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讀書筆記
作者溫迪·莫戈爾,臨床心理學家、育兒專家,從事親子關係工作超過30年。她的著作有《放下孩子》,《牽手孩子》等。她是美國《父母》雜誌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
在本書中,溫迪·莫戈爾博士揭示了在孩子生命的每個階段,父母如何通過語言與孩子建立聯結的關鍵。通過對神經科學、童話和人類學等多門學科的深入研究,莫戈爾為父母提供了從孩子的嬰兒期到青少年各個發展階段的具體溝通指導。針對如何與伴侶、祖父母以及老師、教練和看護人溝通關於孩子的問題,她也給出了切實有效的建議。對於任何想要與孩子建立親密親子關係的父母,本書都能為您提供所需的幫助。
怎樣跟嬰兒期和幼兒期孩子說話
我們知道從孩子出生到幼兒期是很關鍵的一個階段,很多父母會覺得剛出生的孩子懂什麼啊。作者認為,我們不能小瞧了嬰兒,他們會通過對父母的行為舉止,進行模仿,然後建立安全感和信任,以及學習語言。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嬰兒期和幼兒期我們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嬰兒期
媽媽對新生嬰兒說的第一句話,常常是溫柔又動聽,甜美又興奮的。社會科學家稱之為父母的本能語言。過去人們認為這是特指媽媽的語言,直到研究者發現,當對着嬰兒說話時,爸爸們也會通過強調關鍵詞、簡化句式、降低語速來配合嬰兒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不管是媽媽還是爸爸,都要花時間來與寶寶溝通。那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和寶寶說話時把收音機、電視關掉,還有就是少玩手機,以便她能聽清楚你說的話。嬰幼兒期的孩子不會說話,或者能說的東西很少,和父母的交流有限。我們因為互聯網的興起,家長人人抱着一個手機,孩子在一哭鬧就會讓孩子用這些電子設備。
但作者認為,在陪伴寶寶時,父母要把這些電子設備的使用率降到最低,這才是健康的習慣,不然寶寶的情感和語言能力發展都會滯後。從語言學習上講,寶寶是通過和大人交談,以及聽別人談話來學習語言的。
比如,打電話。當寶寶只聽到電話這邊的你在說時,她是無法拼湊出完整的對話體系的—她還需要了解語境、意義、一言一語的節奏,以及聆聽時的停頓等。
同時,寶寶也想努力參與到溝通中,她嚷嚷,揮手踢腳,然而這些動作全都被注意力轉到手機上的父母忽略了。
有一位發展心理學家在1975 年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叫作「表情靜止實驗」。實驗一開始,一名母親與她的幼兒在說話和玩耍。然後在實驗人員的指示下,媽媽迅速地把頭轉向一邊,然後換上一臉漠然的表情再轉回頭看孩子。鏡頭一直捕捉着幼兒的表情,起初,幼兒察覺到氣氛有一點點不妥,然後疑惑着問:「說真的,媽媽,你究竟怎麼了?」接着,孩子越來越強烈地表現出想要媽媽理會的意願,最後孩子在壓力下崩潰了。
你可能會說,那我想要一個獨處的時間怎麼辦呢?作者說,用書本代替手機。這首先是因為,閱讀的時候,你的注意點變得更加開放,更加容易接近。而手機或平板電腦則要求你做到另一種精神集中。它們牢牢地抓住你的情感和認知,你的注意力變得更加私密,你的視野被限定在屏幕這個狹小的空間裡。你開始忽略周邊的環境。
要是你在手機上聊天,那是需要互動的;要是你在手機上瀏覽網頁或是看視頻,它們的內容是不斷移動變換的。而印刷品則是靜止的。即使你從書頁上抬起頭來,紙上的內容也不會改變,這意味着你的注意力可以更加自由地遊走在周圍環境裡。
還有一個更微妙的原因。當孩子看到一本書的封面、厚度和質感,還有你翻頁時的樣子,她能夠收集到有用的信息:你正在探索你的和她的世界。寶寶可以輕鬆地看着你,對你說她喜不喜歡書的封面或者裡面的插圖,還可以問你對這本書的評價。閱讀會成為交流的觸發器。
那麼,我們可以讓孩子使用手機或者平板設備嗎?毫無疑問它們在哄孩子方面非常有效。答案基本上也是否定的。
