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读书笔记
现在骗子越来越多,很多家庭因为上当受骗倾家荡产,是什么让我们相信他们的鬼话,从而受骗呢?本书就是为了解答我们这个问题的。作者说,骗子引人受骗的策略很多,一些骗术大师通常是优雅而迷人的,他们有着外向的个性,说话令人信服,做事让人信任。康妮科娃以一些国际知名的惊天巨骗为例,告诉你他们缘何取得人们的信赖,怎样成功骗过全部目标,以及为什么人们会毫无自觉地掉入这些陷阱,哪怕撞了南墙也不愿回头。
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揭露了这些骗局的诸多细节,剖析它们的共同点,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支持。本书将带你进入欺诈的世界,审视骗术的实施者与受害者之间令人惊叹的复杂关系。
骗子的特征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受骗的人会相信骗子的鬼话?作者在开篇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我们都有可能被骗,都是潜在的猎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是群居动物。而群居动物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容易产生彼此依赖,由依赖产生协作,由依赖、协作产生信任。而且我们还容易进化出情感,比如同情心。作者在书中提到,盲人在外面乞讨,穿得破破烂烂,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同情心。很多人一看,“诶,这个人穿得破破烂烂的,一看就吃不饱穿不暖,挺可怜的,那就给他点钱吧。”
你看,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信任感呢?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普遍信任感越高的人身体一般越健康,也越容易感到幸福。牛津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在2014年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发现普遍信任感和智力、健康、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与一般人相比,语言能力较强的人相信他人的可能性要高34%,理解能力较强的人相信他人的可能性要高11%。具有较高信任感的人,身体健康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高7%。所以,很多人活的潇洒自如,即便上当受骗了,他也会觉得,“计较那么多干吗,吃亏是福。”因为他不计较,不追究,所以他容易被骗。但他不在乎被骗,他反而活得很幸福。
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有一种愿意相信别人,愿意跟别人合作的欲望和本能。你可能会问,那怎么办呢?我们怎么预防上当受骗呢?首先,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骗子的特征和共通点。书中提到骗子有三个特点。
精神变态
脑科研究发现精神变态者的大脑当中,负责处理情感,也就是同情、怜悯、共情、将心比心的区域会发生生理意义上的变异。一般我们在处理一个理智与情感相矛盾的问题时,我们会很纠结。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没有悔恨,没有内疚。
比如,假设掐死一个哭闹的婴儿就能拯救整个村庄,而不这样做的话,包括婴儿在内的全村人都会遭到不幸——精神变态者无法与非精神变态者产生相同的情感活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选择。很多人会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但是精神变态会毫不犹豫的掐死这个婴儿,他不会考虑那么多。 再比如,有人掉河里了,我们会想要不要下去救人,如果不救,是不是显得冷酷无情,是不是就是没有道德的人等等。
这体现出什么?我们心里过意不去,这就源于我们大脑当中处理感情的中枢在起作用,但是精神变态不会有这么情绪。
自恋
自恋会导致浮夸、自命不凡、自我膨胀、过高的价值感和操控他人等。他不甘屈于人下,迫切需要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并不惜一切代价去达到这个目的。自恋者会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形象。
马基雅维利主义
这种人会为达成目的用侵犯、操控、剥削等其他的手段去控制他人,哪怕这些手段是不正当的。但是光有这些特点也是不够的,因为变成骗子还需要另外两个条件。
第一就是机遇。一个人变成骗子之前,他得先考察有没有一个适合的条件让他去骗。比如说有没有监管和反向调查,还有顾客或者受害者的敏感度。
第二,还有一个条件是貌似合理的原因。骗子都能给自己找台阶,都能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不是真的要占他的便宜,是他们自己想要那份便宜,我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欺诈的策略
好,我们说完了骗子的一些特征,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容易上当受骗,接下来我们说说,骗子的一些惯用手法,作者在书中介绍了8个,我们来了解一下。
