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焦虑-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塔玛·琼斯基,美国著名的临床精神医学博士、情绪研究专家、临床心理学大师。她是美国心理协会和宾夕法尼亚行为治疗协会的会员。她是深受美国主流媒体欢迎的儿童心理专家,经常登上《福布斯》、《纽约时报》、《父母世界Parents》、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大众媒体,她还在《赫芬顿邮报》和《今日心理学》杂志开设专栏,帮助人们更乐观地生活。

作者在书中,为家长们提供了完整的解决孩子焦虑问题的流程,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家长疏导孩子的焦虑。而这些方法就像是学习阅读或者数学一样,对孩子来说,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如何改变孩子对焦虑的认识

每个家长都想了解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焦虑。很多家长不停地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把焦虑带给了孩子?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还是通过基因遗传?作者说,焦虑症与基因确实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有些孩子就是比较敏感。而且这种遗传在过去的原始社会,对我们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过度的紧张会让我们避开很多危险,比如遇到危险拔腿就跑。但到了我们现代的社会,没有那么危险后,过去可靠的危险警报器,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变得“容易焦虑”。其次,就是孩子在小的时候遇到过无法接受的事情,比如车祸。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焦虑,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得容易扭曲事实。

那家长要怎么帮助孩子远离这些焦虑呢?作者说,家长要认识到,这些焦虑,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的大脑出现了一些小故障,扭曲了孩子看到的事实。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引导孩子改变他们那些夸张、扭曲的想法。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另一个习惯的想法,这个想法要更加真实,不会引起他们的不安。

比如,学校要组织出去春游,孩子会觉得很危险,有咬人的大狗,有蛰人的蜜蜂,所以他问妈妈能不能不去。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这样说:我了解你现在的感觉,但这些只是大脑自动出现的小故障,现在我们来纠正它们,你觉得去春游会遇到什么事情呢?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你觉得别人是怎么想的呢?如果孩子年龄还比较小,那家长可以尝试给焦虑取一个绰号,比如说叫“大虫子”。每次孩子感到不安和焦虑,家长就可以问问是不是那个焦虑大虫子又出现了。给焦虑取一个绰号,就可以让儿童觉得焦虑不是自己的错,而是一个外来的东西。小孩子认为焦虑不是他们的错以后,他们也会减少焦虑。

一般情况下,焦虑有很多方式扭曲孩子看到的事实,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些焦虑常用的套路,看看它是怎么影响孩子的。

暗示的力量

焦虑会让自我暗示变成事实。比如,孩子一直觉得脚很痒,实际上他们的脚非常健康。这时候你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你现在觉得脚很痒,如果我就此打住,不再提这个话题,你可能就忘了这回事;但如果我仍然坚持跟你强调痒的感觉,你可能又会有相同的感觉了!你会感觉非常痒。发生了什么呢?这就是暗示的力量。想法能支配我们的感觉,指导我们如何去做。你想要一个软糖圣代吗?一旦想法形成,你是否立刻感觉到那种巧克力和奶油在口中融化的感觉?

“可能”当作“必然”

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害怕去上学,因为她害怕妈妈会把她忘了不去接她。那家长可以这样引导他们的想法:我知道这件事情真的非常可怕,谁被忘在幼儿园都会感到很伤心。但这只是大脑和你玩的一个小把戏,它只告诉你这件事情有多可怕,但是它没告诉你,这件事情几乎是不会发生的,没有哪个家长会忘记他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但他们的焦虑都是来自错误的看法,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引导他们的想法。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焦虑

要锻炼孩子对焦虑的抵抗力,不是说让孩子直面他们害怕的东西,这是不合适的。那该怎么做呢?作者说,家长们要先从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事情开始。比如孩子怕狗,因为怕狗而完全不能出门。这时候家长可以和他们一起看那些画着小狗的图片。当孩子可以接受小狗的图片以后,就可以试着带他们去看看邻居家的小狗,不过要离得很远。然后慢慢试着接近小狗,让孩子隔着笼子看小狗玩耍。如果孩子可以接受的话,就可以让妈妈陪着他出门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可以自己去上学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要让孩子接近恐惧,克服恐惧。但是不能强迫孩子面对恐惧的情景。一定要考虑可以改变哪些条件,让他们感觉更安全。作者认为,孩子是要在安全的环境里成长,而不是在恐惧的环境里面。我们让孩子学会面对恐惧,不是为了让他去和别人比赛,而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坚强,所以,请放慢脚步,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每当孩子突破自己,慢慢变得勇敢的时候,家长就得想想怎么奖励他们了。作者认为,对孩子来说,奖励可以把一件严肃或者可怕的事情,变成一件值得好好努力的事情,但要注意给奖励的方法。

比如,家长要注意,奖励不是要贿赂孩子,不让他们给家长添麻烦,而是奖励他们优秀的行为。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要注意用词,比如不能对孩子说:如果你自己能好好出门,不麻烦爸爸妈妈,5次以后,我就给你买一个新娃娃,这就是在贿赂孩子。而应该这样说:你要努力克服对狗狗的恐惧,如果5天之后,你能隔着笼子看狗狗了,咱们就去吃好吃的。