美國兒科學會(AAP)長期以來都建議家長禁止兩歲以下的幼兒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因為幼兒使用電子設備有可能會導致他們語言能力發展的延遲。2016年,美國兒科學會調整了他們的立場,把使用電子設備的年齡下調到18個月。 但他們同時強調,必須讓孩子接受提供高質量內容的媒體,例如芝麻街工作坊,而且孩子不能因為使用電子設備而減少了身體鍛煉、實踐探索或者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社交互動。在數碼設備上花太多時間也會損害睡眠時間和質量。有一項針對英國學生的全國性研究發現,2007至 2011年間,因語言能力發展困難需要向專家求助的學童數量上升了71%。而2007年1月,正是iPhone正式面世的時間。
幼兒期
兒童缺乏理性和自制力,很多時候,他們好像聽不見你的話,或者直接拒絕你的指令,這常常讓父母們忍不住發脾氣,但結果往往不如人意。作者說,刺耳的聲調和緊繃的聲線,傳達出的是憤怒、恐懼和失去權威的感覺。當孩子開始與你對着幹的時候,他其實注意的焦點不再是你的語言,而是你的肢體語言,還有你的語調。他一旦知道你亂了方寸,就知道自己贏了這個回合。那怎麼辦呢?
首先,無論你和哪個年紀的孩子說話,當你開始感到精神緊張時,放鬆你的面部肌肉和肩膀,把手放在大腿上,不要指來指去。而且,千萬別使用高人一等的語氣或者模仿孩子的語調,這會讓他們感到羞辱。
接下來,你要自覺降低音調和音量,放慢說話速度。高音調對於嬰兒和寵物來說是充滿愉悅的,但兩歲或三歲以上的孩子聽來就代表着缺乏權威。低音調則展示出自我控制能力和權威感。衝着別人大聲吼叫,也會給人軟弱的印象,說話音量適中,代表着尊敬,也能夠吸引對方認真聆聽。慢慢說話能給你一些時間去着重強調某些觀點,同時也給孩子時間消化你的信息。如果你希望孩子做一件事,要簡明扼要地說明你的要求和指示,聲音要響亮清晰。看着他們的眼睛,平靜堅定地把指令說出來,讓他們再重複一遍。
還有就是往「善意銀行」存夠錢。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總是喋喋不休,即使你上廁所,他們也會跟着你到門口,隔着門也要繼續對你說個不停。這讓很多父母都感到崩潰。但這正是你「存錢」的機會,如果你想讓他們未來能聽你的話,儘量別讓自己感到無聊或生氣,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話里。
比如,你可以在對話裡面嘗試帶有更多細節的去提問,如重複孩子說過的話,並根據這些信息去問後續的問題。你可以說:「我從來不了解古埃及人。他們真的每個人都會剃光頭嗎?為什麼?」
比如,尋找共通點。「你說的事情讓我想起了我五年級的時候……」孩子們對這些往事最感興趣了。而且因為這是你的過去,不是他們的人生,他們會毫無顧忌地表達他們對這個故事的想法,你也可以由此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如果你有事要忙,一定要用恰當的方式終止談話。你可以有禮貌地直截了當提出要求:「我要去準備晚餐了,但跟你聊天很愉快,謝謝!」這樣聽起來比較正式,卻表明你覺得這次聊天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同時也教會了孩子如何表達感激。
但當談話不那麼愉快時—例如,你和孩子持有相反的觀點,要注意別讓自己掉進固執地讓談話繼續下去直到雙方達成共識的陷阱里。一旦孩子或家長的情緒衝破了感情的極限,你們都很難再為對方着想。作者建議,你可以這樣說,「你的話我聽見了,你的意思我也明白。但是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想想。」這樣可以緩衝彼此之間的緊張氣氛。最後,就是拒絕虛假的讚美。泛濫虛假的讚美往往讓孩子會很生氣,因為他們能分辨出哪些是對他們的真摯讚揚,哪些是心不在焉的敷衍。
