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罗伯特 S. 费尔德曼(Robert S. Feldman)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社会和行为科学学院院长。他是学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所教授的心理学课程学生人数从15名到近500名。在其职业生涯中,除了马萨诸塞大学以外,费尔德曼还在霍利约克山学院、卫斯理大学、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费尔德曼在马萨诸塞大学开创了“少数民族指导项目”,他也是Hewlett Teaching研究员和马萨诸塞大学资深在线教学研究员。同时,他开创了马萨诸塞大学的远程学习课程,并且指导了“大学成功启动计划”。他是一位活跃的心理学推进者,是行为与脑科学协会联合会的董事会成员,以及行为与脑科学协会联合会基金会会长。

费尔德曼也是美国心理学会(APA)和心理科学协会(APS)会员。他本科以优异的成绩从卫斯理大学毕业(获得了“杰出毕业生”奖),并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诚实和欺骗行为,以及印象管理中非言语行为的使用。同时,他的研究得到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和美国身心障碍及康复研究中心的基金支持。

本书是一本全面、综合介绍发展领域的指南,以发展阶段为线索,详尽地综述了从怀孕伊始到青春期结束的发展,内容涵盖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童年中期和青春期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将着重关注生理、认知、社会性以及人格四个方面的发展。

本书立足当下,而不只是详细记录了该领域的历史细节,也记录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样,在介绍经典研究的同时,本书更强调当前的研究发现和发展趋势。

无论是“教”还是“学”,徜徉于儿童发展之中都是一种享受,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实在是太紧密了。我们每个人都会亲身经历这个发展过程,书中提及的每个方面都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本书不仅能发掘、培养读者在这方面的兴趣,并且能使其长成参天大树,福荫读者的一生。

这本书涉及从孕前,一直到孩子长到了成年人的20岁。我着重向大家介绍一下婴儿期和学前期。

婴儿期(0-3岁)

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孩子遇到问题肯定会很紧张,这是正常现象。但是作者就说了, 遇到问题紧张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家长总是用紧张心态对待孩子的话,那么孩子从小的神经系统发育就会受影响,从而导致精神状况就会出问题。

生理发展

生理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运动的能力, 很多家庭对孩子运动是有相当大的限制。

比如,我们家孩子从小运动发育的就慢,走路的时候奶奶怕摔着,只能在某些环境玩。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在0~3岁逐渐演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在运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整体大运动落后,协调能力落后。因为大运动有协调,如果说我们不能让孩子很好地趴着,到抬头、抬胸,到会翻身,到会自行趴着然后坐起,到能够趴下再爬,到扶站,到独立站,到扶走、独立走……不经过这个过程的话,他的平衡怎么才能做好?

第二个问题,精细运动落后。因为从小开始不让他早早趴着,出生后大拇指在内这样的握拳方式,如果不通过撑床这个方式把手打开的话,那么等到他两三岁就会看出来,他的手只能打开到像90度。那他的手指功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还有就是孩子会学习模仿家长,我们抱孩子、摸孩子的时候,他也就学会了。等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互动的时候,他可能会不小心打一下别人,其实他是没有控制好力度。

也就是他的精细运动有点落后,他不是故意的,所以家长不要一上来就吵孩子,而是要理解孩子。在平常生活中就要跟孩子多交流,让孩子学会这种技能。

到了三到六岁学龄前期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存在暴力行为,那么他想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可能更多的是语言交流跟不上,或者是他不能用行为,跟小朋友成为一个友谊的小圈子。那么,他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只好用粗暴的形式。所以,千万千万不要把暴力攻击认为是孩子学坏了的一种标识,越是有这种思想,越跟孩子强调,孩子越会记住。

认知发展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怎么样去让他能够在生活中探索呢?

