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羁绊-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本书作者尼娜·布朗(Nina W. Brown),自恋心理与关系研究专家,老道明大学知名学者、教授,美国心理学会认证委员、团体心理学与团体心理治疗学会主席、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协会研究员、美国顾问认证委员会成员。已发表作品包括《与自私的人共事》《这又是谁的生活》《团体治疗的创造性活动》等27本书籍和50多篇文章。

原生家庭影响孩子的一生,请你思考一下:你是否不断取悦父母,而他们还是觉得你不够完美?你是否不停照顾父母,而他们依旧觉得你不够负责任?你是否逃离不了父母的控制,即使你早已成年?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一直在被不成熟、控制欲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型父母深深伤害。你沉浸在父母给你带来的痛苦与不安中难以自拔,你纠结于父母为什么不能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你说一声抱歉。你内心中那个苦苦挣扎的孩子还是执着地相信,终有一天父母会发现你有多优秀,给予你关爱与自由,而当你渴望重获童年缺失的抚慰与认同时,才发现自己犹如从枯井中取水,一无所获。

本书深入地分析了自恋的定义、表现,以及自恋型父母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练习与对策,帮助你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自恋型父母的羁绊,塑造全新的自己,避免不愉快的经历在你和你的孩子之间再次上演。

什么是自恋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的很难定义,但是一般具有很明显的特征,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寻求关注,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以自我为中心,尽管有些行为看上去是在为他人着想。自恋型父母会有一些表现,我们来了解一下。

自恋型父母的表现

首先,痴心妄想。也就是不切实际,幻想可以一步登天,贪恋权势和金钱。他们想要赢得一切,自认为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别人的,丝毫没有自知之明。

其次,控制欲强烈。他操控着孩子的人生,想尽一切办法,用情绪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发动周围群众的方法控制孩子。

第三,缺乏同理心。他们不会进行换位思考,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常常会无视自己的批评,贬低他人,但又觉得理所应当。比如他会对别人说:“我不就说你两句吗?你反应怎么这么大?”

第四,双重标准。这种父母没有底线,对自己放纵,要求非常低 ,认为自己都是为你好,但是对别人又非常高,喜欢说:“你为什么一点都听不进去?怎么说你都不改。”

第五,内心匮乏。这种父母总觉得自己被剥削、被排挤、被轻视,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对待,觉得世态炎凉。

第六,寻求存在感。这种父母的举止夸张,比如:喜欢穿特别夸张的衣服,高声说话,喋喋不休,在哪儿都要成为人群当中被关注的焦点。

第七,渴望被欣赏、情绪贫乏的父母。情绪贫乏就是经常会看到他们的情绪只有恐惧和愤怒。脸上没有其他表情,比如喜悦、关怀等。

第八,嫉妒。孩子表现得好,父母会产生严重的嫉妒情绪。

第九,亲职化。什么叫亲职化?体现在言语中就是:“如果你在乎我,你就应该……”“只要你……,你就是我的乖孩子”“难道你从来都不关心我吗?”他用一个亲人的身份绑架了你,要求你成为他的员工,要求你成为他的奴隶。

他们会沉浸在孩子的荣誉里,希望孩子更出色、更棒,然后向周围的人炫耀我的孩子考上了什么学校,现在在单位里边评了什么职称等。然后他不能容忍子女的价值观和需求。

自恋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那么在自恋型父母管教下长大的孩子,会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过于敏感,边界感不明确,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和情绪所影响。那么怎么判断呢?

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是否很难建立并且维系充实、有意义、持久的人际关系?

假如有人试图控制你,让你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你是否能察觉?

你是否很难表达出多种多样的情绪?还是只会着急、生气?

你是否会囿于别人的情绪,不知所措?

你是否容易陷入别人的情绪中?

你是否总是认为别人在针对你?

你是否很难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和怨恨?

你是否时刻准备讨好别人,并为此感到焦虑?

你是否总是因为害怕犯错而犹豫不决?

你是否好奇为什么别人总是那么开心?

这几个问题可以帮助大家判断,是否受到自恋型父母的影响。而且当我们长大成人了,也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造成自恋创伤。会认为自己,有很多缺陷,如果有人觉察出我的缺陷,他们就会讨厌我,不会喜欢和认可我;因为我习惯于受他人控制,所以总是无法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我保护不了自己,总是按照他人的指示做事等等。 除此之外,人际关系非常不稳定、不健康;对自己不满,例如对自己的容貌非常不满意;甚少有满足感;永远无法感觉良好;永远无法相信别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不断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都是负面的。但是作者说,当我们有了负面影响以后,可以运用积极的语言去代替它。

比如,当你有“我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这种感受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想法,比如我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得不到也没关系。这样我们可以不那么焦虑和消极。也就是说,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边界感,要相信自己能力和价值,否则的话,你会长期被那些负面想法所困扰。

