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讀書筆記
這本書是一項研究成果,哈佛大學85年研究揭示了讓人幸福長壽的秘訣。它並非我們認為的金錢、聲譽、地位等,美好生活也不是我們未來某個時刻所達到的東西,它就是當下,每個人所做出的每一個生活的抉擇。
簡單來說,就是人際關係。這裡講的人際關係,既包括朋友關係,也包括家庭關係、親密關係。作者說,如果要把他們全部85年的研究歸結為一個生活準則,那麼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健康、更快樂。
這本書里說,如果你在生命中,只能做出一種抉擇,來確保自己的健康和快樂,科學告訴我們,你應該選擇去建立溫暖的人際關係。各種形式的,包括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家人關係、愛人關係。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遍又一遍、一秒又一秒、周而復始、年復一年的行動選擇中慢慢實現的。
改善自己的社交健康
怎麼給自己織就一個溫暖的、能不斷給身心注入能量的人際關係網絡?書里把這個叫做「改善自己的社交健康」。不過,這件事並不容易。評估我們的社交健康,需要更深入的自我觀察。
社交宇宙坐標系
書里給出了一個工具,叫「社交宇宙坐標系」。這個坐標系很簡單,橫軸是你跟一個人見面的頻率,越往左是越少見面,往右是頻繁見面;縱軸代表你跟這個人的相處感受,往上是激勵型,往下是消耗型。激勵型的關係會讓你充滿活力,給你帶來一種聯結感、歸屬感;消耗型的關係則會讓你沮喪或焦慮,你跟這個人待在一起,並不能緩解孤獨。
畫出這個坐標系之後,我們需要在腦海里捋一下自己社交宇宙里的人。首先你可以先列出10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人,比如,家人、戀人、親密的朋友。然後,可以是那些對你有一定影響的人,比如老闆、同事、同學。之後還可以拓展到那些聯繫不太緊密的人,比如,不太聯繫的老朋友。
組織好名單之後,你就可以把這些人填到畫的坐標繫上。比如,朋友,是激勵型;跟媽媽,是激勵型,但是見面少,等等。總之,你生命中的每一個值得記錄的人,都可以畫一個小圓點來表示,就像你的社交宇宙中的一顆星星。
接下來,請注視你畫出的這些人,思考他在你社交宇宙中所在的位置,是你希望他們處在的位置嗎?比如,一個能激勵你,但是很少見面的人,你可能希望多見一些;一個會消耗你的人,卻對你很重要,你可能希望通過一些努力,讓這段關係變成激勵型的。那麼,如果你知道你想要一段關係朝哪個方向發展,就畫一個箭頭,從它目前所在的地方指向你想要它去的地方。
如果你想加強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發現的一項效果最好的活動:家庭晚餐。而且有證據表明,這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家庭定期聚餐,孩子會有更高的平均成績、更高的自尊,同時有更低的藥物濫用、青少年懷孕和抑鬱症的發生率。
書里提到的一項有關於社交平台使用的研究,研究對象是那些使用臉書(Facebook)的人。他們發現,那些只在臉書上瀏覽,但不互動的人,比那些會在臉書上聯繫、評論別人的人,感覺更差。因為他們會感覺,別人在社交媒體上展現出的那些美好與自己無關,自己還是孤身一人。而相反,那些主要用臉書來交流的人,會有更多積極感受。所以,書里建議說,如果你在使用線上社交工具,那麼,不要只瀏覽,可以嘗試在上面多與人互動,熟人或者陌生人都可以,這對你的身心更有益處。
從消耗型變成激勵型
假如你跟對方並不存在什麼矛盾,只不過現在比較疏遠,那麼你可能需要冒險嘗試一次,主動去聯繫對方,製造見面的機會。比如邀請他參加一個聚會、一次活動,或者私下小聚。
但如果,你們平時並不缺見面的機會,那麼書里的建議是,你可以在跟對方相處的每一刻,都增加一些好奇心,尤其是面對那些你已經習以為常的人。
比如,你可以問一些有趣的問題,比如「今天有什麼好玩的八卦嗎?」當對方回答之後,你還可以進一步追問:「我能再多問問你嗎?「「你是怎麼想的呢?」試着想象他的生活,去好奇他的所思所想。
在這之後,你要把你對他們的話的理解反饋回去。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人際關係變得脆弱的原因是,我們過於專注自我,不願主動理解別人的世界,忘記了聯結是雙向的。而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發現,有人在努力地理解他的想法,試圖感受他的經歷,他也會願意付出同樣的努力。 除了好奇心以外,書里還說,不要忽視慷慨的力量。人際關係是互惠的系統,支持是雙向的。所以,想要改善某段關係,一個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付出,去給予,這樣才能獲得回饋。
神經研究還表明:幫助別人會讓我們的大腦中產生更多幸福感,而這些良好的感覺反過來又會讓我們在未來更有可能幫助他人。
在親密關係當中,我們怎麼能讓這段關係有更多的激勵性,而不是消耗性。哈佛大學曾經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們發現,男性的共情反應很重要。具體來講就是,當兩人討論到不愉快的話題時,男性越願意關注伴侶的感受,越有興趣去理解伴侶,這段關係就越可能幸福長久。當然,我覺得,這個結論也同樣值得女性記住。
如果我天生不擅長共情,該怎麼辦?好消息是,哈佛研究團隊還發現,只要你做出了試圖去共情的努力,讓對方感受到了,那麼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還有一個技巧叫「反思性傾聽」。就是在伴侶在向你表達觀點的時候,先要不加評論地傾聽,然後,試着轉述你所聽到的伴侶說的話,你需要先承認,站在對方的立場,他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如果要討論的事情比較棘手,這也能把對方的情緒穩定住,讓對話更好地進行下去。
