會才得以完整保存。

主動創造世界

為什麼說,信息可以創造世界呢?作者引用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的一個觀點,那就是:「語言的產生促進了人腦的發育和思維的發展」。這裡的語言,其實就是信息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它在推動人腦和思維的進化過程中,就給新的創造提供了可能。

比如,《荷馬史詩》,由於文字的產生,它被記錄下來。但同時,這也意味着書面文化「侵入」了口語文化。這讓人們形成了全新的思維方式。之前的創作,格律只是為了更好的記憶然後口口相傳,但文字的產生,讓僅僅藉助於人腦的記憶不再是必須的。如果忘了,翻一翻之前怎麼寫的就行了,那麼詩歌的格律性,就慢慢脫離開單純的記憶功能,向美感轉變了。這種對「美感」的創造,就是信息的表達方式的變化在背後起着作用。

當然,它還體現在:信息在記錄世界的同時,還讓人把這個世界已有的知識加以結構化,從而總結出「關於知識的知識」。然後這些「關於知識的知識」,再累加不斷推演出新的信息,創造新的世界,使人類文明不斷往前推進。

比如,在1820年,一位名叫查爾斯·巴貝奇的英國科學家,在做枯燥無聊的對數計算時,把他在研究中掌握的有關數學原理和機械原理,這兩種信息相結合,設計出第一台自動化計算的機器:差分機。這是一台包含數以千計的曲柄、轉輪、嵌齒和齒輪的機器,重15噸。不過由於這個機器並不理想,所以在原有差分機的基礎上,他又開始了新的目標:分析機。這一次他還結識了英國著名詩人拜倫的女兒:愛達·拜倫。愛達是個數學天才,1832年她第一次見到巴貝奇的差分機實驗品,就被它深深吸引了,由此開始了她的「軟件工程師」生涯。按照愛達的設想:分析機不僅能執行計算,還能譜寫音樂,這個分析機已經從一台處理數字的機器,變成了一台處理信息的機器。遺憾的是:因為政府拒絕進一步支持,這台分析機最終沒有完成。不過,它所創造的新模型已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一百多年後,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就是在早期分析機的基礎上,結合電子原理髮明設計的。而電子計算機的問世帶給世界的影響,就是現在人們有目共睹的了。尤其是它和互聯網結合起來,更是引領人類社會走進了信息時代。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這之前,人們已經發現電可以沿着電線被傳播到很遠。而電磁感應讓人們想到,遠距離通信成為可能。用電流通信,最關鍵就是怎樣處理信息。怎樣讓電流和人們生活里的字詞相互轉換。後來,19世紀30年代,一個名叫摩爾斯的美國人,通過把「時通時斷」的電信號轉化成代碼,發明了電報。1858年,歐洲和美洲的電報通過跨大西洋的線路連通了起來,各行各業的人都嘗試用電報傳遞消息。它不僅創造了人們新的時間觀念和聯繫方式,也促進了保密通訊的需求,和密碼學、邏輯學的發展。再到19世紀後半期,電話、互聯網相繼問世。先是電話業務全面超越電報,再是互聯網業務全面超越電話,人們通過各種新的載體傳遞信息。


信息過載的負面影響

人的記憶和信息處理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現在接收到的信息不僅遠遠大於人能夠處理的信息,也遠遠大於人實際需要的信息。大量碎片化信息不僅干擾了你的判斷和選擇,還可能被虛假信息誤導。當信息量過多時,人們會產生焦慮。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也從各自角度研究了信息過載的後果,他們發現:信息過載會影響人的判斷,也會影響血壓,心率和呼吸速率。那麼,怎樣才能消除信息過載導致的負面影響呢?

搜索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運用搜索,你可能覺得搜索非常簡單啊!但實際上,這還真不容易。你可能每天都在用各種搜索引擎。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搜索引擎還有很多高級用法,比如你可以在搜索的時候,加上特定的文件名後綴,來搜索特定類型的文件;可以加上特定網址,來對某個網站進行內部搜索等等。

過濾

作者把過濾的工具稱作「過濾器」。過濾器可以指微博、新聞客戶端這樣的資訊聚合器。它們可以起到根據興趣定向訂閱、推薦的作用。不過機器不是總能夠多樣化的滿足你的口味,這時候,你還可以多去參考一些網絡上用戶之間的分享、評價、分類等行為習慣。

比如,我的網站https://www.nanyuedu.com/裡面打開一篇讀書筆記,就會有分類,像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經營管理、親密關係等等分類,這樣做可以幫助大家更快、更好、更準確的找到自己需要的筆記或者導圖。 再比如,當你想要看一部電影的時候,你可以先去相關網站了解一下大家對它的評價,然後再去看。有時候用戶之間的看法,也許比聚合化的平台更容易讓人產生信任。

作者還特別指出:儘管信息渠道越來越多,但真正的信息需求者還是人本身。所以,作為每天不斷接收新信息的你,從心裡要明確哪些信息是你真正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可有可無的,而哪些信息是你壓根就沒用的。只有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入手,才能讓你在信息爆炸的社會裡,更高效的生活。


信息簡史 導圖
信息簡史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