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言-讀書筆記
作者達娜·薩斯金德 博士,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小兒人工耳蝸項目負責人,芝加哥大學醫學院「3000萬詞彙倡議」機構的創始人和主任。這個機構的緣由是,基於科學研究表明,發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觸的語言數量對其大腦構造和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同的影響,這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性格塑造及學習能力差異。
按薩斯金德教授的說法,社會地位高經濟地位高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會聽到2000個詞,中等收入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會聽到1200個,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600個詞,這樣在他們三歲以後,聽到的總詞彙量的差距就在3000萬個。三千萬詞彙這個差距,會影響他們日後的學習成績和智力發展。
如何跟孩子進行對話
薩斯金德教授認為,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詞彙量會增長得越快,孩子日後測試出來的智商會越高。錯過對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後在學業上和其他同學有差距。不同家庭語言環境的差距可以達到3000萬個詞彙,如果稍不注意錯過了句子中某個熟悉的詞彙,孩子們就會難以弄清下一個詞彙的意思。研究人員稱 「僅僅幾百毫秒的優勢就為孩子贏得了學習的機會。」
3000萬這個數據怎麼得出的呢?按薩斯金德教授的說法,一個小時內,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聽到的單詞數量是2000個;中等收入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會聽到1200個;貧困家庭的孩子聽到的單詞僅僅只有600個。這樣在他們三歲以後,聽到的總詞彙量的差距就有3000萬個。
另外,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也是有很大差異的。在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時對孩子的回應有250次,但在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每小時不到50次。
每小時2000個英文單詞,差不多相當於3000個漢字,每分鐘要說50個字。一般人按照正常的語速,一分鐘能說180個字到200個字。每分鐘50個字,不過是1/4左右,這並不是一個話密的狀態,差不多就是正常交流,有停頓、有反應,有來有往。相比之下,每小時600個詞,相當於900個字,相當於每分鐘15個字,正常語速5秒鐘就可以說完。一分鐘之內只聽到5秒鐘就能說完的話,這顯然就少了點兒。
我們可以看出來,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更耐心,時時都在回應孩子;而低收入家庭對孩子的回應就少了許多。這可能是比字詞的多少還要重要的一個數據。以上這些數字,我們忽略了英語和漢語音節及字詞之間的差異,所以不是特別嚴謹。當年,三千萬詞彙差距這個調查是以40多個家庭取樣,為期三年的調查,樣本也並不是很充分。
薩斯金德教授自己也承認,這個調查在統計學上並不是絕對可靠,但她依舊在這個調查的基礎上,展開了自己的論述。我們大體上可以說,高收入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話語密度就是在正常交流、聊天的密度。而低收入家庭,父母經常和孩子沉默以對。薩斯金德認為,嬰幼兒的早期語言環境應該是聽到更多的詞彙,得到更積極的回應,聽到更多正面、積極、肯定的詞。
所以,父母不要糾結於一小時跟孩子說的到底有沒有兩千個詞三千個字。父母要做到的是儘可能多地和孩子交流,時時回應他,多肯定他、誇獎他。另外,說話的內容也很重要。貧困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負面語言是高收入家庭孩子的兩倍多,孩子時時刻刻聽到的都是「不要這樣」「你可真差勁」,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那麼,儘可能多的跟孩子交流有什麼好處呢?早期的語言環境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即,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多少話,應該怎麼和孩子說話。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會越好,與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沒有太大關聯。另外還有兩個因素對語言學習和智力發育是有好處的。
一個因素是父母用不同類別的詞彙對孩子說話。如果父母給孩子說的單詞種類本來就少,那就不要指望孩子到三歲時能說出豐富類別的單詞來。另一個因素就是全家人有一起聊天的習慣。哈特和里斯利發現一對不善言辭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的。
怎麼跟孩子說話
跟孩子說話,不僅是越多越好,薩斯金德教授說跟嬰幼兒說話要注意三個原則:共情關注、充分交流和輪流談話。
共情關注
所謂共情關注,它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等時機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談論它。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麼,你就關注什麼。哪怕孩子太小了,聽不懂大人的話,或者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遵循這一條原則,即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
比如,母親給孩子洗澡時,可以和他談談沐浴液的氣味;一起玩積木的時候,說說積木的形狀。孩子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久,當孩子轉移注意力的時候,你也要跟着他轉移注意力,始終跟孩子在同一個語境下。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陪伴孩子不要去玩手機,也不要把孩子放到電視機前,讓他看動畫片,這樣會破壞語境。互動的消失會限制大腦學習和儲存知識的能力,大腦不是被動地在學習語音,而是在回應和互動的環境中學習語言的。語言和詞彙是要把人聯繫起來,把孩子放到電視機前,實際上是隔絕了他的語言環境。
