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孩子-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帕蒂·惠芙樂,1968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多年的心理諮詢工作讓她見識過各種家庭,幫助許多家長解決了與孩子溝通相處的問題。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各種行為經常會讓父母感到不知所措,我們可以通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建立和睦的親子關係。


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父母們希望孩子享受美好的生活。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活,得到愛、尊重和理解。我們還希望自己不重複父母教育我們時曾犯過的錯誤。然而,對於大多數人,達到這些目標的難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發現,關愛和撫育孩子對於最努力的成人也是個富於挑戰性的複雜工作。其實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只要我們通過對孩子行為的認識,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就會幫助我們建立和睦的親子關係。

哭泣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哭泣表現得很煩惱,甚至暴躁不安。但其實,哭泣行為只是表象。它是孩子因為痛苦、生氣、委屈或者願望不能實現時,情緒外泄的表現形式。嬰兒的哭泣是在表達自己的生理需要,而幼兒的哭泣,多是心理願望的受挫。因此,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需要採用不同的應對方式。

比如,摔壞了一輛玩具車,撕壞了一份家庭作業,都會導致他長時間情緒低落。他好像再也打不起精神來,也不再信任別人。

面對孩子的哭泣,我們要及時給予關注和滿足,幫助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依戀。當孩子哭泣時,有的家長會安慰孩子,說「別哭了」,但是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哭泣表示反感和不耐煩,其實這樣的應對都是不恰當的。

哭是一種情緒,我們應該安靜的傾聽,讓孩子發泄出來。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理解同情,並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孩子,幫助孩子宣洩情緒,其次應該傾聽他哭泣的原因和心情,不要用大道理去批評或無視孩子的感情。

發脾氣

其實這應該屬於孩子的一種逆反心理。孩子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就會有自己的主張,但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規範會對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限制,偏偏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能力應對外部的限制,因此家長就會發現,孩子時常有一種「故意作對」的意思。

我們首先應該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行為,也能大大緩解我們自身面對這種行為時憤怒和無奈的負面情緒。只有家長情緒平和,才能對孩子做出恰當的決定。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面對逆反的孩子,家長的暴躁和無力感。其次具體事件需要講究方法,不要用「我說你聽」來訓導孩子,而應該以寬恕、尊重為主。父母要堅持底線,事後講清道理,讓孩子了解父母也是會生氣的,讓孩子明白行為都是有限度的。

比如,有的孩子,晚上玩得起興就不想睡覺,越是強制他快睡,孩子反而越對着幹,甚至大哭大鬧,讓家長越發暴躁。因此,家長要學會適度投降,和孩子商量,允許他再玩5至15分鐘,玩完後就必須睡覺,幫助孩子自我管理、建立時間觀念。

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天生是可愛的,他們容易與人相處和合作,有很強的求知慾。他們良好的天性會被不良情緒掩蓋。當孩子們感到悲傷、驚恐、害羞、孤獨或不被讚賞時,他們良好的天性可能被掩蓋。不安情緒會使孩子的行為「出軌」,不再對人抱有信任、合作、熱情的態度。 他們的行為不像成人一樣,在我們不理解的行為背後,孩子往往有很多原因,但是孩子往往又不會正確表達,因此只能以一些比較極端的方式來告訴你。因此作為家長,既要理解孩子背後行為的原因,也要學會正確傾聽孩子,建立正確和孩子溝通的方式。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傾聽呢?

比如,當孩子在外面與別的小朋友起了爭執,回家開始在你面前一直哭的時候,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怎麼做呢?有的家長不問原因,直接責罵孩子哭得讓人心煩。而有的家長呢?則會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批評自己的孩子或者對方的孩子。還有的家長呢?則會傾聽孩子自己主動說出事情的經過,然後再引導孩子自己做出對這件事情的判斷。

作者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最後一種,讓孩子自己主動說出事情的經過,然後再引導孩子自己做出對這件事情的判斷。作者說,「孩子是我們的,但孩子的生活是他們自己的」,傾聽孩子,目的是為了了解孩子,引導他們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將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用正確的方式傾聽孩子,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如何做到正確的傾聽

那麼,我們如何做到正確地傾聽孩子呢?作者說,正確的傾聽包括三個要求:首先是專注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其次是感同身受地體驗孩子表達時的情感。最後我們也要合理地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專注

