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善恶一个答案-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路易斯•波伊曼(Louis P. Pojman),西点军校荣誉哲学教授和剑桥大学克莱尔学堂终身成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协和神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写作和主编了30多本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田纳西大学马丁分校哲学教授。撰写、主编以及与人合著了10部教材,其中包括《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善恶之间是否有答案?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回答如此意义之大的问题,但与善恶有关的事件每天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必须决定采纳何种道德观点、采取何种道德立场。

这本书的副标题:身边的伦理学。什么是伦理学?它与善恶有什么关系?其实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它能够帮助我们衡量对错,辨别是非。当我们知道如何明辨是非,那么是善是恶就会有所判断,这一切都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认识伦理学

那么伦理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伦理学。

伦理学的好处

首先,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偏见。它是一种反思性的力量,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比如,在古代中国,按照习俗,女孩子都是要缠足的。如果你会伦理学,那么你就会思考,缠足到底对不对?这对女性的健康,是不是某种伤害呢?

其次,综合性的体系,使得我们个人的努力能在一个宏观的坐标系里,得到更加公平的衡量。

比如,你和团队通过努力拿到了一大笔奖金,这个奖金到底应该给团队里的那些优秀骨干,还是应该相对平均地分下去呢?不同的人之间会出现观点的碰撞,这就需要一个宏观、综合性的框架来公平地判断。

伦理规则的特征

当然了,伦理规则之所以为伦理规则,它还是有一些基本特征的。

第一点,规定性,即伦理规则应该指示大家应该做什么事。比如尊老爱幼。

第二点,普遍性,这也就是说,这件事是对大家都有效的。

第三点,优先性,也就是在伦理规则里,被强调的事情都要优先做。比如要关爱儿童,指的就是,如果成年人的利益和儿童的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首先要关心儿童的利益,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首先要加以关照,这叫优先性。

第四点,公共性。任何一个伦理的规则说出来都是人类能够听得懂的,不要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最后,伦理规则必须是可实践的。就是我们身体力行,能够做到的。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是一种道德倾向,这本书谈到了两个版本的利己主义。第一个叫心理学的利己主义,第二个叫伦理学的利己主义。心理学的利己主义指的是,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包括你所认可的那些圣人。伦理学的利己主义指的是,人应该是自私的。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别。

心理学利己主义

心理学利己主义,它认为人实际上都是自私的。

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东汉后期的一位儒家名士,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梨不能一个人吃,要将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有人说了,小朋友不吃大梨,把它让给自己的兄长,这是基于怎样的心理呢?心理学利己主义者就会说,孔融就是希望由此得到一种道德虚荣感:我是个好小朋友,有大梨我不吃,大家都表扬我。

那么,有人就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反驳意见,就是所谓的快乐主义悖论。

比如,有一个银行抢劫犯被判了重刑,被放出来以后,他接到了一个电话。黑社会又找到他了,让他去参与一场新的抢劫,所以他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真的去抢一把,把他耽误这些年青春,没有赚到的钱,再捞回来。

第二种选择,他要克制住犯罪的恶念,但是他也能得到奖赏。这个奖赏就是道德自豪感。

在怎样的情况下,他才可以不去抢银行,继续做良民呢?只有一种情况,他的道德自豪感产生的快乐的量,超过了他抢银行获得很多不义之财得到的快乐的量。

但这是个偶然现象。怎么能够保证他因自豪感产生的快乐的量,一定比抢银行获得的钱财得到的快乐的量多一点点呢?弄不好是反过来。如果我们把所有人的行为都解释成一种心理学的利己主义,那我们之所以做好人,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偶然的事了。仅仅是因为做坏事所得到的好处不够大,仅仅是因为做坏事所得到的心理快感不够强烈,所以我才不去做坏事,这好像是不对的。

伦理学利己主义

心理学利己主义说的是,世界上所有的人(包括那些貌似利他的人),事实上都是利己的。而伦理学的利己主义认为,利己没错。利己为什么没错呢?这个论证非常简单粗暴:这个世界如此复杂,个体的力量如此渺小。在这个情况下,你要求我去帮那么多人,我帮得过来吗?我帮不过来。每个人只能帮好自己,管好自己就最好了。每个人都管好自己,天下就“大治”了。

实际上,还有一个经济学家,把伦理学的利己主义说得非常高大上,让你觉得伦理学利己主义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个人就叫亚当·斯密。他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所要做的事都非常简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让你的利益最大化,你就要想办法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让整个社会进入一种充分竞争的状态。如果大家都基于自利,使得整个社会进入一个充分竞争的状态,那么,社会中所提供的商品的性价比就会越来越高。实际上,社会整体的福利也能够得到提高。所以,利己主义促进了公共的福利。

利己主义的缺陷

第一个问题是,它没有办法很好地处理爱情和友谊的问题。因为,在爱情和友谊中,我们要对爱人和我们的伙伴(或者是我们的朋友)有一种全方位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本身并不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是以对方为中心的。

