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期關鍵幫助-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李躍兒,兒童教育家、美術教育家;曾入圍「中國油畫三百家」;由美術教育轉入幼兒教育,2004年創辦「李躍兒芭學園」。現任北京市女園長協會常任理事;受聘為清華師資;曾為《父母》雜誌教育答疑專家、央視少兒頻道簽約專家。2004年,李躍兒榮獲第三屆中國國際家庭教育論壇「華表獎」和「形象大使」稱號。2006年榮獲「2006年中國幼兒教育百優十傑」稱號。2009年榮獲「2009中國民辦幼兒教育十大傑出人物」稱號。2013年榮獲搜狐教育盛典「教育木蘭獎」。2018年世界園長大會(WPC)特邀專家。

所謂「關鍵期」是指兒童在0-7歲的成長過程中,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關鍵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書中收錄了芭學園的孩子在關鍵期的真實案例,系統性地深入揭示了0-7歲孩子的關鍵期現象,引導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的成長秘密。了解了關鍵期,就真正地了解了孩子,打開了一扇通往兒童心理世界的奧秘之門。不會把孩子正常的行為當成問題加以制止,也不會忽視任何應該給孩子提供幫助的機會。


0~2歲:啃手啃東西

我們知道剛出生的孩子需要安全感,並且伴隨着大人不能理解的行為,比如吃手、亂抓亂摔東西,這其實是他們用自己的身體探索物質世界的表現。那是因為嬰兒剛出生還沒有適應新的環境,抓握是嬰兒一出生就會做的事情,這是他的一種自然反射。

從一出生,嬰兒就會攥緊拳頭,在他們還不知道誰是他們的媽媽時,他們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握,這就像小動物一出生就會走路一樣,是人類天生的本領。這種天生的本領造成我們人類一種普遍的象徵性行為:在我們感到緊張和憤怒時我們就會攥緊拳頭,因為只要攥緊拳頭我們就會感覺到安全一點。

那麼,家長在這個階段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呢?寶寶一出生首先會通過媽媽的聲音找到媽媽,並記住媽媽的味道。只要和媽媽在一起,他們就會感覺安全。這個時候是寶寶建立一生的心理安全感的重要階段,所以他要經常和媽媽在一起。等心裡有了安全感,寶寶就開始放心大膽地去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了。

很多研究都表明,孩子在剛出生的兩年裡,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他們需要用感覺器官來探索世界、探索自己。當他們的口、手、腳,嘗到、摸到、碰到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時,就能夠收集到這些東西的信息,進而發現自己的能力。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寶寶們閒不下來的嘴巴和手。嘴巴和手是寶寶們最早使用的感覺器官。這個時候他們能做的事情其實只有吃手了。不要覺得不乾淨啊、病從口入。但其實,吃手這件事,是寶寶健康成長的必經階段。為什麼呢?

促進大腦發育

剛出生的嬰兒能吃的東西不多,除了吃奶,可能只有吃手。在吃手的時候,除了嘴巴有感覺,手也會有感覺,這樣一來,大腦就會對來自手和嘴巴的信息統籌管理,大腦就開始運動了。這樣,嬰兒自己就能對比出來吃手和吃奶的區別的:奶是別人給的,手是自己的。這一系列過程,就讓寶寶身體裡的神經元開始了連接,而神經元連接得越豐富,寶寶就會越聰明。

精神愉悅

吃手還能給寶寶帶來精神愉悅,更重要的是為孩子下一步真的能用手抓着東西送到嘴巴里去啃做準備。而用嘴巴啃東西,其實是孩子用嘴巴來認識物質世界、發現自己能力的一種方式,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階段。但等孩子學會了吃手,父母就要儘快把一些乾淨、安全的物品拿給孩子去啃了。如果後續沒有其他東西代替手來讓孩子啃,那他通過吃手獲得快樂的印象會一直存在,這樣他很可能長大之後仍然會有吃手的習慣,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那麼應該怎麼準備東西呢?首先要準備三四件好玩兒的東西給孩子選,等他選中了之後,他就會在一段時間裡不斷抱着那個東西玩兒,並努力地啃來啃去。但過不了多久,等他熟悉了他天天啃的玩具,這個東西就會失去寶寶的歡心,這個時候就要給寶寶換新的東西來啃了。但是千萬注意不要頻繁地更新這些玩具,要不然反而會讓寶寶們緊張。

