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力-读书笔记
王世民,深圳尔雅CEO,YouCore创始人,曾任惠普华南区咨询总监和 IBM 咨询顾问。他可以用20分钟解决一个企业一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了解这个企业的业务,也不是因为他的学问和能力比企业的管理者高,只是因为他有很强的思维力,可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框架,有体系地去寻找解决公司问题的方法。著有《学习力》《思维力》《个体赋能》等书。这是一本帮助你提升思维力的工具书。这本书利用思维框架帮我们高效快速的解决职场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思维力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思维力?思维力弱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那就是思维力弱会给我们带来三大劣势:分别是想不明白、说不清楚、学得慢。
思维力的劣势
1.想不明白
在遇到选择的时候,思维力弱的人总是纠结于A和B哪个更好,却没有想明白A和B真正吸引你的因素,也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2.说不清楚
假设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了,这么一个很自然的和领导介绍自己的机会,因为自己的表达没有重点而失去了,,这就是说不清楚。拿着商业计划书去谈融资,投资人说请用一分钟介绍你的项目。你除了说这个项目非常好,非常有前景之外,没有说明白它到底好在哪,为什么值得别人给你花钱。在面试的时候,要求你用一分钟做自我介绍。你一会说你喜欢唱歌跳舞,一会说你做事认真仔细。整个过程没有明确的重点,没有树立一个人鲜明的形象。
3.学得慢
我们知道,步入社会以后,学习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在职场上跟上学不一样,可以慢慢学。只要掌握了考试范围,付出努力,总是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在职场中不一样,没有范围,没有重点,你只能以自己为中心。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困境,才是真正对你有用的学习。如果你没有从整体看待问题的思路,总是深陷在“身在此山中”的迷惑,你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很慢,解决能力也很不足,注定要错过许多机会。
思维力的优势
那么学习思维力有什么好处呢?首先,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帮你快速适应时代的变化。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信息太广,无法穷尽。学习通用能力才是应对快速变化世界的方法。有报告发现,在美国注册的职业中,未来会有百分之五十消失,中国更甚,将会有百分之七十。你无法改变这个时代,你也来不及抱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要专注于学习某一个技能,而是要去学习真正的通用能力、可迁移能力,一个真正在任何行业都需要的能力,这就是思维力。
良好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觉得选择难因为我们分不清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错。良好的思维力可以帮你看到选择背后的影响因素,帮你看到每一个因素代表的风险与机遇。不保证每一次都可以选择对的,至少可以避免少走错路。
思维力对职场生活的改变
首先我们怎样想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当你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去解决,先要想明白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分析问题这件事上方法有两个:第一,理解清楚问题的表面意思。第二,理解清楚问题的本质意思。大部分人在遇到问题时也许连问题的表面意思都没搞明白。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 HR ,上班第一天,老板跟你说公司员工的流动率高,让你给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你会怎么做?上班第一天,你想给老板留下个好印象,老板刚说完问题,你的大脑肯定就开始飞速运转了吧?你很认真地思考,到底什么原因会导致员工的流动率高呢?是公司待遇不好么?是公司分配的任务太重,员工压力大么?还是公司晋升空间小,员工觉得没发展?你还没搞明白问题就别往下想了。这个问题里老板说流动率高,到底这个高的标准是什么呢?你要先明白老板对高的定义是什么,再去寻找高的原因。
那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问题呢?那就是尽量把高、差这类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问题转化成可量化,准确化,清晰化的描述。比如我们可以问一下老板:您觉得把流动率降到5%可以吗?明白问题再解决才不会白浪费精力。
第二,用5WHY 法理解问题的本质原因。所谓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也就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虽为5个为什么,但使用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主要是必须找到根本原因为止,有时可能只要几次,有时也许要十几次,如古话所言:打破砂锅问到底。5why法的关键所在: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你要对一个问题连续问5个垂直问题,层层递进地寻找下层原因,一直分析到你所在层次能解决的原因为止。
