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的作者艾米 • 赫曼,美國藝術史學家,在世界範圍內對千萬專業人士教授「覺察的藝術」,她的TED演講點擊量突破3000萬次。 FBI,美國國防部,海豹突擊隊,維和部隊,美國海軍作戰等多個政府機構及強生等跨國公司都請她作為顧問進行演講,在美國廣受歡迎。

觀看莫奈的《睡蓮》可以幫助企業節省數百萬資金?

注意到人們的鞋襪能阻止一場恐怖襲擊?

選擇正確的形容詞來溝通,可以讓你在爭吵中獲勝、讓孩子不再吵鬧,甚至成功抓住小偷?

這些不可思議的方法,來自美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艾美•赫曼的「洞察藝術」,她在世界範圍內教授人們如何用藝術的方式鍛煉洞察力。

在這本書中,艾美・赫曼通過多幅著名的藝術作品和大量生動的案例,指導我們更精確地觀察、更有效地溝通,從而深度開發我們的五官潛能,重新審視身邊貌似熟悉的事物,覺察原本可能錯漏的信息和機遇,甚至及時躲避可能存在的危機。

認識觀察力

什麼是觀察?觀察就是通過注意生活中細節,尋覓機會,找到解決方案、警示,或者捷徑,從而獲得成功。那麼觀察有什麼好處呢?作者在書中提到,觀察可以規避風險。

比如,有一個咖啡廳服務員,突然發現有個男學生神情緊張,他的行李袋上,有一根細細的金屬絲。他推測,行李袋上的金屬絲可能和炸彈有關,於是及時地報警,最後避免了咖啡廳里可能會發生的爆炸。

作者強調,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藝術品鍛煉自己的觀察力或者生活的任何物品都可以鍛煉我們的觀察力。那麼我們鍛煉觀察力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

注意事項

首先,注意大腦的「自動巡航」,也就是我們的大腦會開啟一種平時看事物的習慣模式。這時,眼前即便出現新事物,我們也會用慣常的角度去看,往往就會忽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其次,警惕分散注意力的網絡。其中分散我們注意力最嚴重的就是電子產品。

書中有一個具體的數據:我們每天晚上平均6秒會拿起手機看一下,每人一天平均看手機110次。所以,如果想好好觀察,警惕它們的干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機拿開。

再次,好好觀察還得相信自己,避免用外部事物代替大腦的觀察和感受。比如,書中提到在一場演唱會上,著名歌星碧昂絲抽取了一位幸運觀眾,然後請他上台一起唱歌。結果這位觀眾全程都在拿着手機拍攝。

掌握的方法

觀察力怎麼培養呢?作者總結了四點。

第一,注意「非注意盲視」。什麼是「非注意盲視」?就是我們只會專注於自己注意的事,往往會忽略其他東西。

比如,書中有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位年輕女子在戶外行走,她的背後有一個非常大的背景牆。背景牆是一個巨大的C字母。但是,看到這張圖的人,其中有一半都忽略了這個特別大的C字母。

如果我們想要提高觀察力,就要注意太過專注於一件事,會容易忽略其他明顯或重要的信息。 第二,注意感知過濾器。感知過濾器就是一個濾鏡,經驗、偏見、文化會影響你看一件事時,過濾掉一些信息。

比如,書中提到一位叫克萊爾的女士,她和丈夫共同經歷了9·11事件。雖然她和丈夫在一起逃難,但是回顧那段時間,兩個人的描述完全不一樣。他的記憶,她完全沒有,她的經歷,他從來不提。為什麼?因為兩個人的感知過濾器不一樣。這裡,作者總結了三個常見的感知過濾器。

一是,我們只看自己想看的東西。

二是,看到的東西容易受到別人話語的影響。

三是,對變化盲目。當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時,眼前細枝末節的變化,就注意不到了。

書中有一個實驗:一個人在向另一個人問路時,突然有人搬着一面木板從兩人之間穿過,然後換了一個問路的人,但是被問路者完全沒有發現對方換掉了。這就是對變化盲目。

第三,培養觀察力還要學會收集事實。建立有效觀察的四要素: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當你想觀察一件事時,把它們敘述清楚。

比如,一個女人在一個場所里喝一杯飲料。我們無法判斷她喝的飲料是咖啡還是可樂,也無法判斷這裡是咖啡廳還是餐館。但是,有一個事實不會變,地點是一個場所;時間,窗外天黑了,應該是晚上;人物,是一個女人;事件,她在一個場所喝飲料。當我們把這些信息匯總後,還可以進行一場深度的思考。

