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书笔记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多湖辉写给焦虑时代父母的无压力养育术,书中为我们介绍了80个恰到好处的养育习惯,涉及孩子的思维发展、行为习惯培养、潜力激发、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表达能力提升及身心健康成长等多个方面。
本书中的80个习惯简单易行,非常适合父母参考。本书作者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适当放松心态、张弛有度,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才能体会到养育孩子的乐趣。因为我们不仅需要给孩子立规矩,更要让孩子做自己。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才能不断打破成长的天花板,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介绍其中3个方面的内容,这3个方面对于我们中国家庭,非常适用,希望大家可以作为参考。在这里感谢快读慢活营销编辑梦瑶的邀请。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很多家长经常会批评孩子,督促孩子,帮助孩子把学习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找各种学习资料,但是学习效果还是不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孩子没有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说白了,孩子不愿意去学。所以,教育孩子也需要方式方法,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要找到孩子内驱力,让孩子主动去学习。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呢?
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情
我们知道,如果孩子不愿意做一件事情,他是没有内驱力的。学习的内驱力非常重要,孩子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意愿,家长不能也无法强加给孩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当代的教育环境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父母会让孩子学习很多才艺。美其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味的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作者在书中就说到,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比如钢琴、跆拳道、英语等等。这个让孩子学,那个也让孩子学,这种疯狂的行为,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还会阻碍孩子的智力发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我们逼迫孩子学各种技能时,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孩子是接受不了的,他会身心俱疲,无精打采,最后什么都学不会。
我们换位思考,老板今天给了你一堆工作:“小王,这里有一封邮件,你发给客户”;这边邮件还没有发出去,老板又叫你说:”小王,这有一个会议报告,你赶快写了“;等一会儿,老板又说:”哎呀,你怎么还没完事啊,客户还等着你去送样品呢!“
这个时候,你是什么感受,你肯定会焦头烂额,不知道到底要先做哪一件。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孩子有一堆知识或技能要学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先学哪个,这也会导致孩子提不起兴趣来。
所以,作者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愿意做的事情,才能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潜能并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作者甚至还说,逼迫孩子学习才艺,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让孩子设定目标
很多家长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孩子安排的妥妥当当。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事无巨细。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父母会把自己身上的遗憾,转嫁给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孩子一定可以完成。
比如,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认真学习英语,很大原因是因为自己苦学了很多年英语,但还是无法做到正常交流。所以,逼着孩子能够有所突破。
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因为这不是孩子设定的目标。因此,要让孩子从小尝试自己设定目标,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这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父母要做的并不是单方面地为孩子付出,而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并在必要时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建议。
关注孩子答对的题目而不是错题
我记得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爸爸妈妈会让我把卷子拿出来,给我分析这道题为什么会错,那道题应该怎么做才对。而不会去看我答对的题目,因为他们觉得我答对的题目已经会了,没有必要再看了。但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对的。
曾有一位大学教授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语言上的鼓励和批评是否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他是这么做的:将孩子分为3组并分别进行提问。
第一组,当他们回答正确时回应“好”,回答正确“,回答错误时则回应”不对,回答错误“。
第二组,仅在他们回答正确时回应“好”,回答正确“,回答错误时则不作任何回应。
第三组,仅在他们回答错误时回应”不对,回答错误“,回答正确时不作任何回应。
实验结果是,当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时,仅在回答错误时被回应“不对,回答错误”的那一组成绩最好;而当问题有一定难度时,则是仅在回答正确时被回应“好,回答正确”的那一组成绩最好。
也就是说,当孩子面对比较难得问题时,指出他们的正确回答比指出错误回答更有助于发散孩子地思维。所以,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不要只关注错题,也要关注孩子回答正确的部分。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就是有效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认识,它决定了我们的信念、思考和行动。
我们知道,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都是不理性的,我们需要通过刻意地引导来帮助孩子锻炼思维能力。而且对于刚出生不久,像白纸一样的婴儿慢慢地开始认识周围的事物来说,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引导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锻炼自主思考的能力呢?
反复进行“三段式教学法”
“三段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反复询问孩子“这个是XX”“哪个是XX”以及“这是什么”的做法。作者说,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比如,以认识铅笔为例,将铅笔、钢笔和毛笔同时摆放在孩子面前。第一步,拿起铅笔告诉孩子:“这是铅笔。”接下来第二步,将铅笔放回原来的位置,然后询问孩子:“哪个是铅笔?”并让孩子做出选择。第三步,拿起铅笔问孩子:“这是什么?”