充分交流
所謂充分交流,就是要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話語。交流的目的是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彙,並學會它們的使用方式。假設人的大腦是一個存錢罐。如果你只滿足於往裡面塞硬幣,即便把它塞滿了,你還是付不起大學學費,更別提去醫學院了。
同理可得,如果父母只顧往孩子的腦袋裡塞入簡單的單詞,裝得再多,它們也無法跟大學水平相提並論。相反,如果父母讓孩子接觸到廣泛的詞彙,長時間的日積月累後,孩子的語言水平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比如,大人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念叨手上乾的活兒。如我們一邊煎雞蛋,一邊在解說自己煎雞蛋的過程,小孩子會把你的動作、你拿到的廚具跟詞彙一一對應起來,然後他才會聽到一個詞,立刻明白過來這個詞對應的是什麼東西、什麼事。在這個過程中,要少用代詞,說我很喜歡你的畫,而不要說我喜歡它。
孩子們會說話之後,有一段時間也會這樣自言自語,一邊玩耍一邊說自己在玩什麼。到三五歲的時候,他們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到的事物,會在回家的時候告訴你幼兒園裡都發生了什麼,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掌握脫離語境的語言,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誌。充分交流還可以拓展語言,孩子說,抱一抱。慢慢就會在你的引導下,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會說爸爸,我累了,把我抱起來吧。
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其實就是聊天。你可以向孩子發起和展開一個話題,請注意要聊開放式的話題。如果你只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孩子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來回答,這對詞彙量的積累是沒什麼用的。開放式的交流會讓孩子開始獨立思考。
該不該和孩子說寶寶語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不想跟孩子奶聲奶氣地說話,要跟他平等交流。其實,在嬰兒還不會說話時,父母大多會不由自主地跟孩子說寶寶語,或者用書里的名詞,叫作「兒向語言」。有一項研究說,如果11個月到14個月的嬰兒一直在接受兒向語言,那麼到兩歲的時候,比起那些一直接受成人語言的孩子,要多兩倍的詞彙量。兒向語言的作用是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因為語氣積極、措辭簡練,還有韻律的寶寶語,更能吸引孩子的關注。
兒向語言還有一個好處是不厭其煩的重複。小孩子聽父母說話,然後就會自己說話,這個學習過程非常神奇,他們要拆分音素再拼接起來創造出詞彙。嬰兒的大腦能夠區分每一種語言的語音,在一歲之前,就表現出了對母語語音的忠誠性,他們收集重複的語音並把它們標記為「母型」語音,然後大腦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相關的語言要素上,而摒棄無關內容。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重複才能建立起來。
有一位專家在日本做過研究,孩子七個月大的時候還是「世界公民」,能毫不費力地分出英語中常見的r音和l音,但到十個月大的時候,日本孩子的這項能力就消失了,就會更關注日語中常見的語音。專家說:說寶寶語,提高聲調、幫助嬰兒大腦更好提取語音是有必要的,它能幫助嬰兒像統計學家那樣抓住明顯不同的語音。寶寶語的每個語音都在聽覺上都被誇大了,嬰兒就更容易理解和學習。所以兩歲之前,寶寶語還是要說的。
跟孩子說母語還是說外語
雙語教育對孩子的發展肯定有積極作用,但一位專家對雙語家庭的嬰幼兒,研究了美國的西班牙裔家庭之後得到一個結論:不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如何,也不管他們成年後的英語多麼熟練,父母用自己的母語對孩子說話總是更有益一些。
當人們使用已融入生活的母語來表達自己時,他們不僅是在說詞彙的實際意思,也傳遞着情感和朦朧含蓄的深層含義。非英語母語的父母成年後學習的英語,在詞彙量、語法、字詞的微妙之處這些地方,總是不及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父母。
不過,還是應該早點讓孩子學習第二種語言。學兩種語言的孩子,在最開始掌握的詞彙量較少,但長大後,詞彙量會提升。使用雙語的孩子相比只用一種語言的孩子,在語言和非語言方面都有優勢,比如他們會具有較高的自我調控能力和執行力。嬰兒主動抑制一種語言,而從另一種語言中辨別詞彙含義,可以幫助他們的大腦忽視干擾,集中注意力。通曉兩種語言的人,他們的大腦會不斷對使用的語言進行監控,其間變化更微妙複雜。
雙語教育對孩子肯定有好處,本書的建議是,孩子從父母那裡學習母語,同時跟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建立語言聯繫。這實際上是希望讓孩子自然地習得外語。習得,指日常交際環境中通過自然的運用語言能力而逐步地、下意識地發展這種能力。在中國,小孩子學英語,最大的困難就在於很難營造一種英語環境。
兒童出生後每秒鐘能夠產生700~1000條神經連接,父母的語言是刺激大腦發育的最好教育資源。3000萬的詞彙差距會極大影響兒童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現.
到三年級時,孩子之間會產生顯著的「成績差距」或「學術落差」。眾多研究已經表明,兒童早期的語言環境能夠預測其日後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特徵。越貴的並不一定是越好的,神經科學專家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是免費的,它就存在於父母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和每一份互動里。希望所有翻開這本書的父母,都能夠帶給孩子無限的潛能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