啃東西這個階段對人的成長很重要。不少專家認為,很多成人長大後的壞毛病,比方說愛吐唾沫、愛咬手、吃零食、愛罵人什麼的,可能都和嬰幼兒時期東西沒啃好有關係。在抱着東西啃的過程中,寶寶會漸漸發現自己的手特別好用。這個時候孩子開發的重點就逐漸由嘴巴轉移到了手上。這個時候大多數寶寶已經會爬了,這個時候的寶寶會把家裡弄得一團糟。

那麼家長該怎麼應對呢?當然是把危險的東西和心愛的東西藏好,放到寶寶抓不到的地方。否則到時候弄壞了東西,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沖寶寶發火,就很有可能打斷他開發自己能力的過程。不僅如此,寶寶在剛開始開發手的時候,嘴巴對世界的探索也還是存在的,所以經常會抓到什麼東西就先啃啃,啃完了再決定怎麼用手去玩兒它。所以這個時候最好給孩子準備一些放到嘴裡也不會產生危險的東西,比如香蕉。

等嘴巴的開發階段完全過去之後,一般是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就可以給他提供一些跟大自然更貼近的物品,比如水、沙子、泥巴之類的。寶寶在用手玩東西的過程中,會逐漸觀察到空間關係和因果關係。作者觀察過一個寶寶玩水的過程。寶寶面對一盆水,會嘗試拍打盆中的水面,此時他就感受到了水的實體,在拍打之下,水花濺起來,還濺到了大人的臉上。這時候大人會做出一些擦臉之類的反應,寶寶很快發現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拍水和擦臉是有因果關係的,他就變得非常激動和高興,開始反覆拍水。這個例子就說明,用手來使用物體,開發了寶寶對空間和因果的觀察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咱們大人最好是靜靜陪伴,不要過分引導也不要過度誇獎。因為手的能力,歸根結底還是要孩子自己去開發,大人引導太多,反而不利於他創造性的發揮,也不容易讓他感受到發現新世界的成就感。過度誇獎則會讓孩子依賴於誇獎,從而失去自己探索世界原本的動力。

等孩子的嘴巴和手開發得差不多了,孩子大概1歲的時候,他就會接着開發自己的雙腿,他會非常渴望走路,會痴迷於腿的感覺。這個時候家長有時會很苦惱,因為他們發現孩子會老往那些不平的地方走,哪兒不好走就往哪兒走。這其實是孩子探索腿部能力的表現。家長其實應該為孩子創造安全、合適的環境,像探索嘴和手一樣,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腿。在學會走路的過程中,孩子就能夠漸漸走向獨立,建立更好的空間感。

2~4:建立友誼

孩子2歲後,孩子們的研究逐漸地從探索物質的表面轉向探索事和物的關係、自己與物質的關係、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也就是說,孩子這個時候要建立友誼了,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點。孩子在2歲多的時候會注意到誰跟自己的關係好,注意到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感情聯結,這種感覺會讓他們非常着迷。他們會採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獲得友誼,並在爭取友誼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

比如,3歲多的樂樂新來幼兒園,他發現在班裡有兩個小朋友,毛毛和保保,關係特別好。樂樂很想和他倆玩兒,成為朋友。所以他就跑到這兩個小朋友面前,又蹦又跳,然而忙活半天,兩個小朋友卻對樂樂視而不見。以前毛毛和保保經常一起玩過家家,有一天,保保病了沒來,只剩下了毛毛自己在扮演媽媽,樂樂趕緊跑到娃娃房裡,說他來當爸爸。毛毛雖然同意了,但樂樂很快發現,作為媽媽,毛毛好像更關心家裡的洋娃娃,而並不關注爸爸。為了引起毛毛的注意,樂樂想了一個好主意,果斷放棄了爸爸這個角色,開始當起了家裡的小嬰兒。他突然大喊一聲:「我肚子疼。」於是毛毛趕緊就開始照顧起樂樂來。樂樂由此成功地獲得了毛毛的關注。

我們可以看出樂樂孩子為了爭取友誼,還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智慧。樂樂為了贏得毛毛的友誼和關注,觀察到了毛毛喜歡照顧別人的願望,於是他就扮演嬰兒來滿足毛毛的這個願望。後來,幼兒園的老師就觀察到,樂樂在很多時候變得特別擅長為自己爭取機會,在課堂上和生活中表現得特別積極。那麼在孩子爭取友誼、學習社交能力的過程中,家長能幫他做點什麼呢?

