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这本书是一项研究成果,哈佛大学85年研究揭示了让人幸福长寿的秘诀。它并非我们认为的金钱、声誉、地位等,美好生活也不是我们未来某个时刻所达到的东西,它就是当下,每个人所做出的每一个生活的抉择。

简单来说,就是人际关系。这里讲的人际关系,既包括朋友关系,也包括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作者说,如果要把他们全部85年的研究归结为一个生活准则,那么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更健康、更快乐。

这本书里说,如果你在生命中,只能做出一种抉择,来确保自己的健康和快乐,科学告诉我们,你应该选择去建立温暖的人际关系。各种形式的,包括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家人关系、爱人关系。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遍又一遍、一秒又一秒、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行动选择中慢慢实现的。

改善自己的社交健康

怎么给自己织就一个温暖的、能不断给身心注入能量的人际关系网络?书里把这个叫做“改善自己的社交健康”。不过,这件事并不容易。评估我们的社交健康,需要更深入的自我观察。

社交宇宙坐标系

书里给出了一个工具,叫“社交宇宙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很简单,横轴是你跟一个人见面的频率,越往左是越少见面,往右是频繁见面;纵轴代表你跟这个人的相处感受,往上是激励型,往下是消耗型。激励型的关系会让你充满活力,给你带来一种联结感、归属感;消耗型的关系则会让你沮丧或焦虑,你跟这个人待在一起,并不能缓解孤独。

画出这个坐标系之后,我们需要在脑海里捋一下自己社交宇宙里的人。首先你可以先列出10个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比如,家人、恋人、亲密的朋友。然后,可以是那些对你有一定影响的人,比如老板、同事、同学。之后还可以拓展到那些联系不太紧密的人,比如,不太联系的老朋友。

组织好名单之后,你就可以把这些人填到画的坐标系上。比如,朋友,是激励型;跟妈妈,是激励型,但是见面少,等等。总之,你生命中的每一个值得记录的人,都可以画一个小圆点来表示,就像你的社交宇宙中的一颗星星。

接下来,请注视你画出的这些人,思考他在你社交宇宙中所在的位置,是你希望他们处在的位置吗?比如,一个能激励你,但是很少见面的人,你可能希望多见一些;一个会消耗你的人,却对你很重要,你可能希望通过一些努力,让这段关系变成激励型的。那么,如果你知道你想要一段关系朝哪个方向发展,就画一个箭头,从它目前所在的地方指向你想要它去的地方。

如果你想加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发现的一项效果最好的活动:家庭晚餐。而且有证据表明,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家庭定期聚餐,孩子会有更高的平均成绩、更高的自尊,同时有更低的药物滥用、青少年怀孕和抑郁症的发生率。

书里提到的一项有关于社交平台使用的研究,研究对象是那些使用脸书(Facebook)的人。他们发现,那些只在脸书上浏览,但不互动的人,比那些会在脸书上联系、评论别人的人,感觉更差。因为他们会感觉,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出的那些美好与自己无关,自己还是孤身一人。而相反,那些主要用脸书来交流的人,会有更多积极感受。所以,书里建议说,如果你在使用线上社交工具,那么,不要只浏览,可以尝试在上面多与人互动,熟人或者陌生人都可以,这对你的身心更有益处。

从消耗型变成激励型

假如你跟对方并不存在什么矛盾,只不过现在比较疏远,那么你可能需要冒险尝试一次,主动去联系对方,制造见面的机会。比如邀请他参加一个聚会、一次活动,或者私下小聚。

但如果,你们平时并不缺见面的机会,那么书里的建议是,你可以在跟对方相处的每一刻,都增加一些好奇心,尤其是面对那些你已经习以为常的人。

比如,你可以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今天有什么好玩的八卦吗?”当对方回答之后,你还可以进一步追问:“我能再多问问你吗?““你是怎么想的呢?”试着想象他的生活,去好奇他的所思所想。

在这之后,你要把你对他们的话的理解反馈回去。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脆弱的原因是,我们过于专注自我,不愿主动理解别人的世界,忘记了联结是双向的。而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发现,有人在努力地理解他的想法,试图感受他的经历,他也会愿意付出同样的努力。 除了好奇心以外,书里还说,不要忽视慷慨的力量。人际关系是互惠的系统,支持是双向的。所以,想要改善某段关系,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付出,去给予,这样才能获得回馈。

神经研究还表明:帮助别人会让我们的大脑中产生更多幸福感,而这些良好的感觉反过来又会让我们在未来更有可能帮助他人。

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怎么能让这段关系有更多的激励性,而不是消耗性。哈佛大学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男性的共情反应很重要。具体来讲就是,当两人讨论到不愉快的话题时,男性越愿意关注伴侣的感受,越有兴趣去理解伴侣,这段关系就越可能幸福长久。当然,我觉得,这个结论也同样值得女性记住。

