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好印象的秘訣-讀書筆記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工具書。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案例,詳細分析了人們相互觀察的步驟和方式,並闡述了我們應該採用的應對方法。掌握這些知識,你就能夠了解別人觀察你的角度,引導別人對你產生積極正面的看法。
主觀印象形成的機理
作者認為,無論是新朋友、新同事、潛在的客戶還是未來的老闆,初次見面時,都會通過一些步驟對你形成印象。首先,他們會依據你的外表、肢體動作、言語、地位等透露出來的信息,無意識、自動地對你形成一個初步印象。這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的是觀察者的直覺、常識、個人經驗以及各種假設、偏見。觀察者不會分析影響你行為的各種因素,所以往往產生的是一個有偏差、不準確的印象。
比如,美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研究人員向招聘企業陸續發去了1000份被修改過的簡歷,比如填補工作經歷中的漏洞、修改求職者的姓名等。研究結果表明,名字聽起來像白人的求職者,比像非洲裔美國人的求職者,獲得面試的機會要高很多。職業經歷中,如果求職者頻繁換工作,名字像白人的會被進行有利解讀,比如「他很努力,他在一直嘗試找到更適合的工作」。而名字聽起來像黑人的,則被進行不利解讀,比如「他缺乏工作積極性或職業道德差」等等。事實上,大多數篩選簡歷的人並沒有想過喜不喜歡黑人或歧視黑人的問題,但是這些對黑人存在的負面偏見,會在潛意識中悄悄扭曲對求職者的評估。
這種初步印象難道就這麼固定下來了嗎?當然不是了。作者說,心理學研究證明:在形成初步印象之後,人們還會逐漸糾正之前的認知偏差。這個過程通常是觀察者發現,自己原來對你的判斷可能不恰當或不全面,有必要進行修正,更準確地認識你,所以啟動了糾偏機制。這個過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分析影響你行為發生的環境和背景,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所以,如果沒有強烈的動機促使觀察者這麼去做,他不會主動進入這個步驟。
如何給人留下好印象
我們到底該如何去做,才能給別人留下良好印象呢?作者提出的三個關鍵技巧,信任透鏡、自我透鏡和權勢透鏡。
信任透鏡
作者認為,所謂信任透鏡,其實指的是別人跟你交往,首先要確定你是否值得信任,會不會對自己的人際關係、職業生涯等構成威脅。
比如,當你看見新同事,你會不由自主地想:在工作中,他會不會與我競爭?面對隔壁新鄰居,你會想:他們是不是友善?會不會經常製造擾民噪音?等等。
根據作者的長期研究發現,別人對你的看法是負面還是正面,90%取決於你表現出來的溫暖和能力。如果你看起來比較友善、忠誠或者有同情心,那他會覺得你心懷善意。假如覺得你有所圖,那你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這些能力特徵,就會被看成你能夠實施敵對行動的證據。所以,學會表達溫暖和展示能力,給別人留下一個「盟友」的印象非常重要。具體怎麼做到呢?研究表明,人們都很需要那種「你在專注地聽他們說話」的感覺,持續保持眼神交流、點頭、微笑是三個重要指標。
比如,作者說她的一位朋友,剛接手一個團隊,很想讓員工感到自己重視所有人的觀點。於是,當員工發言時,他就表現出一種,自己認為是「積極傾聽」的表情。結果,幾周後他才發現,自己所謂積極傾聽的表情,在員工看來太像生氣了。所以,在重視這一點的同時,也有必要請你的親戚朋友反饋一下你的表情。
其次表現出同理心,這裡的關鍵是換位思考,多嘗試尋找雙方的共性,比如你們之間共同的愛好、經歷、團體等等。心理學家提出一種特效方法叫「不必要的道歉」,就是把「對不起」這句話當成對別人的困難感同身受,而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研究者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一個大學生在下雨天,向候車室的乘客藉手機用一下。結果表明,先說「天在下雨,對不起」,然後再藉手機,比直接說藉手機,成功的概率高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簡單而有力地體現換位思考的方法,表明你理解了他的經歷,可以大大增強信任。
那怎麼展示能力呢?比如,顯示你的意志力,具體來說就是能抵抗各種誘惑和利益。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表現出抽煙、暴飲暴食、衝動消費、懶惰、遲到、高度情緒化等等行為,就會被認為缺乏自制力,信任會受損。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拋棄壞習慣。你還可以多強調你的潛力。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商學院一項研究顯示,人們更喜歡具有卓越潛力的人,而不是已經表現卓越的人。比如,在 Facebook 上,被評論家說「可能成為明日之星」的演員打的廣告,比「是明日之星」的演員打的廣告,獲得的點擊數和喜愛數更多。當人的大腦遇到不確定性時,會下意識地關注更多的信息,付出更多的思考。所以,對自己的宣傳聚焦於未來而不是過去,會更好地吸引別人的注意。
自我透鏡
所謂自我透鏡,其主要功能是保護和增強觀察者的自尊,讓觀察者在觀察其他的人和事時,覺得自己更出類拔萃。研究證明,由於自我透鏡的運行,大多數人都對自己保持總體上正面的看法,有相對較高的自尊。
比如,人們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更有魅力、更優秀;相信好事情更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壞事情則更可能發生在別人身上等等。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叫「虛幻樂觀」。那自我透鏡,是怎麼扭曲觀察的呢?
