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羈絆-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作者尼娜·布朗(Nina W. Brown),自戀心理與關係研究專家,老道明大學知名學者、教授,美國心理學會認證委員、團體心理學與團體心理治療學會主席、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協會研究員、美國顧問認證委員會成員。已發表作品包括《與自私的人共事》《這又是誰的生活》《團體治療的創造性活動》等27本書籍和50多篇文章。

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一生,請你思考一下:你是否不斷取悅父母,而他們還是覺得你不夠完美?你是否不停照顧父母,而他們依舊覺得你不夠負責任?你是否逃離不了父母的控制,即使你早已成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你一直在被不成熟、控制欲強、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型父母深深傷害。你沉浸在父母給你帶來的痛苦與不安中難以自拔,你糾結於父母為什麼不能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和你說一聲抱歉。你內心中那個苦苦掙扎的孩子還是執着地相信,終有一天父母會發現你有多優秀,給予你關愛與自由,而當你渴望重獲童年缺失的撫慰與認同時,才發現自己猶如從枯井中取水,一無所獲。

本書深入地分析了自戀的定義、表現,以及自戀型父母對你造成的負面影響,還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練習與對策,幫助你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擺脫自戀型父母的羈絆,塑造全新的自己,避免不愉快的經歷在你和你的孩子之間再次上演。

什麼是自戀型父母

自戀型父母的很難定義,但是一般具有很明顯的特徵,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自己,尋求關注,同時也無時無刻不以自我為中心,儘管有些行為看上去是在為他人着想。自戀型父母會有一些表現,我們來了解一下。

自戀型父母的表現

首先,痴心妄想。也就是不切實際,幻想可以一步登天,貪戀權勢和金錢。他們想要贏得一切,自認為知道什麼才是最適合別人的,絲毫沒有自知之明。

其次,控制欲強烈。他操控着孩子的人生,想盡一切辦法,用情緒的方法、經濟的方法、發動周圍群眾的方法控制孩子。

第三,缺乏同理心。他們不會進行換位思考,認為自己都是對的,常常會無視自己的批評,貶低他人,但又覺得理所應當。比如他會對別人說:「我不就說你兩句嗎?你反應怎麼這麼大?」

第四,雙重標準。這種父母沒有底線,對自己放縱,要求非常低 ,認為自己都是為你好,但是對別人又非常高,喜歡說:「你為什麼一點都聽不進去?怎麼說你都不改。」

第五,內心匱乏。這種父母總覺得自己被剝削、被排擠、被輕視,總是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對待,覺得世態炎涼。

第六,尋求存在感。這種父母的舉止誇張,比如:喜歡穿特別誇張的衣服,高聲說話,喋喋不休,在哪兒都要成為人群當中被關注的焦點。

第七,渴望被欣賞、情緒貧乏的父母。情緒貧乏就是經常會看到他們的情緒只有恐懼和憤怒。臉上沒有其他表情,比如喜悅、關懷等。

第八,嫉妒。孩子表現得好,父母會產生嚴重的嫉妒情緒。

第九,親職化。什麼叫親職化?體現在言語中就是:「如果你在乎我,你就應該……」「只要你……,你就是我的乖孩子」「難道你從來都不關心我嗎?」他用一個親人的身份綁架了你,要求你成為他的員工,要求你成為他的奴隸。

他們會沉浸在孩子的榮譽里,希望孩子更出色、更棒,然後向周圍的人炫耀我的孩子考上了什麼學校,現在在單位裡邊評了什麼職稱等。然後他不能容忍子女的價值觀和需求。

自戀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那麼在自戀型父母管教下長大的孩子,會有什麼特點呢?那就是過于敏感,邊界感不明確,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和情緒所影響。那麼怎麼判斷呢?

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是否很難建立並且維繫充實、有意義、持久的人際關係?

假如有人試圖控制你,讓你做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你是否能察覺?

你是否很難表達出多種多樣的情緒?還是只會着急、生氣?

你是否會囿於別人的情緒,不知所措?

你是否容易陷入別人的情緒中?

你是否總是認為別人在針對你?

你是否很難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憤怒和怨恨?

你是否時刻準備討好別人,並為此感到焦慮?

你是否總是因為害怕犯錯而猶豫不決?

你是否好奇為什麼別人總是那麼開心?

這幾個問題可以幫助大家判斷,是否受到自戀型父母的影響。而且當我們長大成人了,也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造成自戀創傷。會認為自己,有很多缺陷,如果有人覺察出我的缺陷,他們就會討厭我,不會喜歡和認可我;因為我習慣於受他人控制,所以總是無法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我保護不了自己,總是按照他人的指示做事等等。 除此之外,人際關係非常不穩定、不健康;對自己不滿,例如對自己的容貌非常不滿意;甚少有滿足感;永遠無法感覺良好;永遠無法相信別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不斷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都是負面的。但是作者說,當我們有了負面影響以後,可以運用積極的語言去代替它。

比如,當你有「我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這種感受的時候,我們可以換一種想法,比如我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但是得不到也沒關係。這樣我們可以不那麼焦慮和消極。也就是說,我們要相信自己有邊界感,要相信自己能力和價值,否則的話,你會長期被那些負面想法所困擾。

