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经济学3-读书笔记
作者蒂姆·哈福德,著名卧底经济学家,曾著有《卧底经济学》一书,广受中国读者欢迎。《金融时报》“亲爱的经济学家”的专栏作家。在这个专栏中,他用最新的经济理论,为好奇心十足的读者提供轻松诙谐、深入浅出的答案。他同时还在世界银行工作,担任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主笔。之前,哈福德不但做过《金融时报》的经济学社评作家,还曾担任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这本书讲的就是经济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假设,叫做“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就是理性的人对激励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当做某件事的成本增加时,人们就会少做这件事;要是做某件事的难度降低,花费减少,或者利益增加时,人们就会多做。人们在权衡利弊时,头脑里会有一个整体的盘算,衡量一下成本和收益的情况。同时呢,人们还会考虑现在所做的选择对将来的影响。我们来具体说说。
城市经济学
现在大城市高房价是一个普遍现象,在美国,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更是这样。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宁愿选择大城市,而不愿意去房价更低的小城市呢?中国的情况可能更复杂一些,比如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等。可是,在美国,年轻人也是一样,还是愿意待在纽约忍受高物价、高房价。一般人可能以为,大城市房价高、物价高,可工资也高。
本书的作者以纽约为例,纠正了大家的这个观点。纽约的1美元,相当于其他城市的61.2美分。纽约什么东西都卖得比小城市贵,钱会更加不值钱。纽约的平均工资只比其他城市高15%。这说明纽约人们的真实购买力仅是其他地方的四分之三多一点。那么大家不舍得离开大城市,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者认为,大城市充满更多机会,你可以遇到更多聪明的人。从这些聪明人身上,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城市居民通过相互学习,能够变得更加聪明,并且可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这种情况有个专属名词叫“人力资源外溢”。人力资源外溢则是国家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忍受着房价物价交通环境种种痛苦,也要赖在大城市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
比如,办公室的生活为何如此令人沮丧?你的同事在你背后捅刀子;你的老板是个白痴,他懒洋洋地待在红木办公桌后面就能拿高薪;你才华横溢,却无人垂青,这都是为什么?当下,人们对办公室的讽刺比比皆是,似乎那是世界上最没逻辑的地方。对于所有这一切,是否可能存在一个理性的解释?如果有,那么这个理性的解释是否会让你感到好受些?
迈克尔·艾斯纳在迪士尼干了13年的 CEO,赚走了4亿英镑的薪水。迈克尔·艾斯纳的工作值不值这些钱,要看谁来买单。说到底,他赚的这4亿英镑,其实是股东的钱。只要股东不被彻底激怒,他就可以心安理得拿这笔钱。13年4亿,听起来不少,但是迪士尼是上市公司,股东那么多人,分摊到每人每年,这个数字就微不足道了,所以 CEO 的行为只要不太过分,很难让绝大多数股东都感到不满。
另外,迈克尔·艾斯纳的高薪,也是对他下属的激励。艾斯纳有好几个接班人,他的高收入也是接班人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你想想,要是艾斯纳的高薪对整个公司都形成了激励,让所有员工都拼命干活。那么,对于老板和管理层来说,怎么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进行管理呢?
在这作者提出了一个“锦标赛理论”,就是说制订奖励机制的时候,不要单纯看可量化的标准,因为那样会导致员工只追求数量,牺牲质量。锦标赛理论,是指大家做同样的事,做得最好的有奖,而什么是最好呢?这个认定标准掌握在管理者或者老板手里,这样,既能起到激励作用,又能给双方都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作者反复强调,他从未说过理性就意味着绝妙,相反,现实当中很让人讨厌、甚至很残酷的现象背后,其实都是理性选择理论的逻辑。
种族歧视
作者举了一个科学的例子,证明这种歧视不仅存在,而且是理性选择的结果。经济学家伯特兰与穆莱纳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网上搜集来5000份简历,进行了二度处理,然后胡乱派发名字。有些简历用了黑人专属名字,比如蒂龙·琼斯、拉托亚·华盛顿,其他简历则用了纯种白人才用的名字。结果呢?黑人简历的质量高低对他们的求职没有任何影响。
经济学家将种族歧视分为两种,一种就是顽固种族歧视,另一种就是统计歧视。上面这个实验的结果就是统计歧视,本书作者将统计歧视称之为理性种族主义。这种歧视的一大根源,就是老板们能够从中获利。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多考虑白人总是没错,既可以节约时间,未来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更大。
种族歧视的问题,能不能通过设计一个完美方案来解决,让黑人和白人和谐相处呢?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谢林,构建过一个黑人与白人相互融合的模型。他这个模型啊,有点像乌托邦,黑人和白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旦有人搬家,乌托邦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怎么回事呢?有人搬走了,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他们要是发现周围的邻居三分之二是属于另一个肤色的,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没错,他也会搬家,选择与更多同一肤色的人做邻居。在谢林的模型中,最终的结果就是黑人与黑人住在一起,白人与白人住在一起,泾渭分明。这就是完美方案到了现实中就走样的典型案例,我们仔细想想,在美国是不是存在类似的情况呢,分成白人聚居区和黑人聚居区?我们抵制种族歧视,美国人对这个更是讳莫如深,可现实情况就是这么残酷。是不是一点都不美好?可这仍然就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当然,不得不说,这个结果令人失望透顶。
