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读书笔记
作者帕蒂·惠芙乐,196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奥西丹特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让她见识过各种家庭,帮助许多家长解决了与孩子沟通相处的问题。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各种行为经常会让父母感到不知所措,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建立和睦的亲子关系。
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父母们希望孩子享受美好的生活。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活,得到爱、尊重和理解。我们还希望自己不重复父母教育我们时曾犯过的错误。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达到这些目标的难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发现,关爱和抚育孩子对于最努力的成人也是个富于挑战性的复杂工作。其实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各种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我们通过对孩子行为的认识,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会帮助我们建立和睦的亲子关系。
哭泣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哭泣表现得很烦恼,甚至暴躁不安。但其实,哭泣行为只是表象。它是孩子因为痛苦、生气、委屈或者愿望不能实现时,情绪外泄的表现形式。婴儿的哭泣是在表达自己的生理需要,而幼儿的哭泣,多是心理愿望的受挫。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比如,摔坏了一辆玩具车,撕坏了一份家庭作业,都会导致他长时间情绪低落。他好像再也打不起精神来,也不再信任别人。
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要及时给予关注和满足,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当孩子哭泣时,有的家长会安慰孩子,说“别哭了”,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哭泣表示反感和不耐烦,其实这样的应对都是不恰当的。
哭是一种情绪,我们应该安静的倾听,让孩子发泄出来。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理解同情,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其次应该倾听他哭泣的原因和心情,不要用大道理去批评或无视孩子的感情。
发脾气
其实这应该属于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自己的主张,但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会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偏偏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外部的限制,因此家长就会发现,孩子时常有一种“故意作对”的意思。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行为,也能大大缓解我们自身面对这种行为时愤怒和无奈的负面情绪。只有家长情绪平和,才能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决定。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面对逆反的孩子,家长的暴躁和无力感。其次具体事件需要讲究方法,不要用“我说你听”来训导孩子,而应该以宽恕、尊重为主。父母要坚持底线,事后讲清道理,让孩子了解父母也是会生气的,让孩子明白行为都是有限度的。
比如,有的孩子,晚上玩得起兴就不想睡觉,越是强制他快睡,孩子反而越对着干,甚至大哭大闹,让家长越发暴躁。因此,家长要学会适度投降,和孩子商量,允许他再玩5至15分钟,玩完后就必须睡觉,帮助孩子自我管理、建立时间观念。
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生是可爱的,他们容易与人相处和合作,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良好的天性会被不良情绪掩盖。当孩子们感到悲伤、惊恐、害羞、孤独或不被赞赏时,他们良好的天性可能被掩盖。不安情绪会使孩子的行为“出轨”,不再对人抱有信任、合作、热情的态度。 他们的行为不像成人一样,在我们不理解的行为背后,孩子往往有很多原因,但是孩子往往又不会正确表达,因此只能以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告诉你。因此作为家长,既要理解孩子背后行为的原因,也要学会正确倾听孩子,建立正确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倾听呢?
比如,当孩子在外面与别的小朋友起了争执,回家开始在你面前一直哭的时候,作为一个家长,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家长不问原因,直接责骂孩子哭得让人心烦。而有的家长呢?则会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批评自己的孩子或者对方的孩子。还有的家长呢?则会倾听孩子自己主动说出事情的经过,然后再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对这件事情的判断。
作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最后一种,让孩子自己主动说出事情的经过,然后再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对这件事情的判断。作者说,“孩子是我们的,但孩子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倾听孩子,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引导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用正确的方式倾听孩子,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如何做到正确的倾听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正确地倾听孩子呢?作者说,正确的倾听包括三个要求:首先是专注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其次是感同身受地体验孩子表达时的情感。最后我们也要合理地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专注
在倾听孩子表达的时候,我们必须专心地面对孩子。在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必须都放在孩子的身上,这时候不能有其他的工作来分散注意力。很多家长在倾听孩子表达的时候,往往手里还在忙着别的事。如果这时候你匆匆忙忙、心不在焉,那么就不要尝试倾听。因为你需要集中精力来判断,孩子的每一句话里是否有他背后的情绪。
还需要适时地对孩子的表述做出适当的评价,让对话持续下去,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表述,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如果你主动挑起话题,孩子正打算敞开心扉,你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们,他们很快就不再信任这样的对话,而且会不愿意与你深入交谈。正确的倾听需要你实实在在地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而不是根据片面的信息给出简单的建议、批评和指导。
比如,当孩子抱怨说:“我很讨厌小明,太烦人了!”你不能马上说你要和同学和睦相处,而是要让他具体地讲出不喜欢小明的原因,是不是发生什么冲突了。要专心地听孩子表达完他们想表达的内容,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感同身受
学会感同身受,能够帮助你在倾听的过程中正确地感受孩子的情感。也就是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家长,不能想当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强加给孩子一些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引导孩子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特别是在听孩子讲话的时候,先不要去思考你应该给孩子说什么,而要尽可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以及感受上,尽可能地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对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一天,孩子突然不想起床去上学,原因是今天第一节就是数学课,而数学老师很严厉,上课有很多规矩,这样的束缚让孩子觉得特别烦恼。这时候作为家长,不能想当然地去批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进而把原本不愿意上数学课这个问题,放大成了不愿意上学这个大问题。 现实中,孩子的确对数学课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这时候如果家长感同身受,跟孩子讨论其他课的美好体验,再幻想一下如果今天没有数学课是不是特别开心,就会让孩子把对数学课的排斥,转移到对上学的兴趣中,然后才能放松地接受上学这个行为。
只有你感同身受地与孩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才能更快地接受你提出的建议。为什么孩子会对家长的感同身受这么敏感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发现各种情绪信号的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皮层。边缘系统是人神经系统中的社交和情感中枢,它负责让人感知自己身边人的情绪。
同时,前额叶皮层也在分析这些情绪信号。当孩子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感知到你的情绪,他的前额叶皮层就会运作起来,去分析这些信号意味着什么。当这些信息经过整个神经系统的分析后,就会得出你是不是在真的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如果你没有感同身受,孩子就会做出自我保护的反应,也就是不相信你说的话,拒绝与你进一步的沟通。
及时对孩子说“不”
我们正确地倾听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接受孩子的意见,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要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有些时候,孩子确实会无理取闹,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对他说“不”。只有在你拒绝他之后,他才能认识到他做的是错的。但要注意,我们这里的拒绝并不意味着你要斥责或者打骂孩子。
比如,当孩子在商场里看到喜欢的小汽车玩具想买,你说不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你可能会觉得很没面子,把他强拉硬拽地拖走,孩子不但会产生情绪,甚至可能会因此恨你。这是因为在孩子眼中,认为爱他就应该满足他,而你的直接回应“不买”,会让孩子理解为“妈妈不爱我了,她不给我买我喜欢的玩具”,所以心里难免会有情绪。
因此在我们正确地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之后,如果确实要拒绝孩子的要求,可以在回绝的同时,把你拒绝的理由和原因告诉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个行为不对,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正确地拒绝不合理要求,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也能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同时也仍然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我们可以在拒绝孩子时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是立规矩,讲原则;第二是拒绝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定;第三是不伤人,不伤己。父母有能力帮助孩子处理各种负面情绪,让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去认知、学习,为友谊、合作和欢乐敞开自己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