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好印象的秘诀-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工具书。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案例,详细分析了人们相互观察的步骤和方式,并阐述了我们应该采用的应对方法。掌握这些知识,你就能够了解别人观察你的角度,引导别人对你产生积极正面的看法。


主观印象形成的机理

作者认为,无论是新朋友、新同事、潜在的客户还是未来的老板,初次见面时,都会通过一些步骤对你形成印象。首先,他们会依据你的外表、肢体动作、言语、地位等透露出来的信息,无意识、自动地对你形成一个初步印象。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观察者的直觉、常识、个人经验以及各种假设、偏见。观察者不会分析影响你行为的各种因素,所以往往产生的是一个有偏差、不准确的印象。

比如,美国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研究,研究人员向招聘企业陆续发去了1000份被修改过的简历,比如填补工作经历中的漏洞、修改求职者的姓名等。研究结果表明,名字听起来像白人的求职者,比像非洲裔美国人的求职者,获得面试的机会要高很多。职业经历中,如果求职者频繁换工作,名字像白人的会被进行有利解读,比如“他很努力,他在一直尝试找到更适合的工作”。而名字听起来像黑人的,则被进行不利解读,比如“他缺乏工作积极性或职业道德差”等等。事实上,大多数筛选简历的人并没有想过喜不喜欢黑人或歧视黑人的问题,但是这些对黑人存在的负面偏见,会在潜意识中悄悄扭曲对求职者的评估。

这种初步印象难道就这么固定下来了吗?当然不是了。作者说,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形成初步印象之后,人们还会逐渐纠正之前的认知偏差。这个过程通常是观察者发现,自己原来对你的判断可能不恰当或不全面,有必要进行修正,更准确地认识你,所以启动了纠偏机制。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分析影响你行为发生的环境和背景,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所以,如果没有强烈的动机促使观察者这么去做,他不会主动进入这个步骤。


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

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才能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呢?作者提出的三个关键技巧,信任透镜、自我透镜和权势透镜。

信任透镜

作者认为,所谓信任透镜,其实指的是别人跟你交往,首先要确定你是否值得信任,会不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职业生涯等构成威胁。

比如,当你看见新同事,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在工作中,他会不会与我竞争?面对隔壁新邻居,你会想:他们是不是友善?会不会经常制造扰民噪音?等等。

根据作者的长期研究发现,别人对你的看法是负面还是正面,90%取决于你表现出来的温暖和能力。如果你看起来比较友善、忠诚或者有同情心,那他会觉得你心怀善意。假如觉得你有所图,那你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这些能力特征,就会被看成你能够实施敌对行动的证据。所以,学会表达温暖和展示能力,给别人留下一个“盟友”的印象非常重要。具体怎么做到呢?研究表明,人们都很需要那种“你在专注地听他们说话”的感觉,持续保持眼神交流、点头、微笑是三个重要指标。

比如,作者说她的一位朋友,刚接手一个团队,很想让员工感到自己重视所有人的观点。于是,当员工发言时,他就表现出一种,自己认为是“积极倾听”的表情。结果,几周后他才发现,自己所谓积极倾听的表情,在员工看来太像生气了。所以,在重视这一点的同时,也有必要请你的亲戚朋友反馈一下你的表情。

其次表现出同理心,这里的关键是换位思考,多尝试寻找双方的共性,比如你们之间共同的爱好、经历、团体等等。心理学家提出一种特效方法叫“不必要的道歉”,就是把“对不起”这句话当成对别人的困难感同身受,而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研究者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大学生在下雨天,向候车室的乘客借手机用一下。结果表明,先说“天在下雨,对不起”,然后再借手机,比直接说借手机,成功的概率高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简单而有力地体现换位思考的方法,表明你理解了他的经历,可以大大增强信任。

