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受騙-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現在騙子越來越多,很多家庭因為上當受騙傾家蕩產,是什麼讓我們相信他們的鬼話,從而受騙呢?本書就是為了解答我們這個問題的。作者說,騙子引人受騙的策略很多,一些騙術大師通常是優雅而迷人的,他們有着外向的個性,說話令人信服,做事讓人信任。康妮科娃以一些國際知名的驚天巨騙為例,告訴你他們緣何取得人們的信賴,怎樣成功騙過全部目標,以及為什麼人們會毫無自覺地掉入這些陷阱,哪怕撞了南牆也不願回頭。

作者從心理學角度揭露了這些騙局的諸多細節,剖析它們的共同點,為我們理解人類思維提供了充分的科學研究支持。本書將帶你進入欺詐的世界,審視騙術的實施者與受害者之間令人驚嘆的複雜關係。

騙子的特徵

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那些受騙的人會相信騙子的鬼話?作者在開篇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說:「我們都有可能被騙,都是潛在的獵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我們是群居動物。而群居動物有一個普遍的特徵,就是容易產生彼此依賴,由依賴產生協作,由依賴、協作產生信任。而且我們還容易進化出情感,比如同情心。作者在書中提到,盲人在外面乞討,穿得破破爛爛,就是為了引起大家的同情心。很多人一看,「誒,這個人穿得破破爛爛的,一看就吃不飽穿不暖,挺可憐的,那就給他點錢吧。」

你看,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信任感呢?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發現,普遍信任感越高的人身體一般越健康,也越容易感到幸福。牛津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在2014年進行了一次調查,他們發現普遍信任感和智力、健康、幸福感之間存在着強烈的正相關關係。與一般人相比,語言能力較強的人相信他人的可能性要高34%,理解能力較強的人相信他人的可能性要高11%。具有較高信任感的人,身體健康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高7%。所以,很多人活的瀟灑自如,即便上當受騙了,他也會覺得,「計較那麼多幹嗎,吃虧是福。」因為他不計較,不追究,所以他容易被騙。但他不在乎被騙,他反而活得很幸福。

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有一種願意相信別人,願意跟別人合作的欲望和本能。你可能會問,那怎麼辦呢?我們怎麼預防上當受騙呢?首先,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騙子的特徵和共通點。書中提到騙子有三個特點。

精神變態

腦科研究發現精神變態者的大腦當中,負責處理情感,也就是同情、憐憫、共情、將心比心的區域會發生生理意義上的變異。一般我們在處理一個理智與情感相矛盾的問題時,我們會很糾結。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同情心,冷漠無情,沒有悔恨,沒有內疚。

比如,假設掐死一個哭鬧的嬰兒就能拯救整個村莊,而不這樣做的話,包括嬰兒在內的全村人都會遭到不幸——精神變態者無法與非精神變態者產生相同的情感活動。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讓人心力交瘁的選擇。很多人會受不了良心的譴責,但是精神變態會毫不猶豫的掐死這個嬰兒,他不會考慮那麼多。 再比如,有人掉河裡了,我們會想要不要下去救人,如果不救,是不是顯得冷酷無情,是不是就是沒有道德的人等等。

這體現出什麼?我們心裡過意不去,這就源於我們大腦當中處理感情的中樞在起作用,但是精神變態不會有這麼情緒。

自戀

自戀會導致浮誇、自命不凡、自我膨脹、過高的價值感和操控他人等。他不甘屈於人下,迫切需要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並不惜一切代價去達到這個目的。自戀者會不擇手段地維護自己的形象。

馬基雅維利主義

這種人會為達成目的用侵犯、操控、剝削等其他的手段去控制他人,哪怕這些手段是不正當的。但是光有這些特點也是不夠的,因為變成騙子還需要另外兩個條件。

第一就是機遇。一個人變成騙子之前,他得先考察有沒有一個適合的條件讓他去騙。比如說有沒有監管和反向調查,還有顧客或者受害者的敏感度。

第二,還有一個條件是貌似合理的原因。騙子都能給自己找台階,都能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我不是真的要占他的便宜,是他們自己想要那份便宜,我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欺詐的策略

好,我們說完了騙子的一些特徵,以及我們為什麼會容易上當受騙,接下來我們說說,騙子的一些慣用手法,作者在書中介紹了8個,我們來了解一下。

料敵先機

什麼是料敵先機?這是指騙術高手對獵物進行調查與選擇的過程。在很多意義上,這都是整個行騙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只要你把對方摸透了,你賣什麼,他們都會買。

就是說,騙子會通過不斷練習,去估量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分析對方的背景和欲望,在受害者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推測出對方生活的種種細節。這樣一來,受害者根本無從知道騙子已經掌握了自己多少信息。然後,騙子會利用這些細節來對受害者施加影響,使其對自己言聽計從。