提供社交環境

如果在孩子的群體中,有一個孩子沒有進入群體,但他有一個朋友,他也會成長起社會性能力。如果這個孩子在群體之外一個朋友都沒有,成了被群體忽視的人,他將來一定會在人際關係方面和社會性能力方面出現問題,造成生存困難。

所以,家長可以先請性格跟他相似的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待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礎後,再請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請小朋友到自己家裡來,是因為孩子在自己的家裡,會感覺到氣勢壯一點,容易主動接納別人。

等到孩子習慣了與人交往後,再帶他到小朋友家去串門。而且這件事情一旦開始,就要持續下去。要注意的是,等你的孩子跟這個做客的小朋友成為好朋友之後,可以再邀請第三個小朋友加入,增加複雜度,培養他的多向社會能力。不要過分擔心孩子被欺負。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他的社交能力會更加全面。當然,如果孩子持續被群體欺負,那家長必須挺身而出,進行干預。

作者提醒說,當孩子在社交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家長不要輕易被代入他們的情緒中。因為孩子找親人抱怨,這個行為本身其實就是對他的一種安慰,他可能沒有更多的訴求。而且,很多時候孩子們對事情的敘述也是不全面的,沮喪或者難過,並不一定是真的被欺負了,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大人貿然出手干涉,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發展情感生活

如果孩子遇到難題變得很沮喪,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背後的因果關係,再根據具體的事情來採取行動。比如孩子被好朋友拋棄了很難過,除了安慰他,還可以鼓勵他交新朋友。在反覆丟失友誼和重建友誼的過程中,孩子會變得更加堅強。再出現類似的情況,他自己也能學會做好心理調適。

4~5歲:探索精神世界

到了4歲,孩子已經在玩自己的心智了,在經歷了四年的心智建構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豐富經驗和對周圍人和事的基礎常識,他們在跟別人的互動中,也發現了別人的想法、意圖、目的等這些東西。於是4歲的孩子,對他人的探索已經離開了物質層面,進入了精神層面。

這個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學會了撒謊。作者認為,其實這個時候撒謊,只是孩子們開始探索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種手段。面對孩子這種行為,咱們應該先搞清楚孩子究竟為什麼撒謊。很多時候,他們其實就是想探索一下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具體而言,可能存在很多種情況。

比如,有的孩子聽來一個故事,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他想要對別人轉述這個故事和自己的想象,但他不知道該怎麼說明白,哪些是自己聽到的,哪些是自己想象的,於是就會說成是自己看到的。

在這些情況下,大人不必着急指出孩子是在撒謊,或者警告他不能撒謊。因為孩子在陳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為了和別人溝通,分享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想象。千萬不要去破壞孩子和別人溝通想法、分享故事的強烈渴望。如果我們反應激烈,也很有可能刺激起孩子對撒謊這件事情的興趣。在他的頭一個謊言被拆穿之後,他可能會繼續去探索更高級的撒謊方式,不斷練習,變成撒謊高手,把撒謊變成習慣,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給孩子幾個月的時間,讓他撒謊,留給他探索別人想法的空間。但在此之後,家長要幫助孩子去發現他的謊言根本不成立,撒謊是可以被揭穿的。而且要讓孩子明白,只要他撒謊,就會有人揭穿他。這樣孩子慢慢就會失去撒謊的成就感,也就不再會去撒謊了。

四五歲之後,隨着孩子們的成長,他還會對人們內在的想法越來越感興趣,他們會逐漸注意到寫字、畫畫、音樂這些文化活動對於呈現人們精神世界的作用。因此,四五歲以後,他們自然而然地會對文化活動產生興趣。這個時候家長會讓孩子學很多特長,但作者說,學特長的本質是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發現別人、發現更廣大的世界。家長一定要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去安排學習,而不是硬逼着孩子死記硬背,為了考試而學習,以避免破壞孩子興趣。

所以大人要去引導孩子的興趣,孩子問多少,就告訴他們多少,要給孩子留下探索和想象的空間。孩子學習如果需要家長幫助,家長也不要一下子做得太好,可以做的和孩子差不多,或者比他還差一些,讓他們有成就感,增加他們學習的動力。

關鍵期關鍵幫助導圖
關鍵期關鍵幫助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