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
羅伯特 S. 費爾德曼(Robert S. Feldman)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社會和行為科學學院院長。他是學院優秀教師獎獲得者,所教授的心理學課程學生人數從15名到近500名。在其職業生涯中,除了馬薩諸塞大學以外,費爾德曼還在霍利約克山學院、衛斯理大學、弗吉尼亞聯邦大學講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
費爾德曼在馬薩諸塞大學開創了「少數民族指導項目」,他也是Hewlett Teaching研究員和馬薩諸塞大學資深在線教學研究員。同時,他開創了馬薩諸塞大學的遠程學習課程,並且指導了「大學成功啟動計劃」。他是一位活躍的心理學推進者,是行為與腦科學協會聯合會的董事會成員,以及行為與腦科學協會聯合會基金會會長。
費爾德曼也是美國心理學會(APA)和心理科學協會(APS)會員。他本科以優異的成績從衛斯理大學畢業(獲得了「傑出畢業生」獎),並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誠實和欺騙行為,以及印象管理中非言語行為的使用。同時,他的研究得到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和美國身心障礙及康復研究中心的基金支持。
本書是一本全面、綜合介紹發展領域的指南,以發展階段為線索,詳盡地綜述了從懷孕伊始到青春期結束的發展,內容涵蓋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童年中期和青春期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中,將着重關注生理、認知、社會性以及人格四個方面的發展。
本書立足當下,而不只是詳細記錄了該領域的歷史細節,也記錄了當前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樣,在介紹經典研究的同時,本書更強調當前的研究發現和發展趨勢。
無論是「教」還是「學」,徜徉於兒童發展之中都是一種享受,因為它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實在是太緊密了。我們每個人都會親身經歷這個發展過程,書中提及的每個方面都與我們自己息息相關。本書不僅能發掘、培養讀者在這方面的興趣,並且能使其長成參天大樹,福蔭讀者的一生。
這本書涉及從孕前,一直到孩子長到了成年人的20歲。我着重向大家介紹一下嬰兒期和學前期。
嬰兒期(0-3歲)
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孩子遇到問題肯定會很緊張,這是正常現象。但是作者就說了, 遇到問題緊張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家長總是用緊張心態對待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從小的神經系統發育就會受影響,從而導致精神狀況就會出問題。
生理發展
生理髮育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運動的能力, 很多家庭對孩子運動是有相當大的限制。
比如,我們家孩子從小運動發育的就慢,走路的時候奶奶怕摔着,只能在某些環境玩。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在0~3歲逐漸演變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在運動上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整體大運動落後,協調能力落後。因為大運動有協調,如果說我們不能讓孩子很好地趴着,到抬頭、抬胸,到會翻身,到會自行趴着然後坐起,到能夠趴下再爬,到扶站,到獨立站,到扶走、獨立走……不經過這個過程的話,他的平衡怎麼才能做好?
第二個問題,精細運動落後。因為從小開始不讓他早早趴着,出生後大拇指在內這樣的握拳方式,如果不通過撐床這個方式把手打開的話,那麼等到他兩三歲就會看出來,他的手只能打開到像90度。那他的手指功能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還有就是孩子會學習模仿家長,我們抱孩子、摸孩子的時候,他也就學會了。等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時候,他可能會不小心打一下別人,其實他是沒有控制好力度。
也就是他的精細運動有點落後,他不是故意的,所以家長不要一上來就吵孩子,而是要理解孩子。在平常生活中就要跟孩子多交流,讓孩子學會這種技能。
到了三到六歲學齡前期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存在暴力行為,那麼他想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可能更多的是語言交流跟不上,或者是他不能用行為,跟小朋友成為一個友誼的小圈子。那麼,他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只好用粗暴的形式。所以,千萬千萬不要把暴力攻擊認為是孩子學壞了的一種標識,越是有這種思想,越跟孩子強調,孩子越會記住。
認知發展
在認知過程中,我們怎麼樣去讓他能夠在生活中探索呢?