如果我天生不擅长共情,该怎么办?好消息是,哈佛研究团队还发现,只要你做出了试图去共情的努力,让对方感受到了,那么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还有一个技巧叫“反思性倾听”。就是在伴侣在向你表达观点的时候,先要不加评论地倾听,然后,试着转述你所听到的伴侣说的话,你需要先承认,站在对方的立场,他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如果要讨论的事情比较棘手,这也能把对方的情绪稳定住,让对话更好地进行下去。

不管是“反思性倾听”,增加好奇心,还是提高互动频率,我们实际上在做的,就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那些我们觉得值得的人身上。作者说,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决定如何投资自己的注意力,是我们能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如何应对人际关系的挑战

我们怎么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比如矛盾、分歧、争吵呢?哈佛研究团队发现,逃避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些在中年时就倾向于逃避思索和谈论困难的人,在晚年的记忆力更差、生活满意度更低。

那么,如果我们选择应对挑战的话,该怎么做呢?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在挑战出现的第一时间,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来不及思考就冲动行事,反而让问题恶化了。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恰当应对人际挑战呢?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叫W.I.S.E.R.模型。它的名字里包含五个字母——W,I,S,E,R。

每个字母代表一个行动步骤。这五个步骤不仅可以用来应对跟其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还可以用于处理各种其他会让你情绪大幅波动的情况,比如突然的压力、意外、打击,等等。

比如,哈佛研究团队经常听参与者吐槽一个场景:遇到一个爱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亲戚。

假设你有一个15岁的女儿。她以前一直都挺乖的,但是近一年开始叛逆了,老是跟长辈顶嘴,成绩也下降了。你教育了她几次也没什么用。

有一次,你带女儿去父母家,你姐姐也在。吃饭的时候,你姐姐看见女儿在玩手机,就突然说:“别玩手机了,老玩手机会变笨的你知道吗?科学家都证实了。”然后,她又转过头来跟你说:“我知道她为什么成绩下降了,就是老玩手机闹的。你得把她手机没收,我女儿手机现在就天天放我这。”

很多哈佛研究的参与者说,每当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听到亲戚对自己的生活指指点点,都会很窝火。他们的反应,要么是憋住火,打个哈哈含糊过去;要么不耐烦地说“知道了,你别管了”,甚至有人会怼回去“你还是管好自己孩子吧”。

但是这些做法,要么会让你自己心里难受,要么会让对方心里难受,都会成为你们关系当中的阻碍。那该怎么用W.I.S.E.R.模型来处理这类情况呢?

观察(watch)

你可以先克制住自己,不做回应,或者只是不置可否地笑笑。然后观察自己现在的感受。比如,是感觉愤怒,还是有些羞耻?站在客观视角观察自己的情绪,类似于把自己跟情绪暂时解离开了,这就不容易让一时的情绪冲垮你、支配你。心理学家把这个也叫做“自我疏离法”。

另外,观察还包括观察对方。这个就不是当即可以做的了,而是在有机会的时候,可以收集更多关于对方现状的信息。比如可以在跟母亲聊天时顺便问问姐姐最近的情况。姐姐可能和丈夫闹矛盾,讲话比较冲;或者她家孩子现在学习压力很大,她也跟着有些焦虑。

解读(interpret)

一方面是解读对方这么说,这么做背后的动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解读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解读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超越最初的感觉,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醒自己:我可能忽略了什么?

假设,通过解读,你明确了,自己生气,一是觉得有点没面子,二是知道姐姐说得有些道理,但是不想承认。另外,你觉得,姐姐之所以这么说,可能也没多想,就是想做个大姐的姿态,给点“过来人”的建议,也释放一下她自己的焦虑。

选择(select)

我应该怎么做?我想实现什么?我能怎么去实现它?

比如,从你和姐姐的这段关系的角度,你觉得你们的关系总体还是激励型的,我需要维系或加强你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不想让这种不开心的事反复出现。你跟姐姐一直以来的关系都不错,能敞开说话。

那么,你选择的策略就可以是,找到机会聊聊姐姐的建议,承认这有些道理,但是你感觉不太好实施,问问她具体是怎么做的。

实施(engage)

就是找好时机把你的策略变成行动。

反思(reflect)

就是在事情结束之后,找时间复盘一下,这件事的结果怎么样?经过这件事,我们两个关系是更好了还是变糟了?我这次有没有让情绪驾驭了思考?我的处理方式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

这5个步骤很简单,只要你大致知道这五个步骤的核心含义,就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个模型。运用W.I.S.E.R.模型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从当下情绪化的漩涡中抽离出来,降低我们的攻击性,放慢做出行动决策的速度,让事情更可能朝着自己真正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这个模型不仅可以用于处理人际挑战,还可以用于生活中很多涉及情绪波澜、行动决策的场景。

最后,美好生活是快乐的……且极富挑战性。它充满爱,但也伴有痛苦。它永远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发生”,相反,美好生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开的,它是一个过程。

美好生活 导图
美好生活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