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书笔记
作者达娜·萨斯金德 博士,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这个机构的缘由是,基于科学研究表明,发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触的语言数量对其大脑构造和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同的影响,这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性格塑造及学习能力差异。
按萨斯金德教授的说法,社会地位高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婴幼儿每小时会听到2000个词,中等收入的家庭,婴幼儿每小时会听到1200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600个词,这样在他们三岁以后,听到的总词汇量的差距就在3000万个。三千万词汇这个差距,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
如何跟孩子进行对话
萨斯金德教授认为,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会增长得越快,孩子日后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错过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和其他同学有差距。不同家庭语言环境的差距可以达到3000万个词汇,如果稍不注意错过了句子中某个熟悉的词汇,孩子们就会难以弄清下一个词汇的意思。研究人员称 “仅仅几百毫秒的优势就为孩子赢得了学习的机会。”
3000万这个数据怎么得出的呢?按萨斯金德教授的说法,一个小时内,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数量是2000个;中等收入的家庭,婴幼儿每小时会听到120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仅仅只有600个。这样在他们三岁以后,听到的总词汇量的差距就有3000万个。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不到50次。
每小时2000个英文单词,差不多相当于3000个汉字,每分钟要说50个字。一般人按照正常的语速,一分钟能说180个字到200个字。每分钟50个字,不过是1/4左右,这并不是一个话密的状态,差不多就是正常交流,有停顿、有反应,有来有往。相比之下,每小时600个词,相当于900个字,相当于每分钟15个字,正常语速5秒钟就可以说完。一分钟之内只听到5秒钟就能说完的话,这显然就少了点儿。
我们可以看出来,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更耐心,时时都在回应孩子;而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回应就少了许多。这可能是比字词的多少还要重要的一个数据。以上这些数字,我们忽略了英语和汉语音节及字词之间的差异,所以不是特别严谨。当年,三千万词汇差距这个调查是以40多个家庭取样,为期三年的调查,样本也并不是很充分。
萨斯金德教授自己也承认,这个调查在统计学上并不是绝对可靠,但她依旧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论述。我们大体上可以说,高收入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话语密度就是在正常交流、聊天的密度。而低收入家庭,父母经常和孩子沉默以对。萨斯金德认为,婴幼儿的早期语言环境应该是听到更多的词汇,得到更积极的回应,听到更多正面、积极、肯定的词。
所以,父母不要纠结于一小时跟孩子说的到底有没有两千个词三千个字。父母要做到的是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交流,时时回应他,多肯定他、夸奖他。另外,说话的内容也很重要。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负面语言是高收入家庭孩子的两倍多,孩子时时刻刻听到的都是“不要这样”“你可真差劲”,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那么,尽可能多的跟孩子交流有什么好处呢?早期的语言环境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太大关联。另外还有两个因素对语言学习和智力发育是有好处的。
一个因素是父母用不同类别的词汇对孩子说话。如果父母给孩子说的单词种类本来就少,那就不要指望孩子到三岁时能说出丰富类别的单词来。另一个因素就是全家人有一起聊天的习惯。哈特和里斯利发现一对不善言辞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的。
怎么跟孩子说话
跟孩子说话,不仅是越多越好,萨斯金德教授说跟婴幼儿说话要注意三个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
共情关注
所谓共情关注,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哪怕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比如,母亲给孩子洗澡时,可以和他谈谈沐浴液的气味;一起玩积木的时候,说说积木的形状。孩子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久,当孩子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你也要跟着他转移注意力,始终跟孩子在同一个语境下。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陪伴孩子不要去玩手机,也不要把孩子放到电视机前,让他看动画片,这样会破坏语境。互动的消失会限制大脑学习和储存知识的能力,大脑不是被动地在学习语音,而是在回应和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语言的。语言和词汇是要把人联系起来,把孩子放到电视机前,实际上是隔绝了他的语言环境。
充分交流
所谓充分交流,就是要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假设人的大脑是一个存钱罐。如果你只满足于往里面塞硬币,即便把它塞满了,你还是付不起大学学费,更别提去医学院了。