第二个问题是,利己主义为什么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利己主义者应该做的事情,是让自己闷声做利己主义,然后欺骗别人做利他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获得超额利益。如果利己主义变成一种哲学观点被广为传播,就会使利己主义者丧失利益。

第三个问题是,利己主义者没有办法让我们很好地面对我们的后代的利益。利己主义的麻烦那么多,我们就必须要走向利他主义了。

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就是在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要多想想别人的利益,把别人或者社会的利益放到个人的利益之上。

效用论

它指的是一个方案能够给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带来最大程度的利益。

假设你和一个富翁都在一个小岛上,这个富翁快死了,临死之前给你留了遗言,说:“小伙子,我看你人不错,我这儿有两百万美元。这两百万美元你帮我处理一下,我最喜欢某一个棒球队,你代我把这些钱转给那个棒球队,希望他们以后的棒球越打越好。”

然后你拿着这两百万美元的支票,跑到纽约去,你正准备把钱转给那个棒球队,突然发现旁边有个广告:救救非洲饥民。非洲饥民需要很多很多钱购买卫生水、药品和食物,行行好吧!

如果你将这两百万美元捐给非洲饥民的话,你可以救十万条人命,所以你有两个选项:

第一种选项,遵照这个老人的嘱托,并且信守你的诺言,把钱给那个棒球队,但是这十万条人命因此错过了被救活的机会。

第二种选项,你违背诺言,把钱全部给那些非洲的饥民,这样付出的代价,是你违背了对于老人的诺言,但是你却救活了十万条人命。

那么,这两个选项,你应该选择哪一种呢?我们这里所要说的效用论的观点,认为做第二件事情是应该得到表扬的。道理非常简单,救十万条人命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总体的效用,要高于把这个钱捐给棒球队所带来的效用,所以,要做第二件事,即使因此违背了对于老人的诺言也在所不惜。 书中提到一个行动效用主义。它的意思就是说,当规则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就按照当下的直觉判断怎么做对长远利益更有利。

比如,书里举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案例。有五个病人,其中每一个病人都需要一个健康器官的移植来维持他的生命。比如,一个病人需要移植心脏,一个病人需要移植肺,一个病人需要移植肝脏等等......这五个人都没有健康的器官,然后你找到了第六个人,他根本就不是病人,但是有人在旁边跟你说,你可以通过谋杀一个健康人,得到他身上所有的健康器官,从而救活前面的五个人。那你到底做还是不做呢?

也许按照所谓效用主义者的观点,作为医生该这么做。但是,但凡有一点点伦理学思考能力的人都会觉得,这里缺乏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义。杀死第六个人的正义在哪里?这是件不正义的事。他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别人有什么资格剥夺他的生命呢?

这就使得我们要把眼光转向下面的一个版本的利他主义了,这就是所谓的道义论。

道义论

道义论的基本特点,就是尊重道德规则、尊重正义。 道义论的思想在哲学背景里,就要牵涉到伊曼努尔·康德的名字了。他是德国近代的大哲学家,他也是道义论领域旗舰式的人物。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道德判断不能够受到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因此,道德判断不能够建立在效用的基础上。

比如,很多人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是效用论的一种翻版。你为什么要做好事?因为做好事能带来好报,你看中了好报,所以你要做好事。你为什么要回避做坏事?因为做坏事会带来坏报,你为了回避坏报,所以回避做坏事。 假设在某种环境下,好人不得好报,坏人一直得到好报呢?难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拒绝做一个好人,拒绝按照道德原则去要求自己吗?

康德的解答是:不是的。要不要做好人,要不要按照道德来做事情,和你能不能得到好报,没有什么太密切的关联。在相当大的一个程度上,你做一件事情取决于你是不是有善意把这件事给做好。这是康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善良意志论。

如果你是出于善心,但是因为某些偶然的原因把这件事办砸了,只要你的动机是好的,那么我们也可以去原谅你。所以,在效果和动机之间,康德更重视动机,只要抓住了动机就抓住了大头。他要尽量地排除伦理当中的偶然性,要排除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促成好的效果的情况。

既然他要排除各种各样的偶然性,他就特别强调逻辑学理意义上的定言判断,而把选言判断的地位加以边缘化。

什么叫定言判断?定言判断就是没有条件的命令。比如,不许杀人。什么叫选言判断?选言判断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命令。比如,如果你的武力打不过别人,那就不要打人。

选言判断是有条件的,而定言判断是没有条件的。而康德,希望我们的道德命令没有任何条件,在全宇宙中都能实行。

另外,康德对于自律性的强调,也引发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一些学者就说,康德好像预设人类是很自律的一种动物,我们好像很容易按照自己的良心,而不是按照外在的权威来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但是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未必能够认同这一点。

