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教养法-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丹尼尔·西格尔是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在大脑研究、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有好几本开创性作品问世。在本书里,西格尔为我们解读了大脑的结构,以及如何整合大脑。并分析了大脑如何影响孩子的思维和情感。西格尔在这本书里告诉父母,孩子的大脑还在发展过程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其实就是在影响他们大脑的发育。


整合左右脑

作者认为,人类的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构成了丰富的大脑回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体验,都在不断地对大脑“重新布线”。孩子由于还未成年,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过程中,家长对待孩子的养育方式,将可能影响到他们大脑发育的进程和结果。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大脑分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脑的不同部分协同工作,将会让孩子的大脑获得更加良好的运行,也能够帮助父母解决养育中的困难时刻。

人类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不仅在解剖学上是分离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左脑喜欢秩序,是逻辑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表情、眼神、语气等信号,负责接收和解读情感信息。

作者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还不具备使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在过马路的时候,突然蹲下来看地面上的虫子;对于上课迟到没有紧张情绪和内疚感。那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发展左脑呢?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当他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这表示他开始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并尝试用语言把背后的逻辑表达出来。

简单来说,左脑是逻辑思维,右脑是形象思维。但要想拥有和谐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让左右脑协同工作。例如,胼胝体纤维束沿着大脑中枢连接左脑和右脑,左右脑通过纤维产生交流,从而作为一个整体运作。如果只有左脑发生作用,一个人就无法理解情感,就无法建立起亲密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如果只有右脑发生作用,这个人就会被情绪淹没,无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让他合理地应对和管理情绪呢?作者认为,当孩子烦躁的时候,逻辑往往不起作用,我们首先要学会聆听和关注孩子。这种情感联结叫作“感同身受”,让他“感到被理解”。

举个例子:

一天晚上,蒂娜7岁的儿子从卧室跑出来,冲着妈妈大发脾气,“我要疯了,你从来没有在睡前给我晚安吻!”蒂娜非常感到惊讶,说:“我不知道你想让我这么做呀!”儿子的回应是一连串连珠炮似的抱怨:“你从来都没有对我好过!我要疯了!离我的生日还有十几个月呢,而且我讨厌做家庭作业!”

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你会怎么做?绝大多数父母本能的反应就是问他“你到底在说什么”,或者让他立刻回去睡觉,这些应对方式都是启动了左脑。可是孩子现在的情绪在剧烈的波动中,被右脑主导。用左脑回应压根解释不通,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于是,蒂娜克服了自己冲动行为,她把儿子拉到身边,抚摸他的后背,用一种安慰的声调说:“有时候真的很难受,对不对?但你知道的,我永远不会忽略你的,你一直在我心里,你要明白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当儿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被理解时,他感觉到和妈妈之间的联结,情绪也逐渐缓和下来。后来他说出了自己的困扰和压力,比如觉得妈妈给弟弟的关注比自己多,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影响了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妈妈就有机会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他们决定现在先去睡觉,第二天去深入讨论解决方案。

作者认为,在现实当中,很多父母经常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去处理孩子的情绪。有的父母会忽视孩子的感受,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安是小事,只要冷处理,一会儿就会过去。他们不能利用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掌握情绪能力。但如果父母擅长处理情绪,孩子就会具有丰富的感情,身体和精神状态感到放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专注度高,学习效率也高。

整合上下脑

整合上下脑是教会孩子自我控制。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上下脑的概念。作者提出,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一些反应和冲动,比如打斗和躲避;还有剧烈的情感,愤怒和恐惧。

而上层大脑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比如前额叶皮层。负责高级分析思维功能,比如决策、控制力、自我认知、共情、道德等高度复杂的能力,帮助一个人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也是大脑最后发育的一个部分。

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为一座两层小楼,对于孩子,下层大脑就是一层,负责基本功能,包括厨房、餐厅、卫生间这些基础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层大脑就是二楼的书房,更加明亮,视野更好,在这里从事的是更为高级复杂的活动。比如,思考、想象和规划。但是,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工,还不能发挥全部功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经常被困在下层,无理取闹,控制不住自己。

作者强调说,除了上层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还有一个原因造成了孩子经常被下层大脑主导,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层大脑的一个部分,负责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特别是激烈的情绪,比如愤怒和恐惧。

杏仁核会让大脑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动,比如当看到一种没见过的虫子,不会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御和自我保护,又比如在没有搞清楚情况的时候,就对别人乱发脾气。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成年人会对自我控制感到困难,虽然他们的上层大脑从生理上已经发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时,经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层大脑。

了解了上下层大脑的构造,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整合上下脑。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上下层楼之间的楼梯,使得上层大脑可以监视下层大脑的行为,并帮助下层大脑平息强烈的冲动反应。怎么搭建这个楼梯呢?