不管是「反思性傾聽」,增加好奇心,還是提高互動頻率,我們實際上在做的,就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那些我們覺得值得的人身上。作者說,注意力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決定如何投資自己的注意力,是我們能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如何應對人際關係的挑戰
我們怎麼應對人際關係中的挑戰,比如矛盾、分歧、爭吵呢?哈佛研究團隊發現,逃避的負面影響會持續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些在中年時就傾向於逃避思索和談論困難的人,在晚年的記憶力更差、生活滿意度更低。
那麼,如果我們選擇應對挑戰的話,該怎麼做呢?有一種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在挑戰出現的第一時間,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來不及思考就衝動行事,反而讓問題惡化了。怎麼避免這樣的情況,恰當應對人際挑戰呢?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工具,叫W.I.S.E.R.模型。它的名字里包含五個字母——W,I,S,E,R。
每個字母代表一個行動步驟。這五個步驟不僅可以用來應對跟其他人相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還可以用於處理各種其他會讓你情緒大幅波動的情況,比如突然的壓力、意外、打擊,等等。
比如,哈佛研究團隊經常聽參與者吐槽一個場景:遇到一個愛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的親戚。
假設你有一個15歲的女兒。她以前一直都挺乖的,但是近一年開始叛逆了,老是跟長輩頂嘴,成績也下降了。你教育了她幾次也沒什麼用。
有一次,你帶女兒去父母家,你姐姐也在。吃飯的時候,你姐姐看見女兒在玩手機,就突然說:「別玩手機了,老玩手機會變笨的你知道嗎?科學家都證實了。」然後,她又轉過頭來跟你說:「我知道她為什麼成績下降了,就是老玩手機鬧的。你得把她手機沒收,我女兒手機現在就天天放我這。」
很多哈佛研究的參與者說,每當他們遇到這種情況,聽到親戚對自己的生活指指點點,都會很窩火。他們的反應,要麼是憋住火,打個哈哈含糊過去;要麼不耐煩地說「知道了,你別管了」,甚至有人會懟回去「你還是管好自己孩子吧」。
但是這些做法,要麼會讓你自己心裡難受,要麼會讓對方心裡難受,都會成為你們關係當中的阻礙。那該怎麼用W.I.S.E.R.模型來處理這類情況呢?
觀察(watch)
你可以先克制住自己,不做回應,或者只是不置可否地笑笑。然後觀察自己現在的感受。比如,是感覺憤怒,還是有些羞恥?站在客觀視角觀察自己的情緒,類似於把自己跟情緒暫時解離開了,這就不容易讓一時的情緒衝垮你、支配你。心理學家把這個也叫做「自我疏離法」。
另外,觀察還包括觀察對方。這個就不是當即可以做的了,而是在有機會的時候,可以收集更多關於對方現狀的信息。比如可以在跟母親聊天時順便問問姐姐最近的情況。姐姐可能和丈夫鬧矛盾,講話比較沖;或者她家孩子現在學習壓力很大,她也跟着有些焦慮。
解讀(interpret)
一方面是解讀對方這麼說,這麼做背後的動機。另一方面,我們還要解讀自己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解讀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超越最初的感覺,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提醒自己:我可能忽略了什麼?
假設,通過解讀,你明確了,自己生氣,一是覺得有點沒面子,二是知道姐姐說得有些道理,但是不想承認。另外,你覺得,姐姐之所以這麼說,可能也沒多想,就是想做個大姐的姿態,給點「過來人」的建議,也釋放一下她自己的焦慮。
選擇(select)
我應該怎麼做?我想實現什麼?我能怎麼去實現它?
比如,從你和姐姐的這段關係的角度,你覺得你們的關係總體還是激勵型的,我需要維繫或加強你們之間的關係,同時,也不想讓這種不開心的事反覆出現。你跟姐姐一直以來的關係都不錯,能敞開說話。
那麼,你選擇的策略就可以是,找到機會聊聊姐姐的建議,承認這有些道理,但是你感覺不太好實施,問問她具體是怎麼做的。
實施(engage)
就是找好時機把你的策略變成行動。
反思(reflect)
就是在事情結束之後,找時間復盤一下,這件事的結果怎麼樣?經過這件事,我們兩個關係是更好了還是變糟了?我這次有沒有讓情緒駕馭了思考?我的處理方式還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等等。
這5個步驟很簡單,只要你大致知道這五個步驟的核心含義,就可以很好地運用這個模型。運用W.I.S.E.R.模型的根本目的,是讓我們從當下情緒化的漩渦中抽離出來,降低我們的攻擊性,放慢做出行動決策的速度,讓事情更可能朝着自己真正希望的方向去發展。科學家們發現,這個模型不僅可以用於處理人際挑戰,還可以用於生活中很多涉及情緒波瀾、行動決策的場景。
最後,美好生活是快樂的……且極富挑戰性。它充滿愛,但也伴有痛苦。它永遠不會有嚴格意義上的「發生」,相反,美好生活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展開的,它是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