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義-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在人類歷史上95%的時間裡,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將工作置於近乎主宰的位置。古箴言說,「人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卻將生活過成了「淚流滿面」的樣子。人類從何時開始工作的?人與工作的關係發生過哪些改變?人被當作生產力工具投入經濟增長,又是怎樣形成的?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劍橋大學的人類學家詹姆斯·蘇茲曼繪製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簡史。從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類未來,挑戰了關於工作變革與人類進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設。他融合了人類學、進化生物學、物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表明雖然我們費盡心力通過工作尋找快樂的意義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過上了工作時長遠少於現在但是足夠充裕且閒暇的生活。當代社會將人物化為工具,鼓勵持續工作以滿足經濟的無限增長,究其原因,就在於稀缺經濟學的引導。人們擔憂資源稀缺,因而勤奮工作變得重要,人也變得越來越忙碌。

蘇茲曼認為,自動化技術的到來使我們再次處於歷史上一個相似的變革時期。如果機器人代替人去做重複性的工作,那麼人該做些什麼才能更有價值。他認為自動化有可能徹底改變人與工作的關係,他並不主張回到原始社會這種激進的觀點,而是希望我們能夠以「富足的原始社會祖先為借鑑,思考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義。這種從工具人思維向「Human Being」的轉化,才是他寫作本書更真切的建議。

原始社會

在原始部落,人的頭腦里並沒有「工作」這個概念,但他們同樣需要工作,比如,狩獵、採集、捕魚、建造等等,這些活動都是為了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

原始社會的生活我們想象的不同,原始社會的人不僅能吃飽,而且能做到營養均衡,因為他們吃的東西種類繁多,食物來源廣泛。他們的身體素質,甚至要比後來農業時代早期的人更好。

比如,作者深入考察過的布須曼人部落,那裡地處偏僻的荒漠草原,氣候乾旱,生存環境惡劣,原住民仍然過着延續了數萬年的狩獵採集生活。他們每周只需要勞作15到17個小時,就能養活自己,其餘的大部分時間都可以用於休閒娛樂。

這是為什麼呢?作者說,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欲望。他們不經常儲存食物,不關心財富的積累和地位的提升,而是過着一種絕對平均主義的生活,幾乎只為滿足短期的物質需求而勞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控制自己的欲望,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和社會結構,通過群體協作每個個體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勞動,就能得到基本的物質保障和滿足。

人類學家到東非大裂谷的哈扎比部落、澳大利亞阿姆地的雍古族、印度熱帶森林中的納雅卡人、馬來西亞的巴泰克人等地方考察,發現他們都有着相似的生活習慣和社會文化,主要有兩大特點:

很少儲存食物

他們很少儲存食物,吃的食物都是當天或者近兩天弄到的,他們外出狩獵採集,從不貪多。為什麼呢?一是儲存手段有限,食物很容易腐爛變質;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源於他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他們把自己視為大自然的兒女,「相信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是慷慨的,未來肯定會繼續賜予他們食物。」

實行極端的平等主義

所有的食物和物品都是「按需共享」,只要是部落成員,誰需要,誰就可以多拿一點。有人類學家到一個原始部落考察,和當地人同吃同住,原住民往往會不見外地向這位外來者索要食物、肥皂、衣服、藥物、鍋碗瓢盆等物品,而且,他們拿走之後從來不表示感謝。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感恩之心,也不是他們在占外人的便宜,而是因為他們遵循的社會文化就是所有物品「按需共享」,不分彼此。

而且,這樣的部落內部沒有等級,沒有統治者,也沒有正式的法律和制度,大家不能容忍成員之間存在任何顯著的財富差異。在布須曼人的部落,為了防止一些人擁有過高的聲望地位,其他人甚至會故意嘲諷那些為部落作出突出貢獻的人。

比如,某人打來了獵物,其他人不會為此表示感激,讓他得意忘形,反而會嘲笑他的獵物太瘦了,都不夠大家分的。這樣的嘲諷,是為了讓那個人不會獲得與眾不同的地位或超額的資源。