比如,一个著名的实验,即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又称为服从试验)。这位心理学家读了一些奥斯维辛的报告以后,他在思考一个问题:纳粹军官艾希曼得到了上级的命令,从事屠杀犹太人的肮脏工作,这件事反映的到底是艾希曼本身特别冷血,还是人性的一些普遍状态呢?他为了给出更加科学的答案,就做了一个实验。

把心理学的被试(心理学实验或测验的参与者)召集起来,他们基本上都是大学里面的学生,那些扮演老师的被试同学就得到了心理学家的指示:你在给另外一部分同学出题的时候,如果发现他们把题目做对了,那就不用给他们任何惩罚,如果他们把题目给做错了,你要给他们电击的惩罚。

你看不到隔壁房间同学的表情,只能听到他的声音。在隔壁的教室里面,就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叫声,有些同学因为答题的成绩不是特别好,就被电着了(电击并未真实产生,但是对于施行惩罚的一方,惩罚效果是完全真实的)。而且的确,随着这种电击档次的提高,那种叫声越来越让人觉得惨绝人寰。绝大多数的同学,即使听到了隔壁同学惨绝人寰的号叫,依然坚持把所有的题目全部问完,而且仍然冷酷无情地对对方进行电击。

这个实验对康德哲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什么呢?康德的观点是人人都有善心,人人都有道德的自觉性。而大多数人在这种存在外在权威约束的情况下,仍然决定把酷刑进行到底。所以,艾希曼在奥斯维辛所做的那些坏事,也许反映的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人性当中阴暗的地方。

所以,康德哲学对于自律性的期待过高了。道义论的根本问题,是它缺乏生命力、太抽象,我们需要一些真实的道德能量,这些道德能量,需要在下面一个版本的利他主义里面找到,这就是所谓的德性论。德性论,就是要从榜样的力量和人性的力量,让你找到这些道德规则真正的源头活水。

德性论

德性就是所谓的道德品格。它是指人的道德品格,不是指一件事的道德品格,因为事没有品格,事只有对错。效用论和道义论都是在评价一个人所做的事,而这里我们所评价的是做事的人。

德性论者还有一个观点,这个观点能够佐证为什么德性论比基于规则的道义论更加优越。首先,德性可以衍生出道德规则,而反过来则不行。

比如,你有一种真诚的德性,你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道德规则,就是讲真话的义务。所以,道德的义务和规则,是从你的德性当中衍生出来的,这就证明了德性更重要,你抓住规则就没劲了。

其次,基于规则的道义论,在心理学上显得不真实。心理学家会认为,很多人并没有道义论的伦理学家所说的良心的自我发现能力,很容易受到权威的操控。但是,德性伦理学在这方面就有优势了,德性伦理学会指出很多案例,证明德性伦理学给出的做人方法,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动是相互吻合的。 我们都知道人是一种从众的动物,而德性伦理学特别重视榜样,所以德性伦理学的一个变种,叫榜样伦理学。

比如,二战时,波兰的天主教会有一个修士叫科尔贝。他被抓到集中营时,纳粹在实行一项酷刑,就是有人逃跑了,纳粹没有本事把这个人抓回来,就会从集中营里面抓十个人,扔到一个没有任何食物供应的单独牢房,让他们活活饿死。这样就可以吓阻更多的人逃跑,因为下一个逃跑的人知道,这样做将间接地害死另外十个狱友。

在这时候,科尔贝先生并没有被纳粹选中关押至饿死,但是他突然站出来,和纳粹讨价还价说,我要换其中的一个比我年纪轻的人,他还有家室要养,我没有家室。

在以往的情况中,把十个人都关在一个单独牢房不让他们吃东西,最后这十个人会陷入癫狂状态,因为缺乏食物会互相攻击,然后在人性的黑暗中,一个个走向生命的终点。但是有了科尔贝,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让所有的人,在面对死神的召唤的时候,都安静下来了。他用宗教性和道德性的力量来感召大家,用一些天主教的圣歌来安慰大家的灵魂,所以每个人走得都非常安详。

等到多日之后,当这些纳粹看守重新到这个牢房时,发现奄奄一息的神父——科尔贝先生,脸上还带着微笑,纳粹的医生在他身上打了一个毒针,他才含笑离开人世。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科尔贝先生仍然向纳粹展示了他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他对于强权反抗到底的精神。德性的伦理学家所强调的榜样就具有这样的力量。而基于规则的道义论家,只会讲一些抽象的道义规则,而没有这些鲜活的案例。所以,他们的伦理学就没有这种心理学上的感召力。

我们还会注意到道义论者所无法注意到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的德性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许科尔贝先生也不是一生出来就是一个有大义凛然的精神的人,也许他年轻的时候也有各种各样道德上的瑕疵,但是经过道德修炼,最后就变成了这样的“圣人”。

而德性论对于人的道德品格的成长过程是有充分的关照的,这就使得德性论更加重视德性培养的动态过程。当然了,对于德性培养的动态过程的重视,就会倒逼我们去重视共同体的营建了。

给善恶一个答案 导图
给善恶一个答案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