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读书笔记
作者马丁•林斯特龙,迪士尼、百事可乐、雀巢、红牛等多家著名企业的品牌顾问。他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2015年,在一项涵盖三万名营销人员的独立调研中,林斯特龙被誉为全球首席品牌营销专家。在“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排行中,他位列第18名。另一本书《品牌洗脑》。
当大数据日渐成为分析用户需求的依赖时,马丁·林斯特龙却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认为当营销涉及到人的习惯时,大数据通常并不准确,反而是能体现人的信仰、兴趣、习惯、情绪等内容的信息更具说服力。由于往往暗含人的共性,这些数据仅需要通过对极少数人的观察,就能凭其得出结论,进而影响营销策略,因此它们被称作小数据。林斯特龙通过大量亲身经历的案例,解读了如何以小数据理论改变营销趋势。
什么是小数据
小数据就是能呈现我们真实内在的一些个人化的东西,比如习惯、喜好、情绪等等。比如,从微观,是通过对人的细节观察得到的,没法通过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统计来体现。其次,样本小。虽然这样看上去太个性化、提供的信息数量也有限,但在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它们其实代表了人的很多共性。那为什幺小数据有这么大作用。作者认为,人通常展示给别人看的,都不是最真实的自我。如果想要了解趋势,就必须去看看顾客究竟想要什么,这样才能把东西卖得更好。作者认为,小数据总是在无意中暴露顾客潜在的欲望,而且是还没有被满足的欲望,这些欲望是人们的真实内在。而大数据只看重对信息表面的分析,不太关注信息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心态,难以真正触及顾客的需求。
我们讲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这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案例,发生在印度。2013年,有一家全球谷物生产商,他们生产的谷物早餐,正渐渐失去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他们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委托作者去印度调查,想想办法。作者走访了一些印度消费者,很快他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和购买谷物早餐这件事关系密切的,有两种人,一个是婆婆,一个是儿媳妇。为什么是这两种人呢?
因为她们是整天在厨房里忙活的人,决定了家里要买什么、吃什么。于是作者想,这两种人无论谁掌控着厨房的主导权,那么只要投其所好,就能影响谷物早餐的销量。于是他开始仔细研究印度的婆媳关系。起初,作者认为,婆婆是一家之主,拥有决定权,因为每次他拜访顾客的家时,开门迎客的永远是儿媳妇,而婆婆只是坐在屋子里等着。等到客人坐下来以后,儿媳妇就默默地坐在一旁,自己不说话,就看着婆婆和客人聊天。而且有人事先告诉过作者,在印度,如果想和儿媳妇说说话,得征求婆婆同意才行。
但是当进入到印度人的厨房进行观察以后,作者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全是那么回事。当他问印度人“你们家谁做饭”的时候,婆婆和儿媳妇都说是自己掌管厨房。这怎么办呢?他开始观察厨房摆设,注意到了调料的摆放。许多印度家庭的厨房,都会摆放五六种调料。他注意到,越靠近灶台的调料粉颜色越鲜艳,而越远离灶台的颜色越单调。最靠近灶台的调料粉的颜色,总是和婆婆衣服的颜色差不多。这说明这调料粉是婆婆喜欢的。于是,作者明白了,在印度的厨房里,做饭的事儿,是婆婆说了算。
这还不能下结论,因为作者还发现了其他的一些细节。这一次,引起他注意的是气味。在调料粉的香味里,作者还闻到了另一种味道,就是洗洁精味儿,而且是带着西式花香味道的那种。而据他观察,印度的婆婆们比较传统,不太喜欢这种西式的味道,可是年轻的儿媳妇们就不一样了,她们对这种西式味道很青睐。所以作者又得出一个结论:洗洁精是儿媳妇们选的,她们在厨房里并不是没有地位,而是和婆婆分工,前者负责做饭,后者负责刷碗,在厨房的掌控权方面,她们打了个平手。
所以,在整个家庭的监护权方面,婆婆和儿媳其实是势均力敌的。包括在如何选择谷物早餐这件事上,两种人都有投票权。那么她们的喜好一样吗?
