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讀書筆記
本書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代表作,《活法》經歷了14年的市場考驗,銷量穩居成功勵志類圖書前列,國內銷量超400萬冊,各平台評論數超100萬,成為改變無數中國人命運的心靈讀本。此次推出的《活法》在尊重老版的基礎上,對圖書內容和封面版式都進行了細節調整,滿足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到底為什麼而活?作者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也就是說為了在死的時候靈魂比生的時候更純潔一點,或者帶着更美好更崇高的靈魂去迎接死亡。當我們的靈魂能夠變得更純粹更美好,我們人生的意義就已經實現了。
兩大人生公式
稻盛和夫把哲學與人生的關係總結成為兩個公式:
①人格=性格+哲學
②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第一個公式表明,與生俱來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學習到、領會到的哲學,二者相加就形成了人格。哲學是我們後天養成的,那什麼是哲學呢?哲學就是人們對「作為人,何謂正確」的回答。也就是說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人,什麼樣的事是正確的事,什麼樣的事是錯誤的事?這種評判的依據就叫哲學。與人天生的差距並非如想象中那樣巨大,最終決定人格的是哲學。所以稻盛和夫說,任何人都有機會擁有堅實的哲學依據,因為在我們孩童時代,家長和老師就教過,不可說謊,不給人添亂,要正直,不貪心,不自私等等。只是人長大了之後,被社會的慣性所迷,逐漸忘記了,變得不以為然。這些哲學,在日本曾經被推崇至無以復加,以至於被利用,成為軍國主義的武器。戰後日本對此反省,但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視道德為禁忌。但事實上,做人最基本的原理原則,本來就是區分人與動物的根本所在,回歸於哲學,不僅是成就自我的需求,也是時代的需求。
第二個公式是,更美好、更幸福的人生結果,取決於三個元素的相乘。其實,能力和熱情,無論什麼樣的人,分數都在0以上。有能力而缺乏熱情的人,人生結果很可能不好。但能力相對不強,但因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而發憤努力,在人生和工作中充滿熱情,這樣的人取得的成果,可能遠遠領先於前者。
而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也就是人生哲學,它決定着人生結果的上限和下限,因為它有正負,它的分數區間是負100分到正100分。即使能力高、熱情高,只要思維方式是負值,結果就是一個負值。那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呢?稻盛和夫認為首先你得敢想那些美好的、正確的、非常絢麗多彩的未來。稻盛和夫認為說心想事成這句話有道理的地方是在於心不想,事肯定不成。就是如果你連想都沒有想過這件事情,這件事怎麼可能發生呢?所以稻盛和夫說,你首先得能夠想,想到什麼程度呢?他說要想到未來是有色彩的。
心態決定命運
稻盛和夫的思維方式曾經瀕臨負值。稻盛和夫考大學時第一報考志願沒考上,只好進了一所地方大學。畢業時,正逢經濟低迷期,他沒有背景沒有門路,就職考試多次不行。而新辦大學的畢業生,有時甚至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他不禁詛咒世道不公,感嘆自己命運不濟。因為練過空手道,當時曾想,既然無法正常就業,不如乾脆去當一名黑社會。在弱者吃虧的不合理社會中,加入講究義氣人情的黑社會或許更有出息。後來,因為一位大學教授的推薦,總算進了一家生產絕緣瓷瓶的工廠。進去之後才發現,這家企業非常破舊而且面臨倒閉,遲發工資是家常便飯,經營者家族還內鬥不斷。一起進去的人都抱怨着辭職了,只剩下他自己。
陷入進退維谷之後,他反倒想開了,輕鬆了,乾脆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開始逼着自己專心做實驗。於是成果開始出現,上司開始表揚他,這又促使他更加投入,開始了良性循環。沒多久,他就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在日本首次成功合成一種新型陶瓷材料。他說,在改變自己心態的瞬間,人生就出現了轉機。原來命運並非宿命,而是可以隨心態改變而改變的。所以,東方哲學中講究「立命」。在這裡推薦大家閱讀一下《干法》你就知道稻盛和夫這次神奇的轉折由此帶來了怎樣的輝煌成就。