如何與自戀型父母相處

我們與自戀型父母相處時,經常會遇到困境,會感覺到:憤怒、內疚、羞愧。父母會找各種各樣的機會表達他們對你的不滿和擔心。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

避免衝突

就是不要吵架,作者告訴我們放棄和父母講道理,改變他們的幻想,不要再跟父母吵架。我們可以分散注意力,想辦法岔開話題,不要跟父母較真。

其次,不要把別人牽扯到衝突之中。有時候雙方為了能夠把理說清楚,會找另外一些人去幫忙,比如找親戚朋友。但是作者說,不要這麼做,這樣只會越來越不可收拾。

最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是不需要在父母面前過度暴露自己的情緒,因為當你過度暴露出你的脆弱、傷心的時候,有可能會激化你和父母的衝突,他們更會覺得需要管你。他們甚至會覺得受到了冒犯。

在面臨無理的要求和冒犯性問題的時候,要想辦法岔開話題,或者走掉,不要跟他們進行深入探討。而且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們把這種自戀的方法、嘮叨的方法、毀滅性地指責的方法用在孫輩的身上,可能是更大的打擊。所以,儘量不要讓他們單獨和自戀型的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

我們要減少或消除導致自己情緒脆弱的內心狀態,比如嚮往和渴望。不要渴望自己的父母會做出改變,這樣只會讓自己更痛苦。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管理和控制情緒

第一,完善你的內在。發展自己的同理心、創造力、靈感和人際關係。你只需要讓自己變好就可以了。

第二,阻止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你遇到打擊、受到刺激的時候,你可以學着一個人靜一靜,出去走一走,或者把專注點放在自己的呼吸上,讓自己平靜。

第三,減少和父母的接觸。

第四,積極的自我肯定。多去關注自己的優點,想想自己好的地方,不要父母說你不好,你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第五,充分利用非語言動作。怎麼樣能夠不陷入自戀型父母的負面情緒當中?作者說,你可以避免跟他的眼神接觸,可以身體轉一個角度,離父母稍微遠一點兒;如果一定要看着父母的話,你可以注視着他們的耳朵、下巴,或者額頭的中部;不要挑釁他等等。

第六,要主動選擇自己的感受。真正能夠給你帶來影響的感受,是你決定接納的感受。不是任何一個感受,都可以隨時隨地進入你的內心,傷害你脆弱的自尊,你可以選擇性地接受。

第七,打斷內心的負面想法。

第八,積極地和自己對話。

小心隱性的毒副作用

什麼是隱性的毒副作用?比如,長期受到自戀型父母的孩子會變得壓力大,熬夜加班,對自己要求非常高,沒有朋友,或者經常鬱鬱寡歡、不快樂,這些都是隱性的毒副作用,是自戀型父母給孩子長期的壓力所導致的結果。然後,會壓抑自己,否認自己或者退縮,這些都是一些隱性的毒副作用。那麼怎麼避免這種副作用呢?

首先,放棄幻想。作者說:「期望他人改變是不現實的,不管我怎麼想,別人都不會改變;我不能改變別人;我會接受父母,不再期待他們能夠滿足我的要求。」

第二,用積極的自我肯定取代消極的自我評價。

第三,追求利他主義。不要自怨自艾,鍛煉自己每天替別人着想一會兒。每天多去替別人考慮考慮,多為別人做一點事,參與各種各樣的志願服務。

第四,樂於助人。學會幫助別人。

第五,保持好奇心,發現生活中的美。就是你要學會擴展自己對美的定義。

第六,偶爾改變一下生活節奏。比如,拿出一些時間,去一些沒有去過的陌生的地方等。

第七,心懷正念。正念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於當下,就是集中於重要的人、事、物。

第八,減輕自戀的程度。不管我們是受父母的影響,還是受自己成長過程的影響,很有可能我們也慢慢變成了一個自戀的人,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仍以自我為中心。這時候我們的痛苦有一半是別人加諸我們的,另外一半是我們自己生成的。所以當你能夠反思自己的自戀行為,開始減少自己的自戀行為的時候,你的隱性毒副作用也會相應地少很多。

那麼如何識別自己的自戀行為呢?

比如,尋求他人的注意力——確保自己始終是被關注的焦點;

渴望得到讚賞——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尊重;

狂妄自大——無意識地表現出對自我認知的膨脹和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評價;

缺乏同理心——無法理解或同情他人的感受;

喜歡與眾不同——過分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等等。

我們要小心這些,多留意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細節,積極地作出改變,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而不是活在過去。我們需要去體會有意義、有滿足感的人際關係,然後學會享受愉悅、開心,感受到被別人需要的這種感覺。多去與人交往,跟別人說話的時候,能夠學會專注傾聽,能夠認真地關注對方的感情、情緒。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回應自戀型的父母呢?首先要學會以同情和反思的方式來回應父母的情感。在承認其感受和意圖的同時,無須表明自己的立場。」

去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什麼叫創造性工作?不一定非要去創業、寫作、唱歌、發明,我們可以把任何一份小小的工作做得富有創造性。學會相互信任和尊重,平衡樂趣和責任。還可以培養靈感,比如多讀讀書。

總的來說,我們要打造全新的自己,積極地看待事情,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父母的羈絆 導圖
父母的羈絆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