唤起上层大脑

首先我们应该唤起孩子的上层大脑。

比如,你们在餐厅吃饭,你要求儿子吃完玉米饼之前,不能吃甜点,结果孩子非常生气,大喊,“我讨厌你!”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候孩子被下层大脑接管,批评他只会更加触发他的下层大脑,更好的策略是唤起他的上层大脑。你可以这么说:“是不是因为我没给你买吃的?你好像很生气。”孩子说“是的,我恨你!”这时候你跟孩子说,“那么你觉得现在自己想吃多少才算公平,然后我们再谈。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想几个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对话,会帮助孩子把关注点引入到上层大脑,当孩子开始问“我们还能怎么做呢”,他就开始启动上层大脑,也就可以一起讨论问题了。

锻炼上层大脑

作者指出,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经常使用上层大脑,锻炼上层大脑的功能,帮助他们建立控制自己的能力。

比如,对于很小的孩子,你可以简单地问:“你今天想穿蓝色的鞋子还是白色的鞋子?”等孩子大一点,你就可以让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他们呈现一些真正有挑战性的困境。

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控制过激反应的方法,比如,深呼吸、用语言表达愤怒。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比如你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是什么使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了让他的上层大脑越来越发达,在需要决策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整合内显和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使我们形成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待,为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

比如,一个孩子在体育课上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他就会创建出“我不喜欢运动,我没有运动天赋”的心理模式。更严重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次可怕的经历被编码为内隐记忆进入大脑,之后一个类似的场景,就能在这个人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触发这段可怕的记忆。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更加有意识地控制和使用内隐记忆呢?作者认为,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做“海马”,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记忆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马还负责拼图,把记忆碎片组合成完整图像,这叫做内隐记忆的外显化。只有当内隐记忆被海马整合,形成外显图像时,我们才能反思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会孩子整合内隐和外显记忆的能力呢?

加深记忆

在你们一起进行各种活动时,帮助孩子讲述他们的体验,让他们整合自己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尤其要记住他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体验。

比如,家人相处的时光、重要的友情或成长的重大节点,带入他们的外显记忆,这些经验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影响力。

重演记忆

很多时候孩子还会经历痛苦的事情,而痛苦的经历不会真的被忘记,它们会变成内隐记忆,对孩子产生难以觉察的影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重新回顾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

比如,曾经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不幸目睹了妈妈被歹徒殴打致死,治疗师让他通过画画和游戏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直到他能去讲述谋杀的情景。经过长期的治疗,创伤事件对小男孩的控制逐渐消退。

作者说,最好的回顾经历的方式是讲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经历还是对孩子有强烈影响,他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回忆,这时候你可以给他一个虚拟的思维遥控器,这样就可以对一些情节快进,让他增加掌控感。

比如,一个10岁的男孩没有经过父母允许带刀子给朋友玩,结果他的朋友被刀子意外地伤到腿,流了很多血,还被缝了好几针。这件事过去很久之后,这个孩子莫名其妙地拒绝参加木工比赛,而他以前很喜欢做木工活儿,这就是朋友受伤的内隐记忆让他对刀子产生了恐惧和排斥。

他的爸爸和他一起用思维遥控器回顾了这段经历。当说到朋友拿起刀时,他要求暂停。于是爸爸提议快进到朋友被送进医院,接着讲述后面的部分。结束时,爸爸说,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最后没有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被快进的部分吧。通过多次这样的重温,孩子可以去面对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整合自我和他人

整合自我和他人,是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每一个独立的大脑也要与他人的大脑发生联结,构建“社会化大脑”。大脑本能地从社会环境中接收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整合自我和他人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见别人喝水就感到口渴,当别人打呵欠时自己也跟着打,这些熟悉的反应可以在一项最新、最神奇的大脑研究中得到解释,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不仅让我们模仿他人的行为,还能够与他们的感受产生共鸣。

镜像神经元也叫做“海绵神经元”,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能对他人做出“镜面反射”,还可以像海绵一样,以一种更深入的参与程度“浸入”他人的内在状态。所以,我们的大脑是被经验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动,都会影响和改变我们自己的大脑,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大脑。孩子不会生下来就具有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低龄的孩子经常显得非常自我,把“我的”、“我要”挂在嘴上。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建立共情力

父母需要示范并教给孩子如何构建人际关系,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共情力。共情力是建立高超沟通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共情力。也就要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

比如,妹妹把哥哥搭好的模型摔坏了,哥哥伤心地哭了。我们可以问问妹妹,知不知道哥哥是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哥哥会有这样的反应?再让妹妹想想,如果他喜欢的一个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他会怎么样?

这些问题会帮助妹妹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理解非语言信息

作者认为,除了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非语言的信息,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

比如,哥哥的模型被损坏后,虽然没有对妹妹说什么,但是他把自己的房门关上,晚饭吃得很少都说明,他仍然处于伤心的情绪中。可以引导妹妹对哥哥的这些非言语信息进行观察,帮他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

发生冲突时进行补救

我们知道道歉的重要性,也教孩子说“对不起”,但是孩子还需要知道,很多时候道歉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还需要用行动把做错了的事情纠正过来。

比如,妹妹可以帮哥哥把弄坏的玩具修好或者换一个新的,或者帮忙做一些重建工作。也可以采取一些温暖的、比较保险的举动,比如为这个人画一幅画、做一件善意的事,或者写一封道歉信。重点是你要帮助孩子用行动表现出爱和悔悟,表明他们考虑到了他人的感情,并且希望找到办法来修复关系中的裂痕。

全脑教养法最主要的益处之一就是,它能让你解决日常生活中那些干扰你与孩子之间的快乐和联结的养育难题。它不仅能让你成为合格的父母,还能加深你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加深你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对整合的理解让你有能力和自信处理亲子之间的问题,从而与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更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大脑。因此,不仅你的孩子会健康成长,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成功。


全脑教养法导图
全脑教养法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