主動追求才能實現
稻盛和夫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心想才能事成的道理,是因為松下幸之助的一次演講。他說,當時松下先生還沒有被神化。他談到了後來很著名的水庫式經營。未建水庫的河流,遭逢大雨就會引發洪澇,而連日乾旱,河水就會枯竭。因此要建水庫蓄水,使水量保持在一定範圍之內,免受外界的影響。企業經營也是一樣,景氣時要為蕭條期做好儲備。
聽松下先生這麼講時,坐滿小企業家的會場中,不滿的聲音一波一波傳遞。比如,「我們想聽的是怎樣才能建立水庫,而你現在只是強調建水庫的重要性,有什麼用呢?」演講結束時,有人直接站起來問,「怎麼才能做到,如果不教我們具體的方法,說這些有什麼用呢?」松下先生聽後露出一絲苦笑,沉默片刻,自言自語道,「那方法我也不知道,儘管不知道,但必須要建水庫,你必須得這麼想。」全場一片譁然,只有稻盛和夫像感覺電流穿過身體一樣。
「你必須得這麼想」,傳遞了一個真理,「首先要想」很重要。造水庫的方法因人而異,不存在千篇一律的辦法可教,但是,首先得有造水庫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是一切事情的開始。心想事成包含的很重要的一重意思是,心不喚物,物不至。願望是種子,是一切的開始,是最重要的因素。強烈的,非比尋常的心愿,才能催生出行動的力量,才能打破所謂的「常識」。很多人把強烈的願望看作很簡單的事情,以為自己只是不想,只要想隨時可以。但事實上,能夠持續地對某件事熱情高漲,本身就是一種近似於天賦的重要素質。
做事要講原則
稻盛和夫說,最有效的決策方法就是從原則、原理出發來考慮問題。我們往往將事物考慮得太過複雜,其實事物的本質極為單純。就像物理中的很複雜的問題,用分解的方法看,就會轉化為很基礎的知識點。世間萬物莫不如此,乍看很複雜的事物,不過是若干簡單事物的組合。抓住複雜現象背後單純的本質,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思考方式。而習慣於從原理原則出發考慮問題,則是在千頭萬緒中理解本質的最重要方法。
知行合一
對於人生來說,所謂原理原則,歸根究底是對一個問題的回答:作為人,何謂正確?答案所有人都不陌生,就是我們從孩童起,就不斷聽老師家長一直講的,要正直,不撒謊,不貪婪……所有人都知道正確答案,那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都偏離了航線?依照哲學行事需要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為、欲望,這中間伴隨着許多痛苦,有時會給自己帶來暫時的損失和苦難。可即便如此,稻盛和夫還是建議我們選擇「不圓滑」、「不得要領」的那條路,因為在正確哲學指導下的行為,即使有一時的損失,後面也必有回報。
在日本泡沫經濟鼎盛時期,只要將土地轉賣就能讓資產升值,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爭先恐後參與不動產投機。當時,京瓷已經擁有巨額現金存款,所有人都勸稻盛和夫投資不動產。稻盛和夫卻一直沒有參與,因為他覺得,僅僅把土地從左手轉到右手就能賺大錢,天下沒有那樣的道理。就算來錢,也是不義之財,來得容易去得快。銀行的人覺得他不開竅,懇切地教他賺錢的秘密,他也始終不為所動。後來泡沫破裂,原本可望增值的資產轉眼間變成負資產,很多企業落下一身債務。
稻盛和夫得以避開陷阱的關鍵,就在於他始終堅信,只有額頭流汗,靠自己努力賺來的錢才是真正的利潤。在這種信念的指引下,他面臨巨額的暴利引誘也不曾動搖。人是很脆弱的,不刻意警惕、自我戒備,即使知道道理,不知不覺中也會成為欲望和誘惑的俘虜。原理原則是正確和堅強的源泉,但同時它也很容易被忽視。不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它就容易被束之高閣。
傾聽工作現場的「神靈之聲」
體驗重於知識,這一條是人生重要的原理原則。「知」未必等於「會」。凡事都需要知識加上經驗才能「會」,在此之前,不過是「知」而已。進入信息社會,知識人人唾手可得,但並沒有人人都「會」,就因為這個鴻溝,只有靠現場的經驗才能填補。
公司誕生不久時,稻盛和夫去參加過一個經營研討會,講師中有本田公司創始人本田宗一郎。當天,所有人換上浴衣,進入溫泉,等待本田宗一郎。不一會兒,本田宗一郎穿着油跡斑斑的工作服,從工廠直接趕來,一開口就說「各位,你們究竟是來幹什麼的?據說是來學企業經營的。如果有這閒工夫,不如趕快回公司幹活去。泡泡溫泉,吃吃喝喝,哪能學什麼經營。我就是證據,我沒向任何人學過經營。所以,你們該做的事情只有一件,立刻回公司上班去!」