这种方法最初是由丰田佐吉提出的;后来,丰田汽车公司在发展完善其制造方法学的过程之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作为丰田生产系统的入门课程的组成部分,这种方法成为其中问题求解培训的一项关键内容。丰田生产系统的设计师大野耐一曾经将五问法描述为:“……丰田科学方法的基础……重复五次,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随即显而易见。”目前,该方法在丰田之外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并且现在持续改善法,精益生产法以及六西格玛法之中也得到了采用。
比如,有一天老板又找你谈话。他说:我发现咱们公司一半以上的员工在上班的时候聊微信,你说这事应该怎么解决呢?看到这个问题你首先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员工上班聊微信?如果是个别员工的话可能是员工素质问题,一半以上员工就不是个人现象了,应该是公司的业务量不够,导致员工有闲暇时间玩微信。那为什么会工作量不够呢?是因为经理分配任务不合理么?不应该啊,公司的经理是出了名的能力强,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应该是公司人员过多。但是公司都是按指标招聘的,为什么现在人员过多了呢?你调查之后发现公司最近三个月的业务量大幅度下滑。你接着追问:为啥业务量下滑呢?是市场不景气么?你调查之后发现,对手公司的销售额不减反增。真实的原因是咱们公司的产品过时了。
发现了问题的根本之后,你把分析数据交给老板,及时升级产品,短短的三个月,不只改善了员工闲聊的问题,还为公司提升了业绩。你说这样的员工,老板能不给你升职加薪么?这就是良好的思维力帮你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为生活带来了改变。本来只是员工上班闲聊的一个制度问题,你利用 5WHY 法找到了背后真实的原因是产品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其次,我们怎样在资源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呢?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问题都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叫做一般思考法。可是当时间和资源都很紧张的时候,我们来不及一步步地分析问题的本质原因,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假设思考法。你要解决一件事,他有50种可能性,你必须在三天内把这件事解决。你就要假设这件事的解决方案是A。然后按照A的办法去解决。如果你的运气好,选对了,那你就在半天之内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选错了,你再假设答案是方法F,再去尝试。这里你选的方案A、方案F并不是瞎选的。是你认为这50种方法中最有可能的方法,所以你才先去尝试。这样你既可以提高首次的准确率,也能在每次猜错后提高下一次的命中率。试到第50种才找到解决办法,虽然也有可能,不过这个概率实在太小了。所以这个方法一定比一般思考法解决问题快。
比如,假设你是一位营销专家,一个手机公司的老板想花一天五万元的咨询费,请你解决手机销售不佳的情况。你们见面之后,带你去高档餐厅吃饭。在一顿寒暄之后,他迫不及待地让你帮他分析销售问题。这个时候你才第一次见到他,根本不了解他们公司的情况,你要什么怎样回答他呢?说你还不了解业务,要深入了解之后再给出具体方案?一般的咨询员这样回答还行,你可是一天5万元的高级咨询顾问,这样回答有点差强人意。可是要张口就说,给出的方案不能解决公司的实际问题,还是会被人看做不专业。那咋办?方法很简单,给他安一个假设套路。你可以从现有的营销策略中选一个来结合公司业务分析给出答案。假设用著名的4P理论,你就跟他说:“我这刚下飞机,可能也不是特别了解业务,但是可以先从4P营销模型,分别从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个方面来讨论一下有没有提升业绩的办法。”
咱先分析一下产品吧,质量方面您说过咱肯定没问题,那外观和款式方面呢?你有做过调查么?这个时候他可能会给你三种回答。第一种:他会直接告诉你,他调查过对手有儿童系列、女人系列和老人系列三个系列分别对应不同的颜色,咱们只有白黑系列这两款。你根据他给你的信息就可以给出解决方案:把推出多个产品系列作为可能的改进措施先记下来,回公司之后再深入验证可能性。第二种:他会告诉你他只关心质量,还真没关注过对手的手机样式。那你可以给出解决方案:把“调研对手款式”作为工作内容之一,调研之后再判断是不是影响销售业绩的因素。第三种:他告诉你竞争对手有的款式他都有。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排除掉手机款式这个影响因素,再进行其他因素的筛选。
不论他告诉你的是哪种情况,你都可以按照你假设的4P框架把他的认知和经验输入进去,进行有效的判断和验证。不管公司的实际情况是哪一种,你都可以在一顿饭的时间内快速给出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公司的管理者大多数不懂业务却能解决好公司事务的原因。管理者的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也体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找到匹配框架,有系统有逻辑地解决问题。
所以,假设思考就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试错,通过一次一次的验证,让你最想要的结果慢慢地浮出水面。其实,假设思考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用到了一个二八法则。一般情况下,百分之二十的问题导致了百分之八十的结果。我们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去穷尽信息,找出全部问题。所以要根据直觉和经验找到最关键的那百分之二十的原因。以这百分之二十原因为假设找出一个最有可能导致现在情况的根本问题。专注于这一个问题进行假设检验。如果验证成功,就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验证失败也可以提高下一次验证的准确性。并且为下一次验证缩小范围,指出更精确的验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