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文化呢?作者認為,這是出於嫉妒和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嫉妒情緒確保了每個個體都能在資源分配中獲得平等的份額,而個體則會基於平等意識來調節自己的欲望。」原始部落之所以會出現平等主義,是因為他們在特殊的環境下,為了自身利益,長期群體博弈實現平衡之後固化下來的一種社會模式。平等主義的好處顯而易見,既保障了公平,讓群體關係穩定和諧,也讓所有人都免於被奴役。

大多數原始部落奉行平等、互助、公有的體制,從根本來說,這是由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決定的。而且他們會有很多閒暇的時間,而閒暇時間的大量出現,是在人類掌握使用火的技術以後,火不僅可以取暖、可以烹飪,還可以防禦猛獸的攻擊。經過烹飪的食物更容易消化,從而減少了人體內的能量損耗,進而減少了人類花在獲取食物方面的時間,讓人有了更多的閒暇。

農業社會

進入農業社會以後,人類的工作時間大幅延長了,而且勞動強度也顯著增加。在原始社會,不管是狩獵,還是採集,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即時獲得,而且不需要付出太多勞動時長;而在農耕時代,從播種到收穫至少要幾個月,期間需要不停地鋤草、施肥、澆水、看護,付出的工作時間要長得多。如果趕上自然災害或者動物侵襲,農業的回報還很難有保障。

既然農業有這麼多劣勢,那麼,人類為什麼還要放棄狩獵採集的生活,進入農業社會呢?作者說,它的原因至今是一個謎,背後的驅動因素可能包括氣候、環境、文化和人口等。

比如,18000年前地球開始變暖,溫暖的氣候就是農業出現的必要條件之一。作者說,「與之前或之後的任何轉型相比,人類向農業的轉型都更具變革性。因為農業革命不僅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還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與周圍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在作者看來,我們今天對工作的很多基本認知,其實都是農業時代以來的產物。那麼,農業時代的到來,到底造成了哪些影響呢?

體驗和理解時間的方式

相比於狩獵採集,農業生產不再追求即時回報,而是願意接受一種延遲的回報。在農業社會,農業生產者需要兼顧過去、現在和未來,需要不斷總結過去的經驗,來決定什麼時候犁地、挖溝,什麼時候播種、鋤草、修剪、灌溉,只有按照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辦事,未來才可能有好的收成。同時,因為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人們比狩獵採集時更有可能遭遇嚴重的饑荒,所以,他們需要考慮得更長遠,需要囤積糧食,還要為來年儲備種子。

畜養動物也是一樣,「農場上的幾乎每一項任務,都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實現未來的目標或管理未來的風險。」因為收益和風險同時存在,所以,願意在土地上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的人,他們的收成往往比別人更好。

空間的改造

在原始社會,人的遷徙頻繁,因而不會耗費太多時間去建造牢固的住所;但是,農業生產者過着定居生活,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就是要建造一個安全、舒適、穩定的生存環境。

比如農舍、庭院、糧倉、畜棚、村莊、田園、牧場等等,這是其一。在這以外的是自然空間,那些地方超出他們的直接控制範圍。這兩個空間可能沒有明顯的界線,也可能會用柵欄、牆壁、門、路或者溝渠隔開。但問題是,人工創造的這個空間,需要持續不斷地維護 比如,庭院和田地,如果不及時打理的話,很快就會長滿雜草;農舍和糧倉,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維護,很快就會老舊坍塌或者變成老鼠窩;而那些被馴化的牛羊,如果沒有及時看護好,很可能就成為狼和老虎的美食。所以,在農業社會,人們為了建造和維護自己的家園,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種勞動力的投入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這也由此帶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變化,那就是人際關係、經濟形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作者認為,在狩獵採集時代,人們認為所有的食物都是大自然無條件分享給自己的,因而,他們也願意與別人無條件地「按需共享」,過着一種平等主義的生活;進入農業社會以後,無論是食物,還是生活的環境,都需要靠自己親手創造出來。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才擁有了這一切。

所以,自然環境和人的關係,不再是無償提供和按需索取的關係,而是變成了人用勞動換取回報。於是,人對自然環境的理解方式發生了改變,他們很自然地也把這種理解擴展到人際關係當中,所以,他們不再無償地和別人分享食物或其他物品,而是要別人支付一定的成本,這也就產生了早期的經濟交易行為。