第一,運動。在認知過程中,你要給孩子創造充分的條件,而且你跟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有一個高質量陪伴交流。什麼叫高質量陪伴呢?就是你要了解孩子怎麼想的。
首先,關注他的認知。要知道認知是從運動中來,所以要多運動、多去摸、多去碰、多去看。如果天氣好的話,孩子滿月其實就可以帶出來曬曬太陽,看看外面的世界裡。
其次,語言。孩子多大能說話,多大能叫爸爸媽媽,這個還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經常用行為和語言跟孩子一起交流。
比如,在跟孩子的互動中,你要解釋為什麼這麼做,當媽媽給孩子換衣服的時候,你要跟孩子說抬一下手,就是越具體越好。等穿好了,你可以說,你真棒,你配合得真好」。
我們就要這樣用語言交流,而不是等到孩子會說話那一天再做,為什麼我們有的三歲半還沒等來會說話?因為在很多時候,他一舉一動我們就知道他做什麼。
語言是一種習得的技能,它不是先天賦予的,要在不斷實踐中才能夠達到盡善盡美。那麼家長能不能為兒童提供探索實踐基礎呢?就要從嬰兒階段開始,在語言、非語言兩個層面同時進行交流,而不要分開進行交流。
第三,能不能給孩子讀書。為什麼要讀書,讀繪本嗎?記住,在讀書的過程中,是讓孩子能夠對語言產生感知,而不一定非讓孩子瞅着。
第四,在他們探索世界的時間上,我們要給孩子一定自己的時間,讓他去看去觀察。不要強迫,也不要期待值過高,家長要不斷努力讓孩子接受這樣的事情。
除了語言以外,還有社會性和人格的發展。從情緒來說,新生兒的情緒,基本上已經發達到了成人的水平,所以我們必須在逐漸交流中,了解他的情緒表達,因為他表達是有一定問題的。
比如,孩子哭要仔細觀察,家長跟他交流中,要了解他為什麼哭。從新生兒期,逐漸了解到幾個月到一歲、到三歲,我們要逐漸了解。我們要先了解他,協助就能做好。如果我們不了解他,很難做到協助,就算我們我們能幫助他做到,也未必能幫到點上。
社會性及人格
當孩子語言能夠發育好以後,他才會跟我們有交流,他表達情感才會更準確。如果只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的話,就會受到特別大的限制。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跟我們建立依賴關係。
依賴分為迴避型,安全型,矛盾型、混亂型。我們需要讓孩子產生安全型依戀,這才是健康的狀態。那家長怎麼樣跟孩子接觸呢?既要跟他特別密切接觸,同時也要給他一個餘地,讓他有自己發展的機會。同時,每個孩子,確實有一個特質叫氣質,每個孩子氣質會不同。氣質其實分成了幾種:
第一種是容易型。40%左右的孩子是容易型,具有積極的性能,特別容易性情變得很積極。
第二種是困難型。更多的是消極心態,對新環境適應慢,能達到10%。就是如果遇到一事情,他好像家長說的慢熱型,待一段時間才可能做到。
第三種是慢熱型。慢熱型就是不太活躍,對環境相對地平靜,能有15%的孩子。同時還有35%的孩子不能分類。
很多人都認為,類型是孩子一種先天固有的形式。但作者認為這是需要引導的,家長一定要做到特別理解孩子。 而不是說,孩子認生,你就要逼着孩子去跟小朋友玩,你越推他,他越不敢去;越不敢去,越想推他,他就會越恐懼,甚至由困難型變成了慢熱型,那就更糟糕了。
雖然他有一個特質,要儘可能地使這個特質能夠往容易型接觸。這樣我們就為孩子以後的交流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到三歲以後再去糾正,可能困難就會特別多。甚至有些孩子的糾正成本大,效果也會有限。
我們現在太多的中國家庭,現狀是兩個獨生子分別帶,或者是把老大當成一個完整的大孩子,控制老大的行為,為了能夠很好養育老二。這些都不對。分別帶的話,就沒有從小親情的灌輸,不會覺得是一家子。不會在互相爭吵過程中,達到一個相對的共識。如果讓老大總讓着老二,因為老二的存在,老大就要受到特別多的限制的話,那他們倆以後的關係,也會出現很多問題。
現在我們二孩時代,可能跟過去的情況會不一樣,我們經濟狀況明顯好的時候,一定不要讓老大,從小就埋下這顆我為弟弟或妹妹付出了很多這樣的種子。這樣會對他們長大以後的關係,留下一個特別可怕的伏筆。
學前期(3-6歲)
3~6歲更多是讓他自主認識食物,接觸到食物的製作過程,喜歡食物會對進食有極大的幫助。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還要了解背後的科學故事,讓他逐漸地知道,為什麼食物要這麼搭配吃,而食品安全從小埋下的種子,對他一生都有益。
生理發展
從身體生長來說,我們可能關注的不再僅僅是身高體重的絕對值了,還要關注體型,身體結構了。我們會發現孩子大腦異常地活躍,然後我們才能夠逐漸看出來,孩子的左大腦半球和右大腦半球功能分別是什麼。