作者做了一个实验。印度人对颜色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几乎所有重大的仪式中,都能见到各种多彩的服饰。而人们见到印度人的第一印象,也总是他们衣服上多彩的颜色。所以作者决定从颜色入手,他让婆婆和儿媳妇们分别选出她们认为能代表“新鲜”的颜色。结果发现,婆婆们青睐越鲜艳的颜色,这恰好和她们选择调料粉以及衣服颜色的习惯一样;而受西方观念影响的儿媳妇们认为,绿色才是天然,那些鲜艳的颜色太做作了。
面对意见不合的婆媳,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作者说,虽然婆婆和儿媳妇对颜色的看法不一样,但对谷物早餐的看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得“新鲜”。于是,作者决定,结合印度人对颜色的敏感,在谷物早餐的包装上下点工夫,用色彩激发人们追求新鲜的欲望,同时去吸引婆婆和儿媳妇们的注意力。
于是,作者在超市里观察婆婆们的购物习惯,发现由于超市顶灯和老花眼的影响,婆婆们看商品包装时,焦点更习惯于集中在包装的底部;而视力清晰的儿媳妇们,则习惯从包装的顶部去看产品。
根据这个小数据,作者向生产商提出了一种包装建议,就是把包装底部三分之二的部分,设计成艳丽、明亮的颜色,而把其余三分之一设计成天然绿。这样做,能同时使婆婆和儿媳妇们感到,这个食物很新鲜,很天然。生产商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以往对选择谷物早餐有严重分歧的婆婆和儿媳妇们,开始认可同一种产品了。通过一些微小的线索,发现人们的欲望,满足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就是小数据理论。
如何使用小数据
作者为小数据理论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其中包含了七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由于这些单词的英文开头都是C,所以他把这个框架称为“7C法”。分别是搜集(collecting)、线索(clues)、连接(connecting)、关联(correlation)、因果(causation)、补偿(compensation)和理念(concept)。
搜集
也就是搜集信息。什么信息呢?人们的兴趣、习惯甚至信仰等任何可能对品牌的接受度产生影响的东西。
比如,你要为一个品牌的营销去走访一个社区的客户,就要了解他们对社区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感觉?安全还是恐惧?他们和你擦肩而过时,是直视你的眼睛,还是看向别处?垃圾是定期收走,还是会滞留一段时间?
那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呢?作者说,它们会让你看到人群的一些特征,得出对顾客群体的初步判断,而这些判断可能会影响产品最后的决策。搜集这些初步的信息,需要一些关键的人的帮助,这些人被作者称为“当地观察者”,他们可以是理发师、邮递员、酒保。
他们必须有两个特点,一是掌握很多当地的信息,二是能客观看待这个社会。作者每到一个地方,最喜欢找出租司机,而且这个司机最好还不是当地人,这样一来,他就能更大胆、客观地评价当地的一些信息。如果我们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可靠的当地观察者怎么办?作者说,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寻找那些活跃人群,他们外向、自信,是理想的观察者。
线索
这里的线索是有特指的,它们要与顾客的“自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通常由两个自我构成,第一个是理想化的自我,就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比如说我们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就是我们想给别人看的形象。另一个就是真实自我,与我们的欲望有关。而显示真实自我的线索,通常都隐藏在比较隐私的地方,比如说冰箱、橱柜、衣橱等地方。
举个例子:
丹麦被视作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国家,作者发现,几乎每一个丹麦家庭的起居室里,都会摆放着一套火车模型。起初他以为这是给孩子们的玩具,但后来他注意到,这些模型都很新,买了好长时间了,结果也没老化,也没破损,于是他就明白了:压根儿没人玩儿过这东西,就是个摆设。丹麦人常说一个名词,叫做社交厨房,专门指那种设备齐全,但是从来不做饭,只当宴请背景的厨房。这也是摆设,是给所谓幸福生活装门面的。很多丹麦人都承认,他们的生活就像摆设,表面看起来挺和谐,其实压力非常大,火车模型和社交厨房是他们展示出来的理想自我,真实的自我其实特别焦虑。