料敌先机
什么是料敌先机?这是指骗术高手对猎物进行调查与选择的过程。在很多意义上,这都是整个行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只要你把对方摸透了,你卖什么,他们都会买。
就是说,骗子会通过不断练习,去估量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分析对方的背景和欲望,在受害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推测出对方生活的种种细节。这样一来,受害者根本无从知道骗子已经掌握了自己多少信息。然后,骗子会利用这些细节来对受害者施加影响,使其对自己言听计从。
比如,书中提到了福尔摩斯,福尔摩斯看见一个陌生人,看一眼就能从头到尾把这个人说透。那人都傻了:“你怎么知道的?”福尔摩斯就开始分析:你帽子上的那根毛说明你养宠物,你身上的那个土,脚底下踩的泥都是从哪儿带来的,你穿的是什么衣服,你的体型是什么,你手上哪根手指有茧子,证明你是搞文书工作的,等等。
在生活中,这些骗子会通过观察我们,了解我们的生活状态,他们说的越准我们越会相信他们,我们就越容易被控制。
动之以情
料敌机先的精华是对受害者的选择:了解受害者的背景,他们最珍惜什么,会被什么打动,最忌讳的又是什么。选好猎物后,就到了正式启动骗局的时候:开始动之以情。这意味着受害者开始上钩,骗子开始获得信任。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要是通过感情攻势。一旦我们的感情被控制,骗子了解了我们最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上。
那么动之以情为什么会成功呢?它也对应着人们的一种心理特征和心理固有的反应,就是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首先来自情绪,然后才是思想。
比如,电信诈骗。有的骗子会假冒警察给受害者打电话说:“你涉嫌一桩国际走私案,走私品都被扣押在XX保税区了。警方通过收件人发现有一个是你,我们认为你是犯罪嫌疑人,希望你马上回国跟我们解释清楚。”你要先交10000块钱的保证金等等。
这种诈骗手法就是骗子利用你的恐惧心理,来达成他的目的。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首先的反应就是恐惧,我们恐惧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就无法理性的思考,这个骗局的漏洞。
有一个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会调动情绪,让我们犯错的因素还有压力,比如时间压力、情感压力与情境压力。当我们承受压力时,我们进行逻辑思维和主动思维的能力就会被大幅削弱。权力也会让我们犯错,当我们感到大权在握时,我们会感觉自己不需要他人,这时我们解读他人思想与暗示的能力也会降低。
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就是用情感攻势让你卸下防备之后,再用理性真正地去说服你。他们会一再的去说服你,让你的情感盖过理智,让你对他产生信任。
说服有两种策略,一种是阿尔法型,这种策略更为常见,目的在于增加某事物的吸引力;第二种是伽马型,目的在于减弱某事物的不利因素。
比如,我们经常去购物,销售员会跟你说:“哎呦,您真是赶巧了,这件衣服的优惠就这两天了,如果今天不买,您可能就再也不会碰到这么合适的衣服了。” 再比如,你去买车,销售人员说:“姐,我们这车优惠期就这一个星期了,过了这个星期就恢复原价了。你现在存三千块钱,下周你提车,这三千块钱就能抵一万块钱。如果下周你说我不买了,没关系,三千块钱退给你。”
阿尔法策略是什么?三千抵一万,你赚了七千,有利可图。伽玛策略是,你如果不要了,这三千块钱我退给你,没什么损失。你就相信了,很容易交这个定金。
完美故事
完美故事就是让你感觉到自己有价值,自己比别人有优势,与众不同。
比如,贡多夫骗局。贡多夫骗局的祖师爷叫贡多夫,他让每一个受害者都相信自己是得到大奖的幸运儿。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贡多夫和他哥把猎物骗到一个看上去很气派的赌马下注室里,然后跟他们说,他们有电报系统内线,这个内线是一名心怀不满的雇员,他能够侵入电报线路,在赌马结果公开之前的几秒钟得到消息。其实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但他俩骗了一千五百万美元。
他们为什么会被骗呢?骗子让我们认为,我们的行动始终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是我想到要进行投资或是下赌注的。没人逼我这样做,全是我自己的主意。当然是这样了。故事就这样自行铺开了:我们知道自己会从中获益,因为我们就是如此聪明。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来说,我们会把其中好的一面归功于自己的才能,而把坏的一面归咎于环境的影响——这被称为“控制点理论”,即我们对控制生活的力量来源的认识。
取信于人
取信于人是让人先看到一点点好处,原理是人人都有“乐观偏见”,都倾向于关注那些正面的信息,忽略负面的信息。其实是我们跟骗子一起说服了自己。
比如,庞氏骗局。1919年,有一个意大利裔的投机商查尔斯·庞兹来到了美国的波士顿。他向美国民众兜售一种欧洲邮政票据。庞兹承诺四十五天之内,人们可以获得百分之五十的利息回报。一开始美国人也不相信,但总有人会信。有一批人在他夸夸其谈之后相信了这一切,做了第一次投资。四十五天之后,这些人真的拿到了百分之五十的回报,再过四十五天再给百分之五十,好么这下什么也不用干,可以在家数钱了。 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有四万波士顿市民买入了庞兹兜售的欧洲邮政票据,庞兹这个人声名鹊起。到第二年的8月,后买入欧洲票据的那些人的钱已经无法支付之前那些人的利息了,庞兹宣布破产。
