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古箴言说,“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却将生活过成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人类从何时开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入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进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的无限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稀缺经济学的引导。人们担忧资源稀缺,因而勤奋工作变得重要,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使我们再次处于历史上一个相似的变革时期。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那么人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价值。他认为自动化有可能彻底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种激进的观点,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这种从工具人思维向“Human Being”的转化,才是他写作本书更真切的建议。

原始社会

在原始部落,人的头脑里并没有“工作”这个概念,但他们同样需要工作,比如,狩猎、采集、捕鱼、建造等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原始社会的生活我们想象的不同,原始社会的人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做到营养均衡,因为他们吃的东西种类繁多,食物来源广泛。他们的身体素质,甚至要比后来农业时代早期的人更好。

比如,作者深入考察过的布须曼人部落,那里地处偏僻的荒漠草原,气候干旱,生存环境恶劣,原住民仍然过着延续了数万年的狩猎采集生活。他们每周只需要劳作15到17个小时,就能养活自己,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用于休闲娱乐。

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说,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欲望。他们不经常储存食物,不关心财富的积累和地位的提升,而是过着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生活,几乎只为满足短期的物质需求而劳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通过群体协作每个个体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劳动,就能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满足。

人类学家到东非大裂谷的哈扎比部落、澳大利亚阿姆地的雍古族、印度热带森林中的纳雅卡人、马来西亚的巴泰克人等地方考察,发现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文化,主要有两大特点:

很少储存食物

他们很少储存食物,吃的食物都是当天或者近两天弄到的,他们外出狩猎采集,从不贪多。为什么呢?一是储存手段有限,食物很容易腐烂变质;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他们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儿女,“相信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慷慨的,未来肯定会继续赐予他们食物。”

实行极端的平等主义

所有的食物和物品都是“按需共享”,只要是部落成员,谁需要,谁就可以多拿一点。有人类学家到一个原始部落考察,和当地人同吃同住,原住民往往会不见外地向这位外来者索要食物、肥皂、衣服、药物、锅碗瓢盆等物品,而且,他们拿走之后从来不表示感谢。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感恩之心,也不是他们在占外人的便宜,而是因为他们遵循的社会文化就是所有物品“按需共享”,不分彼此。

而且,这样的部落内部没有等级,没有统治者,也没有正式的法律和制度,大家不能容忍成员之间存在任何显著的财富差异。在布须曼人的部落,为了防止一些人拥有过高的声望地位,其他人甚至会故意嘲讽那些为部落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比如,某人打来了猎物,其他人不会为此表示感激,让他得意忘形,反而会嘲笑他的猎物太瘦了,都不够大家分的。这样的嘲讽,是为了让那个人不会获得与众不同的地位或超额的资源。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文化呢?作者认为,这是出于嫉妒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嫉妒情绪确保了每个个体都能在资源分配中获得平等的份额,而个体则会基于平等意识来调节自己的欲望。”原始部落之所以会出现平等主义,是因为他们在特殊的环境下,为了自身利益,长期群体博弈实现平衡之后固化下来的一种社会模式。平等主义的好处显而易见,既保障了公平,让群体关系稳定和谐,也让所有人都免于被奴役。

大多数原始部落奉行平等、互助、公有的体制,从根本来说,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而且他们会有很多闲暇的时间,而闲暇时间的大量出现,是在人类掌握使用火的技术以后,火不仅可以取暖、可以烹饪,还可以防御猛兽的攻击。经过烹饪的食物更容易消化,从而减少了人体内的能量损耗,进而减少了人类花在获取食物方面的时间,让人有了更多的闲暇。

农业社会

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的工作时间大幅延长了,而且劳动强度也显著增加。在原始社会,不管是狩猎,还是采集,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即时获得,而且不需要付出太多劳动时长;而在农耕时代,从播种到收获至少要几个月,期间需要不停地锄草、施肥、浇水、看护,付出的工作时间要长得多。如果赶上自然灾害或者动物侵袭,农业的回报还很难有保障。

既然农业有这么多劣势,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放弃狩猎采集的生活,进入农业社会呢?作者说,它的原因至今是一个谜,背后的驱动因素可能包括气候、环境、文化和人口等。

比如,18000年前地球开始变暖,温暖的气候就是农业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作者说,“与之前或之后的任何转型相比,人类向农业的转型都更具变革性。因为农业革命不仅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在作者看来,我们今天对工作的很多基本认知,其实都是农业时代以来的产物。那么,农业时代的到来,到底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体验和理解时间的方式

相比于狩猎采集,农业生产不再追求即时回报,而是愿意接受一种延迟的回报。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者需要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来决定什么时候犁地、挖沟,什么时候播种、锄草、修剪、灌溉,只有按照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办事,未来才可能有好的收成。同时,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人们比狩猎采集时更有可能遭遇严重的饥荒,所以,他们需要考虑得更长远,需要囤积粮食,还要为来年储备种子。

畜养动物也是一样,“农场上的几乎每一项任务,都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未来的目标或管理未来的风险。”因为收益和风险同时存在,所以,愿意在土地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人,他们的收成往往比别人更好。