比如,書中提到了福爾摩斯,福爾摩斯看見一個陌生人,看一眼就能從頭到尾把這個人說透。那人都傻了:「你怎麼知道的?」福爾摩斯就開始分析:你帽子上的那根毛說明你養寵物,你身上的那個土,腳底下踩的泥都是從哪兒帶來的,你穿的是什麼衣服,你的體型是什麼,你手上哪根手指有繭子,證明你是搞文書工作的,等等。

在生活中,這些騙子會通過觀察我們,了解我們的生活狀態,他們說的越准我們越會相信他們,我們就越容易被控制。

動之以情

料敵機先的精華是對受害者的選擇:了解受害者的背景,他們最珍惜什麼,會被什麼打動,最忌諱的又是什麼。選好獵物後,就到了正式啟動騙局的時候:開始動之以情。這意味着受害者開始上鈎,騙子開始獲得信任。要達到這個目的,主要是通過感情攻勢。一旦我們的感情被控制,騙子了解了我們最想要的東西,我們就會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上。

那麼動之以情為什麼會成功呢?它也對應着人們的一種心理特徵和心理固有的反應,就是人對環境刺激的反應,首先來自情緒,然後才是思想。

比如,電信詐騙。有的騙子會假冒警察給受害者打電話說:「你涉嫌一樁國際走私案,走私品都被扣押在XX保稅區了。警方通過收件人發現有一個是你,我們認為你是犯罪嫌疑人,希望你馬上回國跟我們解釋清楚。」你要先交10000塊錢的保證金等等。

這種詐騙手法就是騙子利用你的恐懼心理,來達成他的目的。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首先的反應就是恐懼,我們恐懼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就無法理性的思考,這個騙局的漏洞。

有一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會調動情緒,讓我們犯錯的因素還有壓力,比如時間壓力、情感壓力與情境壓力。當我們承受壓力時,我們進行邏輯思維和主動思維的能力就會被大幅削弱。權力也會讓我們犯錯,當我們感到大權在握時,我們會感覺自己不需要他人,這時我們解讀他人思想與暗示的能力也會降低。

請君入甕

請君入甕就是用情感攻勢讓你卸下防備之後,再用理性真正地去說服你。他們會一再的去說服你,讓你的情感蓋過理智,讓你對他產生信任。

說服有兩種策略,一種是阿爾法型,這種策略更為常見,目的在於增加某事物的吸引力;第二種是伽馬型,目的在於減弱某事物的不利因素。

比如,我們經常去購物,銷售員會跟你說:「哎呦,您真是趕巧了,這件衣服的優惠就這兩天了,如果今天不買,您可能就再也不會碰到這麼合適的衣服了。」 再比如,你去買車,銷售人員說:「姐,我們這車優惠期就這一個星期了,過了這個星期就恢復原價了。你現在存三千塊錢,下周你提車,這三千塊錢就能抵一萬塊錢。如果下周你說我不買了,沒關係,三千塊錢退給你。」

阿爾法策略是什麼?三千抵一萬,你賺了七千,有利可圖。伽瑪策略是,你如果不要了,這三千塊錢我退給你,沒什麼損失。你就相信了,很容易交這個定金。

完美故事

完美故事就是讓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自己比別人有優勢,與眾不同。

比如,貢多夫騙局。貢多夫騙局的祖師爺叫貢多夫,他讓每一個受害者都相信自己是得到大獎的幸運兒。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裡,貢多夫和他哥把獵物騙到一個看上去很氣派的賭馬下注室里,然後跟他們說,他們有電報系統內線,這個內線是一名心懷不滿的雇員,他能夠侵入電報線路,在賭馬結果公開之前的幾秒鐘得到消息。其實根本就沒有這回事,但他倆騙了一千五百萬美元。

他們為什麼會被騙呢?騙子讓我們認為,我們的行動始終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是我想到要進行投資或是下賭注的。沒人逼我這樣做,全是我自己的主意。當然是這樣了。故事就這樣自行鋪開了:我們知道自己會從中獲益,因為我們就是如此聰明。

對於已經發生的事件來說,我們會把其中好的一面歸功於自己的才能,而把壞的一面歸咎於環境的影響——這被稱為「控制點理論」,即我們對控制生活的力量來源的認識。

取信於人

取信於人是讓人先看到一點點好處,原理是人人都有「樂觀偏見」,都傾向於關注那些正面的信息,忽略負面的信息。其實是我們跟騙子一起說服了自己。

比如,龐氏騙局。1919年,有一個意大利裔的投機商查爾斯·龐茲來到了美國的波士頓。他向美國民眾兜售一種歐洲郵政票據。龐茲承諾四十五天之內,人們可以獲得百分之五十的利息回報。一開始美國人也不相信,但總有人會信。有一批人在他誇誇其談之後相信了這一切,做了第一次投資。四十五天之後,這些人真的拿到了百分之五十的回報,再過四十五天再給百分之五十,好麼這下什麼也不用干,可以在家數錢了。 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裡,有四萬波士頓市民買入了龐茲兜售的歐洲郵政票據,龐茲這個人聲名鵲起。到第二年的8月,後買入歐洲票據的那些人的錢已經無法支付之前那些人的利息了,龐茲宣布破產。

