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焦慮-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塔瑪·瓊斯基,美國著名的臨床精神醫學博士、情緒研究專家、臨床心理學大師。她是美國心理協會和賓夕法尼亞行為治療協會的會員。她是深受美國主流媒體歡迎的兒童心理專家,經常登上《福布斯》、《紐約時報》、《父母世界Parent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等大眾媒體,她還在《赫芬頓郵報》和《今日心理學》雜誌開設專欄,幫助人們更樂觀地生活。

作者在書中,為家長們提供了完整的解決孩子焦慮問題的流程,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家長疏導孩子的焦慮。而這些方法就像是學習閱讀或者數學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如何改變孩子對焦慮的認識

每個家長都想了解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焦慮。很多家長不停地問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我們把焦慮帶給了孩子?是通過我們自己的行為,還是通過基因遺傳?作者說,焦慮症與基因確實有着很緊密的聯繫。有些孩子就是比較敏感。而且這種遺傳在過去的原始社會,對我們是非常有好處的,因為過度的緊張會讓我們避開很多危險,比如遇到危險拔腿就跑。但到了我們現代的社會,沒有那麼危險後,過去可靠的危險警報器,就變成了一種負擔,變得「容易焦慮」。其次,就是孩子在小的時候遇到過無法接受的事情,比如車禍。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焦慮,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容易扭曲事實。

那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遠離這些焦慮呢?作者說,家長要認識到,這些焦慮,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孩子的大腦出現了一些小故障,扭曲了孩子看到的事實。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引導孩子改變他們那些誇張、扭曲的想法。首先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另一個習慣的想法,這個想法要更加真實,不會引起他們的不安。

比如,學校要組織出去春遊,孩子會覺得很危險,有咬人的大狗,有蟄人的蜜蜂,所以他問媽媽能不能不去。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這樣說:我了解你現在的感覺,但這些只是大腦自動出現的小故障,現在我們來糾正它們,你覺得去春遊會遇到什麼事情呢?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呢?你覺得別人是怎麼想的呢?如果孩子年齡還比較小,那家長可以嘗試給焦慮取一個綽號,比如說叫「大蟲子」。每次孩子感到不安和焦慮,家長就可以問問是不是那個焦慮大蟲子又出現了。給焦慮取一個綽號,就可以讓兒童覺得焦慮不是自己的錯,而是一個外來的東西。小孩子認為焦慮不是他們的錯以後,他們也會減少焦慮。

一般情況下,焦慮有很多方式扭曲孩子看到的事實,作者為我們介紹了一些焦慮常用的套路,看看它是怎麼影響孩子的。

暗示的力量

焦慮會讓自我暗示變成事實。比如,孩子一直覺得腳很癢,實際上他們的腳非常健康。這時候你可以這樣對他們說:你現在覺得腳很癢,如果我就此打住,不再提這個話題,你可能就忘了這回事;但如果我仍然堅持跟你強調癢的感覺,你可能又會有相同的感覺了!你會感覺非常癢。發生了什麼呢?這就是暗示的力量。想法能支配我們的感覺,指導我們如何去做。你想要一個軟糖聖代嗎?一旦想法形成,你是否立刻感覺到那種巧克力和奶油在口中融化的感覺?

「可能」當作「必然」

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害怕去上學,因為她害怕媽媽會把她忘了不去接她。那家長可以這樣引導他們的想法:我知道這件事情真的非常可怕,誰被忘在幼兒園都會感到很傷心。但這只是大腦和你玩的一個小把戲,它只告訴你這件事情有多可怕,但是它沒告訴你,這件事情幾乎是不會發生的,沒有哪個家長會忘記他們的孩子。每個孩子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但他們的焦慮都是來自錯誤的看法,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去引導他們的想法。


如何幫助孩子應對焦慮

要鍛煉孩子對焦慮的抵抗力,不是說讓孩子直面他們害怕的東西,這是不合適的。那該怎麼做呢?作者說,家長們要先從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事情開始。比如孩子怕狗,因為怕狗而完全不能出門。這時候家長可以和他們一起看那些畫着小狗的圖片。當孩子可以接受小狗的圖片以後,就可以試着帶他們去看看鄰居家的小狗,不過要離得很遠。然後慢慢試着接近小狗,讓孩子隔着籠子看小狗玩耍。如果孩子可以接受的話,就可以讓媽媽陪着他出門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就可以自己去上學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們要讓孩子接近恐懼,克服恐懼。但是不能強迫孩子面對恐懼的情景。一定要考慮可以改變哪些條件,讓他們感覺更安全。作者認為,孩子是要在安全的環境裡成長,而不是在恐懼的環境裡面。我們讓孩子學會面對恐懼,不是為了讓他去和別人比賽,而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堅強,所以,請放慢腳步,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每當孩子突破自己,慢慢變得勇敢的時候,家長就得想想怎麼獎勵他們了。作者認為,對孩子來說,獎勵可以把一件嚴肅或者可怕的事情,變成一件值得好好努力的事情,但要注意給獎勵的方法。

比如,家長要注意,獎勵不是要賄賂孩子,不讓他們給家長添麻煩,而是獎勵他們優秀的行為。所以我們說話的時候要注意用詞,比如不能對孩子說:如果你自己能好好出門,不麻煩爸爸媽媽,5次以後,我就給你買一個新娃娃,這就是在賄賂孩子。而應該這樣說:你要努力克服對狗狗的恐懼,如果5天之後,你能隔着籠子看狗狗了,咱們就去吃好吃的。