通过这种命名,辨别和确认的方式,进行问答就是“三段式教学法”。作者说,反复进行这种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不要打扰孩子的自言自语
不要打扰孩子地自言自语,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般这个阶段会在孩子四五岁之后出现。自言自语是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时的体现,他们其实是在将自己正在思考的内容用语言复述出来。
这是一种好的行为,但是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自言自语害怕影响别人或者觉得怪异,就会去阻止孩子。然而,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这种阻止孩子的行为相当于是对孩子说“不要动脑筋思考了”。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必须依靠语言媒介才能展开思维活动。成年人可以内化这种能力,而孩子不行。因为他们的认知发育尚不完善,所以需要通过内化语言进行思考,因此他们经常会自言自语。
而作为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孩子这种行为是正常的,是他们学习的一个过程,所以,请不要阻止孩子边玩边自言自语或大声读出来。
用逆向提问回答孩子的问题
我们知道,孩子会说话以后每天都会问父母一连串的“为什么”。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孩子要通过说话来满足好奇心,这是他们萌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
但是很多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很随便,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行为。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千万不要用随随便便地回答敷衍孩子,而是尽可能地想办法为孩子提供合理的答案。
其次,对于孩子不经意提出的问题,家长不要着急直接给出答案,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逆向提问最好的回答方式是:“如果...........“。比如,孩子会问”为什么到了晚上就要睡觉呢“,我们可以试着反问孩子”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去思考不睡觉带来的后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意识到,不能什么都问父母,而是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何让孩子勇于面对困难
我们时常会被外在的困难卡住,不知道应该怎么解决这些困难。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遇到困难是无可避免的。比如,有的人想要交朋友,但是又害怕遭到评判。他会想:“如果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如果他们认为我很愚蠢怎么办?”这就是遇到了交友的困难。
很多人会觉得我害怕交朋友,那么我就不去做尝试,把自己藏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但是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逃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孩子以后也成为这样的人。因此,作为父母就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勇于面对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说其中3点,供大家参考。
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会失败
虽然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他们的榜样,是仰望的存在,但是这也不意味着父母只充当“传授者”的角色。因为这种模式只会促使孩子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固化的观念,即父母是传授知识的人,是权威的一方,而自己是被传授,能力有欠缺的一方,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消极。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还太弱小,能力不够,所以他们就会想办法逃避,心安理得的认为即便我无法克服困难也没什么,因为我可以让爸爸妈妈解决。
所以,有一种做法可以避免孩子陷入这种境地,那就是适当地向孩子透露父母的失败和错误。让孩子意识到原来父母也不是万能的,小小的自己居然也可以给权威的父母纠正错误。这种自信可以帮助孩子不断成长。
尽量少用带“不”字的词汇
在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很多这样的现象,孩子想要推一下婴儿车,妈妈会说:“不行,你推不动,一会儿倒了怎么办?”又或者孩子想要多看一会儿路上的小动物,很多父母会说:“该走了,太危险了,万一碰到你怎么办?”等等。
这种不许做那些对你没什么用处的事情或者不可以到那边去等的话,看似保护了孩子,殊不知也同时掐灭了孩子的好奇心,最终导致孩子无法独立思考。
作者认为,父母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孩子去做喜欢做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珍贵的。孩子的思考能力总是以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为媒介,甚至在父母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快速发展。所以,过分提防危险或者阻止孩子做看似无用的事情,只会阻碍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地发展。
让孩子去经历失败
现在的父母普遍有一种现象就是过度保护孩子,忧虑孩子将来的出路。有不少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的失败而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比如,晚饭后孩子想要帮忙洗碗,但是妈妈害怕孩子把碗打碎,不让孩子帮忙。
作者认为,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无法独立思考的人。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放手,如果父母一味地不让孩子犯错,孩子什么时候才会长大呢?
要知道,被人传授知识和自己经历失败以后学会的知识是天壤之别的。自己摸索,自己跌倒了站起来,可以让孩子培养不怕失败的精神。在错误中反思,只会让孩子的头脑变得更灵活、更加聪明。
我们有一句老话:“失败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你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怎么会从失败中,学会应对困难,又该如何成功呢?现在很多“啃老族”,都是因为害怕失败,无法面对一些小打击,才会一蹶不振的,他们对失败没有任何免疫力。
也就是说,一个人经历的失败越多,他的生存能力越强。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小失败,是不是,总比长大成人面临大失败以后,爬不起来,要好呢!”
总的来说,作为父母要带着游戏玩乐的心态享受养育孩子的乐趣,不要总是紧绷着自己,忧心忧虑。孩子的成长并非是独木桥,孩子总要经历高峰和低谷,起起落落再正常不过。父母要学会通过积极的语言,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
不要与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而是要让孩子自由发展,让孩子学会自我表现。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以后无法改正,原地踏步。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适当放松心态、张弛有度,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才能体会到养育孩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