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关键帮助-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李跃儿,儿童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曾入围“中国油画三百家”;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2004年创办“李跃儿芭学园”。现任北京市女园长协会常任理事;受聘为清华师资;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2004年,李跃儿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称号。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2013年荣获搜狐教育盛典“教育木兰奖”。2018年世界园长大会(WPC)特邀专家。

所谓“关键期”是指儿童在0-7岁的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关键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书中收录了芭学园的孩子在关键期的真实案例,系统性地深入揭示了0-7岁孩子的关键期现象,引导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的成长秘密。了解了关键期,就真正地了解了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心理世界的奥秘之门。不会把孩子正常的行为当成问题加以制止,也不会忽视任何应该给孩子提供帮助的机会。


0~2岁:啃手啃东西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孩子需要安全感,并且伴随着大人不能理解的行为,比如吃手、乱抓乱摔东西,这其实是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探索物质世界的表现。那是因为婴儿刚出生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抓握是婴儿一出生就会做的事情,这是他的一种自然反射。

从一出生,婴儿就会攥紧拳头,在他们还不知道谁是他们的妈妈时,他们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握,这就像小动物一出生就会走路一样,是人类天生的本领。这种天生的本领造成我们人类一种普遍的象征性行为:在我们感到紧张和愤怒时我们就会攥紧拳头,因为只要攥紧拳头我们就会感觉到安全一点。

那么,家长在这个阶段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宝宝一出生首先会通过妈妈的声音找到妈妈,并记住妈妈的味道。只要和妈妈在一起,他们就会感觉安全。这个时候是宝宝建立一生的心理安全感的重要阶段,所以他要经常和妈妈在一起。等心里有了安全感,宝宝就开始放心大胆地去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了。

很多研究都表明,孩子在刚出生的两年里,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他们需要用感觉器官来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当他们的口、手、脚,尝到、摸到、碰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时,就能够收集到这些东西的信息,进而发现自己的能力。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宝宝们闲不下来的嘴巴和手。嘴巴和手是宝宝们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这个时候他们能做的事情其实只有吃手了。不要觉得不干净啊、病从口入。但其实,吃手这件事,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必经阶段。为什么呢?

促进大脑发育

刚出生的婴儿能吃的东西不多,除了吃奶,可能只有吃手。在吃手的时候,除了嘴巴有感觉,手也会有感觉,这样一来,大脑就会对来自手和嘴巴的信息统筹管理,大脑就开始运动了。这样,婴儿自己就能对比出来吃手和吃奶的区别的:奶是别人给的,手是自己的。这一系列过程,就让宝宝身体里的神经元开始了连接,而神经元连接得越丰富,宝宝就会越聪明。

精神愉悦

吃手还能给宝宝带来精神愉悦,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下一步真的能用手抓着东西送到嘴巴里去啃做准备。而用嘴巴啃东西,其实是孩子用嘴巴来认识物质世界、发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是他们成长必经的阶段。但等孩子学会了吃手,父母就要尽快把一些干净、安全的物品拿给孩子去啃了。如果后续没有其他东西代替手来让孩子啃,那他通过吃手获得快乐的印象会一直存在,这样他很可能长大之后仍然会有吃手的习惯,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那么应该怎么准备东西呢?首先要准备三四件好玩儿的东西给孩子选,等他选中了之后,他就会在一段时间里不断抱着那个东西玩儿,并努力地啃来啃去。但过不了多久,等他熟悉了他天天啃的玩具,这个东西就会失去宝宝的欢心,这个时候就要给宝宝换新的东西来啃了。但是千万注意不要频繁地更新这些玩具,要不然反而会让宝宝们紧张。

啃东西这个阶段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不少专家认为,很多成人长大后的坏毛病,比方说爱吐唾沫、爱咬手、吃零食、爱骂人什么的,可能都和婴幼儿时期东西没啃好有关系。在抱着东西啃的过程中,宝宝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手特别好用。这个时候孩子开发的重点就逐渐由嘴巴转移到了手上。这个时候大多数宝宝已经会爬了,这个时候的宝宝会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那么家长该怎么应对呢?当然是把危险的东西和心爱的东西藏好,放到宝宝抓不到的地方。否则到时候弄坏了东西,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宝宝发火,就很有可能打断他开发自己能力的过程。不仅如此,宝宝在刚开始开发手的时候,嘴巴对世界的探索也还是存在的,所以经常会抓到什么东西就先啃啃,啃完了再决定怎么用手去玩儿它。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产生危险的东西,比如香蕉。

等嘴巴的开发阶段完全过去之后,一般是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就可以给他提供一些跟大自然更贴近的物品,比如水、沙子、泥巴之类的。宝宝在用手玩东西的过程中,会逐渐观察到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作者观察过一个宝宝玩水的过程。宝宝面对一盆水,会尝试拍打盆中的水面,此时他就感受到了水的实体,在拍打之下,水花溅起来,还溅到了大人的脸上。这时候大人会做出一些擦脸之类的反应,宝宝很快发现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拍水和擦脸是有因果关系的,他就变得非常激动和高兴,开始反复拍水。这个例子就说明,用手来使用物体,开发了宝宝对空间和因果的观察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咱们大人最好是静静陪伴,不要过分引导也不要过度夸奖。因为手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孩子自己去开发,大人引导太多,反而不利于他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容易让他感受到发现新世界的成就感。过度夸奖则会让孩子依赖于夸奖,从而失去自己探索世界原本的动力。

