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經濟學3-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蒂姆·哈福德,著名臥底經濟學家,曾著有《臥底經濟學》一書,廣受中國讀者歡迎。《金融時報》「親愛的經濟學家」的專欄作家。在這個專欄中,他用最新的經濟理論,為好奇心十足的讀者提供輕鬆詼諧、深入淺出的答案。他同時還在世界銀行工作,擔任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主筆。之前,哈福德不但做過《金融時報》的經濟學社評作家,還曾擔任牛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這本書講的就是經濟學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假設,叫做「理性選擇理論」,理性選擇就是理性的人對激勵做出的反應,也就是說,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當做某件事的成本增加時,人們就會少做這件事;要是做某件事的難度降低,花費減少,或者利益增加時,人們就會多做。人們在權衡利弊時,頭腦里會有一個整體的盤算,衡量一下成本和收益的情況。同時呢,人們還會考慮現在所做的選擇對將來的影響。我們來具體說說。


城市經濟學

現在大城市高房價是一個普遍現象,在美國,紐約這樣的大城市更是這樣。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寧願選擇大城市,而不願意去房價更低的小城市呢?中國的情況可能更複雜一些,比如醫療資源、教育資源存在不均衡等。可是,在美國,年輕人也是一樣,還是願意待在紐約忍受高物價、高房價。一般人可能以為,大城市房價高、物價高,可工資也高。

本書的作者以紐約為例,糾正了大家的這個觀點。紐約的1美元,相當於其他城市的61.2美分。紐約什麼東西都賣得比小城市貴,錢會更加不值錢。紐約的平均工資只比其他城市高15%。這說明紐約人們的真實購買力僅是其他地方的四分之三多一點。那麼大家不捨得離開大城市,究竟是為了什麼?

作者認為,大城市充滿更多機會,你可以遇到更多聰明的人。從這些聰明人身上,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城市居民通過相互學習,能夠變得更加聰明,並且可能從中獲得更大的收益。這種情況有個專屬名詞叫「人力資源外溢」。人力資源外溢則是國家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徑。所以說,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忍受着房價物價交通環境種種痛苦,也要賴在大城市生活,這其實就是一種理性選擇的結果。

比如,辦公室的生活為何如此令人沮喪?你的同事在你背後捅刀子;你的老闆是個白痴,他懶洋洋地待在紅木辦公桌後面就能拿高薪;你才華橫溢,卻無人垂青,這都是為什麼?當下,人們對辦公室的諷刺比比皆是,似乎那是世界上最沒邏輯的地方。對於所有這一切,是否可能存在一個理性的解釋?如果有,那麼這個理性的解釋是否會讓你感到好受些?

邁克爾·艾斯納在迪士尼幹了13年的 CEO,賺走了4億英鎊的薪水。邁克爾·艾斯納的工作值不值這些錢,要看誰來買單。說到底,他賺的這4億英鎊,其實是股東的錢。只要股東不被徹底激怒,他就可以心安理得拿這筆錢。13年4億,聽起來不少,但是迪士尼是上市公司,股東那麼多人,分攤到每人每年,這個數字就微不足道了,所以 CEO 的行為只要不太過分,很難讓絕大多數股東都感到不滿。

另外,邁克爾·艾斯納的高薪,也是對他下屬的激勵。艾斯納有好幾個接班人,他的高收入也是接班人們努力工作的動力。你想想,要是艾斯納的高薪對整個公司都形成了激勵,讓所有員工都拼命幹活。那麼,對於老闆和管理層來說,怎麼運用理性選擇理論來進行管理呢?

在這作者提出了一個「錦標賽理論」,就是說制訂獎勵機制的時候,不要單純看可量化的標準,因為那樣會導致員工只追求數量,犧牲質量。錦標賽理論,是指大家做同樣的事,做得最好的有獎,而什麼是最好呢?這個認定標準掌握在管理者或者老闆手裡,這樣,既能起到激勵作用,又能給雙方都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作者反覆強調,他從未說過理性就意味着絕妙,相反,現實當中很讓人討厭、甚至很殘酷的現象背後,其實都是理性選擇理論的邏輯。

種族歧視

作者舉了一個科學的例子,證明這種歧視不僅存在,而且是理性選擇的結果。經濟學家伯特蘭與穆萊納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從網上搜集來5000份簡歷,進行了二度處理,然後胡亂派發名字。有些簡歷用了黑人專屬名字,比如蒂龍·瓊斯、拉托亞·華盛頓,其他簡歷則用了純種白人才用的名字。結果呢?黑人簡歷的質量高低對他們的求職沒有任何影響。

經濟學家將種族歧視分為兩種,一種就是頑固種族歧視,另一種就是統計歧視。上面這個實驗的結果就是統計歧視,本書作者將統計歧視稱之為理性種族主義。這種歧視的一大根源,就是老闆們能夠從中獲利。因為經驗告訴他們,多考慮白人總是沒錯,既可以節約時間,未來獲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更大。