作者說,在這幅畫中,有個細節可以進行深度追蹤,就是這個女人戴的帽子。這頂鍾型女帽,是緊貼頭部的一個鈴狀設計,形狀就像我們看到的鈴鐺一樣。他通過搜索發現,這帽子的發明時間是1908年,在20世紀20年代非常流行。

所以,通過觀察把這幅作品的四個元素匯總,然後通過一個細節進行追蹤,我們能更肯定一件事:這幅畫,畫的是一個20世紀20年代左右的女性。

在精確、全面的描述中,你會發現發生了什麼,背後還有什麼。想要準確地觀察描述,需要避免主觀臆斷,也就是不要預設事件是怎麼發生的。此外,準確地描述還可以用量化工具,也就是說清一個事物,能用數據就用數據。

第四,運用觀察策略「五步法」。哪五步?書中把它命名為眼鏡蛇法,因為「眼鏡蛇」的英文單詞是COBRA五個字母。

第一步Camouflaged,對假象集中注意力。

第二步One,一次只做一件事。我們在觀察一個場所、一幅畫時,一次只觀察一個點,或者時間,或者地點。作者提醒我們,人工作時,記憶的上限是同時做四件事,你最好集中精力一次只做一件事,這樣才不會遺漏重要信息。

第三步Break,休息一下。有兩種休息方式,一是,集中觀察一件事20分鐘後,休息一次;二是,觀察90分鐘後,休息10分鐘。

第四步Realign,調整預期,就是不要對「認為應該出現在那裡的事物」投入太多關注,以此避免陷入固有認知。

第五步Ask,請別人和自己一起看。我們有感知過濾器,也有「非注意盲視」,如果一件事非常重要,我們怎麼看就這樣了,那就請一個人和自己一起看。

如何做到冷靜分析

在觀察一件事時,把信息全部匯總,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注意到所有的細節、盲點。然後就是冷靜地分析。

分析的角度

分析要通過不同的角度,作者提供了幾個視角。

第一,物理視角。如果你看一個東西,總是從正面看,那就試試變化視角,從反面看或者仰視。

第二,去實地,看實物。才會有不同的理解。

第三,感官視角。我們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調動其他感官接收信息。

第四,頭腦視角。它的意思就是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比如,有一個慈善機構已經成立了40周年,這對慈善機構本身是一件很大的事。那為了慶祝40周年,他們策劃了一個大募捐活動,然後到處做活動,可是人們的呼應很少。作者分析呼應這麼少的原因,是因為對機構的人來說,40周年很重要,但對捐款的人,機構40年、400年和自己沒關係。

所以,經歷過募捐失敗後,慈善機構的人把他們方案的宣傳詞改了。其內容是讓人們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樣的活動,什麼樣的善事,而不是只跟機構有關。

第五,服務視角。我們不僅要通過他人的視角看問題,還可以從服務視角審視問題,那麼,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答案。

分清事情的優先順序

作者告訴我們,不僅要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而且還要注意列出信息的方法。怎麼列?

首先,在表達上,要根據目標把重點放在首位。比如觀察一幅畫,需要知道,它給我們衝擊力最強的是什麼,我們傳達給受眾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其次,要找到重點把它們傳達出來,只有收集全面的信息列出來,才能找到重點。

最後,排序的時候,可以用三叉提問法。什麼是我知道的、什麼是我不知道的、什麼是我需要知道的。通過優先排序,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因為目標不一樣以至於排序不一樣。

如何清晰地表達

擁有精準的觀察力,我們才能更好地表達,以及和別人溝通,而好的溝通離不開清晰的表達。觀察到位,表達也要到位

如何避免失敗的交流

想避免與人失敗的交流,作者給了三個建議。

一是,對於語言的選擇非常重要。首先,少用主觀詞語。比如,不要說「很清楚這件事是什麼,顯然是什麼」,而是可以把邏輯說出來,「根據X和X,可以推導出X」。多用一些建議性、正面性的回答。不要說「你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可以說「試試看……會怎麼樣」。此外,交流要具體,否則會造成損失。

比如,一個酒店有500百種葡萄酒供人選擇。一個商人用餐時,看菜單這麼厚,也不知道選哪一瓶好,於是,他就讓服務員幫忙選一瓶。服務員在推薦時就說了「3-7-5-0」這幾個數字,顧客想當然地覺得是37.5元,但拿到賬單時發現是3750元。當時,這件事成了一個熱點新聞,一場公案。這就是交流不具體造成的損失。其實,只要我們具體一點,確認一下就可以避免它。

二是,除了選擇正確的語言,還要注意聽眾的感受。我們既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也要注意語言是有文化屬性的。

