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讀書筆記
作者,尼爾·波茲曼,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是繼麥克盧漢之後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學者之一,他在紐約大學首創了媒介生態學專業。他認為強勢媒介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義現實世界,甚至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人們實際上是生存在媒介所製造的巨大隱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發展出了「媒介即隱喻」的理論。波茲曼出版過20餘部著作,《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兩部代表作,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童年」是一個被發明出來的概念,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類並沒有「童年」;印刷術普及之後,文字成為主導,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識的世界,兒童與成人之 間出現了一道文化鴻溝,「童年」誕生了。電視時代,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衝突、戰爭、性愛、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漸消逝。
「童年」這一概念的來源
作者認為,「童年」這個概念是一個社會概念,是一個文化產物,雖然具有生物基礎,但是只有在社會環境的激發和培養下它才有可能實現。關於兒童年齡的劃分,目前國際上和中國都遵循着聯合國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中的規定。兒童指的是年齡在18周歲以下、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撫育和保護的特殊人群。如果按照這一規定,那童年這個概念的存在還不到400年。
從大約公元476年到1640年間並沒有童年的概念,因為那時並非所有人都具備讀寫能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人們都用口語進行溝通,兒童和成人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在兒童面前成人們通常口無遮攔地談論性秘密、人性的醜陋面和陰暗面。天主教會將7歲指定為明辨是非的年齡,一個人一旦長到7歲,就要進入成人世界,去當學徒,像成人一樣去工作,面對殘酷的社會,再大一些就要結婚生子,像成人一樣養家糊口。
到了16世紀,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出現了,德國約翰內斯·古登堡發明了印刷術,在西方產生了廣泛影響,隨後,一種全新的印刷文化誕生了。根據閱讀能力的不同,人們對成年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定義,與此相對應地便出現了童年的概念。也就是說,成年人就是指具備閱讀能力的人,兒童則是指不具備閱讀能力的人。
印刷導致社會進入知識大爆炸時期,關於成年人世界中的很多知識和秘密被隱藏在書籍中,兒童只有通過識字、通過去學校讀書才能掌握基本的知識,看懂商業社會的合同、契約等,從而順利進入成年人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童年這一概念逐漸被人們接受,兒童和成人在各方面也逐漸有了顯著的區別,兒童有了自己獨特的服裝、語言、遊戲和社交生活。到了19世紀50年代,在整個西方世界,享受童年已經被看作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童年不再被視作文化的產物,而被看作是人類的一個必經階段。
電視等電子媒介導致童年在消逝
作者說,電視等電子媒介導致童年的消逝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1、電視無法區分信息的使用權; 2、電視將所有的成人秘密都暴露在大眾面前;3、電視使成人的形象變得非常單薄。
無法區分信息的使用權
在電視機面前任何觀眾都可以通過電視機獲取信息,這就使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不再清晰。讀書,要經過一定的學習和訓練,在掌握了一定的識字量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兒童很難學會,所以必須分階段學習。同時,由於兒童的閱讀能力有限,成年人對兒童的閱讀內容會進行嚴格的審查,學校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和學生的理解水平設置相應的課程標準,這就天然地將兒童和成人劃分開來。
而從傳播方式上來看,電視主要是通過圖像和聲音傳播的,但最主要的還是圖像。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看電視不需要訓練,每個人都具備觀看和理解圖像的能力。看電視沒有任何複雜的要求。最主要的是,電視無法區分觀眾,所有的新聞節目、電視廣告、電視劇都可以給所有的人看,換言之,所有的信息對兒童和成人來說都是對等的,這就打破了印刷時代的信息等級制度,從而使兒童和成人通過同一個認知渠道獲取信息。
將所有的成人秘密都暴露在大眾面前
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電視需要不斷播出新鮮、刺激的信息,甚至將文化中的一切秘密挖掘出來,讓所有的觀眾一覽無餘。這樣一來,電視這種電子媒介根本不可能保留住任何秘密。既然兒童可以接觸到大量關於成人的秘密,那童年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美國實行的是商業廣播體制,競爭非常激烈,電視節目每天24小時輪番播放,頻道種類非常豐富。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避免觀眾換台,電視節目製作人必須充分利用文化中一切隱秘的、原本不適合對兒童公開的秘密,比如暴力、情慾等等,這就使得以前很私密的事情都暴露在兒童的面前。同時,由於電視是通過即時性的圖片方式來展現的,一切都非常直觀,就會給兒童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就意味着,兒童們早在懵懂時期就不知不覺地窺探了成人間的秘密。
使成人的形象變得非常單薄
電視傳遞信息的方式是快速的,只供觀看,不需要思考,只要求觀眾投入情感,不需要理智,所以很多人漸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和印刷時代有本質的區別。為了遷就觀眾的口味、刺激觀眾的感官,電視遵循「就低不就高」的原則,製片人往往會以12歲兒童的心智為標準來設置節目,如果智力層次過高,就意味着將大多數觀眾排斥在外。
為了製造話題,越來越多的媒體人不斷地炮製、偽造事件,至於事件的真相如何恐怕就很少有人去關注了。同時,電視的特性也決定了它無法在事件的深度上進行挖掘。在電視文化中,一切都成為了娛樂,並逐漸演變為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這就使得印刷時代的高品級思維以及人們的個性特徵面臨非常致命的危脅。那麼應該如何面對童年消逝的現狀呢?
作者提出兩個建議:1. 限制子女接觸電視、網絡等媒介的時間;2. 細緻地監督子女接觸電視、網絡等媒介的內容,讓他們批判性地、更深層地了解媒介存在的意義。波茲曼同時指出,在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里,政治、商業、教育等最終蛻變成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人類的文化精神逐漸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