種族歧視的問題,能不能通過設計一個完美方案來解決,讓黑人和白人和諧相處呢?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謝林,構建過一個黑人與白人相互融合的模型。他這個模型啊,有點像烏托邦,黑人和白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旦有人搬家,烏托邦就變成了空中樓閣。怎麼回事呢?有人搬走了,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他們要是發現周圍的鄰居三分之二是屬於另一個膚色的,他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沒錯,他也會搬家,選擇與更多同一膚色的人做鄰居。在謝林的模型中,最終的結果就是黑人與黑人住在一起,白人與白人住在一起,涇渭分明。這就是完美方案到了現實中就走樣的典型案例,我們仔細想想,在美國是不是存在類似的情況呢,分成白人聚居區和黑人聚居區?我們抵制種族歧視,美國人對這個更是諱莫如深,可現實情況就是這麼殘酷。是不是一點都不美好?可這仍然就是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當然,不得不說,這個結果令人失望透頂。

再比如,墨西哥紅燈區子,在墨西哥一座叫莫雷利亞的城市,據統計,有1/6的性工作者有艾滋病,她們是怎麼染上的呢?是因為無知,或者沒有安全措施嗎?作者說在這個城市安全套簡直是隨手可得,而且衛生組織對艾滋病風險的宣傳力度也很足,但就是這種宣傳讓大家都知道了風險,所以性工作者有機會以「安全」為理由,朝那些不想使用安全套的客人多收25%的費用。所以說,不使用安全套導致艾滋病泛濫,這背後就是這麼一種邏輯,很殘酷,但對當事人來說,這是理性的選擇,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則。

據統計,美國巴爾的摩的青少年性行為,從1994年到2004年,人數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感染艾滋病和意外懷孕的數字並沒有相應增加,這就是因為他們注意採取防護措施,以及尋找新的替代方式。美國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在一次節目裡先把這個現象調侃了一通,然後指出,這不是青年人墮落了,而是他們通過染病風險低的性行為方式來解決生理問題,可以說,這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人的思維有前瞻性,這能夠讓我們權衡成本與收益,預測各種局面,並為此做出相應的措施,來實現最大化原則,這就是所謂理性選擇。作者強調的是理性選擇理論適應於方方面面,不僅涉及都市生活、政治生活,甚至影響了整個人類史。

婚姻

經濟學家們,經常會將約會與婚姻發生的地方稱之為「婚姻市場」。這當然不是說,在這個市場上妻子和丈夫是可以買賣的,而是說,其實在戀愛或者婚姻生活中,也存在着供給和需求。有需求就有競爭,裡面也涉及很多理性選擇。離婚也一樣,隨着時代的進步,離婚變得越來越普遍。可是如果存在着一個最佳離婚率的話,這個數值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作者告訴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數值一定不是零。

基本上每對夫妻都經歷過戀愛時海誓山盟「永遠在一起」的階段,所以覺得離婚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但是從理性的角度說,離婚也是有好處的。隨着離婚的可能性上升,女性的權利也擴大了,地位提高了。女人有了選擇退出的權利,男人們需要在家裡好好表現了。根據專家的數據統計,在美國某些州,隨着離婚率的上升,家庭暴力減少了三分之一,婦女被丈夫謀殺的數量減少了百分之十,女性自殺率也下降了。除了婚戀這類的「小事」,作者還認為,歷史上一些決定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生死存亡的大事當中,也是理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如,我們的祖先滅絕尼安德特人的例子。尼安德特人是一種古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超過了20萬年,身材高大、體格健壯、頭腦聰明。而當4萬年前,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來到歐洲後,幾千年之後尼安德特人就消失了。現在的考古發現證明,尼安德特人與智人,當時為資源展開過爭奪戰。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能夠戰勝尼安德特人呢?作者根據理性歷史觀,做了一個大膽的推測,他認為尼安德特人缺乏一種重要的經濟制度,那就是分工。分工會帶來交換,交換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種品質。考古資料顯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尼安德特人進行過交換。而交換這種行為,只有具有理性思維能力的人類,才能做出來。在這作者說,「你見過兩隻狗交換骨頭嗎?」

作者對於人類的未來還進行了大膽的預測。他認為,在人類的歷史上,個體的理性行為雖然帶來了很多與整體意願相反的結果,比如種族主義、環境問題等,但理性行為也能夠創造奇蹟。全世界人口數量越多,人們生活的邏輯性越強,人類就越有希望再創造百萬年的輝煌。

世界是個不公平的地方嗎?世界是個不講道理的地方嗎?老闆收入高得那麼離譜,他付出的辛苦那麼少,而你辛勤地工作卻只得一點點的報酬,這有道理可講嗎?為什麼你的愛情那麼不圓滿,打牌老輸錢?為什麼你只能望着房價飈升嘆為觀止?這個世界,30秒的廣告播了25秒還不知道賣的是什麼、大城市的女人嫁出去越來越難、僱主招聘總戴有色眼鏡、離婚還存在最佳比率等等。一切看起來太混亂!

而本書告訴你:所有現象背後都有合理的邏輯。如果你憤怒,那就讓怒火燃燒吧,哈福德熱愛這憤怒。他從未說過世界是公平的,這個世界僅僅是符合邏輯的。或許在臥底經濟學家哈福德的眼中,世界才是講得通的!

臥底經濟學3 導圖
臥底經濟學3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