經驗在你的工作現場,否則,那只是別人的經驗。在現場,你可能千方百計反覆試驗,卻不斷碰壁,直到山窮水盡。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當認為要絕望時,事情才剛剛開始。開始創業不久時,稻盛和夫曾經遇到過產品一燒制就會有捲曲或翹起。經過反覆試驗,發現翹曲是因為用壓機加壓時壓力的差異,產品上面和下麵粉末的密度不同。原理雖然找出來了,卻沒有辦法解決,怎麼試驗都沒辦法讓密度相同。稻盛和夫打開爐上的窺視孔,仔細觀察。隨着溫度升高,產品像活物一樣捲曲起來,無論觀察多少次,它都照樣捲曲。稻盛和夫突然有一種衝動,想把手伸進去按住它。當然不可能真的伸手,爐內的溫度是一千幾百攝氏度的超高溫,但是,這個衝動提供了靈感,只要在產品上面用耐高溫的重物壓住,就能燒制出完全平整的合格品。稻盛和夫總結說,答案永遠在現場。但是要從現場獲得答案,首先要對工作有不亞於任何人的熱情,其次要每一天都極度認真度過。
「喜歡」燃起熱情
稻盛和夫說團隊當中有三種人,第一種是有人在外界的鼓勵和要求下,能慢慢燃燒起來。第二種是很冷漠,油鹽不進,屬於不燃型人。第三種靠自己就能燃燒的,自燃性的人。稻盛和夫希望我們在工作當中能夠做自燃型的人。只有自燃型的人,才能堅持時刻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成就事業。所謂自燃型,也就是能夠自我燃燒激情的人。對於組織而言,不燃型危害巨大,他不僅自己麻木,還會奪走別人的能量。而對組織最有益處,自身也最可能取得成就的,是自燃型人物。他們不僅自我燃燒,還會把能量傳遞給周圍的人。
那怎麼才能成為自燃型的人呢?稻盛和夫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喜歡自己的工作。喜歡會釋放強大的能量,促使人全力以赴把事情做成,從而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以至於形成良性循環。但是,有的人對自己的工作怎麼也喜歡不起來,那又該怎麼辦呢?稻盛和夫說,姑且一心不亂,拼命投入工作再說。在這個過程中,痛苦會生出喜悅,「喜歡」和「投入」是硬幣的兩面,兩者之間是因果循環的關係。你會因為擅長而喜歡,又會因為喜歡而擅長。
磨練靈魂,提升心智
人生修煉的過程就是要不斷地磨練靈魂,提升心智的過程。當你能夠把人生當做是提升心性的一個過程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具備了極大的反脆弱能力。
德重於才
人生在世,有時確實需要強調自我,堅持自己的主張,但與此對應的謙虛完全被丟棄,也是不可思議的現象。面對各界的追捧,稻盛和夫說他偶爾自我陶醉,但轉念一想又會猛然醒悟。因為仔細想來,自己所發揮的作用,沒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性。別人擁有同樣的才能,扮演與我相同的角色,也沒有任何不妥當。我所做的一切,別人也可以取而代之。這一切才能都是從上天借來的,因此,絕對不能把才能私有化。很多身居要職的人,最後醜聞纏身,都是因為他們丟棄了謙虛,認為才能私有,心安理得把它用於滿足私利私慾。所以保持謙虛就是磨練心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磨礪心志的「六項精進」
怎麼樣才能避免私利私慾呢?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磨練心志、淨化心靈。稻盛和夫從自己的經驗中,總結出了六項精進:
①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② 謙虛戒驕
③ 天天反省
④ 活着就要感謝
⑤ 積善行、思利他
⑥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稻盛和夫說,小時候爸爸帶着他去拜佛,僧人曾教他說,從今以後,你每天都要說「南無、南無,謝謝」,並告訴稻盛爸爸,這孩子行了,以後都不用帶來了。這個機緣,養成了稻盛隨時感恩的習慣。所以他說只要你活着你就應該感謝,否則的話你怎麼能活着呢。
然後積善行、思利他,經常去想想能不能對別人更好,能不能對這個世界更好。不要有感性的煩惱就是我們所說的不要有私慾。所以,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的在哪裡?對於這個人生最基本的問題,稻盛和夫給出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鍊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