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时代-读书笔记
作者弗朗斯•德瓦尔,荷兰著名的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现为美国艾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教授,1993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之后相继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以及目 前在世的全球最伟大的十几个科学家之一,主要著作有《黑猩猩的政治》、《类人猿与寿司大师》、《灵长类动物如何谋求和平》以及《人类的猿性》等。
看完这本书,你大概能意识到,人类是多么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动物。我们不但可以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我们也可以为了他人的痛苦而快乐,为了他人的快乐而痛苦。在灾难和异族面前我们相濡以沫,一旦天下太平我们又相忘于江湖或者相互厮杀。如此极品,却又如此科学。这本书不但可以让你坦然接受内心的黑暗杀人越货,还可以让你不做作不矫情的释放光明学习雷锋。
共情是我们的天性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人类或许真的非常自私。尽管如此,他的天性里明还存在另一些特质,让他去关注他人命运,甚至为别人幸福感到满足——哪怕自己除了观者的快感一无所得。这种现象就叫共情。共情的机制被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和模仿、关心和抚慰和设身处地的帮助他人。
感知和模仿
比如,打哈欠这个动作是会传染的,看到别人打哈欠,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打起哈欠来。我们对别人非常敏感,不仅仅是动作,情绪也会传染。因为这种无意识的同步效应,尤其对于无法用语言来互相沟通的动物来说,非常有助于整个群体的协调运作。
关心和抚慰
当我们感知到了别人的消极情绪,在共情的作用下,我们就会尝试用肢体接触和语言来抚慰他的心情。在这一层的外面,共情的最高形式,就是设身处地、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帮助他人。作者说共情,像一个俄罗斯套娃,核心的功能最为古老,即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得同对方一致;演化的过程在核心周围加上更复杂的能力,比如关心他人和换位思考。层次代表了演化的过程,生物的演化很少凭空创造出某种性状。它惯用的手法是对现有的结构进行改造、挪为他用或者干脆朝其他方向发展。
生命发源自海洋,最早的陆地动物也是从海洋动物演化来的。陆地生物的祖先从水里上岸,胸鳍成了前肢,经过漫长的时间,又分化成了蹄子、爪子、翅膀和手,后来有些哺乳动物重新回到水里,同样的结构又演化成鳍状肢。这就是为什么生物学家如此钟爱俄罗斯套娃这种玩具,尤其是那种本身就有历史象征意义的。
作者认为共情几乎是和哺乳动物一起产生的,它的生物学基础是一亿年前就已经具备的,又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样子。所以很多动物也都有共情的能力,只是不见得有我们这么发达、这么多层次,但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
比如,在美国的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为了研究黑猩猩的社会性,饲养员有时会给它们一些可以分享的食物,比如一个特别大的西瓜。西瓜一出现,所有的黑猩猩都蜂拥而至,想要第一个拿到它好饱餐一顿,甚至为此大打出手。动物的天性如此,毕竟在自然环境中,见到吃的不赶快拿到手就很有可能饿肚子。可以说黑猩猩这种争抢食物的行为是纯粹出于自私的生存本能。但这种争夺一般很快就会结束,一般不到二十分钟,大家就会承认最终的胜利者对西瓜的所有权。
有趣的是,这位胜利者却并不会选择吃独食,而是把西瓜分给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一起吃。其他的猩猩也会凑过来,向它摊开手掌要吃的,通常也都能要到,然后再把讨来的西瓜继续分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到了最后,每一只黑猩猩至少都能吃到一点西瓜。尽管也会发生一些小的冲突,但整个过程基本上算是和平的。
在科特迪瓦的塔伊国家公园,也有研究人员开展过关于黑猩猩的研究。他们发现,黑猩猩竟然会主动照顾被豹子咬伤的同伴。它们会把同伴伤口上的血先舔干净,小心翼翼地把伤口上的脏东西除去,同时还一丝不苟地驱赶着周围的苍蝇蚊子。而在群体行动的过程中,大部队也会主动地放慢脚步,好让伤员能跟上。
因为黑猩猩的基因和社会性都与人类十分接近,比较方便实验观察,所以研究者们会通过黑猩猩来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共情能力,并由此推论,共情是动物也能拥有的能力,是我们在漫长的演化中获得的一种反应机制。
很多人都觉得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有生物学家提出,每个物种存在的目的都只有生存和繁殖;同时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人活着只是为了生产和消耗。这些理论都被人们理解成了极端的利己主义,认为自私才是人类的天性。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比如,研究者发现,很多参加战争的士兵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曾经死里逃生,而是因为目睹了大量同类的惨死,哪怕是自己的敌人,出于共情的天性,他们也会为对方的伤亡感到痛苦,如果把人类看成极端自私,只顾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动物,是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