第一,运动。在认知过程中,你要给孩子创造充分的条件,而且你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有一个高质量陪伴交流。什么叫高质量陪伴呢?就是你要了解孩子怎么想的。

首先,关注他的认知。要知道认知是从运动中来,所以要多运动、多去摸、多去碰、多去看。如果天气好的话,孩子满月其实就可以带出来晒晒太阳,看看外面的世界里。

其次,语言。孩子多大能说话,多大能叫爸爸妈妈,这个还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经常用行为和语言跟孩子一起交流。

比如,在跟孩子的互动中,你要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当妈妈给孩子换衣服的时候,你要跟孩子说抬一下手,就是越具体越好。等穿好了,你可以说,你真棒,你配合得真好”。

我们就要这样用语言交流,而不是等到孩子会说话那一天再做,为什么我们有的三岁半还没等来会说话?因为在很多时候,他一举一动我们就知道他做什么。

语言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它不是先天赋予的,要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够达到尽善尽美。那么家长能不能为儿童提供探索实践基础呢?就要从婴儿阶段开始,在语言、非语言两个层面同时进行交流,而不要分开进行交流。

第三,能不能给孩子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读绘本吗?记住,在读书的过程中,是让孩子能够对语言产生感知,而不一定非让孩子瞅着。

第四,在他们探索世界的时间上,我们要给孩子一定自己的时间,让他去看去观察。不要强迫,也不要期待值过高,家长要不断努力让孩子接受这样的事情。

除了语言以外,还有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从情绪来说,新生儿的情绪,基本上已经发达到了成人的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在逐渐交流中,了解他的情绪表达,因为他表达是有一定问题的。

比如,孩子哭要仔细观察,家长跟他交流中,要了解他为什么哭。从新生儿期,逐渐了解到几个月到一岁、到三岁,我们要逐渐了解。我们要先了解他,协助就能做好。如果我们不了解他,很难做到协助,就算我们我们能帮助他做到,也未必能帮到点上。

社会性及人格

当孩子语言能够发育好以后,他才会跟我们有交流,他表达情感才会更准确。如果只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话,就会受到特别大的限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跟我们建立依赖关系。

依赖分为回避型,安全型,矛盾型、混乱型。我们需要让孩子产生安全型依恋,这才是健康的状态。那家长怎么样跟孩子接触呢?既要跟他特别密切接触,同时也要给他一个余地,让他有自己发展的机会。同时,每个孩子,确实有一个特质叫气质,每个孩子气质会不同。气质其实分成了几种:

第一种是容易型。40%左右的孩子是容易型,具有积极的性能,特别容易性情变得很积极。

第二种是困难型。更多的是消极心态,对新环境适应慢,能达到10%。就是如果遇到一事情,他好像家长说的慢热型,待一段时间才可能做到。

第三种是慢热型。慢热型就是不太活跃,对环境相对地平静,能有15%的孩子。同时还有35%的孩子不能分类。

很多人都认为,类型是孩子一种先天固有的形式。但作者认为这是需要引导的,家长一定要做到特别理解孩子。 而不是说,孩子认生,你就要逼着孩子去跟小朋友玩,你越推他,他越不敢去;越不敢去,越想推他,他就会越恐惧,甚至由困难型变成了慢热型,那就更糟糕了。

虽然他有一个特质,要尽可能地使这个特质能够往容易型接触。这样我们就为孩子以后的交流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到三岁以后再去纠正,可能困难就会特别多。甚至有些孩子的纠正成本大,效果也会有限。

我们现在太多的中国家庭,现状是两个独生子分别带,或者是把老大当成一个完整的大孩子,控制老大的行为,为了能够很好养育老二。这些都不对。分别带的话,就没有从小亲情的灌输,不会觉得是一家子。不会在互相争吵过程中,达到一个相对的共识。如果让老大总让着老二,因为老二的存在,老大就要受到特别多的限制的话,那他们俩以后的关系,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现在我们二孩时代,可能跟过去的情况会不一样,我们经济状况明显好的时候,一定不要让老大,从小就埋下这颗我为弟弟或妹妹付出了很多这样的种子。这样会对他们长大以后的关系,留下一个特别可怕的伏笔。

学前期(3-6岁)

3~6岁更多是让他自主认识食物,接触到食物的制作过程,喜欢食物会对进食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要了解背后的科学故事,让他逐渐地知道,为什么食物要这么搭配吃,而食品安全从小埋下的种子,对他一生都有益。

生理发展

从身体生长来说,我们可能关注的不再仅仅是身高体重的绝对值了,还要关注体型,身体结构了。我们会发现孩子大脑异常地活跃,然后我们才能够逐渐看出来,孩子的左大脑半球和右大脑半球功能分别是什么。

