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意义-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罗洛·梅,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前长期担任着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心理学专业的教授。他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焦虑的意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焦虑的意义》揭示了焦虑从何而来,人又应该如何与焦虑和平共处。这本书针对如何理解人类情绪提出了新的观念,也在学界广受好评。国际权威人类学杂志《美国人类学家》将本书评价为“时代先知之作”。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 焦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  


焦虑的本质

焦虑的本质是什么?作者说,早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在洞穴里以打猎为生的时候,焦虑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作者说,焦虑是当人感到自己某种重要的价值受到威胁时,产生出的扩散性的不安。比如别人的认可和爱。

假设,现在你是一名大学生,你从学校出发,要去书店。路上迎面碰到一位老师,这个学期你刚好选了他的课,还去他的办公室找过他。但在你们相遇的时候,他并没有跟你说话,甚至没有对你点个头打个招呼,他完全地无视了你。他走过你身旁后,你开始感觉到痛苦。你开始质疑自己,我不值得注意吗?你无法忽略这种痛苦,甚至一直到你回到学校,这种痛苦依然在折磨着你,甚至还会在梦中出现。

这种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焦虑。焦虑还有一个特征,它往往是模糊、发散的。它是人在面对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感和无助感。这就是焦虑和恐惧的不同,恐惧是人针对明确危险的反应,而焦虑往往没有特定的针对的对象,它在更深的层面攻击着我们。当我们感到焦虑时,受到威胁的通常是人格的某个核心部分,比如尊严、经验和价值感。 我们没有办法把导致焦虑的威胁具体化,因此也无法远离它或者打败它,我们没有办法和自己看不到的事物抗争,我们看待事物的知觉作用本身,也会被焦虑入侵。这让我们的自我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暧昧。当我们面对焦虑,找不到对象发泄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敌意。焦虑和敌意总是互相关联的。焦虑会带来敌意,是因为焦虑会伴随无助、孤立与冲突等感受,令人极端痛苦。当事人自然会对那些置他于痛苦处境的事物产生不满和愤怒。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实验,汤姆是一个爱尔兰人,他在九岁的时候由于一场意外造成了食道封闭,不能通过正常的方式进食。在意外发生之后,为了让汤姆不被饿死,外科医生给汤姆做了一个手术。医生在汤姆的下腹部开了一个口,直通他的胃。之后长达50年,汤姆都只能通过这个口把管子插到胃里进食。这个进食的过程非常痛苦,但为了活下去,汤姆也只能坚持。因此,汤姆的情绪很不稳定,他经常产生恐惧、焦虑、悲伤与怨恨,但这给了作者很多机会去观察这些情绪和汤姆的胃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

作者在研究中发现,在感到恐惧的时候,汤姆的胃部活动会急剧减少,使他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会产生类似效果的情绪还有悲伤、沮丧和自责。但是,当汤姆焦虑时,胃部活动却会急剧增多,也就是胃酸增加,蠕动加快,以及血液供给过度,这也让汤姆产生了过于旺盛的食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感受到恐惧、悲伤和自责的时候,汤姆会感受到被打压,所以胃部活动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焦虑却会增加汤姆的胃部活动,这证明汤姆在反抗焦虑,他的身体在向焦虑示威。加速胃部活动是汤姆产生敌意的表现形式。胃动力的增强实际上就是更快地消化,也就是一种准备进食的状态。实际上,这种示威的形式在动物的生活中很常见,肉食动物吃光猎物的肉就是在表示敌意。


导致焦虑的因素

为了学会和焦虑和平共处,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原因会导致焦虑。研究发现,期望和真实之间的落差会导致焦虑。另一个原因: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期望和真实之间的落差

比如,在人际关系中,这种落差一方面会让我们无止境地依赖他人,只有他人的接纳和喜爱才能让我们感到安全,这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人际关系的高期望;另一方面,我们又会暗自坚信所有人都靠不住,自己一定会被排斥,这是因为我们越是有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越容易感受到别人态度的不友好,有时还会放大甚至凭空捏造这种不友好的态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玻璃心。

作者的研究对象南希是一位重度焦虑患者,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离了婚。随后不久,母亲带着她和继父生活在了一起。南希很喜欢她的继父,说她的继父很聪明,说对自己的重组家庭很满意。长大后,南希订了婚,她的未婚夫受过良好的教育,公婆都是大学教授。南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她的适应能力很强、有责任心、做事非常照顾别人,很少和他人发生冲突,但作者通过和南希的聊天,发现南希实际上非常担心未来的公婆是否会喜欢她,而她对未婚夫的态度是,如果未婚夫不再爱她,那么她就会完全崩溃。实际上,南希非常在意身边的人爱不爱她,靠不靠得住。

作者认为,获取别人的爱是南希和焦虑保持距离的安全机制。她很擅长安抚别人,也很有一套让别人善待她的手段。当她迟到的时候会不厌其烦地道歉,有人帮助她的时候,她会过度地感谢。她从来都不对任何人发脾气,即使她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生气。这是因为在她的童年时期,尤其是妈妈再婚之后,经常会和继父一起出去,半夜才回到家里。这导致南希从小就缺少陪伴,给她造成了妈妈不可靠的印象,这让南希在成年之后,也很难建立对人的信任感。所以,南希不计代价地服务别人,实际上是因为她的人际安全感非常脆弱。尽管南希在工作上从来不曾有过问题,但她对自己的工作一直感到很强烈的不安。她总觉得,自己如果一旦犯错,随时都会被辞退。南希对人际关系有着过高的期望,总是希望别人会永远爱她,永远不会离开她。于是她极力避免和任何人产生冲突,因为她无法承受现实生活中,别人可能会抛弃她。这种过高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太大的差距,这也正是南希焦虑的原因。

