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读书笔记
本书的作者艾米 • 赫曼,美国艺术史学家,在世界范围内对千万专业人士教授“觉察的艺术”,她的TED演讲点击量突破3000万次。 FBI,美国国防部,海豹突击队,维和部队,美国海军作战等多个政府机构及强生等跨国公司都请她作为顾问进行演讲,在美国广受欢迎。
观看莫奈的《睡莲》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数百万资金?
注意到人们的鞋袜能阻止一场恐怖袭击?
选择正确的形容词来沟通,可以让你在争吵中获胜、让孩子不再吵闹,甚至成功抓住小偷?
这些不可思议的方法,来自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艾美•赫曼的“洞察艺术”,她在世界范围内教授人们如何用艺术的方式锻炼洞察力。
在这本书中,艾美・赫曼通过多幅著名的艺术作品和大量生动的案例,指导我们更精确地观察、更有效地沟通,从而深度开发我们的五官潜能,重新审视身边貌似熟悉的事物,觉察原本可能错漏的信息和机遇,甚至及时躲避可能存在的危机。
认识观察力
什么是观察?观察就是通过注意生活中细节,寻觅机会,找到解决方案、警示,或者捷径,从而获得成功。那么观察有什么好处呢?作者在书中提到,观察可以规避风险。
比如,有一个咖啡厅服务员,突然发现有个男学生神情紧张,他的行李袋上,有一根细细的金属丝。他推测,行李袋上的金属丝可能和炸弹有关,于是及时地报警,最后避免了咖啡厅里可能会发生的爆炸。
作者强调,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艺术品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或者生活的任何物品都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力。那么我们锻炼观察力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大脑的“自动巡航”,也就是我们的大脑会开启一种平时看事物的习惯模式。这时,眼前即便出现新事物,我们也会用惯常的角度去看,往往就会忽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警惕分散注意力的网络。其中分散我们注意力最严重的就是电子产品。
书中有一个具体的数据:我们每天晚上平均6秒会拿起手机看一下,每人一天平均看手机110次。所以,如果想好好观察,警惕它们的干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拿开。
再次,好好观察还得相信自己,避免用外部事物代替大脑的观察和感受。比如,书中提到在一场演唱会上,著名歌星碧昂丝抽取了一位幸运观众,然后请他上台一起唱歌。结果这位观众全程都在拿着手机拍摄。
掌握的方法
观察力怎么培养呢?作者总结了四点。
第一,注意“非注意盲视”。什么是“非注意盲视”?就是我们只会专注于自己注意的事,往往会忽略其他东西。
比如,书中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位年轻女子在户外行走,她的背后有一个非常大的背景墙。背景墙是一个巨大的C字母。但是,看到这张图的人,其中有一半都忽略了这个特别大的C字母。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观察力,就要注意太过专注于一件事,会容易忽略其他明显或重要的信息。 第二,注意感知过滤器。感知过滤器就是一个滤镜,经验、偏见、文化会影响你看一件事时,过滤掉一些信息。
比如,书中提到一位叫克莱尔的女士,她和丈夫共同经历了9·11事件。虽然她和丈夫在一起逃难,但是回顾那段时间,两个人的描述完全不一样。他的记忆,她完全没有,她的经历,他从来不提。为什么?因为两个人的感知过滤器不一样。这里,作者总结了三个常见的感知过滤器。
一是,我们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
二是,看到的东西容易受到别人话语的影响。
三是,对变化盲目。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地方时,眼前细枝末节的变化,就注意不到了。
书中有一个实验:一个人在向另一个人问路时,突然有人搬着一面木板从两人之间穿过,然后换了一个问路的人,但是被问路者完全没有发现对方换掉了。这就是对变化盲目。
第三,培养观察力还要学会收集事实。建立有效观察的四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当你想观察一件事时,把它们叙述清楚。
比如,一个女人在一个场所里喝一杯饮料。我们无法判断她喝的饮料是咖啡还是可乐,也无法判断这里是咖啡厅还是餐馆。但是,有一个事实不会变,地点是一个场所;时间,窗外天黑了,应该是晚上;人物,是一个女人;事件,她在一个场所喝饮料。当我们把这些信息汇总后,还可以进行一场深度的思考。
作者说,在这幅画中,有个细节可以进行深度追踪,就是这个女人戴的帽子。这顶钟型女帽,是紧贴头部的一个铃状设计,形状就像我们看到的铃铛一样。他通过搜索发现,这帽子的发明时间是1908年,在20世纪20年代非常流行。
