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教養法-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丹尼爾·西格爾是美國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在大腦研究、心理治療和兒童教養領域有好幾本開創性作品問世。在本書里,西格爾為我們解讀了大腦的結構,以及如何整合大腦。並分析了大腦如何影響孩子的思維和情感。西格爾在這本書里告訴父母,孩子的大腦還在發展過程中,父母的養育方式其實就是在影響他們大腦的發育。


整合左右腦

作者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構成了豐富的大腦迴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體驗,都在不斷地對大腦「重新布線」。孩子由於還未成年,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家長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影響到他們大腦發育的進程和結果。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腦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將會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更加良好的運行,也能夠幫助父母解決養育中的困難時刻。

人類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左腦喜歡秩序,是邏輯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等信號,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作者認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還不具備使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如在過馬路的時候,突然蹲下來看地面上的蟲子;對於上課遲到沒有緊張情緒和內疚感。那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表示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簡單來說,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但要想擁有和諧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讓左右腦協同工作。例如,胼胝體纖維束沿着大腦中樞連接左腦和右腦,左右腦通過纖維產生交流,從而作為一個整體運作。如果只有左腦發生作用,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情感,就無法建立起親密而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如果只有右腦發生作用,這個人就會被情緒淹沒,無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讓他合理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呢?作者認為,當孩子煩躁的時候,邏輯往往不起作用,我們首先要學會聆聽和關注孩子。這種情感聯結叫作「感同身受」,讓他「感到被理解」。

舉個例子:

一天晚上,蒂娜7歲的兒子從臥室跑出來,衝着媽媽大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沒有在睡前給我晚安吻!」蒂娜非常感到驚訝,說:「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麼做呀!」兒子的回應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抱怨:「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我要瘋了!離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呢,而且我討厭做家庭作業!」

如果你是這個媽媽,你會怎麼做?絕大多數父母本能的反應就是問他「你到底在說什麼」,或者讓他立刻回去睡覺,這些應對方式都是啟動了左腦。可是孩子現在的情緒在劇烈的波動中,被右腦主導。用左腦回應壓根解釋不通,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於是,蒂娜克服了自己衝動行為,她把兒子拉到身邊,撫摸他的後背,用一種安慰的聲調說:「有時候真的很難受,對不對?但你知道的,我永遠不會忽略你的,你一直在我心裡,你要明白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

當兒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時,他感覺到和媽媽之間的聯結,情緒也逐漸緩和下來。後來他說出了自己的困擾和壓力,比如覺得媽媽給弟弟的關注比自己多,家庭作業負擔過重,影響了自己的自由活動時間。這樣媽媽就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他們決定現在先去睡覺,第二天去深入討論解決方案。

作者認為,在現實當中,很多父母經常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情緒。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安是小事,只要冷處理,一會兒就會過去。他們不能利用這樣的機會,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能力。但如果父母擅長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具有豐富的感情,身體和精神狀態感到放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專注度高,學習效率也高。

整合上下腦

整合上下腦是教會孩子自我控制。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上下腦的概念。作者提出,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比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

而上層大腦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比如前額葉皮層。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比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個部分。

如果把大腦想象成為一座兩層小樓,對於孩子,下層大腦就是一層,負責基本功能,包括廚房、餐廳、衛生間這些基礎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層大腦就是二樓的書房,更加明亮,視野更好,在這裡從事的是更為高級複雜的活動。比如,思考、想象和規劃。但是,這一部分還沒有完工,還不能發揮全部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被困在下層,無理取鬧,控制不住自己。

作者強調說,除了上層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有一個原因造成了孩子經常被下層大腦主導,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層大腦的一個部分,負責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特別是激烈的情緒,比如憤怒和恐懼。

杏仁核會讓大腦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比如當看到一種沒見過的蟲子,不會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禦和自我保護,又比如在沒有搞清楚情況的時候,就對別人亂發脾氣。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成年人會對自我控制感到困難,雖然他們的上層大腦從生理上已經發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時,經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層大腦。

了解了上下層大腦的構造,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整合上下腦。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上下層樓之間的樓梯,使得上層大腦可以監視下層大腦的行為,並幫助下層大腦平息強烈的衝動反應。怎麼搭建這個樓梯呢?

喚起上層大腦

首先我們應該喚起孩子的上層大腦。

比如,你們在餐廳吃飯,你要求兒子吃完玉米餅之前,不能吃甜點,結果孩子非常生氣,大喊,「我討厭你!」你會怎麼做呢?這時候孩子被下層大腦接管,批評他只會更加觸發他的下層大腦,更好的策略是喚起他的上層大腦。你可以這麼說:「是不是因為我沒給你買吃的?你好像很生氣。」孩子說「是的,我恨你!」這時候你跟孩子說,「那麼你覺得現在自己想吃多少才算公平,然後我們再談。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想幾個辦法解決問題。」

這樣的對話,會幫助孩子把關注點引入到上層大腦,當孩子開始問「我們還能怎麼做呢」,他就開始啟動上層大腦,也就可以一起討論問題了。

鍛煉上層大腦

作者指出,父母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經常使用上層大腦,鍛煉上層大腦的功能,幫助他們建立控制自己的能力。

比如,對於很小的孩子,你可以簡單地問:「你今天想穿藍色的鞋子還是白色的鞋子?」等孩子大一點,你就可以讓他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承擔更多的責任,為他們呈現一些真正有挑戰性的困境。