常理來說,左半球主要涉及到語言相關的能力,包括言語、閱讀、思維和推理;右半球主要是非語言的領域,比如說空間關係、模式、音樂、情緒表達等等。但是在這中間我們就會發現了,有些人可能是左利為主,有些人可能右利,右利占絕大多數。
這時候家長不要刻意地控制,讓他按照自己的規律發育就可以。而且有的時候,孩子在睡覺的時候說夢話,可能會有突然大哭,突然地樂,這些都不用緊張,這都是正常發育的過程。
當孩子上了幼兒園會生病這都是正常現象,家長不用緊張,沒有不生病就長大的孩子,也就是說孩子在這個時候,一定要開始頻繁地生小病了。雖然我們做過一些預防接種,但不能把所有小病都覆蓋到。這時候對待疾病的態度,就應該是在了解孩子不舒服的過程後,到醫院跟醫生交流,得到最適宜的治療。
其次,孩子運動的範圍明顯增大了,我們要教孩子很多的安全的知識。再有就是心理的損傷,告訴孩子如何和小朋友接觸,讓他能夠跟絕大多數孩子和平共處,使得心理發育達到一個相對健康狀況的基礎。
還有就是上廁所,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去觀摩成人的排尿排便過程,男孩子跟着爸爸,女孩子跟着媽媽,這樣在轉變的過程中不會給孩子太大的心理壓力。
所以,對待這種如廁訓練,要有幾個前提:
第一, 一天中至少有兩個小時保持褲子乾燥,或午睡後醒來沒有尿床。
第二, 規律的可預見性的腸蠕動。
第三, 面部表情或言語表明要排便,能告訴我們信號。
第四, 聽從簡單指令的能力。
第五, 去往廁所獨立脫褲的能力。
第六, 對弄髒的尿布感到了不舒服,開始排斥。
第七, 要求使用坐便器。怎麼要求,一定是爸爸媽媽用了。
第八,穿內衣的欲望。
認知發展
由早期的感覺運動,到逐漸語言發展,到了認知能力時期,對語言發展也有好處。
所以,在3~6歲的孩子中,他即使是認知能力有很強的發展,但是他對很多事物來說,還是有一個守恆的態度。
而且我們要知道,對待孩子,我們經常會跟他說一句話,「你過去做錯了這個事情,你為什麼不長記性?」說這句話的時候,首先要知道你孩子多大了,至少要三歲,三歲之內跟他說沒有用。
我們老說,三歲之內是行為教育階段,三歲之後是語言教育階段。三歲之內,很難從過去事情中總結經驗。所以,我們需要等到三歲,他才能夠逐漸地去從以前的認知過程中汲取經驗。
不管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語言的發展一下子由自言自語,變成了社會性語言,你覺得孩子長大了跟您交流。所以,我們才說三歲以後才是語言交流階段,因為他是社會性語言了,跟我們交流起來就可以了,這是社會性交流的開始。
同時,這時候我們可能會引入學校性的教育了,這份教育可能是家裡來的。比如說早教班,幼兒園。這個時候,他逐漸逐漸地接受的是學校教育的時候,跟社會的接壤就會越來越多了。
這個時候,他也可以通過看電視、電腦了解知識了。一般來說,兩歲之內的孩子最好不要看電視,但是兩歲以後,每天可以看1~2個小時。但一定要有質量的節目,不能有暴力行為的,不能有言語攻擊行為的,還得要是跟孩子實際年齡相符的。
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在這時候,孩子整個發展過程中,他可能會更多地用解決衝突的思路來了解,這個事情我不高興怎麼辦,我不滿意怎麼辦?他可能更多的是解決問題,家長要幫他解決的是衝突。
對於衝突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沒有統一標準。但不管有沒有統一標準,我們都要關注家庭。家庭很重要,我們在家要跟孩子怎麼樣相處,讓他得到溫暖的同時,找到知心的朋友。有問題,孩子可以跟父母講,跟小夥伴講。
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平視跟他交流,要特別理解他,特別同情他,我們再去幫他去引導怎麼解決。而不是滿不在乎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的問題,如果家長不能理解孩子,他以後就不會跟你聊了。
在我們養孩子到三歲以後,實際文化的差異、地域的差異、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差異,可能在養育孩子上就會慢慢突顯出來了。我們在要求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應該首先了解,自己的倫理、邏輯是什麼。而不是說,你要把人家的孩子作為標榜。所以,我們嘴中一定不要有人家的孩子,誰家孩子怎麼樣,你的孩子最煩聽了這句話。
一定要結合自家的實際,否則的話,孩子就會出現了一種反抗的心理,跟你開始越來越遠,什麼事情開始不告訴你。這樣的話,你對孩子了解就會出現越來越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