所以,通过观察把这幅作品的四个元素汇总,然后通过一个细节进行追踪,我们能更肯定一件事:这幅画,画的是一个20世纪20年代左右的女性。
在精确、全面的描述中,你会发现发生了什么,背后还有什么。想要准确地观察描述,需要避免主观臆断,也就是不要预设事件是怎么发生的。此外,准确地描述还可以用量化工具,也就是说清一个事物,能用数据就用数据。
第四,运用观察策略“五步法”。哪五步?书中把它命名为眼镜蛇法,因为“眼镜蛇”的英文单词是COBRA五个字母。
第一步Camouflaged,对假象集中注意力。
第二步One,一次只做一件事。我们在观察一个场所、一幅画时,一次只观察一个点,或者时间,或者地点。作者提醒我们,人工作时,记忆的上限是同时做四件事,你最好集中精力一次只做一件事,这样才不会遗漏重要信息。
第三步Break,休息一下。有两种休息方式,一是,集中观察一件事20分钟后,休息一次;二是,观察90分钟后,休息10分钟。
第四步Realign,调整预期,就是不要对“认为应该出现在那里的事物”投入太多关注,以此避免陷入固有认知。
第五步Ask,请别人和自己一起看。我们有感知过滤器,也有“非注意盲视”,如果一件事非常重要,我们怎么看就这样了,那就请一个人和自己一起看。
如何做到冷静分析
在观察一件事时,把信息全部汇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注意到所有的细节、盲点。然后就是冷静地分析。
分析的角度
分析要通过不同的角度,作者提供了几个视角。
第一,物理视角。如果你看一个东西,总是从正面看,那就试试变化视角,从反面看或者仰视。
第二,去实地,看实物。才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三,感官视角。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调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
第四,头脑视角。它的意思就是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比如,有一个慈善机构已经成立了40周年,这对慈善机构本身是一件很大的事。那为了庆祝40周年,他们策划了一个大募捐活动,然后到处做活动,可是人们的呼应很少。作者分析呼应这么少的原因,是因为对机构的人来说,40周年很重要,但对捐款的人,机构40年、400年和自己没关系。
所以,经历过募捐失败后,慈善机构的人把他们方案的宣传词改了。其内容是让人们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善事,而不是只跟机构有关。
第五,服务视角。我们不仅要通过他人的视角看问题,还可以从服务视角审视问题,那么,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分清事情的优先顺序
作者告诉我们,不仅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而且还要注意列出信息的方法。怎么列?
首先,在表达上,要根据目标把重点放在首位。比如观察一幅画,需要知道,它给我们冲击力最强的是什么,我们传达给受众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其次,要找到重点把它们传达出来,只有收集全面的信息列出来,才能找到重点。
最后,排序的时候,可以用三叉提问法。什么是我知道的、什么是我不知道的、什么是我需要知道的。通过优先排序,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因为目标不一样以至于排序不一样。
如何清晰地表达
拥有精准的观察力,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以及和别人沟通,而好的沟通离不开清晰的表达。观察到位,表达也要到位
如何避免失败的交流
想避免与人失败的交流,作者给了三个建议。
一是,对于语言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少用主观词语。比如,不要说“很清楚这件事是什么,显然是什么”,而是可以把逻辑说出来,“根据X和X,可以推导出X”。多用一些建议性、正面性的回答。不要说“你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可以说“试试看……会怎么样”。此外,交流要具体,否则会造成损失。
比如,一个酒店有500百种葡萄酒供人选择。一个商人用餐时,看菜单这么厚,也不知道选哪一瓶好,于是,他就让服务员帮忙选一瓶。服务员在推荐时就说了“3-7-5-0”这几个数字,顾客想当然地觉得是37.5元,但拿到账单时发现是3750元。当时,这件事成了一个热点新闻,一场公案。这就是交流不具体造成的损失。其实,只要我们具体一点,确认一下就可以避免它。
二是,除了选择正确的语言,还要注意听众的感受。我们既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注意语言是有文化属性的。