獎勵孩子還有哪些需要注意呢?獎勵要持續地給,因為一般來說,3周時間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的習慣。還有就是,規矩不用定得很死,就算孩子不能完成整個任務,但是他盡力地做好了其中的一部分,家長為了鼓勵孩子,也可以給獎勵,不過可以適當減少一些。

比如,孩子不敢自己睡覺,你想要孩子一個人乖乖地在床上睡覺,目標是5天。很多時候孩子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他努力地做了,雖然5天的任務不是連續完成的,而是在半個月內自己睡了5天,那也可以適當地獎勵他。

當孩子可以慢慢地習慣抵抗焦慮,他們完成任務的難度也會變小,這時候也可以適當減少獎勵。不過要記住,孩子幾乎不可能一次就掌握抵抗焦慮的要領,我們需要重複地讓孩子暴露在焦慮里,直到他們可以輕鬆地應對。


焦慮之外

作者說,有很多兒童睡眠也有問題,孩子不好好睡覺該怎麼辦,不喜歡上學該怎麼辦等等。這其實就是焦慮產生的副作用,我們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一下。

影響睡眠

很多孩子很害怕晚上的時候和大人分開,一個人睡,就算是年齡大一些的兒童也經常遇到失眠的問題。很多孩子在晚上的時候,種種問題在腦中跳躍,牆上的影子是什麼?那個聲音是哪來的?我的朋友喜歡我嗎?我要什麼時候開始複習數學考試?一些孩子有某種特殊的恐懼,例如對強盜、陌生人、怪物等,但另一些孩子可能會害怕睡覺本身,他們覺得自己會在睡眠中死去。

成功入睡的方法有兩個主要方面:(1)家長要有技巧地安撫孩子的憂慮,如抱着輕搖他們的身體;(2)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自己的行為要保持一致。

比如,幫孩子建立更理性的想法,比如說孩子總覺得關了燈之後,家裡有什麼可怕的東西,家長就可以帶着孩子看看床底下,讓他們的理智知道沒有什麼東西在床下,再慢慢地讓他們熟悉自己恐懼的東西,比如帶着他們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慢慢觀察,讓他們自己去感受,知道周圍是安全的。

家長還要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入睡習慣,作者認為這些習慣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比如,安排充足的過渡時間;計劃一個合適的過渡性活動。如果令人興奮的活動延續到睡前最後一分鐘,這樣會延長入睡時間。在睡前要提前停止令人興奮的活動,如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等。青少年不要學習到睡前最後一刻,要有一些緩和過渡的活動,如閱讀、洗澡、聽一些安靜的音樂等。 再比如,保證安全感。不要在睡前接觸帶有恐怖內容的材料,例如,對於年幼兒童,不要看恐怖的圖書或電視,不要玩帶有追逐性的打殺遊戲;對於較大的兒童來說,不要在睡前看恐怖小說或電影,避免他們會更害怕。

但這不是說,我們要控制孩子的睡覺時間,孩子也沒辦法控制什麼時候入睡,很多時候越努力睡覺,就越睡不着。而且睡前的分別也要短暫,離開孩子房間之前,要和孩子有個愉快的交流,可以是擁抱或者開個玩笑,家長不要表現得很傷心。

很多家長可能本來就知道「過渡時間」的重要性,早就預留出來了。可在這段時間裡,一些家長會和孩子聊一聊學校的事情。如果家長經常這麼做的話,就會發現,這個談話會變成每天晚上都要做的事情,這可能就會侵占孩子的睡眠時間。作者認為,如果一定要聊天的話,可以把時間安排在吃晚飯之後。

除了睡前的過渡時間,睡覺的地點也非常重要。很多家長怕孩子不敢自己睡,可能會讓孩子先在家長的房間裡睡着,然後再抱孩子回自己的房間。作者覺得,我們應該讓孩子在同一個地點睡覺,也就是他們自己的房間。因為如果孩子在媽媽的房間裡睡着了,半夜醒來發現自己不在那裡了,就會特別想要去找媽媽。

不願意上學

容易焦慮的孩子,上學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作為家長,如果你覺得去學校接受教育是有必要的話,那你就一定要堅定這個立場。如果父母的觀點比較模糊,孩子感覺到,他們就會趁虛而入,拒絕去上學。作者覺得,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其實應該分成兩個問題來看,就是不想和家長分離,以及學校那邊有些問題。

不想和家長分離,可以先改變觀點,再慢慢適應。比如最開始是父母一起送孩子,然後,讓媽媽在學校待一個小時,過段時間之後,還是父母一起送孩子,但是沒人留下來陪着孩子。這樣循序漸進,讓孩子慢慢適應。如果是學校的問題,那父母要和學校的老師經常聯繫。比如說有些孩子因為生病吃藥,導致早上比較困,起不來,那家長可以和老師商量一下,看一下是不是允許遲到。

焦慮離我們很近,生活中充滿着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這些情緒交織在一起,成年人都難逃羈絆,更何況是孩子。焦慮可能導致兒童的睡眠障礙、身體不適、學習困難、社交困難等問題,這本書教給大家如何覺察到兒童的焦慮,並且理解它、控制它,讓正飽受焦慮症困擾的孩子更好地生活。

讓孩子遠離焦慮導圖
讓孩子遠離焦慮導圖