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作者,尼尔·波兹曼,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 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童年”这一概念的来源
作者认为,“童年”这个概念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个文化产物,虽然具有生物基础,但是只有在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下它才有可能实现。关于儿童年龄的划分,目前国际上和中国都遵循着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指的是年龄在18周岁以下、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抚育和保护的特殊人群。如果按照这一规定,那童年这个概念的存在还不到400年。
从大约公元476年到1640年间并没有童年的概念,因为那时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读写能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们都用口语进行沟通,儿童和成人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在儿童面前成人们通常口无遮拦地谈论性秘密、人性的丑陋面和阴暗面。天主教会将7岁指定为明辨是非的年龄,一个人一旦长到7岁,就要进入成人世界,去当学徒,像成人一样去工作,面对残酷的社会,再大一些就要结婚生子,像成人一样养家糊口。
到了16世纪,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德国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术,在西方产生了广泛影响,随后,一种全新的印刷文化诞生了。根据阅读能力的不同,人们对成年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定义,与此相对应地便出现了童年的概念。也就是说,成年人就是指具备阅读能力的人,儿童则是指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
印刷导致社会进入知识大爆炸时期,关于成年人世界中的很多知识和秘密被隐藏在书籍中,儿童只有通过识字、通过去学校读书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看懂商业社会的合同、契约等,从而顺利进入成年人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童年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儿童和成人在各方面也逐渐有了显著的区别,儿童有了自己独特的服装、语言、游戏和社交生活。到了19世纪50年代,在整个西方世界,享受童年已经被看作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童年不再被视作文化的产物,而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必经阶段。
电视等电子媒介导致童年在消逝
作者说,电视等电子媒介导致童年的消逝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1、电视无法区分信息的使用权; 2、电视将所有的成人秘密都暴露在大众面前;3、电视使成人的形象变得非常单薄。
无法区分信息的使用权
在电视机面前任何观众都可以通过电视机获取信息,这就使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不再清晰。读书,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在掌握了一定的识字量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儿童很难学会,所以必须分阶段学习。同时,由于儿童的阅读能力有限,成年人对儿童的阅读内容会进行严格的审查,学校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学生的理解水平设置相应的课程标准,这就天然地将儿童和成人划分开来。
而从传播方式上来看,电视主要是通过图像和声音传播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图像。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看电视不需要训练,每个人都具备观看和理解图像的能力。看电视没有任何复杂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电视无法区分观众,所有的新闻节目、电视广告、电视剧都可以给所有的人看,换言之,所有的信息对儿童和成人来说都是对等的,这就打破了印刷时代的信息等级制度,从而使儿童和成人通过同一个认知渠道获取信息。
将所有的成人秘密都暴露在大众面前
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电视需要不断播出新鲜、刺激的信息,甚至将文化中的一切秘密挖掘出来,让所有的观众一览无余。这样一来,电视这种电子媒介根本不可能保留住任何秘密。既然儿童可以接触到大量关于成人的秘密,那童年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美国实行的是商业广播体制,竞争非常激烈,电视节目每天24小时轮番播放,频道种类非常丰富。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避免观众换台,电视节目制作人必须充分利用文化中一切隐秘的、原本不适合对儿童公开的秘密,比如暴力、情欲等等,这就使得以前很私密的事情都暴露在儿童的面前。同时,由于电视是通过即时性的图片方式来展现的,一切都非常直观,就会给儿童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就意味着,儿童们早在懵懂时期就不知不觉地窥探了成人间的秘密。
使成人的形象变得非常单薄
电视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快速的,只供观看,不需要思考,只要求观众投入情感,不需要理智,所以很多人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和印刷时代有本质的区别。为了迁就观众的口味、刺激观众的感官,电视遵循“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制片人往往会以12岁儿童的心智为标准来设置节目,如果智力层次过高,就意味着将大多数观众排斥在外。
为了制造话题,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不断地炮制、伪造事件,至于事件的真相如何恐怕就很少有人去关注了。同时,电视的特性也决定了它无法在事件的深度上进行挖掘。在电视文化中,一切都成为了娱乐,并逐渐演变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这就使得印刷时代的高品级思维以及人们的个性特征面临非常致命的危胁。那么应该如何面对童年消逝的现状呢?
作者提出两个建议:1. 限制子女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时间;2. 细致地监督子女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内容,让他们批判性地、更深层地了解媒介存在的意义。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