作者經過研究發現,自尊的本質來源於比較。觀察者在相互比較時,會看別人的能力和成就以及和自己的相關性。如果這種相關性很高,那麼對觀察者來說就是高度威脅。為了維持我比你更好的這種自尊,他將不得不與你保持更大的距離,或者忽視你;如果很低,那威脅就解除了,他將更準確地看待你。因此,如果觀察者能自己挑選比較對象,為了保持自尊,肯定會選擇身邊相關成就或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心理學家稱這種行為叫「下行社會比較」,目的就是讓自己感覺良好。如果觀察者不能挑選比較對象,但對比結果又實實在在擺在面前了,而且這種結果還不是自己喜歡的,怎麼辦?作者總結了觀察者會採取的應對威脅的幾種策略。
比如觀察者會挑選一些自己占優勢的內容進行下行比較。你升職了,他會想:哎呀,這人太忙了,完全沒有一點生活品質。
作者通過研究發現:觀察者通常有「內群偏愛」,就是更喜歡自己的團隊,對自己團體中的成員更有同理心,交往更密切。所以,如果觀察者把你當成「我們」中的一員,那你就不會遭受歧視,反而成為這種偏見的受益者了。你需要評估自己是否會對觀察者造成威脅,如果這種威脅已經成立,那你可以預料,觀察者的自我透鏡就會發生作用。這時,你應該謙虛,有意做一些事情降低你對觀察者自尊的威脅。作者提醒我們,人在內心深處有一種隱藏的必需品叫「自我確認」。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表揚,在觀察者看來是不值得表揚的內容,那麼他反而會不舒服。所以,你的表揚一定要真實,要有直接的證據。
權勢透鏡
作者認為,所謂的權勢透鏡,給相對有權勢的人來評估和觀察,你對他是否有益、或者有用。「權勢」指的是對資源擁有控制權的一方,其實也就是「擁有主動性」的一方。
比如,你的老闆只有在你想繼續工作時才對你有權勢。你決定辭職,那他的權勢就消失了。如果你的老闆非常希望你留下來,你就成了有權勢的一方,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那麼權勢透鏡在形成人的印象中,是怎麼發揮作用的呢?作者認為,用權勢透鏡來觀察的過程中,有幾個因素在發揮作用:有權勢者由於並不依賴你,因此會在潛意識裡更傾向於走捷徑,使用各種偏見、成見、假設,以便用最小的精力觀察你。那麼,有權勢者會準確地觀察別人嗎?作者研究發現,只有當有權勢者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發現關注你有助於他實現目標時,他才可以做到準確地觀察你——因此在這個時候,你所展現出來的「有用性」最為關鍵。
假如你現在面對的是你的老闆,為了有效展現出自己的有用性,那麼你的第一步應該是盡力去了解老闆的訴求和需求到底是什麼,他目前面臨什麼工作阻礙,需要哪些工作成果,而你又能提供哪些切實可行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第二步,就是在老闆給你主動布置任務前,提前預測他的需求,並提前做好準備,第一時間與對方的需要無縫鏈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吸引老闆的關注。作者說,這麼做並不是要你向對方曲意逢迎,你應該思考如何在工作中真正幫助他,成就他,協助他實現事業目標,只有這樣,你們相互之間是一種真正的合作共贏,那麼此時你展現出來的,才是一種真正的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