再比如,墨西哥红灯区子,在墨西哥一座叫莫雷利亚的城市,据统计,有1/6的性工作者有艾滋病,她们是怎么染上的呢?是因为无知,或者没有安全措施吗?作者说在这个城市安全套简直是随手可得,而且卫生组织对艾滋病风险的宣传力度也很足,但就是这种宣传让大家都知道了风险,所以性工作者有机会以“安全”为理由,朝那些不想使用安全套的客人多收25%的费用。所以说,不使用安全套导致艾滋病泛滥,这背后就是这么一种逻辑,很残酷,但对当事人来说,这是理性的选择,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据统计,美国巴尔的摩的青少年性行为,从1994年到2004年,人数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感染艾滋病和意外怀孕的数字并没有相应增加,这就是因为他们注意采取防护措施,以及寻找新的替代方式。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在一次节目里先把这个现象调侃了一通,然后指出,这不是青年人堕落了,而是他们通过染病风险低的性行为方式来解决生理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人的思维有前瞻性,这能够让我们权衡成本与收益,预测各种局面,并为此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实现最大化原则,这就是所谓理性选择。作者强调的是理性选择理论适应于方方面面,不仅涉及都市生活、政治生活,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史。
婚姻
经济学家们,经常会将约会与婚姻发生的地方称之为“婚姻市场”。这当然不是说,在这个市场上妻子和丈夫是可以买卖的,而是说,其实在恋爱或者婚姻生活中,也存在着供给和需求。有需求就有竞争,里面也涉及很多理性选择。离婚也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离婚变得越来越普遍。可是如果存在着一个最佳离婚率的话,这个数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告诉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数值一定不是零。
基本上每对夫妻都经历过恋爱时海誓山盟“永远在一起”的阶段,所以觉得离婚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但是从理性的角度说,离婚也是有好处的。随着离婚的可能性上升,女性的权利也扩大了,地位提高了。女人有了选择退出的权利,男人们需要在家里好好表现了。根据专家的数据统计,在美国某些州,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家庭暴力减少了三分之一,妇女被丈夫谋杀的数量减少了百分之十,女性自杀率也下降了。除了婚恋这类的“小事”,作者还认为,历史上一些决定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生死存亡的大事当中,也是理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的祖先灭绝尼安德特人的例子。尼安德特人是一种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超过了20万年,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头脑聪明。而当4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来到欧洲后,几千年之后尼安德特人就消失了。现在的考古发现证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当时为资源展开过争夺战。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能够战胜尼安德特人呢?作者根据理性历史观,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他认为尼安德特人缺乏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那就是分工。分工会带来交换,交换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品质。考古资料显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尼安德特人进行过交换。而交换这种行为,只有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类,才能做出来。在这作者说,“你见过两只狗交换骨头吗?”
作者对于人类的未来还进行了大胆的预测。他认为,在人类的历史上,个体的理性行为虽然带来了很多与整体意愿相反的结果,比如种族主义、环境问题等,但理性行为也能够创造奇迹。全世界人口数量越多,人们生活的逻辑性越强,人类就越有希望再创造百万年的辉煌。
世界是个不公平的地方吗?世界是个不讲道理的地方吗?老板收入高得那么离谱,他付出的辛苦那么少,而你辛勤地工作却只得一点点的报酬,这有道理可讲吗?为什么你的爱情那么不圆满,打牌老输钱?为什么你只能望着房价飚升叹为观止?这个世界,30秒的广告播了25秒还不知道卖的是什么、大城市的女人嫁出去越来越难、雇主招聘总戴有色眼镜、离婚还存在最佳比率等等。一切看起来太混乱!
而本书告诉你:所有现象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如果你愤怒,那就让怒火燃烧吧,哈福德热爱这愤怒。他从未说过世界是公平的,这个世界仅仅是符合逻辑的。或许在卧底经济学家哈福德的眼中,世界才是讲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