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本书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代表作,《活法》经历了14年的市场考验,销量稳居成功励志类图书前列,国内销量超400万册,各平台评论数超100万,成为改变无数中国人命运的心灵读本。此次推出的《活法》在尊重老版的基础上,对图书内容和封面版式都进行了细节调整,满足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到底为什么而活?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也就是说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当我们的灵魂能够变得更纯粹更美好,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已经实现了。

两大人生公式

稻盛和夫把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总结成为两个公式:

①人格=性格+哲学

②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第一个公式表明,与生俱来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学习到、领会到的哲学,二者相加就形成了人格。哲学是我们后天养成的,那什么是哲学呢?哲学就是人们对“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回答。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什么样的事是正确的事,什么样的事是错误的事?这种评判的依据就叫哲学。与人天生的差距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巨大,最终决定人格的是哲学。所以稻盛和夫说,任何人都有机会拥有坚实的哲学依据,因为在我们孩童时代,家长和老师就教过,不可说谎,不给人添乱,要正直,不贪心,不自私等等。只是人长大了之后,被社会的惯性所迷,逐渐忘记了,变得不以为然。这些哲学,在日本曾经被推崇至无以复加,以至于被利用,成为军国主义的武器。战后日本对此反省,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视道德为禁忌。但事实上,做人最基本的原理原则,本来就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所在,回归于哲学,不仅是成就自我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求。

第二个公式是,更美好、更幸福的人生结果,取决于三个元素的相乘。其实,能力和热情,无论什么样的人,分数都在0以上。有能力而缺乏热情的人,人生结果很可能不好。但能力相对不强,但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发愤努力,在人生和工作中充满热情,这样的人取得的成果,可能远远领先于前者。

而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也就是人生哲学,它决定着人生结果的上限和下限,因为它有正负,它的分数区间是负100分到正100分。即使能力高、热情高,只要思维方式是负值,结果就是一个负值。那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呢?稻盛和夫认为首先你得敢想那些美好的、正确的、非常绚丽多彩的未来。稻盛和夫认为说心想事成这句话有道理的地方是在于心不想,事肯定不成。就是如果你连想都没有想过这件事情,这件事怎么可能发生呢?所以稻盛和夫说,你首先得能够想,想到什么程度呢?他说要想到未来是有色彩的。

心态决定命运

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曾经濒临负值。稻盛和夫考大学时第一报考志愿没考上,只好进了一所地方大学。毕业时,正逢经济低迷期,他没有背景没有门路,就职考试多次不行。而新办大学的毕业生,有时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他不禁诅咒世道不公,感叹自己命运不济。因为练过空手道,当时曾想,既然无法正常就业,不如干脆去当一名黑社会。在弱者吃亏的不合理社会中,加入讲究义气人情的黑社会或许更有出息。后来,因为一位大学教授的推荐,总算进了一家生产绝缘瓷瓶的工厂。进去之后才发现,这家企业非常破旧而且面临倒闭,迟发工资是家常便饭,经营者家族还内斗不断。一起进去的人都抱怨着辞职了,只剩下他自己。

陷入进退维谷之后,他反倒想开了,轻松了,干脆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开始逼着自己专心做实验。于是成果开始出现,上司开始表扬他,这又促使他更加投入,开始了良性循环。没多久,他就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在日本首次成功合成一种新型陶瓷材料。他说,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原来命运并非宿命,而是可以随心态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东方哲学中讲究“立命”。在这里推荐大家阅读一下《干法》你就知道稻盛和夫这次神奇的转折由此带来了怎样的辉煌成就。

主动追求才能实现

稻盛和夫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心想才能事成的道理,是因为松下幸之助的一次演讲。他说,当时松下先生还没有被神化。他谈到了后来很著名的水库式经营。未建水库的河流,遭逢大雨就会引发洪涝,而连日干旱,河水就会枯竭。因此要建水库蓄水,使水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免受外界的影响。企业经营也是一样,景气时要为萧条期做好储备。

