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那只大象-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开山鼻祖,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特聘教授。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更特殊的身份。那就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语言教练。

乔治·莱考夫用“别想那只大象”的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他告诉我们,“隐喻”和“框架”是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你可以运用这两种武器在30秒之内了解对方言语的核心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


框架的使用原理

什么叫框架?简单说,框架是你大脑里,无意识的思考规律。或者说,是你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无意识的总结。规律说的是,框架一定反映了世界的运转方式。比如,自由落体之类的物理现象,欠债还钱之类的人际法则。而无意识说的是,只要这件事在你面前出现,你都不用刻意思考,就能做出推论。

比如,你松手,铁球一定会落在地上。这些规律就像一套算法,被刻在了大脑的神经回路上。只要你接受到信息,就一定会按照这个方式去处理推断。

这些默认的思考方式,就是作者所说的框架。那么,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框架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它不仅仅是一套处理信息的算法,它更是一个信息滤镜。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听进去,符合自己框架的信息。 举个例子:

共和党和民主党,这是美国的两大政治党派。两派因为观念不同,吵架是常事。民主党给人的印象是特别慈祥,主张要提高社会福利。而另一边,共和党给人的印象是有点偏向富人。他们主张要给高收入的人减税。甚至还有共和党人说,干脆不要管那些穷人的医疗保险。对于这种说辞,一般人无法接受。 但奇怪的是,大家在投票的时候,大多数基层的老百姓,却把票投给了共和党。但根据乔治·莱考夫的研究,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单纯。不是选民不理智,而是共和党塑造了一种,更被选民认可的思考框架,叫做严父框架。也就是,共和党所有的言论、主张、行为加在一起,给自己塑造出了一个严父的人设。

严父框架

简单说,就是假设,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而且永远都这么危险,外面有魔鬼,处处是竞争。孩子生下来就需要严加管教,因为世界这么残酷,稍微松懈一点,就会被淘汰。必须有一个严父的角色。他能够在危险的世界里保护家人,教孩子明辨是非。

共和党,承担的就是这个角色。顺着这个模型进一步假设,孩子必须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自己不争气,谁都怪不得。而且假如孩子犯错,就必须得责罚,因为责罚能让你变得自律。而自律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假如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律、上进、知错就改,这个世界也能变得更好。简单说,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是在帮助所有人。这就是共和党,为什么要主张给富人减税,还消减穷人的福利。因为在严父的世界观里,这都是你应得的。努力你就能得到更多,偷懒那就是活该。

抚养式框架

那么民主党的人设什么样呢?在美国一直有个说法,管民主党叫妈妈党。她扮演的是一个慈母的角色。你必须照顾没长大的孩子。所以,可以看出为什么很多穷人会把票投给共和党?因为严父对世界的假设,更符合他们原本的世界观。换句话说,严父的框架,跟选民原本的框架吻合。而在信息接收这件事上,只要一个信息跟你原本的框架吻合,你就更容易接受。你掌握了别人的框架,就把住了信息的入口。作者认为,共和党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用对了框架。

那么,民主党应该怎么反击呢?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套新的模型,叫抚养式模型。整套理念,和民主党的一贯理念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把慈母,换成了抚养。因为在莱考夫看来,严父是个强者,而慈母是个女性,给人的感觉不那么强。但是,假如说成是抚养者,就好办了。因为抚养者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有更多的解释空间。

如何重建框架

重建框架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很多现成的框架。所以更准确的说是我们应该如何唤醒框架。因为它们相互矛盾,又彼此共存。

比如,你可能上班时是个严厉的上司,这时你调动的就是严父框架。而你在家里是个慈祥的母亲,这时你调动的就是慈母框架。因此,你想改变别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关键就在于,你要在他的心里,唤醒一个新的框架。框架变了,态度自然就变。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系统性因果关系

你要从现有的事件中,发现系统性的因果关系,然后重组因果链条。什么叫系统性因果关系?就是那些不能被直接观察到,需要很多步骤才能实现的因果关系。

比如,全球变暖引发特大暴风雪。听起来好像很反常。因为变暖和暴风雪,这是互相矛盾的啊。但是,假如你用系统性的视角去看,你就能发现它们是有因果关系的。全球变暖导致海水蒸发。然后水分被吹向北极。到冬天,水分再变成雪,覆盖在北美洲东海岸。全球变暖,也能导致暴风雪。这就是系统性的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真实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唤醒框架的第一步,就是要从这个复杂系统中,重新梳理出一个因果链条。比如,作者认为,美国的养老金,它背后就隐含着两组不同的因果链条。你可以把它当成是,退休后的福利,也就是不工作就能拿到的钱。 假如这么想,很多美国人在养老金问题上,态度就没那么强硬。毕竟,这是个福利,是额外赚到的。但是,换个角度,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是,延期支付的报酬。它是薪资的一部分,只不过,要等退休后再支付给你。假如这么想的话,人们就会改变对养老金的看法。大家会觉得,这是我应得的,必须给我。因此,框架变了,态度就改变了。