如何跟青春期孩子說話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非常不同。男孩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屋裡,女孩是一點就着,經常和母親吵架。作者說,父母將會迎來許多挑戰。首先是與你內心的無助感、驚慌以及對過去美好的小學時光的眷戀搏鬥。家長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通過聆聽去了解他們,而不是預先假設、判斷或嘗試修正。和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談話,你需要不同的技巧和知識。
對於男孩
不要做嘮叨的父母,參與到兒子喜歡的話題中去,不要去擔心或過度思考兒子的生活。因為青春期男孩的自控力有限,他的注意力已經在學校的用完了,放學回家已經很疲憊了。所以,如果回到家還得被家長嘮叨只會更加牴觸。首先,我們需要創造一個可以共處的時間。
比如,邀請他幫你疊衣服。如果他開始說話,你就聆聽,偶爾表達幾聲感興趣的「嗯哼」,千萬別說那些他生活中你正擔心的事。如果他不說話,那你就談談最近的新聞和八卦,吸引他對你的觀點發表評論。
其次,創造合適的談話場合。許多男孩更願意在你和他並排坐着的時候或一起做些體力活動的時候跟你聊,而不是在面對面需要長時間眼神接觸的情況下聊。他們更願意在以下場合聆聽或分享想法:開車、散步、在體育場的露天看台等待比賽、等待電影開場、一起做飯、和寵物狗一起玩抓物遊戲,或在他調暗燈光的房間。
把燈光調暗或者關燈可以給少年們提供一道保護的屏障,讓父母看不清楚他們臉上的細微變化:他是流淚了嗎?他臉上有輕蔑的表情嗎?那些自尊心強的孩子,擔心自己身材不勻稱、髮型不好或臉上有痤瘡的,同樣會覺得受到了保護。
要留心兒子向你坦誠分享的信息。放下手機,認真聆聽,直到他來結束這次對話。即使他說的事情無聊又冗長,也要聆聽,聆聽,再聆聽,然後再問他問題。別用理由或證據來推翻他無知的觀點。別把你的人生規劃或價值觀強加到某個相關話題上。家裡是孩子放鬆的港灣,孩子受了委屈需要有地方發泄,而父母就是最好的人選。
對於女孩
作者說,媽媽要讓自己的角色後退一步,讓父親多和女兒交流。爸爸忽略了青春期女兒的學業或社交上的細節並非一種缺點。事實上,這恰恰是個優勢。在爸爸身邊,女孩感覺不到被監視,會覺得更加自由。她可以學習到享受一位珍惜並尊重她的男士的陪伴是什麼滋味。這是所有女人自尊心形成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單親媽媽需要找一位值得信任的男性,比如,兄弟、叔叔、外公、家族的朋友來填補少女生命中的這個角色。
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些家庭交流的規範。青春期的少女對她們的媽媽很刻薄,因為她們承受了來自社會和學習上的太多壓力,而媽媽是安全的出氣口。她們對面部表情的反應高度敏感,一旦覺察到什麼,她們會直接挑戰你:「你臉上為什麼這副表情?」「媽媽,我看得見你的。你怎麼了?」而且,她們不允許你在對話里贏過她。
在這種情況下,親子雙方都很容易失控。為了避免傷害彼此,作者建議家裡建立一些適用於雙方的交流規則,比如別大聲吼對方;別用一些以偏概全的方式羞辱對方;當對方開始說話了,別去打斷;即使是不同意的觀點,也認真去聽,等等。
父母語言上微小的調整和改變,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與子女對話的藝術不僅在於談話的內容,更在於隨着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說話風格與方式需要不斷變化。只要大人談話風格和形式,與作為聆聽者的子女的認知發展、興趣和性格相匹配,親子之間溝通與聯結的橋樑就始終是暢通的。善於與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專注,也能讓孩子與人交流時更加熱情和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