听松下先生这么讲时,坐满小企业家的会场中,不满的声音一波一波传递。比如,“我们想听的是怎样才能建立水库,而你现在只是强调建水库的重要性,有什么用呢?”演讲结束时,有人直接站起来问,“怎么才能做到,如果不教我们具体的方法,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松下先生听后露出一丝苦笑,沉默片刻,自言自语道,“那方法我也不知道,尽管不知道,但必须要建水库,你必须得这么想。”全场一片哗然,只有稻盛和夫像感觉电流穿过身体一样。

“你必须得这么想”,传递了一个真理,“首先要想”很重要。造水库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办法可教,但是,首先得有造水库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是一切事情的开始。心想事成包含的很重要的一重意思是,心不唤物,物不至。愿望是种子,是一切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因素。强烈的,非比寻常的心愿,才能催生出行动的力量,才能打破所谓的“常识”。很多人把强烈的愿望看作很简单的事情,以为自己只是不想,只要想随时可以。但事实上,能够持续地对某件事热情高涨,本身就是一种近似于天赋的重要素质。

做事要讲原则

稻盛和夫说,最有效的决策方法就是从原则、原理出发来考虑问题。我们往往将事物考虑得太过复杂,其实事物的本质极为单纯。就像物理中的很复杂的问题,用分解的方法看,就会转化为很基础的知识点。世间万物莫不如此,乍看很复杂的事物,不过是若干简单事物的组合。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考方式。而习惯于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则是在千头万绪中理解本质的最重要方法。

知行合一

对于人生来说,所谓原理原则,归根究底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作为人,何谓正确?答案所有人都不陌生,就是我们从孩童起,就不断听老师家长一直讲的,要正直,不撒谎,不贪婪……所有人都知道正确答案,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偏离了航线?依照哲学行事需要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欲望,这中间伴随着许多痛苦,有时会给自己带来暂时的损失和苦难。可即便如此,稻盛和夫还是建议我们选择“不圆滑”、“不得要领”的那条路,因为在正确哲学指导下的行为,即使有一时的损失,后面也必有回报。

在日本泡沫经济鼎盛时期,只要将土地转卖就能让资产升值,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争先恐后参与不动产投机。当时,京瓷已经拥有巨额现金存款,所有人都劝稻盛和夫投资不动产。稻盛和夫却一直没有参与,因为他觉得,仅仅把土地从左手转到右手就能赚大钱,天下没有那样的道理。就算来钱,也是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去得快。银行的人觉得他不开窍,恳切地教他赚钱的秘密,他也始终不为所动。后来泡沫破裂,原本可望增值的资产转眼间变成负资产,很多企业落下一身债务。

稻盛和夫得以避开陷阱的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坚信,只有额头流汗,靠自己努力赚来的钱才是真正的利润。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他面临巨额的暴利引诱也不曾动摇。人是很脆弱的,不刻意警惕、自我戒备,即使知道道理,不知不觉中也会成为欲望和诱惑的俘虏。原理原则是正确和坚强的源泉,但同时它也很容易被忽视。不时时刻刻念兹在兹,它就容易被束之高阁。

倾听工作现场的“神灵之声”

体验重于知识,这一条是人生重要的原理原则。“知”未必等于“会”。凡事都需要知识加上经验才能“会”,在此之前,不过是“知”而已。进入信息社会,知识人人唾手可得,但并没有人人都“会”,就因为这个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

公司诞生不久时,稻盛和夫去参加过一个经营研讨会,讲师中有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当天,所有人换上浴衣,进入温泉,等待本田宗一郎。不一会儿,本田宗一郎穿着油迹斑斑的工作服,从工厂直接赶来,一开口就说“各位,你们究竟是来干什么的?据说是来学企业经营的。如果有这闲工夫,不如赶快回公司干活去。泡泡温泉,吃吃喝喝,哪能学什么经营。我就是证据,我没向任何人学过经营。所以,你们该做的事情只有一件,立刻回公司上班去!”