同理可得,如果父母只顾往孩子的脑袋里塞入简单的单词,装得再多,它们也无法跟大学水平相提并论。相反,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比如,大人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念叨手上干的活儿。如我们一边煎鸡蛋,一边在解说自己煎鸡蛋的过程,小孩子会把你的动作、你拿到的厨具跟词汇一一对应起来,然后他才会听到一个词,立刻明白过来这个词对应的是什么东西、什么事。在这个过程中,要少用代词,说我很喜欢你的画,而不要说我喜欢它。
孩子们会说话之后,有一段时间也会这样自言自语,一边玩耍一边说自己在玩什么。到三五岁的时候,他们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到的事物,会在回家的时候告诉你幼儿园里都发生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掌握脱离语境的语言,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交流还可以拓展语言,孩子说,抱一抱。慢慢就会在你的引导下,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会说爸爸,我累了,把我抱起来吧。
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其实就是聊天。你可以向孩子发起和展开一个话题,请注意要聊开放式的话题。如果你只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孩子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回答,这对词汇量的积累是没什么用的。开放式的交流会让孩子开始独立思考。
该不该和孩子说宝宝语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不想跟孩子奶声奶气地说话,要跟他平等交流。其实,在婴儿还不会说话时,父母大多会不由自主地跟孩子说宝宝语,或者用书里的名词,叫作“儿向语言”。有一项研究说,如果11个月到14个月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语言,那么到两岁的时候,比起那些一直接受成人语言的孩子,要多两倍的词汇量。儿向语言的作用是能让亲子关系更紧密,因为语气积极、措辞简练,还有韵律的宝宝语,更能吸引孩子的关注。
儿向语言还有一个好处是不厌其烦的重复。小孩子听父母说话,然后就会自己说话,这个学习过程非常神奇,他们要拆分音素再拼接起来创造出词汇。婴儿的大脑能够区分每一种语言的语音,在一岁之前,就表现出了对母语语音的忠诚性,他们收集重复的语音并把它们标记为“母型”语音,然后大脑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关的语言要素上,而摒弃无关内容。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重复才能建立起来。
有一位专家在日本做过研究,孩子七个月大的时候还是“世界公民”,能毫不费力地分出英语中常见的r音和l音,但到十个月大的时候,日本孩子的这项能力就消失了,就会更关注日语中常见的语音。专家说:说宝宝语,提高声调、帮助婴儿大脑更好提取语音是有必要的,它能帮助婴儿像统计学家那样抓住明显不同的语音。宝宝语的每个语音都在听觉上都被夸大了,婴儿就更容易理解和学习。所以两岁之前,宝宝语还是要说的。
跟孩子说母语还是说外语
双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肯定有积极作用,但一位专家对双语家庭的婴幼儿,研究了美国的西班牙裔家庭之后得到一个结论:不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成年后的英语多么熟练,父母用自己的母语对孩子说话总是更有益一些。
当人们使用已融入生活的母语来表达自己时,他们不仅是在说词汇的实际意思,也传递着情感和朦胧含蓄的深层含义。非英语母语的父母成年后学习的英语,在词汇量、语法、字词的微妙之处这些地方,总是不及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父母。
不过,还是应该早点让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学两种语言的孩子,在最开始掌握的词汇量较少,但长大后,词汇量会提升。使用双语的孩子相比只用一种语言的孩子,在语言和非语言方面都有优势,比如他们会具有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执行力。婴儿主动抑制一种语言,而从另一种语言中辨别词汇含义,可以帮助他们的大脑忽视干扰,集中注意力。通晓两种语言的人,他们的大脑会不断对使用的语言进行监控,其间变化更微妙复杂。
双语教育对孩子肯定有好处,本书的建议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母语,同时跟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建立语言联系。这实际上是希望让孩子自然地习得外语。习得,指日常交际环境中通过自然的运用语言能力而逐步地、下意识地发展这种能力。在中国,小孩子学英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很难营造一种英语环境。
儿童出生后每秒钟能够产生700~1000条神经连接,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教育资源。3000万的词汇差距会极大影响儿童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现.
到三年级时,孩子之间会产生显著的“成绩差距”或“学术落差”。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儿童早期的语言环境能够预测其日后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越贵的并不一定是越好的,神经科学专家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免费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和每一份互动里。希望所有翻开这本书的父母,都能够带给孩子无限的潜能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