常理来说,左半球主要涉及到语言相关的能力,包括言语、阅读、思维和推理;右半球主要是非语言的领域,比如说空间关系、模式、音乐、情绪表达等等。但是在这中间我们就会发现了,有些人可能是左利为主,有些人可能右利,右利占绝大多数。

这时候家长不要刻意地控制,让他按照自己的规律发育就可以。而且有的时候,孩子在睡觉的时候说梦话,可能会有突然大哭,突然地乐,这些都不用紧张,这都是正常发育的过程。

当孩子上了幼儿园会生病这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紧张,没有不生病就长大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开始频繁地生小病了。虽然我们做过一些预防接种,但不能把所有小病都覆盖到。这时候对待疾病的态度,就应该是在了解孩子不舒服的过程后,到医院跟医生交流,得到最适宜的治疗。

其次,孩子运动的范围明显增大了,我们要教孩子很多的安全的知识。再有就是心理的损伤,告诉孩子如何和小朋友接触,让他能够跟绝大多数孩子和平共处,使得心理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健康状况的基础。

还有就是上厕所,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去观摩成人的排尿排便过程,男孩子跟着爸爸,女孩子跟着妈妈,这样在转变的过程中不会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对待这种如厕训练,要有几个前提:

第一, 一天中至少有两个小时保持裤子干燥,或午睡后醒来没有尿床。

第二, 规律的可预见性的肠蠕动。

第三, 面部表情或言语表明要排便,能告诉我们信号。

第四, 听从简单指令的能力。

第五, 去往厕所独立脱裤的能力。

第六, 对弄脏的尿布感到了不舒服,开始排斥。

第七, 要求使用坐便器。怎么要求,一定是爸爸妈妈用了。

第八,穿内衣的欲望。

认知发展

由早期的感觉运动,到逐渐语言发展,到了认知能力时期,对语言发展也有好处。

所以,在3~6岁的孩子中,他即使是认知能力有很强的发展,但是他对很多事物来说,还是有一个守恒的态度。

而且我们要知道,对待孩子,我们经常会跟他说一句话,“你过去做错了这个事情,你为什么不长记性?”说这句话的时候,首先要知道你孩子多大了,至少要三岁,三岁之内跟他说没有用。

我们老说,三岁之内是行为教育阶段,三岁之后是语言教育阶段。三岁之内,很难从过去事情中总结经验。所以,我们需要等到三岁,他才能够逐渐地去从以前的认知过程中汲取经验。

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语言的发展一下子由自言自语,变成了社会性语言,你觉得孩子长大了跟您交流。所以,我们才说三岁以后才是语言交流阶段,因为他是社会性语言了,跟我们交流起来就可以了,这是社会性交流的开始。

同时,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引入学校性的教育了,这份教育可能是家里来的。比如说早教班,幼儿园。这个时候,他逐渐逐渐地接受的是学校教育的时候,跟社会的接壤就会越来越多了。

这个时候,他也可以通过看电视、电脑了解知识了。一般来说,两岁之内的孩子最好不要看电视,但是两岁以后,每天可以看1~2个小时。但一定要有质量的节目,不能有暴力行为的,不能有言语攻击行为的,还得要是跟孩子实际年龄相符的。

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在这时候,孩子整个发展过程中,他可能会更多地用解决冲突的思路来了解,这个事情我不高兴怎么办,我不满意怎么办?他可能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家长要帮他解决的是冲突。

对于冲突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但不管有没有统一标准,我们都要关注家庭。家庭很重要,我们在家要跟孩子怎么样相处,让他得到温暖的同时,找到知心的朋友。有问题,孩子可以跟父母讲,跟小伙伴讲。

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平视跟他交流,要特别理解他,特别同情他,我们再去帮他去引导怎么解决。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问题,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孩子,他以后就不会跟你聊了。

在我们养孩子到三岁以后,实际文化的差异、地域的差异、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在养育孩子上就会慢慢突显出来了。我们在要求自己孩子的时候,家长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伦理、逻辑是什么。而不是说,你要把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榜。所以,我们嘴中一定不要有人家的孩子,谁家孩子怎么样,你的孩子最烦听了这句话。

一定要结合自家的实际,否则的话,孩子就会出现了一种反抗的心理,跟你开始越来越远,什么事情开始不告诉你。这样的话,你对孩子了解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

儿童发展心理学 导图
儿童发展心理学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