比如,美国有位企业家是做紧身裤的。她在产品上投入了大量心血,美国销量很好。这位企业家带着紧身裤去英国推广,上了当地的电台节目。主持人问她,这款紧身裤穿起来是否舒适,这位企业家用了一个单词形容。这个单词在美国文化中是舒适的意思,但在英国人看来是非常粗鲁的。结果因为对一个单词的理解不同,变成了品牌的一次公关危机。
所以,如果我们在进行一场重要的交流,那么,在说话时,我们先要研究清楚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注意语言的文化属性。
第三,实操练习。首先,练习将所见表达出来,大声地说出来,直到感到自在为止。而且当我们说错了要及时道歉,及时更正,马上挽回,不要等很长时间。
如何进行艰难谈话
遇到艰难的谈话,作者说:
第一,避免刻意无视。要相信看到的这些东西,不要回避它,克服你对不舒服的事实的厌恶,就事实进行对话,把必须要谈的关键性事实摆出来。
第二,分离主观和客观情绪。在传达信息时,要注意用词,提出合理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注意情绪,掌控自己的情绪。那怎么克服情绪呢?运用掌控情绪“三步法”。
第一步,智胜情绪,就是用我们的智力战胜情绪,通过察觉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了解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向前走。克服情绪不是无视、回避它,而是:重复、重新命名、重新构筑,消解我们的情绪。
第三步,给交流加一勺糖,就是用委婉,让人舒适的语言表达。
如何应对变化的人与环境
如何对变化的人与环境做出应对,也就是我们在观察、分析、表达时,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克服固有偏见
首先,克服固有偏见。偏见是一种知觉过滤器。它不仅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要想快速适应和应对周围的变化,就要克服固有偏见。
偏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无意识偏见。比如,你最近在看房子,那么看到的新闻就都跟房子有关。
另一种是经验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这一切也都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形成了我们的感知过滤器。有偏见很正常,但是不要让偏见耽误观察,耽误我们适应环境和人的能力。
怎么应对偏见呢?作者提供了三个规则。
规则一,敢于认识并摒弃不利的偏见。最常见的偏见,比如,就是不愿意和某个地方的人交往。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偏见时,要有意识地矫正自己。
规则二,不要把偏见当作事实,而是利用它们发现事实。当你发现自己有偏见、别人有偏见时,可以问一下“为什么”。
规则三,做结论时请别人把关。
主观问题,客观处理
第一,主观问题,客观处理。先处理具体问题,避免事情的坏影响扩大。
比如,一个饭店来了几位客人,他们被服务员怠慢了,而这些客人都是黑人。所以,他们认为,被怠慢是因为服务员是白人,自己是黑人。这里涉及到了种族歧视。
当然,有可能是这个服务员这天不舒服,或者他本来就是一个傲慢、不敬业的服务员,其实也会怠慢别人。但是,恰恰因为此时是黑人对应白人,除了服务员自己清楚有没有偏见或歧视,别人都不知道。
所以,饭店没有否认,它的做法是,不管怎么样,经理代表饭店去道歉。这种道歉的方式,说明了他的态度,及时处理了这个问题。
当资源匮乏时,寻找新思路
书中有个艺术品是一位加拿大艺术家创作的,利用现有的东西以天空为背景的轮廓中,用有限的酒瓶金属盖创作出来的。
作者说,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或者无法左右的事情时,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这是一个新思路,用有限的资源做事以应对不确定。
做完未完的事
当一切都不确定时,在变化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通过完成一些没有完成的事,获得一种相对的确定性。此外,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没完成的事,哪怕只有碎片的信息,也会有价值。
作者住过一个酒店,半夜她听到房间外有女人断断续续的哭泣声、打架声,于是就报警了。在报警电话中,她没有虚构,只是告诉警方自己事实性地观察到了什么。虽然信息是零散的,但把它们交给警察分析、汇总,继而警察根据这些信息调查发现,这件事涉及到了一个犯罪团伙。
没完成的事去完成它,能缓解我们对不确定的焦虑;没完成的事、不够全面的信息,我们也可以根据已有信息做有根据的推测,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