奖励孩子还有哪些需要注意呢?奖励要持续地给,因为一般来说,3周时间才可以养成一个新的习惯。还有就是,规矩不用定得很死,就算孩子不能完成整个任务,但是他尽力地做好了其中的一部分,家长为了鼓励孩子,也可以给奖励,不过可以适当减少一些。

比如,孩子不敢自己睡觉,你想要孩子一个人乖乖地在床上睡觉,目标是5天。很多时候孩子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他努力地做了,虽然5天的任务不是连续完成的,而是在半个月内自己睡了5天,那也可以适当地奖励他。

当孩子可以慢慢地习惯抵抗焦虑,他们完成任务的难度也会变小,这时候也可以适当减少奖励。不过要记住,孩子几乎不可能一次就掌握抵抗焦虑的要领,我们需要重复地让孩子暴露在焦虑里,直到他们可以轻松地应对。


焦虑之外

作者说,有很多儿童睡眠也有问题,孩子不好好睡觉该怎么办,不喜欢上学该怎么办等等。这其实就是焦虑产生的副作用,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下。

影响睡眠

很多孩子很害怕晚上的时候和大人分开,一个人睡,就算是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也经常遇到失眠的问题。很多孩子在晚上的时候,种种问题在脑中跳跃,墙上的影子是什么?那个声音是哪来的?我的朋友喜欢我吗?我要什么时候开始复习数学考试?一些孩子有某种特殊的恐惧,例如对强盗、陌生人、怪物等,但另一些孩子可能会害怕睡觉本身,他们觉得自己会在睡眠中死去。

成功入睡的方法有两个主要方面:(1)家长要有技巧地安抚孩子的忧虑,如抱着轻摇他们的身体;(2)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自己的行为要保持一致。

比如,帮孩子建立更理性的想法,比如说孩子总觉得关了灯之后,家里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家长就可以带着孩子看看床底下,让他们的理智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在床下,再慢慢地让他们熟悉自己恐惧的东西,比如带着他们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慢慢观察,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知道周围是安全的。

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入睡习惯,作者认为这些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比如,安排充足的过渡时间;计划一个合适的过渡性活动。如果令人兴奋的活动延续到睡前最后一分钟,这样会延长入睡时间。在睡前要提前停止令人兴奋的活动,如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青少年不要学习到睡前最后一刻,要有一些缓和过渡的活动,如阅读、洗澡、听一些安静的音乐等。 再比如,保证安全感。不要在睡前接触带有恐怖内容的材料,例如,对于年幼儿童,不要看恐怖的图书或电视,不要玩带有追逐性的打杀游戏;对于较大的儿童来说,不要在睡前看恐怖小说或电影,避免他们会更害怕。

但这不是说,我们要控制孩子的睡觉时间,孩子也没办法控制什么时候入睡,很多时候越努力睡觉,就越睡不着。而且睡前的分别也要短暂,离开孩子房间之前,要和孩子有个愉快的交流,可以是拥抱或者开个玩笑,家长不要表现得很伤心。

很多家长可能本来就知道“过渡时间”的重要性,早就预留出来了。可在这段时间里,一些家长会和孩子聊一聊学校的事情。如果家长经常这么做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谈话会变成每天晚上都要做的事情,这可能就会侵占孩子的睡眠时间。作者认为,如果一定要聊天的话,可以把时间安排在吃晚饭之后。

除了睡前的过渡时间,睡觉的地点也非常重要。很多家长怕孩子不敢自己睡,可能会让孩子先在家长的房间里睡着,然后再抱孩子回自己的房间。作者觉得,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同一个地点睡觉,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房间。因为如果孩子在妈妈的房间里睡着了,半夜醒来发现自己不在那里了,就会特别想要去找妈妈。

不愿意上学

容易焦虑的孩子,上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作为家长,如果你觉得去学校接受教育是有必要的话,那你就一定要坚定这个立场。如果父母的观点比较模糊,孩子感觉到,他们就会趁虚而入,拒绝去上学。作者觉得,孩子不想上学的问题其实应该分成两个问题来看,就是不想和家长分离,以及学校那边有些问题。

不想和家长分离,可以先改变观点,再慢慢适应。比如最开始是父母一起送孩子,然后,让妈妈在学校待一个小时,过段时间之后,还是父母一起送孩子,但是没人留下来陪着孩子。这样循序渐进,让孩子慢慢适应。如果是学校的问题,那父母要和学校的老师经常联系。比如说有些孩子因为生病吃药,导致早上比较困,起不来,那家长可以和老师商量一下,看一下是不是允许迟到。

焦虑离我们很近,生活中充满着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成年人都难逃羁绊,更何况是孩子。焦虑可能导致儿童的睡眠障碍、身体不适、学习困难、社交困难等问题,这本书教给大家如何觉察到儿童的焦虑,并且理解它、控制它,让正饱受焦虑症困扰的孩子更好地生活。

让孩子远离焦虑导图
让孩子远离焦虑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