比如,美國有位企業家是做緊身褲的。她在產品上投入了大量心血,美國銷量很好。這位企業家帶着緊身褲去英國推廣,上了當地的電台節目。主持人問她,這款緊身褲穿起來是否舒適,這位企業家用了一個單詞形容。這個單詞在美國文化中是舒適的意思,但在英國人看來是非常粗魯的。結果因為對一個單詞的理解不同,變成了品牌的一次公關危機。

所以,如果我們在進行一場重要的交流,那麼,在說話時,我們先要研究清楚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人群,注意語言的文化屬性。

第三,實操練習。首先,練習將所見表達出來,大聲地說出來,直到感到自在為止。而且當我們說錯了要及時道歉,及時更正,馬上挽回,不要等很長時間。

如何進行艱難談話

遇到艱難的談話,作者說:

第一,避免刻意無視。要相信看到的這些東西,不要迴避它,克服你對不舒服的事實的厭惡,就事實進行對話,把必須要談的關鍵性事實擺出來。

第二,分離主觀和客觀情緒。在傳達信息時,要注意用詞,提出合理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注意情緒,掌控自己的情緒。那怎麼克服情緒呢?運用掌控情緒「三步法」。

第一步,智勝情緒,就是用我們的智力戰勝情緒,通過察覺自己的表情、肢體語言,了解並意識到自己的情緒。

第二步,向前走。克服情緒不是無視、迴避它,而是:重複、重新命名、重新構築,消解我們的情緒。

第三步,給交流加一勺糖,就是用委婉,讓人舒適的語言表達。

如何應對變化的人與環境

如何對變化的人與環境做出應對,也就是我們在觀察、分析、表達時,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克服固有偏見

首先,克服固有偏見。偏見是一種知覺過濾器。它不僅會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還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要想快速適應和應對周圍的變化,就要克服固有偏見。

偏見分為兩種,一種就是無意識偏見。比如,你最近在看房子,那麼看到的新聞就都跟房子有關。

另一種是經驗偏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和經歷,這一切也都存在於我們的大腦里,形成了我們的感知過濾器。有偏見很正常,但是不要讓偏見耽誤觀察,耽誤我們適應環境和人的能力。

怎麼應對偏見呢?作者提供了三個規則。

規則一,敢於認識並摒棄不利的偏見。最常見的偏見,比如,就是不願意和某個地方的人交往。當我們意識到這種偏見時,要有意識地矯正自己。

規則二,不要把偏見當作事實,而是利用它們發現事實。當你發現自己有偏見、別人有偏見時,可以問一下「為什麼」。

規則三,做結論時請別人把關。

主觀問題,客觀處理

第一,主觀問題,客觀處理。先處理具體問題,避免事情的壞影響擴大。

比如,一個飯店來了幾位客人,他們被服務員怠慢了,而這些客人都是黑人。所以,他們認為,被怠慢是因為服務員是白人,自己是黑人。這裡涉及到了種族歧視。

當然,有可能是這個服務員這天不舒服,或者他本來就是一個傲慢、不敬業的服務員,其實也會怠慢別人。但是,恰恰因為此時是黑人對應白人,除了服務員自己清楚有沒有偏見或歧視,別人都不知道。

所以,飯店沒有否認,它的做法是,不管怎麼樣,經理代表飯店去道歉。這種道歉的方式,說明了他的態度,及時處理了這個問題。

當資源匱乏時,尋找新思路

書中有個藝術品是一位加拿大藝術家創作的,利用現有的東西以天空為背景的輪廓中,用有限的酒瓶金屬蓋創作出來的。

作者說,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或者無法左右的事情時,我們有什麼就用什麼。這是一個新思路,用有限的資源做事以應對不確定。

做完未完的事

當一切都不確定時,在變化的世界裡,唯一不變的就是通過完成一些沒有完成的事,獲得一種相對的確定性。此外,我們可以基於已有的信息做出有根據的推測。沒完成的事,哪怕只有碎片的信息,也會有價值。

作者住過一個酒店,半夜她聽到房間外有女人斷斷續續的哭泣聲、打架聲,於是就報警了。在報警電話中,她沒有虛構,只是告訴警方自己事實性地觀察到了什麼。雖然信息是零散的,但把它們交給警察分析、匯總,繼而警察根據這些信息調查發現,這件事涉及到了一個犯罪團伙。

沒完成的事去完成它,能緩解我們對不確定的焦慮;沒完成的事、不夠全面的信息,我們也可以根據已有信息做有根據的推測,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

洞察 導圖
洞察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