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却得不到社会认可

比如,海伦是一位即将生产的未婚妈妈,在研究刚开始的时候,她就主动说起,她对自己未婚怀孕没有任何罪恶感。但在她貌似不在乎的态度之下,却隐藏着焦虑和紧张,比如,即使在开怀大笑时,她的眼睛仍旧睁得大大的,甚至笑的时候还会带着惊恐的表情。作者对于海伦的判断是,海伦在采用回避、戏谑的态度来掩饰某种焦虑。实际上,海伦确实在对怀孕的事情焦虑。她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经常拒绝讨论自己怀孕的事,并坚持说,对她而言,有没有怀孕并不会造成什么区别。但是她又会用很多时间,以一种知性的准科学态度讨论其他人怀孕的事儿。她对他们描述不同阶段的胚胎发育。海伦用一种夸张的虚张声势来掩饰自己的焦虑。海伦的焦虑还体现在,她坚决不告诉家人她怀孕的事实,因为她害怕得不到家人的认同,觉得自己一定会被恶言恶语伤害。与此同时,海伦对自己有过高的自我要求,她总是强调自己住在纽约的知识分子社区。她从小早熟,成绩优异,家里人都认同她是家中的聪明孩子,这让她的竞争意识十分强烈。

在这个例子中,海伦避免焦虑的方式是嘲弄、躲避和公开否认。无论是刻意忽略自己怀孕的事实,还是刻意从科学角度看待分娩这件事儿,都是她为了抗拒焦虑做出的尝试。海伦害怕自己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也害怕未婚妈妈这个身份给她带来方方面面的不便。同时,又因为她有足够强的竞争意识,这导致了她会害怕分娩,害怕自己真的生下孩子,当了妈妈。这会让海伦更难达到想象中的那个优秀的自己。也就是说,未婚妈妈的身份给海伦对于成功的追求带来了阻碍,这是海伦焦虑的原因。


怎样与焦虑和平共处

在远古时代,焦虑本来的功能是保护我们,让我们时刻对潜在的危险保持警惕避免受伤,但在今天,焦虑的情况变得更复杂,我们会因为一些非实体的东西感到焦虑,比如失去工作、别人的敌意等等。

首先,焦虑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我们的人格或者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焦虑可以被视为一种警示信号,反映了我们想要解决某些问题的内在渴求。其次,如果你感到焦虑,这倒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坏事。因为实际上,焦虑的出现往往是与认知的程度成正比的,我们知道的越多,会担心的事情也就越多。从某种角度上讲,焦虑意味着我们认知的进步。焦虑逼迫我们去面对威胁和挑战,它能让我们的心智变得更加敏锐,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有焦虑就会有活力。焦虑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这是正常焦虑。正常焦虑指的是,人类在认识到自身与生俱来的有限性,也就是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病痛和死亡的时候会感到的脆弱。正常焦虑是可以被建设性管理的。

比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重要价值遭到威胁的经历,但是我们通常都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经历,把它们当成是宝贵的经验,并根据这些经验继续我们以后的生活。正常焦虑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意义的。比如,人类会产生文明,就是因为人类会觉察到自己的不完美,这也是焦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还有就是,和死亡有关的正常焦虑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沮丧或者抑郁,反而让我们意识到生命有限,会让我们想要在此刻与他人更加亲近,这会让我们活得更负责、更热情,也会更加珍惜时间。

当焦虑离开了正常的范围,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时候,有哪些具体有效的缓解焦虑的办法呢?首先,我们要留心观察自己的每一次焦虑,了解自己是哪部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找到我们焦虑的来源。在产生焦虑的时候,努力静下心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让我焦虑?这件让我焦虑的事情,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已经对我构成了威胁?它对我的威胁是什么?面对这个威胁,我掌握了什么资源可以解决它?然后再问自己,利用这些资源,我可以做什么?然后,我们需要通过这些问题的答案,重新审视自己的个人价值,为自己安排一系列确定的、可以达到的目标,再负责任地一步步达成它们。

比如给自己制定一个日程表。很多焦虑都和时间有关,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自然就会产生焦虑。想要缓解这种焦虑,我们就需要整理出我们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然后再根据轻重缓急去安排我们每天的日程,只要认真地执行,就可以有效地缓解我们的焦虑。而且,制定日程表本身也有缓解焦虑的作用,它让我们去思考我们到底面对了哪些问题,也会让我们发现,我们所担心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应付。事实上,很多问题我们并不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是我们的焦虑把问题模糊了,放大了。当我们开始规划怎么去解决的时候,焦虑也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只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动力。

另外,对于一些没有具体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决的焦虑,适当地放一放这种情绪,也许并不是错误的选择。面对这种情况,也有几种具体的方法。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看书、看电影、玩游戏等等,做我们喜欢做的事可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也能给我们一个好心情,从而缓解焦虑。另外,坚持每天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跳绳等等,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焦虑,而且运动可以缓解我们的紧张情绪,也会给我们提供思考的时间,去更好地解决问题。

每一次我们面对焦虑的时候,都应该认真思考背后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这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比如孩子第一次没有父母的陪伴,自己睡觉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焦虑。健康的孩子会在这时建立起自我和自主的概念,重新定义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这样就会自然的克服焦虑。这个孩子长大后还要面对更多的焦虑,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没有完成自我建立,没有构建起独立的能力,长大后的焦虑对于他来说,就会变得更加危险。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焦虑。不能面对小的焦虑,那些真正残酷的焦虑就更加难以面对。相反,如果能够建设性地处理自己的焦虑,焦虑就能带给我们很有价值的成长。这也有利于我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人生的意义。


焦虑的意义 导图
焦虑的意义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