如何与自恋型父母相处

我们与自恋型父母相处时,经常会遇到困境,会感觉到:愤怒、内疚、羞愧。父母会找各种各样的机会表达他们对你的不满和担心。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避免冲突

就是不要吵架,作者告诉我们放弃和父母讲道理,改变他们的幻想,不要再跟父母吵架。我们可以分散注意力,想办法岔开话题,不要跟父母较真。

其次,不要把别人牵扯到冲突之中。有时候双方为了能够把理说清楚,会找另外一些人去帮忙,比如找亲戚朋友。但是作者说,不要这么做,这样只会越来越不可收拾。

最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是不需要在父母面前过度暴露自己的情绪,因为当你过度暴露出你的脆弱、伤心的时候,有可能会激化你和父母的冲突,他们更会觉得需要管你。他们甚至会觉得受到了冒犯。

在面临无理的要求和冒犯性问题的时候,要想办法岔开话题,或者走掉,不要跟他们进行深入探讨。而且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把这种自恋的方法、唠叨的方法、毁灭性地指责的方法用在孙辈的身上,可能是更大的打击。所以,尽量不要让他们单独和自恋型的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

我们要减少或消除导致自己情绪脆弱的内心状态,比如向往和渴望。不要渴望自己的父母会做出改变,这样只会让自己更痛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管理和控制情绪

第一,完善你的内在。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创造力、灵感和人际关系。你只需要让自己变好就可以了。

第二,阻止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遇到打击、受到刺激的时候,你可以学着一个人静一静,出去走一走,或者把专注点放在自己的呼吸上,让自己平静。

第三,减少和父母的接触。

第四,积极的自我肯定。多去关注自己的优点,想想自己好的地方,不要父母说你不好,你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第五,充分利用非语言动作。怎么样能够不陷入自恋型父母的负面情绪当中?作者说,你可以避免跟他的眼神接触,可以身体转一个角度,离父母稍微远一点儿;如果一定要看着父母的话,你可以注视着他们的耳朵、下巴,或者额头的中部;不要挑衅他等等。

第六,要主动选择自己的感受。真正能够给你带来影响的感受,是你决定接纳的感受。不是任何一个感受,都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你的内心,伤害你脆弱的自尊,你可以选择性地接受。

第七,打断内心的负面想法。

第八,积极地和自己对话。

小心隐性的毒副作用

什么是隐性的毒副作用?比如,长期受到自恋型父母的孩子会变得压力大,熬夜加班,对自己要求非常高,没有朋友,或者经常郁郁寡欢、不快乐,这些都是隐性的毒副作用,是自恋型父母给孩子长期的压力所导致的结果。然后,会压抑自己,否认自己或者退缩,这些都是一些隐性的毒副作用。那么怎么避免这种副作用呢?

首先,放弃幻想。作者说:“期望他人改变是不现实的,不管我怎么想,别人都不会改变;我不能改变别人;我会接受父母,不再期待他们能够满足我的要求。”

第二,用积极的自我肯定取代消极的自我评价。

第三,追求利他主义。不要自怨自艾,锻炼自己每天替别人着想一会儿。每天多去替别人考虑考虑,多为别人做一点事,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

第四,乐于助人。学会帮助别人。

第五,保持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就是你要学会扩展自己对美的定义。

第六,偶尔改变一下生活节奏。比如,拿出一些时间,去一些没有去过的陌生的地方等。

第七,心怀正念。正念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当下,就是集中于重要的人、事、物。

第八,减轻自恋的程度。不管我们是受父母的影响,还是受自己成长过程的影响,很有可能我们也慢慢变成了一个自恋的人,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仍以自我为中心。这时候我们的痛苦有一半是别人加诸我们的,另外一半是我们自己生成的。所以当你能够反思自己的自恋行为,开始减少自己的自恋行为的时候,你的隐性毒副作用也会相应地少很多。

那么如何识别自己的自恋行为呢?

比如,寻求他人的注意力——确保自己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

渴望得到赞赏——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

狂妄自大——无意识地表现出对自我认知的膨胀和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评价;

缺乏同理心——无法理解或同情他人的感受;

喜欢与众不同——过分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等等。

我们要小心这些,多留意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积极地作出改变,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而不是活在过去。我们需要去体会有意义、有满足感的人际关系,然后学会享受愉悦、开心,感受到被别人需要的这种感觉。多去与人交往,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能够学会专注倾听,能够认真地关注对方的感情、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自恋型的父母呢?首先要学会以同情和反思的方式来回应父母的情感。在承认其感受和意图的同时,无须表明自己的立场。”

去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什么叫创造性工作?不一定非要去创业、写作、唱歌、发明,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份小小的工作做得富有创造性。学会相互信任和尊重,平衡乐趣和责任。还可以培养灵感,比如多读读书。

总的来说,我们要打造全新的自己,积极地看待事情,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父母的羁绊 导图
父母的羁绊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