等孩子的嘴巴和手开发得差不多了,孩子大概1岁的时候,他就会接着开发自己的双腿,他会非常渴望走路,会痴迷于腿的感觉。这个时候家长有时会很苦恼,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会老往那些不平的地方走,哪儿不好走就往哪儿走。这其实是孩子探索腿部能力的表现。家长其实应该为孩子创造安全、合适的环境,像探索嘴和手一样,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腿。在学会走路的过程中,孩子就能够渐渐走向独立,建立更好的空间感。

2~4:建立友谊

孩子2岁后,孩子们的研究逐渐地从探索物质的表面转向探索事和物的关系、自己与物质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孩子这个时候要建立友谊了,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孩子在2岁多的时候会注意到谁跟自己的关系好,注意到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感情联结,这种感觉会让他们非常着迷。他们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获得友谊,并在争取友谊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比如,3岁多的乐乐新来幼儿园,他发现在班里有两个小朋友,毛毛和保保,关系特别好。乐乐很想和他俩玩儿,成为朋友。所以他就跑到这两个小朋友面前,又蹦又跳,然而忙活半天,两个小朋友却对乐乐视而不见。以前毛毛和保保经常一起玩过家家,有一天,保保病了没来,只剩下了毛毛自己在扮演妈妈,乐乐赶紧跑到娃娃房里,说他来当爸爸。毛毛虽然同意了,但乐乐很快发现,作为妈妈,毛毛好像更关心家里的洋娃娃,而并不关注爸爸。为了引起毛毛的注意,乐乐想了一个好主意,果断放弃了爸爸这个角色,开始当起了家里的小婴儿。他突然大喊一声:“我肚子疼。”于是毛毛赶紧就开始照顾起乐乐来。乐乐由此成功地获得了毛毛的关注。

我们可以看出乐乐孩子为了争取友谊,还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智慧。乐乐为了赢得毛毛的友谊和关注,观察到了毛毛喜欢照顾别人的愿望,于是他就扮演婴儿来满足毛毛的这个愿望。后来,幼儿园的老师就观察到,乐乐在很多时候变得特别擅长为自己争取机会,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得特别积极。那么在孩子争取友谊、学习社交能力的过程中,家长能帮他做点什么呢?

提供社交环境

如果在孩子的群体中,有一个孩子没有进入群体,但他有一个朋友,他也会成长起社会性能力。如果这个孩子在群体之外一个朋友都没有,成了被群体忽视的人,他将来一定会在人际关系方面和社会性能力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生存困难。

所以,家长可以先请性格跟他相似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待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后,再请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来,是因为孩子在自己的家里,会感觉到气势壮一点,容易主动接纳别人。

等到孩子习惯了与人交往后,再带他到小朋友家去串门。而且这件事情一旦开始,就要持续下去。要注意的是,等你的孩子跟这个做客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之后,可以再邀请第三个小朋友加入,增加复杂度,培养他的多向社会能力。不要过分担心孩子被欺负。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社交能力会更加全面。当然,如果孩子持续被群体欺负,那家长必须挺身而出,进行干预。

作者提醒说,当孩子在社交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轻易被代入他们的情绪中。因为孩子找亲人抱怨,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就是对他的一种安慰,他可能没有更多的诉求。而且,很多时候孩子们对事情的叙述也是不全面的,沮丧或者难过,并不一定是真的被欺负了,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大人贸然出手干涉,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发展情感生活

如果孩子遇到难题变得很沮丧,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背后的因果关系,再根据具体的事情来采取行动。比如孩子被好朋友抛弃了很难过,除了安慰他,还可以鼓励他交新朋友。在反复丢失友谊和重建友谊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更加坚强。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他自己也能学会做好心理调适。

4~5岁:探索精神世界

到了4岁,孩子已经在玩自己的心智了,在经历了四年的心智建构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丰富经验和对周围人和事的基础常识,他们在跟别人的互动中,也发现了别人的想法、意图、目的等这些东西。于是4岁的孩子,对他人的探索已经离开了物质层面,进入了精神层面。

这个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学会了撒谎。作者认为,其实这个时候撒谎,只是孩子们开始探索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种手段。面对孩子这种行为,咱们应该先搞清楚孩子究竟为什么撒谎。很多时候,他们其实就是想探索一下别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具体而言,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

比如,有的孩子听来一个故事,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他想要对别人转述这个故事和自己的想象,但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明白,哪些是自己听到的,哪些是自己想象的,于是就会说成是自己看到的。

在这些情况下,大人不必着急指出孩子是在撒谎,或者警告他不能撒谎。因为孩子在陈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为了和别人沟通,分享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想象。千万不要去破坏孩子和别人沟通想法、分享故事的强烈渴望。如果我们反应激烈,也很有可能刺激起孩子对撒谎这件事情的兴趣。在他的头一个谎言被拆穿之后,他可能会继续去探索更高级的撒谎方式,不断练习,变成撒谎高手,把撒谎变成习惯,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给孩子几个月的时间,让他撒谎,留给他探索别人想法的空间。但在此之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去发现他的谎言根本不成立,撒谎是可以被揭穿的。而且要让孩子明白,只要他撒谎,就会有人揭穿他。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失去撒谎的成就感,也就不再会去撒谎了。

四五岁之后,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还会对人们内在的想法越来越感兴趣,他们会逐渐注意到写字、画画、音乐这些文化活动对于呈现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因此,四五岁以后,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对文化活动产生兴趣。这个时候家长会让孩子学很多特长,但作者说,学特长的本质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发现别人、发现更广大的世界。家长一定要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去安排学习,而不是硬逼着孩子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学习,以避免破坏孩子兴趣。

所以大人要去引导孩子的兴趣,孩子问多少,就告诉他们多少,要给孩子留下探索和想象的空间。孩子学习如果需要家长帮助,家长也不要一下子做得太好,可以做的和孩子差不多,或者比他还差一些,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关键期关键帮助导图
关键期关键帮助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