想要获得关于真实自我的线索,就要尽可能的了解别人的私密空间,看看他们最喜欢哪件衣服,手机上的音乐播放列表里都有什么歌曲,冰箱里放着什么吃的。可以试着问问他们,什么东西对他们来说最重要,什么又让他们特别担心。
连接
这个时候我们差不多已经掌握了六七条小数据了,现在问问自己,这些线索有什么相似点没有?有没有指向什么方向?把小数据串联起来,寻找线索的过程,就叫链接,作者认为,寻找这些线索,就是寻找顾客的情感缺口,看看他们的情感中缺少什么,富余什么。
关联
在关联阶段,我们会寻找顾客行为上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切入点。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她结婚的时候吗?是她第一次要孩子时?可以表现出切入点或个性转变的事件包括穿衣打扮、结交新朋友、得到或失去伴侣、送孩子上大学,以及所有里程碑或职业转换。
比如,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玩具巨头乐高就已经面临困境,他们每一次的大数据研究都表明,人们越来越追求即时满足感,所以孩子们喜欢玩儿数字化的产品,而积木已经过时了,所以乐高逐渐放弃了积木这个核心产品。不过2003年年初,乐高还是倒了大霉,销售额同比下降了三成。于是,他们向作者咨询求助。那么作者怎么解决问题的呢?他在一个德国男孩的运动鞋上找到了办法。德国男孩是一个滑板运动的狂热爱好者,他有一双运动鞋,很破旧,磨损很严重,但他就是舍不得扔。因为这双鞋是他玩儿滑板获得冠军的见证,只要这双鞋在,就能证明这孩子是滑板玩儿得最好的。 作者发现,这孩子通过一双鞋获得了社会存在感,而这种存在感又是通过一种高超的技能换来的,当孩子把存在感附加到那双鞋上之后,他就会对这个产品产生很忠实的情感。这说明对孩子来说,不用管这种技能到底是什么,只要他花心思去做了,有收获了,就会铭记在心,就会催生对品牌的忠诚度。于是,从那以后,乐高重新把积木作为核心产品,设计上更注重细节,安装也更有难度,目的就是让人们在玩儿的过程中,有一种克服了困难的成就感,从而保持对产品的兴趣。十年后,乐高的改变得到了回报,他们终于成为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
男孩因为玩儿滑板而获得那双鞋的时间,就是他的社会存在感产生的时间,这就是切入点。
因果
我们面对搜集上来的种种小数据,需要问问自己,这些会激发人们什么样的情感呢?刚才乐高的案例里,鞋子的信息就激发了社会成就感。
补偿
小数据的本质是要指出人们有什么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对此进行补偿。
比如,在日本,有些日本人在午休的时候,会穿上卡通服装聚在一起吃饭,吃完了再换上西装继续工作。穿西装是社会要求他们扮演的角色,而卡通角色是他们打破常规的反映,说明他们想对抗现实生活的压力,想摆脱刻板形象。他们内心的欲望,是追求一种可爱、轻快的形象,抓住“可爱”这个关键词,就能找到他们的消费心理。 美国曾经有一款能定时清扫的智能机器人,名字叫做 Roomba ,一度特别受市场欢迎,但是后来陷入了销量下降的境地。于是生产商向作者求助。作者发现 Roomba 这个小家伙在撞到墙的时候,会发出“啊哦”这样的声音。而他走访 Roomba 用户的时候又发现,这些人其实不太在意机器人的扫地功能,而是觉得 Roomba 能说话,挺可爱,想把它当成一个宠物来养着,或者想用它去吸引客人的注意。这说明在购买者的心里,其实住着一个没长大的自己,他们想通过这个挺可爱的小家伙,去找回自己的童年世界。而生产商以为人们更在意的是清洁技术,觉得说话功能多余,于是给去掉了,这就减少了它的可爱劲儿。人们的欲望是找一个伴儿,不是想找一个不会沟通的机器,那当然就不买了。所以,作者建议生产商增加机器人的人性特征,帮助他们恢复了品牌的影响力。
观念
观念指的是创意。当我们发现顾客的欲望,想要进行补偿时,通常需要创意去制造惊喜感。
比如,瑞士有一个时尚品牌,叫塔丽唯尔,在瑞士还挺顶尖的,但是在欧洲其他国家的知名度并不高。为什么呢?好多女孩都不喜欢去这家的店面,觉得环境不好,更何况现在都在网上买衣服,谁还去逛商店?塔丽唯尔请作者做了品牌顾问。作者和女孩子们聊天时发现,她们一天里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想要穿什么,早晨起来会自拍十几张照片发到网络上。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和朋友们交换意见,看看穿什么好。这个习惯给了作者很大启发,于是他给了塔丽唯尔一个创意,在实体店的试衣间里,放一个能联网的落地镜,只要用手一点,就能把镜子变成电脑屏幕,然后可以登录 Facebook ,通过摄像头把自己试衣服的效果展示给朋友们看。这种即时投票一样的做法,让女孩们蜂拥而至。
挖掘用户需求时,在大数据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个小群体的亲身观察和小数据常识,捕捉到这个社会群体所体现出的文化欲望。满足这些用户需求,击中痛点,则意味着将掌握无限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