再比如,遗产税。美国有些富人反对遗产税。他们觉得,这我的钱,我给我的孩子,凭什么交税?但是,假如重组这个因果链条,这件事就有了一个新的角度。比如,比尔·盖茨的父亲曾经说过,税收就是为你所获得的权利付费。他和比尔·盖茨并没有发明互联网,他们只是在使用它,并且用它赚了几十亿美元。因此,压根就没有白手起家这回事,每一名美国商人都利用了国内庞大的基础设施,而这些让他们赚钱的基础设施都是纳税人负担的。他们欠了这个国家纳税人一大笔人情,理应偿还。

所有的框架的底层,不外乎是一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所有态度,几乎都来自于,我们所相信的因果关系。比如,你觉得欠钱的人可恶。是因为你相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人是复杂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暗藏着无数组因果关系。要想改变一个人的看法,首先就要重组这套因果关系。

创造新词汇

也就是,把你的框架,浓缩在一个词汇,或者一个句子当中。这一步非常重要。用词只要稍微差一丁点,就很可能会让你的观点变得特别平庸。即使你的理念再好,别人也听不进去。

比如,你想形容一个人特别有毅力。你会说,坚持做一件事,即使短期看不到回报,也要继续下去。然后换一种方式说,用一个人的长期主义,去对冲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虽然这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第一句感觉表达的差点意思。

其实,这就是因为这两句话,背后隐含的框架不同。第一种说法背后的框架非常宽泛。工作、学习、锻炼身体。它针对的场景不是很明确。但是,用一个人的长期主义,对冲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它们背后,有种高大上的感觉,像搞科研、创新等等,这些都显露的是不确定性。 所以,看起来意思差不多的两句话,因为背后暗指的框架不同,带给人的感受,就很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说,你一定要给框架找到一个极其精准的词。因为这个词就是框架的容器。容器不对,框架就装不进去。因此,美国的政客们,在使用措辞时,都要先精心设计。

比如,当年911发生之后,美国人曾经想过几个不同的词来描述这场袭击。一开始用的词是,犯罪。后来发现,一旦这么描述,就等于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犯罪的框架。只要是犯罪,你就得找证据、抓犯人,然后再走审判程序吧。显然,这套程序并不适用。后来,他们又想用战争来描述这场袭击。发现也不行。因为既然是战争,你就得知道具体的敌人是谁,战场在哪,得按照打仗的流程来。直到最后,才把这场袭击定性成恐怖袭击。当时,小布什的演讲撰稿人,叫戴维·弗鲁姆还专门创造了一个词,叫邪恶轴心,用来指代伊朗、伊拉克,等等他们认为跟这件事有关的国家。

邪恶轴心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框架的浓缩。这个框架就是,对方是邪恶的,而铲除邪恶,不需要理由,这是每个正义之士的义务。简单说,因为你邪恶,因此不需要理由,我必须得打你。再者,一旦有别人引用这个词,就是在强化你的框架。即使对方是反对,也一样会强化。

比如,当年小布什曾经提出过一个方案,叫税收减缓。也就是就是减税。最受益的其实是美国的富人。后来,民主党这边有人不同意。说你整天就想着给富人减缓税收,这不行,你这不是增加阶级矛盾吗?表面上看,这些理由好像很充分。但是,根据作者的观察,这些民主党人,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民主党错就错在,在反驳小布什的时候,不应该使用税收减缓这四个字。

税收减缓,说的不是降低,而是减缓。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减缓这个词?大概率上,是有痛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说,减缓痛苦。换句话说,税收减缓,背后其实隐含一组因果关系,那就是,因为税收是一种痛苦,因此需要减缓。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他们提及税收减缓这四个字,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等于是在强化这套框架。是在强调,税收是痛苦的这个前提。

因此,作者在书里一再提醒,如果你使用对方的语言和框架来否定对方阵营里的某个人,那么你就激活了他们的框架,也就在听你说话的人们大脑里强化了对方的框架,从而破坏了自己的观点。对于持进步立场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不要去使用保守派的语言以及该语言所激活的框架。这还意味着,你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对方的语言来说出你所相信的东西。

别想那只大象导图
别想那只大象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