作者认为,人性并非极端自私。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指出,生物是为基因服务的生存机器,生物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复制自己体内的基因。于是就有人认为,个体也应该是全然自私的,甚至认为应该主动在社会内部进行人为的优胜劣汰。
但物种演化的驱动力和个体实际行为的驱动力是有所区别的,为了某个目的演化出来的功能也经常被生物用在别的用途上。我们的基因虽然是自私的,但人性并不是极端自私的,共情是我们在演化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重要能力。
共情在社会中的作用
共情可以让我们知道别人的需求,让我们学会给别人公平,有利于合作的进行。时至今日,人类已经成为了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我们极度依赖社会,几乎没有人能脱离社会独自生存。为了生存,我们都必须融入社会,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创造更高的价值。合作才会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利益。
比如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讲了一个故事,两个猎人上山打猎,如果分头行动,每人就只能打到一只兔子,如果选择合作,就能一起打到一头鹿,就算每个人只分到一半,也比一只兔子的价值高得多。
创造合作
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会参与非常多的猎鹿行动,来完成个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在一家公司里,员工们各司其职,让公司顺利运转获得效益。通过合作得到更多的效益,这就是社会性动物的生存哲学。但合作也会带来问题,就是利益的分配。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看到自己的那份比别人少,就会心生怨恨,不愿意再合作。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同时给两只卷尾猴一块小石子,再让它们用这个小石子从人的手里换零食吃。如果给一只卷尾猴吃黄瓜片,给另一只吃葡萄,拿到黄瓜片的那只就会暴跳如雷,把黄瓜片扔到老远的地方。但如果两只猴子拿到的都是黄瓜片,它们就没有什么反应,虽然葡萄才是它们的最爱,但毕竟黄瓜片对它们来说也算是难得的美味,如果一只猴子总是看到别人吃葡萄而自己吃黄瓜片,它就会开始拒绝参加实验。还有很多类似的实验证明了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会对不公平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敌意,拒绝参与不公平的合作,作者把这种行为叫做不公平规避。
带来公平与道德
首先,带来公平。能对别人共情,就能照顾到别人的公平,有效地减少矛盾和冲突。作者在一次实验中,给了一只倭黑猩猩很多吃的,但这只倭黑猩猩却不敢吃。它无助地看着工作人员,用手指向它正在远处观望的同类们,工作人员只好给所有的倭黑猩猩都发了一点吃的,这只倭黑猩猩才开始吃眼前的食物。这就是共情带来的帮助,能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为自己换来了安全。
公平问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复杂的猎鹿行动,如果没有共情的作用,每个人都只顾自己,我们就会为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结果什么事也做不成。如果人类都对他人的感受无法共情,社会就会陷入僵局。
其次,我们的道德感也是共情带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道德标准,我们用它来评判别人、约束自己。如果有人做了违反道德的事,我们就会感到反感;当自己的行为不道德时,我们也会感到惭愧和自责。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坏事不会,希望自己被别人好好对待不被伤害,当我们看到或者想到一件坏事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人喜欢这样的遭遇,所以我们希望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好、不被伤害。每个人都会自然地产生这样的愿望,也正是对这种愿望的集体共情孕育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
造成伤害
这并不代表共情的能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它也会对别人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说,人类在拥有最强的共情能力的同时,也非常擅长折磨别人,这是因为人可以对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有所体会。要想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痛苦,就要先对别人的痛苦有共情。
比如,追求事业或利益时,他们会改头换面,将温柔排挤到一个小角落。对潜在的竞争对手可以非常残忍,对挡道者一律铲除,绝不手软。有人甚至表达出对身体的侮辱。比如对竞争对手进行威胁,从他最看重的地方入手。
人类“内在的猿性”其实并非普遍以为的那样冷漠和卑鄙;正相反,共情的能力深深植根于人类本性之中,让我们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