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
作者温迪·莫戈尔,临床心理学家、育儿专家,从事亲子关系工作超过30年。她的著作有《放下孩子》,《牵手孩子》等。她是美国《父母》杂志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
在本书中,温迪·莫戈尔博士揭示了在孩子生命的每个阶段,父母如何通过语言与孩子建立联结的关键。通过对神经科学、童话和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的深入研究,莫戈尔为父母提供了从孩子的婴儿期到青少年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沟通指导。针对如何与伴侣、祖父母以及老师、教练和看护人沟通关于孩子的问题,她也给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对于任何想要与孩子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父母,本书都能为您提供所需的帮助。
怎样跟婴儿期和幼儿期孩子说话
我们知道从孩子出生到幼儿期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很多父母会觉得刚出生的孩子懂什么啊。作者认为,我们不能小瞧了婴儿,他们会通过对父母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然后建立安全感和信任,以及学习语言。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婴儿期和幼儿期我们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婴儿期
妈妈对新生婴儿说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温柔又动听,甜美又兴奋的。社会科学家称之为父母的本能语言。过去人们认为这是特指妈妈的语言,直到研究者发现,当对着婴儿说话时,爸爸们也会通过强调关键词、简化句式、降低语速来配合婴儿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都要花时间来与宝宝沟通。那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和宝宝说话时把收音机、电视关掉,还有就是少玩手机,以便她能听清楚你说的话。婴幼儿期的孩子不会说话,或者能说的东西很少,和父母的交流有限。我们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家长人人抱着一个手机,孩子在一哭闹就会让孩子用这些电子设备。
但作者认为,在陪伴宝宝时,父母要把这些电子设备的使用率降到最低,这才是健康的习惯,不然宝宝的情感和语言能力发展都会滞后。从语言学习上讲,宝宝是通过和大人交谈,以及听别人谈话来学习语言的。
比如,打电话。当宝宝只听到电话这边的你在说时,她是无法拼凑出完整的对话体系的—她还需要了解语境、意义、一言一语的节奏,以及聆听时的停顿等。
同时,宝宝也想努力参与到沟通中,她嚷嚷,挥手踢脚,然而这些动作全都被注意力转到手机上的父母忽略了。
有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在1975 年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叫作“表情静止实验”。实验一开始,一名母亲与她的幼儿在说话和玩耍。然后在实验人员的指示下,妈妈迅速地把头转向一边,然后换上一脸漠然的表情再转回头看孩子。镜头一直捕捉着幼儿的表情,起初,幼儿察觉到气氛有一点点不妥,然后疑惑着问:“说真的,妈妈,你究竟怎么了?”接着,孩子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想要妈妈理会的意愿,最后孩子在压力下崩溃了。
你可能会说,那我想要一个独处的时间怎么办呢?作者说,用书本代替手机。这首先是因为,阅读的时候,你的注意点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容易接近。而手机或平板电脑则要求你做到另一种精神集中。它们牢牢地抓住你的情感和认知,你的注意力变得更加私密,你的视野被限定在屏幕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你开始忽略周边的环境。
要是你在手机上聊天,那是需要互动的;要是你在手机上浏览网页或是看视频,它们的内容是不断移动变换的。而印刷品则是静止的。即使你从书页上抬起头来,纸上的内容也不会改变,这意味着你的注意力可以更加自由地游走在周围环境里。
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原因。当孩子看到一本书的封面、厚度和质感,还有你翻页时的样子,她能够收集到有用的信息:你正在探索你的和她的世界。宝宝可以轻松地看着你,对你说她喜不喜欢书的封面或者里面的插图,还可以问你对这本书的评价。阅读会成为交流的触发器。
那么,我们可以让孩子使用手机或者平板设备吗?毫无疑问它们在哄孩子方面非常有效。答案基本上也是否定的。
美国儿科学会(AAP)长期以来都建议家长禁止两岁以下的幼儿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因为幼儿使用电子设备有可能会导致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延迟。2016年,美国儿科学会调整了他们的立场,把使用电子设备的年龄下调到18个月。 但他们同时强调,必须让孩子接受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媒体,例如芝麻街工作坊,而且孩子不能因为使用电子设备而减少了身体锻炼、实践探索或者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在数码设备上花太多时间也会损害睡眠时间和质量。有一项针对英国学生的全国性研究发现,2007至 2011年间,因语言能力发展困难需要向专家求助的学童数量上升了71%。而2007年1月,正是iPhone正式面世的时间。
幼儿期
儿童缺乏理性和自制力,很多时候,他们好像听不见你的话,或者直接拒绝你的指令,这常常让父母们忍不住发脾气,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作者说,刺耳的声调和紧绷的声线,传达出的是愤怒、恐惧和失去权威的感觉。当孩子开始与你对着干的时候,他其实注意的焦点不再是你的语言,而是你的肢体语言,还有你的语调。他一旦知道你乱了方寸,就知道自己赢了这个回合。那怎么办呢?