欲擒故纵
我们每做一个决定都会有风险,因为未来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做出选择之后、知道结果之前,我们会等待、观望,在心里衡量现有证据,估算事情会按我们希望发展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我们把已知情况汇总成一种预期,对于事情发展的预期。但是现实与预期产生了差距。
比如,美国前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的董事会主席麦道夫。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运行了二十年,涉及的资金有六百五十亿美元。麦道夫承诺,你只要把钱交给我,我来帮你打理,帮你投资。你别问我做什么投资,到年底收钱就行了。有人总是问麦道夫是怎么做到的,麦道夫有一次被问急了说:“老子就是有一套投资方法,就不告诉你,你爱投不投。”
这叫欲擒故纵,就是你得追着屁股给我钱,而且我让你相信你随时都可以赎回,我根本就不图你的钱。
得寸进尺
骗局到了“得寸”这一步,受害者已经对骗子的计划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与资源;而到了“进尺”这一步,骗局也就到了收获之日,目标会完全、彻底、不可挽回地被骗子控制。
比如,有一个美国人想要到欧洲去度假,他想用积分换里程,但是没有那么多里程。于是他去网上找有没有人愿意出售自己的里程,想便宜点买。如果对方不用机票,我买过来去换机票,这不是对双方都合适吗?
有一个自称是飞行员的人说他有,可以在网上交易,但是不能做公开的交易,不然公司就发现了,只能私下里做交易。自称是飞行员的人说:“你给我六百块钱,我给你两万的里程积分,你就可以换机票了。”但交易以后,那个“飞行员”得了钱消失了。这人说,完了我可能被骗了。
这个时候另一个自称是原来那个飞行员的人出现了,又给他发邮件说,我的这个账号被人盗用了,我发现我这个邮件里面有一些不是我发出的,是不是之前跟你发生了什么联系?受害者说:“对,我给了他六百块钱。”那个人回复说:“那是个骗子,很抱歉你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告诉你,我的里程还在,我现在把我公司的员工卡发给你看,请你相信我是真实的。现在你再给我六百块钱,我愿意把两万英里的里程给你。”
那人一想,我都损失六百块钱了,要是就此罢手,六百块钱真的就打水漂了。但是如果我再花六百块钱,我至少还能省三百块的机票钱,那我就买吧。其实这些邮件是一个人发的,他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骗你两遍,对骗子来说,这就叫得寸进尺。
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谬误,它是指过去的决策造成的已经产生了的、无法挽回的成本。比如,时间、金钱、精力、感情等等。骗人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成功让你上当受骗的。
逃之夭夭与斩草除根
为了维护我们的名誉,受害者们大多不愿意声张。逃之夭夭和斩草除根阶段的核心——名誉的压力,在最强大的时候,甚至可以让普通人也变成骗子:那种让人不敢公开自己被骗经历的力量,有时能让这些人再去欺骗他人。
也就是说,很多人上当受骗不选择报警,仅仅是因为自己的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继而让骗子逃之夭夭。而斩草除根是指,你想对骗子紧追不放的时候,他会断绝跟你的一切联系。
我们如何防止被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被骗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3点建议。
要用逻辑去压制感情
你知道,感情是会受到操控的——骗局无论大小,都会着重控制感情。这是料敌机先和动之以情阶段的目的。而一旦被感情冲昏了头,你的理智就很容易缺席。
要注意细节
要牢牢地抓住客观事实,不是听他给我们带来的故事,不是听他给我们讲述的感觉,不是感受他让我们感受到的那种情绪。我要注意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抓住客观事实,而不会受困于主观心理。
要设定底线
永远要知道底线在哪里,知道哪些界限是不能越过的。有太多骗局能成功,是因为骗子在受害者头脑发热的瞬间将其推过了底线。那么,怎么能够不越过底线?
首先,要了解自己。你当然可能会冒险,人生不可能不冒险。但你冒险之前得问自己:我愿意冒多大的风险?我愿意承担多大的损失?我愿意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还得记住你绝不能让别人告诉你再来一次,就一次。这是在利用沉没成本心理,欲擒故纵,得寸进尺。
要客观冷静地认知自我。有一个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德里克·克莱默告诉我们,我们在花言巧语面前给自己打预防针的方法就是,要有自我意识。你得知道自己容易相信哪种人,什么事容易打动你,不管好事还是坏事。你得努力保持清醒,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以防落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