那怎么展示能力呢?比如,显示你的意志力,具体来说就是能抵抗各种诱惑和利益。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表现出抽烟、暴饮暴食、冲动消费、懒惰、迟到、高度情绪化等等行为,就会被认为缺乏自制力,信任会受损。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抛弃坏习惯。你还可以多强调你的潜力。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商学院一项研究显示,人们更喜欢具有卓越潜力的人,而不是已经表现卓越的人。比如,在 Facebook 上,被评论家说“可能成为明日之星”的演员打的广告,比“是明日之星”的演员打的广告,获得的点击数和喜爱数更多。当人的大脑遇到不确定性时,会下意识地关注更多的信息,付出更多的思考。所以,对自己的宣传聚焦于未来而不是过去,会更好地吸引别人的注意。

自我透镜

所谓自我透镜,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和增强观察者的自尊,让观察者在观察其他的人和事时,觉得自己更出类拔萃。研究证明,由于自我透镜的运行,大多数人都对自己保持总体上正面的看法,有相对较高的自尊。

比如,人们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有魅力、更优秀;相信好事情更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情则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等等。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叫“虚幻乐观”。那自我透镜,是怎么扭曲观察的呢?

作者经过研究发现,自尊的本质来源于比较。观察者在相互比较时,会看别人的能力和成就以及和自己的相关性。如果这种相关性很高,那么对观察者来说就是高度威胁。为了维持我比你更好的这种自尊,他将不得不与你保持更大的距离,或者忽视你;如果很低,那威胁就解除了,他将更准确地看待你。因此,如果观察者能自己挑选比较对象,为了保持自尊,肯定会选择身边相关成就或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心理学家称这种行为叫“下行社会比较”,目的就是让自己感觉良好。如果观察者不能挑选比较对象,但对比结果又实实在在摆在面前了,而且这种结果还不是自己喜欢的,怎么办?作者总结了观察者会采取的应对威胁的几种策略。

比如观察者会挑选一些自己占优势的内容进行下行比较。你升职了,他会想:哎呀,这人太忙了,完全没有一点生活品质。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观察者通常有“内群偏爱”,就是更喜欢自己的团队,对自己团体中的成员更有同理心,交往更密切。所以,如果观察者把你当成“我们”中的一员,那你就不会遭受歧视,反而成为这种偏见的受益者了。你需要评估自己是否会对观察者造成威胁,如果这种威胁已经成立,那你可以预料,观察者的自我透镜就会发生作用。这时,你应该谦虚,有意做一些事情降低你对观察者自尊的威胁。作者提醒我们,人在内心深处有一种隐藏的必需品叫“自我确认”。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表扬,在观察者看来是不值得表扬的内容,那么他反而会不舒服。所以,你的表扬一定要真实,要有直接的证据。

权势透镜

作者认为,所谓的权势透镜,给相对有权势的人来评估和观察,你对他是否有益、或者有用。“权势”指的是对资源拥有控制权的一方,其实也就是“拥有主动性”的一方。

比如,你的老板只有在你想继续工作时才对你有权势。你决定辞职,那他的权势就消失了。如果你的老板非常希望你留下来,你就成了有权势的一方,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那么权势透镜在形成人的印象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作者认为,用权势透镜来观察的过程中,有几个因素在发挥作用:有权势者由于并不依赖你,因此会在潜意识里更倾向于走捷径,使用各种偏见、成见、假设,以便用最小的精力观察你。那么,有权势者会准确地观察别人吗?作者研究发现,只有当有权势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现关注你有助于他实现目标时,他才可以做到准确地观察你——因此在这个时候,你所展现出来的“有用性”最为关键。

假如你现在面对的是你的老板,为了有效展现出自己的有用性,那么你的第一步应该是尽力去了解老板的诉求和需求到底是什么,他目前面临什么工作阻碍,需要哪些工作成果,而你又能提供哪些切实可行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步,就是在老板给你主动布置任务前,提前预测他的需求,并提前做好准备,第一时间与对方的需要无缝链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老板的关注。作者说,这么做并不是要你向对方曲意逢迎,你应该思考如何在工作中真正帮助他,成就他,协助他实现事业目标,只有这样,你们相互之间是一种真正的合作共赢,那么此时你展现出来的,才是一种真正的有用性。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 导图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