首先,无论你和哪个年纪的孩子说话,当你开始感到精神紧张时,放松你的面部肌肉和肩膀,把手放在大腿上,不要指来指去。而且,千万别使用高人一等的语气或者模仿孩子的语调,这会让他们感到羞辱。
接下来,你要自觉降低音调和音量,放慢说话速度。高音调对于婴儿和宠物来说是充满愉悦的,但两岁或三岁以上的孩子听来就代表着缺乏权威。低音调则展示出自我控制能力和权威感。冲着别人大声吼叫,也会给人软弱的印象,说话音量适中,代表着尊敬,也能够吸引对方认真聆听。慢慢说话能给你一些时间去着重强调某些观点,同时也给孩子时间消化你的信息。如果你希望孩子做一件事,要简明扼要地说明你的要求和指示,声音要响亮清晰。看着他们的眼睛,平静坚定地把指令说出来,让他们再重复一遍。
还有就是往“善意银行”存够钱。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总是喋喋不休,即使你上厕所,他们也会跟着你到门口,隔着门也要继续对你说个不停。这让很多父母都感到崩溃。但这正是你“存钱”的机会,如果你想让他们未来能听你的话,尽量别让自己感到无聊或生气,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话里。
比如,你可以在对话里面尝试带有更多细节的去提问,如重复孩子说过的话,并根据这些信息去问后续的问题。你可以说:“我从来不了解古埃及人。他们真的每个人都会剃光头吗?为什么?”
比如,寻找共通点。“你说的事情让我想起了我五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对这些往事最感兴趣了。而且因为这是你的过去,不是他们的人生,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表达他们对这个故事的想法,你也可以由此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如果你有事要忙,一定要用恰当的方式终止谈话。你可以有礼貌地直截了当提出要求:“我要去准备晚餐了,但跟你聊天很愉快,谢谢!”这样听起来比较正式,却表明你觉得这次聊天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如何表达感激。
但当谈话不那么愉快时—例如,你和孩子持有相反的观点,要注意别让自己掉进固执地让谈话继续下去直到双方达成共识的陷阱里。一旦孩子或家长的情绪冲破了感情的极限,你们都很难再为对方着想。作者建议,你可以这样说,“你的话我听见了,你的意思我也明白。但是我需要一些时间来想想。”这样可以缓冲彼此之间的紧张气氛。最后,就是拒绝虚假的赞美。泛滥虚假的赞美往往让孩子会很生气,因为他们能分辨出哪些是对他们的真挚赞扬,哪些是心不在焉的敷衍。
如何跟青春期孩子说话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非常不同。男孩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女孩是一点就着,经常和母亲吵架。作者说,父母将会迎来许多挑战。首先是与你内心的无助感、惊慌以及对过去美好的小学时光的眷恋搏斗。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通过聆听去了解他们,而不是预先假设、判断或尝试修正。和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谈话,你需要不同的技巧和知识。
对于男孩
不要做唠叨的父母,参与到儿子喜欢的话题中去,不要去担心或过度思考儿子的生活。因为青春期男孩的自控力有限,他的注意力已经在学校的用完了,放学回家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如果回到家还得被家长唠叨只会更加抵触。首先,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可以共处的时间。
比如,邀请他帮你叠衣服。如果他开始说话,你就聆听,偶尔表达几声感兴趣的“嗯哼”,千万别说那些他生活中你正担心的事。如果他不说话,那你就谈谈最近的新闻和八卦,吸引他对你的观点发表评论。
其次,创造合适的谈话场合。许多男孩更愿意在你和他并排坐着的时候或一起做些体力活动的时候跟你聊,而不是在面对面需要长时间眼神接触的情况下聊。他们更愿意在以下场合聆听或分享想法:开车、散步、在体育场的露天看台等待比赛、等待电影开场、一起做饭、和宠物狗一起玩抓物游戏,或在他调暗灯光的房间。
把灯光调暗或者关灯可以给少年们提供一道保护的屏障,让父母看不清楚他们脸上的细微变化:他是流泪了吗?他脸上有轻蔑的表情吗?那些自尊心强的孩子,担心自己身材不匀称、发型不好或脸上有痤疮的,同样会觉得受到了保护。
要留心儿子向你坦诚分享的信息。放下手机,认真聆听,直到他来结束这次对话。即使他说的事情无聊又冗长,也要聆听,聆听,再聆听,然后再问他问题。别用理由或证据来推翻他无知的观点。别把你的人生规划或价值观强加到某个相关话题上。家里是孩子放松的港湾,孩子受了委屈需要有地方发泄,而父母就是最好的人选。
对于女孩
作者说,妈妈要让自己的角色后退一步,让父亲多和女儿交流。爸爸忽略了青春期女儿的学业或社交上的细节并非一种缺点。事实上,这恰恰是个优势。在爸爸身边,女孩感觉不到被监视,会觉得更加自由。她可以学习到享受一位珍惜并尊重她的男士的陪伴是什么滋味。这是所有女人自尊心形成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单亲妈妈需要找一位值得信任的男性,比如,兄弟、叔叔、外公、家族的朋友来填补少女生命中的这个角色。
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些家庭交流的规范。青春期的少女对她们的妈妈很刻薄,因为她们承受了来自社会和学习上的太多压力,而妈妈是安全的出气口。她们对面部表情的反应高度敏感,一旦觉察到什么,她们会直接挑战你:“你脸上为什么这副表情?”“妈妈,我看得见你的。你怎么了?”而且,她们不允许你在对话里赢过她。
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双方都很容易失控。为了避免伤害彼此,作者建议家里建立一些适用于双方的交流规则,比如别大声吼对方;别用一些以偏概全的方式羞辱对方;当对方开始说话了,别去打断;即使是不同意的观点,也认真去听,等等。
父母语言上微小的调整和改变,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与子女对话的艺术不仅在于谈话的内容,更在于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说话风格与方式需要不断变化。只要大人谈话风格和形式,与作为聆听者的子女的认知发展、兴趣和性格相匹配,亲子之间沟通与联结的桥梁就始终是畅通的。善于与孩子好好说话的父母,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专注,也能让孩子与人交流时更加热情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