空间的改造

在原始社会,人的迁徙频繁,因而不会耗费太多时间去建造牢固的住所;但是,农业生产者过着定居生活,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建造一个安全、舒适、稳定的生存环境。

比如农舍、庭院、粮仓、畜棚、村庄、田园、牧场等等,这是其一。在这以外的是自然空间,那些地方超出他们的直接控制范围。这两个空间可能没有明显的界线,也可能会用栅栏、墙壁、门、路或者沟渠隔开。但问题是,人工创造的这个空间,需要持续不断地维护 比如,庭院和田地,如果不及时打理的话,很快就会长满杂草;农舍和粮仓,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维护,很快就会老旧坍塌或者变成老鼠窝;而那些被驯化的牛羊,如果没有及时看护好,很可能就成为狼和老虎的美食。所以,在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建造和维护自己的家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劳动力的投入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人际关系、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作者认为,在狩猎采集时代,人们认为所有的食物都是大自然无条件分享给自己的,因而,他们也愿意与别人无条件地“按需共享”,过着一种平等主义的生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无论是食物,还是生活的环境,都需要靠自己亲手创造出来。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拥有了这一切。

所以,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不再是无偿提供和按需索取的关系,而是变成了人用劳动换取回报。于是,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很自然地也把这种理解扩展到人际关系当中,所以,他们不再无偿地和别人分享食物或其他物品,而是要别人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也就产生了早期的经济交易行为。

物质财富增多,且从公有变成私有,这是经济交易的前提条件。但是,每个人的禀赋和勤奋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慢慢有了财富水平、职业和社会结构的分化,进而产生了不同的行业和阶层。

比如,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突出贡献;而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奴隶阶层,为上流阶层提供粮食和服务,像牛马一样被榨干体能;而平民阶层,他们分化出不同的职业,农民、木匠、铁匠、建筑师、商人等等。

社会分层和职业分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也为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工业社会

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人的工作时间大幅延长,这推动了经济的繁荣、阶层的分化和国家的兴起。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与工作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欲望

我们都知道,机器化大生产释放了巨大的产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人的欲望。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人们的欲求比较低,而在一个贫富分化的社会,尽管人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但总是感到不满足,总是感到资源稀缺,因为你总会遇到一些比你更富有、掌握更多资源的人。

作者说,“这种稀缺性会激发渴望、嫉妒和欲望,这不是无法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绝对稀缺性’,而是攀比之中产生的‘相对稀缺性’。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相对稀缺性’是长时间工作、攀登社会阶梯和攀比的内在驱动力。”

比如,什么也没有的人渴望有一间屋子能够睡觉;当他有钱租房的时候,他又希望自己可以有钱买房;等有了房子他还想要豪宅。这种欲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点点被激发的。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很多人都会向上攀比,模仿比自己优秀的人、有钱人的生活。其次,就是城市空间随处可见的广告,也极大地刺激了人的消费欲望,人们对时尚用品趋之若鹜,追求奢华、精致、稀有,而不再只是以实用为目的。当然,欲望是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我们完全被欲望所吞噬,会造成许多负面后果。

比如,现代社会那种强烈的错位感、焦虑感和愤怒感,这类情绪会驱使人们做出反社会的行为,甚至在绝望中自杀。今天,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国家的犯罪率和自杀率都居高不下。作者悲观地说,“社会失范”越来越像是现代社会的永恒状态。

效率

人在无穷欲望的驱使下,会想尽一切办法追求“效率”,包括生产效率、经营效率、传播效率、沟通效率等等。在“效率至上”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家、科学家、管理学家和政府部门迸发出智慧,在管理体制、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上不断创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平台化等方面突飞猛进。

但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工作时长。书中提到,“尽管自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化国家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大约4至5倍,但世界各地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长,仍然维持在40小时左右。”

在一些制造业企业,很多员工竟然会主动要求加班,因为他们的收入是跟工作时长挂钩的,这不仅仅是跟欲望有关,更重要的是经济背景下的贫富差距。对效率的无限追求,加速了社会分化,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人们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来试图缩小差距,用加班来缓解日益严重的焦虑情绪。

价值

当物质极大丰富,不再需要为温饱、名利而发愁的时候,人为什么还要工作呢?是为了实现一种价值感。人的认知水平越高,越会强调工作中的价值感,他们不愿意从事机械无聊的重复性劳动,而是要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现代人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为了让人有更高的发展,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他人、为社会,乃至为全人类创造价值。这比拿工资更让他们感到愉悦和满足。重视价值感的人,没有把自己变成只会赚钱的“工具人”,而是保有自我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当然,工作还有另一种价值,那就是会给人带来陪伴感和结构感。

比如,有成千上万名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他们依然愿意继续从事之前的工作。这些工作通常并不算特别有趣,但他们仍像以前一样勤奋愉快地工作。 因为工作可以让他们不至于太孤单,工作是一种陪伴和安顿,让他们的人生更有秩序和计划。

工作的意义 导图
工作的意义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