经验在你的工作现场,否则,那只是别人的经验。在现场,你可能千方百计反复试验,却不断碰壁,直到山穷水尽。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当认为要绝望时,事情才刚刚开始。开始创业不久时,稻盛和夫曾经遇到过产品一烧制就会有卷曲或翘起。经过反复试验,发现翘曲是因为用压机加压时压力的差异,产品上面和下面粉末的密度不同。原理虽然找出来了,却没有办法解决,怎么试验都没办法让密度相同。稻盛和夫打开炉上的窥视孔,仔细观察。随着温度升高,产品像活物一样卷曲起来,无论观察多少次,它都照样卷曲。稻盛和夫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把手伸进去按住它。当然不可能真的伸手,炉内的温度是一千几百摄氏度的超高温,但是,这个冲动提供了灵感,只要在产品上面用耐高温的重物压住,就能烧制出完全平整的合格品。稻盛和夫总结说,答案永远在现场。但是要从现场获得答案,首先要对工作有不亚于任何人的热情,其次要每一天都极度认真度过。

“喜欢”燃起热情

稻盛和夫说团队当中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有人在外界的鼓励和要求下,能慢慢燃烧起来。第二种是很冷漠,油盐不进,属于不燃型人。第三种靠自己就能燃烧的,自燃性的人。稻盛和夫希望我们在工作当中能够做自燃型的人。只有自燃型的人,才能坚持时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成就事业。所谓自燃型,也就是能够自我燃烧激情的人。对于组织而言,不燃型危害巨大,他不仅自己麻木,还会夺走别人的能量。而对组织最有益处,自身也最可能取得成就的,是自燃型人物。他们不仅自我燃烧,还会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人。

那怎么才能成为自燃型的人呢?稻盛和夫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会释放强大的能量,促使人全力以赴把事情做成,从而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以至于形成良性循环。但是,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怎么也喜欢不起来,那又该怎么办呢?稻盛和夫说,姑且一心不乱,拼命投入工作再说。在这个过程中,痛苦会生出喜悦,“喜欢”和“投入”是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是因果循环的关系。你会因为擅长而喜欢,又会因为喜欢而擅长。

磨练灵魂,提升心智

人生修炼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磨练灵魂,提升心智的过程。当你能够把人生当做是提升心性的一个过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具备了极大的反脆弱能力。

德重于才

人生在世,有时确实需要强调自我,坚持自己的主张,但与此对应的谦虚完全被丢弃,也是不可思议的现象。面对各界的追捧,稻盛和夫说他偶尔自我陶醉,但转念一想又会猛然醒悟。因为仔细想来,自己所发挥的作用,没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性。别人拥有同样的才能,扮演与我相同的角色,也没有任何不妥当。我所做的一切,别人也可以取而代之。这一切才能都是从上天借来的,因此,绝对不能把才能私有化。很多身居要职的人,最后丑闻缠身,都是因为他们丢弃了谦虚,认为才能私有,心安理得把它用于满足私利私欲。所以保持谦虚就是磨练心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

怎么样才能避免私利私欲呢?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磨练心志、净化心灵。稻盛和夫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六项精进:

①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② 谦虚戒骄

③ 天天反省

④ 活着就要感谢

⑤ 积善行、思利他

⑥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稻盛和夫说,小时候爸爸带着他去拜佛,僧人曾教他说,从今以后,你每天都要说“南无、南无,谢谢”,并告诉稻盛爸爸,这孩子行了,以后都不用带来了。这个机缘,养成了稻盛随时感恩的习惯。所以他说只要你活着你就应该感谢,否则的话你怎么能活着呢。

然后积善行、思利他,经常去想想能不能对别人更好,能不能对这个世界更好。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要有私欲。所以,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稻盛和夫给出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活法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