在傾聽孩子表達的時候,我們必須專心地面對孩子。在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的全部注意力必須都放在孩子的身上,這時候不能有其他的工作來分散注意力。很多家長在傾聽孩子表達的時候,往往手裡還在忙着別的事。如果這時候你匆匆忙忙、心不在焉,那麼就不要嘗試傾聽。因為你需要集中精力來判斷,孩子的每一句話里是否有他背後的情緒。

還需要適時地對孩子的表述做出適當的評價,讓對話持續下去,讓孩子儘可能多地表述,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如果你主動挑起話題,孩子正打算敞開心扉,你就迫不及待地打斷他們,他們很快就不再信任這樣的對話,而且會不願意與你深入交談。正確的傾聽需要你實實在在地投入時間與精力去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而不是根據片面的信息給出簡單的建議、批評和指導。

比如,當孩子抱怨說:「我很討厭小明,太煩人了!」你不能馬上說你要和同學和睦相處,而是要讓他具體地講出不喜歡小明的原因,是不是發生什麼衝突了。要專心地聽孩子表達完他們想表達的內容,然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感同身受

學會感同身受,能夠幫助你在傾聽的過程中正確地感受孩子的情感。也就是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作為家長,不能想當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儘量控制自己不去強加給孩子一些自己的觀點,而是要引導孩子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特別是在聽孩子講話的時候,先不要去思考你應該給孩子說什麼,而要儘可能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與孩子的談話內容以及感受上,儘可能地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所發生的事情,不要對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為是的判斷,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一天,孩子突然不想起床去上學,原因是今天第一節就是數學課,而數學老師很嚴厲,上課有很多規矩,這樣的束縛讓孩子覺得特別煩惱。這時候作為家長,不能想當然地去批評孩子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進而把原本不願意上數學課這個問題,放大成了不願意上學這個大問題。 現實中,孩子的確對數學課已經產生了一定的牴觸情緒,這時候如果家長感同身受,跟孩子討論其他課的美好體驗,再幻想一下如果今天沒有數學課是不是特別開心,就會讓孩子把對數學課的排斥,轉移到對上學的興趣中,然後才能放鬆地接受上學這個行為。

只有你感同身受地與孩子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才能更快地接受你提出的建議。為什麼孩子會對家長的感同身受這麼敏感呢?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發現各種情緒信號的邊緣系統與前額葉皮層。邊緣系統是人神經系統中的社交和情感中樞,它負責讓人感知自己身邊人的情緒。

同時,前額葉皮層也在分析這些情緒信號。當孩子通過大腦邊緣系統感知到你的情緒,他的前額葉皮層就會運作起來,去分析這些信號意味着什麼。當這些信息經過整個神經系統的分析後,就會得出你是不是在真的幫助它解決這個問題的結論。如果你沒有感同身受,孩子就會做出自我保護的反應,也就是不相信你說的話,拒絕與你進一步的溝通。

及時對孩子說「不」

我們正確地傾聽孩子,並不意味着要全部接受孩子的意見,當我們發現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要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有些時候,孩子確實會無理取鬧,這時就需要家長及時對他說「不」。只有在你拒絕他之後,他才能認識到他做的是錯的。但要注意,我們這裡的拒絕並不意味着你要斥責或者打罵孩子。

比如,當孩子在商場裡看到喜歡的小汽車玩具想買,你說不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你可能會覺得很沒面子,把他強拉硬拽地拖走,孩子不但會產生情緒,甚至可能會因此恨你。這是因為在孩子眼中,認為愛他就應該滿足他,而你的直接回應「不買」,會讓孩子理解為「媽媽不愛我了,她不給我買我喜歡的玩具」,所以心裡難免會有情緒。

因此在我們正確地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之後,如果確實要拒絕孩子的要求,可以在回絕的同時,把你拒絕的理由和原因告訴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告訴孩子這個行為不對,不要進行人身攻擊。正確地拒絕不合理要求,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也能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同時也仍然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我們可以在拒絕孩子時堅持三個原則:第一是立規矩,講原則;第二是拒絕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第三是不傷人,不傷己。父母有能力幫助孩子處理各種負面情緒,讓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去認知、學習,為友誼、合作和歡樂敞開自己的心胸。

傾聽孩子 導圖
傾聽孩子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