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控制過激反應的方法,比如,深呼吸、用語言表達憤怒。我們還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比如你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作出這樣的決定?是什麼使你有這樣的感受?為了讓他的上層大腦越來越發達,在需要決策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整合內顯和外顯記憶

外顯記憶指在意識層面回想起的過去的經驗。內隱記憶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使我們形成對世界運轉方式的期待,為我們建立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

比如,一個孩子在體育課上多次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他就會創建出「我不喜歡運動,我沒有運動天賦」的心理模式。更嚴重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一次可怕的經歷被編碼為內隱記憶進入大腦,之後一個類似的場景,就能在這個人意識不到的情況下觸發這段可怕的記憶。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更加有意識地控制和使用內隱記憶呢?作者認為,大腦中有一個部分叫做「海馬」,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記憶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馬還負責拼圖,把記憶碎片組合成完整圖像,這叫做內隱記憶的外顯化。只有當內隱記憶被海馬整合,形成外顯圖像時,我們才能反思它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教會孩子整合內隱和外顯記憶的能力呢?

加深記憶

在你們一起進行各種活動時,幫助孩子講述他們的體驗,讓他們整合自己的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尤其要記住他們生命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體驗。

比如,家人相處的時光、重要的友情或成長的重大節點,帶入他們的外顯記憶,這些經驗就會變得更加清晰、更有影響力。

重演記憶

很多時候孩子還會經歷痛苦的事情,而痛苦的經歷不會真的被忘記,它們會變成內隱記憶,對孩子產生難以覺察的影響。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重新回顧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

比如,曾經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不幸目睹了媽媽被歹徒毆打致死,治療師讓他通過畫畫和遊戲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感受,直到他能去講述謀殺的情景。經過長期的治療,創傷事件對小男孩的控制逐漸消退。

作者說,最好的回顧經歷的方式是講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經歷還是對孩子有強烈影響,他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去回憶,這時候你可以給他一個虛擬的思維遙控器,這樣就可以對一些情節快進,讓他增加掌控感。

比如,一個10歲的男孩沒有經過父母允許帶刀子給朋友玩,結果他的朋友被刀子意外地傷到腿,流了很多血,還被縫了好幾針。這件事過去很久之後,這個孩子莫名其妙地拒絕參加木工比賽,而他以前很喜歡做木工活兒,這就是朋友受傷的內隱記憶讓他對刀子產生了恐懼和排斥。

他的爸爸和他一起用思維遙控器回顧了這段經歷。當說到朋友拿起刀時,他要求暫停。於是爸爸提議快進到朋友被送進醫院,接着講述後面的部分。結束時,爸爸說,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最後沒有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被快進的部分吧。通過多次這樣的重溫,孩子可以去面對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整合自我和他人

整合自我和他人,是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每一個獨立的大腦也要與他人的大腦發生聯結,構建「社會化大腦」。大腦本能地從社會環境中接收信號,再反過來影響個人的內在世界。整合自我和他人的意思就是,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聯繫。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看見別人喝水就感到口渴,當別人打呵欠時自己也跟着打,這些熟悉的反應可以在一項最新、最神奇的大腦研究中得到解釋,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不僅讓我們模仿他人的行為,還能夠與他們的感受產生共鳴。

鏡像神經元也叫做「海綿神經元」,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能對他人做出「鏡面反射」,還可以像海綿一樣,以一種更深入的參與程度「浸入」他人的內在狀態。所以,我們的大腦是被經驗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動,都會影響和改變我們自己的大腦,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大腦。孩子不會生下來就具有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低齡的孩子經常顯得非常自我,把「我的」、「我要」掛在嘴上。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建立共情力

父母需要示範並教給孩子如何構建人際關係,其中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共情力。共情力是建立高超溝通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孩子的共情力。也就要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

比如,妹妹把哥哥搭好的模型摔壞了,哥哥傷心地哭了。我們可以問問妹妹,知不知道哥哥是什麼樣的感受?為什麼哥哥會有這樣的反應?再讓妹妹想想,如果他喜歡的一個玩具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了,他會怎麼樣?

這些問題會幫助妹妹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理解非語言信息

作者認為,除了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非語言的信息,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

比如,哥哥的模型被損壞後,雖然沒有對妹妹說什麼,但是他把自己的房門關上,晚飯吃得很少都說明,他仍然處於傷心的情緒中。可以引導妹妹對哥哥的這些非言語信息進行觀察,幫他增強理解他人的能力。

發生衝突時進行補救

我們知道道歉的重要性,也教孩子說「對不起」,但是孩子還需要知道,很多時候道歉只是一個開始,他們還需要用行動把做錯了的事情糾正過來。

比如,妹妹可以幫哥哥把弄壞的玩具修好或者換一個新的,或者幫忙做一些重建工作。也可以採取一些溫暖的、比較保險的舉動,比如為這個人畫一幅畫、做一件善意的事,或者寫一封道歉信。重點是你要幫助孩子用行動表現出愛和悔悟,表明他們考慮到了他人的感情,並且希望找到辦法來修復關係中的裂痕。

全腦教養法最主要的益處之一就是,它能讓你解決日常生活中那些干擾你與孩子之間的快樂和聯結的養育難題。它不僅能讓你成為合格的父母,還能加深你與孩子之間的聯結,加深你對親子關係的理解。對整合的理解讓你有能力和自信處理親子之間的問題,從而與孩子建立更親密的關係,更了解他們的想法,並且幫助他們塑造積極健康的大腦。因此,不僅你的孩子會健康成長,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會很成功。


全腦教養法導圖
全腦教養法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