欲擒故縱

我們每做一個決定都會有風險,因為未來本身就是不確定的。因此,在做出選擇之後、知道結果之前,我們會等待、觀望,在心裡衡量現有證據,估算事情會按我們希望發展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我們把已知情況匯總成一種預期,對於事情發展的預期。但是現實與預期產生了差距。

比如,美國前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的董事會主席麥道夫。麥道夫的龐氏騙局運行了二十年,涉及的資金有六百五十億美元。麥道夫承諾,你只要把錢交給我,我來幫你打理,幫你投資。你別問我做什麼投資,到年底收錢就行了。有人總是問麥道夫是怎麼做到的,麥道夫有一次被問急了說:「老子就是有一套投資方法,就不告訴你,你愛投不投。」

這叫欲擒故縱,就是你得追着屁股給我錢,而且我讓你相信你隨時都可以贖回,我根本就不圖你的錢。

得寸進尺

騙局到了「得寸」這一步,受害者已經對騙子的計劃投入了越來越多的時間與資源;而到了「進尺」這一步,騙局也就到了收穫之日,目標會完全、徹底、不可挽回地被騙子控制。

比如,有一個美國人想要到歐洲去度假,他想用積分換里程,但是沒有那麼多里程。於是他去網上找有沒有人願意出售自己的里程,想便宜點買。如果對方不用機票,我買過來去換機票,這不是對雙方都合適嗎?

有一個自稱是飛行員的人說他有,可以在網上交易,但是不能做公開的交易,不然公司就發現了,只能私下裡做交易。自稱是飛行員的人說:「你給我六百塊錢,我給你兩萬的里程積分,你就可以換機票了。」但交易以後,那個「飛行員」得了錢消失了。這人說,完了我可能被騙了。

這個時候另一個自稱是原來那個飛行員的人出現了,又給他發郵件說,我的這個賬號被人盜用了,我發現我這個郵件裡面有一些不是我發出的,是不是之前跟你發生了什麼聯繫?受害者說:「對,我給了他六百塊錢。」那個人回覆說:「那是個騙子,很抱歉你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我告訴你,我的里程還在,我現在把我公司的員工卡發給你看,請你相信我是真實的。現在你再給我六百塊錢,我願意把兩萬英里的里程給你。」

那人一想,我都損失六百塊錢了,要是就此罷手,六百塊錢真的就打水漂了。但是如果我再花六百塊錢,我至少還能省三百塊的機票錢,那我就買吧。其實這些郵件是一個人發的,他分別在不同的時間扮演不同的角色,騙你兩遍,對騙子來說,這就叫得寸進尺。

這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謬誤,它是指過去的決策造成的已經產生了的、無法挽回的成本。比如,時間、金錢、精力、感情等等。騙人就是利用這種心理成功讓你上當受騙的。

逃之夭夭與斬草除根

為了維護我們的名譽,受害者們大多不願意聲張。逃之夭夭和斬草除根階段的核心——名譽的壓力,在最強大的時候,甚至可以讓普通人也變成騙子:那種讓人不敢公開自己被騙經歷的力量,有時能讓這些人再去欺騙他人。

也就是說,很多人上當受騙不選擇報警,僅僅是因為自己的面子,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繼而讓騙子逃之夭夭。而斬草除根是指,你想對騙子緊追不放的時候,他會斷絕跟你的一切聯繫。

我們如何防止被騙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防止被騙呢?作者在書中給出了3點建議。

要用邏輯去壓制感情

你知道,感情是會受到操控的——騙局無論大小,都會着重控制感情。這是料敵機先和動之以情階段的目的。而一旦被感情沖昏了頭,你的理智就很容易缺席。

要注意細節

要牢牢地抓住客觀事實,不是聽他給我們帶來的故事,不是聽他給我們講述的感覺,不是感受他讓我們感受到的那種情緒。我要注意細節,只有這樣才能牢牢抓住客觀事實,而不會受困於主觀心理。

要設定底線

永遠要知道底線在哪裡,知道哪些界限是不能越過的。有太多騙局能成功,是因為騙子在受害者頭腦發熱的瞬間將其推過了底線。那麼,怎麼能夠不越過底線?

首先,要了解自己。你當然可能會冒險,人生不可能不冒險。但你冒險之前得問自己:我願意冒多大的風險?我願意承擔多大的損失?我願意在這條路上走多遠?還得記住你絕不能讓別人告訴你再來一次,就一次。這是在利用沉沒成本心理,欲擒故縱,得寸進尺。

要客觀冷靜地認知自我。有一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羅德里克·克萊默告訴我們,我們在花言巧語面前給自己打預防針的方法就是,要有自我意識。你得知道自己容易相信哪種人,什麼事容易打動你,不管好事還是壞事。你得努力保持清醒,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認識,以防落入圈套。

我們為什麼會受騙 導圖
我們為什麼會受騙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