物質財富增多,且從公有變成私有,這是經濟交易的前提條件。但是,每個人的稟賦和勤奮程度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慢慢有了財富水平、職業和社會結構的分化,進而產生了不同的行業和階層。

比如,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發明家,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突出貢獻;而處於被剝削地位的奴隸階層,為上流階層提供糧食和服務,像牛馬一樣被榨乾體能;而平民階層,他們分化出不同的職業,農民、木匠、鐵匠、建築師、商人等等。

社會分層和職業分工,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也為國家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工業社會

從原始社會進入農業社會,人的工作時間大幅延長,這推動了經濟的繁榮、階層的分化和國家的興起。進入工業社會以後人與工作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欲望

我們都知道,機器化大生產釋放了巨大的產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經濟繁榮和社會變革,同時也極大地刺激了人的欲望。在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人們的欲求比較低,而在一個貧富分化的社會,儘管人們擁有的越來越多,但總是感到不滿足,總是感到資源稀缺,因為你總會遇到一些比你更富有、掌握更多資源的人。

作者說,「這種稀缺性會激發渴望、嫉妒和欲望,這不是無法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絕對稀缺性』,而是攀比之中產生的『相對稀缺性』。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種『相對稀缺性』是長時間工作、攀登社會階梯和攀比的內在驅動力。」

比如,什麼也沒有的人渴望有一間屋子能夠睡覺;當他有錢租房的時候,他又希望自己可以有錢買房;等有了房子他還想要豪宅。這種欲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一點點被激發的。

隨着物質生活的提高,很多人都會向上攀比,模仿比自己優秀的人、有錢人的生活。其次,就是城市空間隨處可見的廣告,也極大地刺激了人的消費欲望,人們對時尚用品趨之若鶩,追求奢華、精緻、稀有,而不再只是以實用為目的。當然,欲望是人類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動力之一,但是,如果我們完全被欲望所吞噬,會造成許多負面後果。

比如,現代社會那種強烈的錯位感、焦慮感和憤怒感,這類情緒會驅使人們做出反社會的行為,甚至在絕望中自殺。今天,患有焦慮症、抑鬱症、狂躁症等精神類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國家的犯罪率和自殺率都居高不下。作者悲觀地說,「社會失范」越來越像是現代社會的永恆狀態。

效率

人在無窮欲望的驅使下,會想盡一切辦法追求「效率」,包括生產效率、經營效率、傳播效率、溝通效率等等。在「效率至上」理念的指導下,企業家、科學家、管理學家和政府部門迸發出智慧,在管理體制、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上不斷創新。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數據化、平台化等方面突飛猛進。

但是,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並沒有減少人們的工作時長。書中提到,「儘管自二戰結束以來,工業化國家的勞動生產效率提高了大約4至5倍,但世界各地每周的平均工作時長,仍然維持在40小時左右。」

在一些製造業企業,很多員工竟然會主動要求加班,因為他們的收入是跟工作時長掛鈎的,這不僅僅是跟欲望有關,更重要的是經濟背景下的貧富差距。對效率的無限追求,加速了社會分化,在激烈的競爭之下,人們只有通過努力工作來試圖縮小差距,用加班來緩解日益嚴重的焦慮情緒。

價值

當物質極大豐富,不再需要為溫飽、名利而發愁的時候,人為什麼還要工作呢?是為了實現一種價值感。人的認知水平越高,越會強調工作中的價值感,他們不願意從事機械無聊的重複性勞動,而是要做更有創造性的工作。

現代人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為了讓人有更高的發展,他們會希望自己的工作能為他人、為社會,乃至為全人類創造價值。這比拿工資更讓他們感到愉悅和滿足。重視價值感的人,沒有把自己變成只會賺錢的「工具人」,而是保有自我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當然,工作還有另一種價值,那就是會給人帶來陪伴感和結構感。

比如,有成千上萬名買彩票中了大獎的人,他們依然願意繼續從事之前的工作。這些工作通常並不算特別有趣,但他們仍像以前一樣勤奮愉快地工作。 因為工作可以讓他們不至於太孤單,工作是一種陪伴和安頓,讓他們的人生更有秩序和計劃。

工作的意義 導圖
工作的意義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